《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
金陵寺镇中心小学 任延丰
(第一课时)
【教材简析】:
《理想的风筝》是苏教版国标本第12册第七单元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苏叔阳回忆了恩师的音容笑貌和在一起的愉快生活。课文以三个特写“镜头”——谈腿疾、写板书、放风筝,来表现恩师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赞扬他对工作的热爱与追求,表达了作者对恩师的深深怀念之情。
【设计理念】:
立足学生的实际,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追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把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作为教学的首要目标。让每一位学生读通课文,掌握长文读短的阅读方法并通过语言文字的品读,感悟文字蕴涵的情意。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和情感体验,在学生自主阅读后引导学生互相交流,进行思维的碰撞,从而体会作者对刘老师深深地思念之情,感悟刘老师对人生积极乐观的态度和顽强执著的精神,应该说都能顺利完成。但是对课题《理想的风筝》会提出一些疑问,如为什么以“理想的风筝”为题?理想的风筝与刘老师有什么联系?等等这些问题,需要老师点拨,借助搜集到的资料进行适时补充,同学间互相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完成。
【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
认识本课5个生字及文中出现的生词,理解课文内容。
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通过有感情朗读理解课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3、初步理解文章脉络,初步了解作者见物思人、列举事例、边叙边议的写作方法。
德育渗透点 通过理解课文,体会刘老师顽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培养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把长文读短,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作者把浓浓的师生情意融入平淡的文字之中,让学生品出情、读出情。
【教法选择】:课件激趣 引导质疑 启发思考 朗读感悟
【学法指导】:读中理解 读中感悟
【教具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欣赏音乐《三月三》
一、导入新课
出示(幻灯片)古诗《村居》,链接诵唱《村居》,同时老师导:
春天到了,正是放风筝的好时节。田野里,公园中到处都能看到人们放风筝的身影,让我不禁想起小时候背过的一首古诗《村居》。同学们爱放风筝吗?放风筝时你心情怎样?让我们带着这愉悦的心情来写这个“筝”字(提醒是后鼻音,第一声,在和风组成“风筝”一词后它读轻声。学生读词)
??? 有一位叫苏叔阳的当代作家,每逢看到那一只同蓝天白云戏耍的风筝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刘老师,想起刘老师放上天空的风筝。请看他离开这位老师近三十年后写的一篇文章——理想的风筝(补充板书)(齐读课题)。出示(幻灯片),介绍作者。
读了这个题目,你们有什么想法?或问题?——学生提出问题
相信学完本课,你的问题就会找到答案。
[设计理念]:
学生从背诵小时侯学过的古诗“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来引发放风筝的快乐体会,写生字“筝”。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从审题入手,有疑问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关键。
二、初读课文,提出自读要求
1、听朗读,感知课文。
? 2、生初读,读准生字字音,读通顺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 3、划出生字词和不理解的词,能自己解决的尽量自己解决。
? 4、标出自然段序号。
三、检查学生读书情况,相机正音,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
出示(幻灯片)词语,采用多种方式读词,理解词义。
(读文中学生提出难理解的词,相机讨论交流理解)
[设计理念]:
初读课文,学生会遇到一些生字新词和新的表达方式,从而形成一定的阅读障碍,他们读得不正确,不流畅是正常的。况且,这篇课文长达11个自然段,千余字,我想,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让接触文本,而匆匆深入文本,势必揠苗助长,欲速则不达。于是,在课堂上我关注学生,给足时间让他们读课文。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分解在几次读书环节中去落实。初读时我要求学生读准生字字音,读通顺课文的每一句话,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二读要求是划出生字词或不理解的词,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的意思。三读是标出自然段序号。]
四、理清文章脉落
1、这篇文章是写谁的?(请快速浏览课文思考)
?? 写人的文章我们都知道要用典型事例来描写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特点。课文写了刘老师的几件事?
??? 分两步完成:
(1)请你用简单的话概括一下。指名概括。
(2)再将每一件事分别用一个词概括出来,指名概括。
(3)相机完成板书: 笑谈腿疾?? 艰难板书?? 开心放风筝
2、课文1~3节写什么?(板书:忆起老师)
?? 课文10~11节写什么?(板书:思念老师)
3.根据板书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设计理念]:
“长文读短”意在训练学生提取信息的概括能力,教学过程中,我不要求一步到位,而是分三步走,设计了有梯度的练习。先快速浏览课文,想想课文中回忆了刘老师的哪几件事。
在此基础上,我随机调控,引导学生把几句话压缩成一句话,再把一句话概括为一个词语。这种“标题式”概括,可以把长文读短,迅速把握课文内容,原来课文是通过“笑谈腿疾、艰难板书、开心放风筝”这三件事来写刘老师的。这一点拔,有利于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迁移。从“整体上”感知了课文内容,体现了阅读教学“由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这一规律。]
五、品读1~3节
1、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作者写景导入,很有特色,齐读1~3节。
2、指导第2节的朗读,读出春天的生机和活力。
第二自然段写了几种景物?把它们当成什么来写的?
文中的句子与这个句子比较:柳枝绿了,连翘花开了,风筝飞上天了。(文中的句子好在哪里?)
3、哪些字词表达了作者对刘老师的思念?(又,每逢,不由自主)指导品读1、3节。
4、指名读一读这几小节。读出景美、情美来。
[设计理念]:
第一课时,我对教材作了适当的取舍,通过对1、3节中的“又、每逢、不由自主地想起”等词的品读来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思念,从第2节的写景引领学生体味这种写作方法的妙处——自然景物充满活力,对下文描写刘老师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渗透写作方法的指导。】
六、品读10、11节
?? 1、自由轻声读10~11节,体会作者对老师那深深的思念,感受他们浓浓的师生情谊。
?? 2、请一位同学朗读。
?? 3、师再次出示(幻灯片)介绍苏叔阳生平材料,点出他的学业,工作、品性都深受刘老师的影响。
4、再请同学读10~11节。
? 5、教师引读:(出示幻灯片)
面对命运不公不低头,是谁影响了我——(刘老师)
面对病病魔不倒下,是谁给了我力量——(刘老师)
所以在文章最后作者喊出了自己的心声——(接读)“: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苏叔阳把自己对刘老师的思念、感激、敬意都包含在这深切的呼喊声中——(接读)“: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那一声声深切的呼唤饱含着苏叔阳对老师无尽的思念。
[设计理念]:
最后2小节的品读,我以苏叔阳的生平资料的切入为突破口,点明他学业、工作、品性等深受刘老师的影响,正因为刘老师是苏叔阳精神的引路人,深深地影响了他的一生,所以才会有课文结尾处深情地呼唤:“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同时又为下一课时的学习留下悬念:刘老师究竟有怎样的魔力,能让他一直在作者的记忆中“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下节课我们将从其生动细腻的细节描写中去感悟刘老师的性格特点以及影响作者一生的人格魅力。
七、练习巩固,深化认识 多媒体出示练习题:上课时跳跃旋转,这就是( )的刘老师;为祖国的历史而自豪,这就是( )的刘老师;关心每一位学生的成长进步,这就是( )的刘老师;拄着拐杖放飞、追赶风筝,这就是( )的刘老师。 完成后,指名读、小组读、全班读。读后问:面对这样的老师你想说什么呢?(学生畅所欲言)。
(从文中对刘老师的具体描述中体会到刘老师的崇高的精神品质,学生由个人到全班的朗读得到了情感的升华,说出了对刘老师的敬佩之情。)
八、小结课文
这节课我们初步感知了课文,通过笑谈腿疾、艰难板书、开心放风筝这三个典型事件,我们认识了生命顽强、热爱生活的刘老师,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苏叔阳对刘老师的绵绵思念之情。
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跟随作者走进课文,从生动细腻的细节描写中去感悟刘老师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热爱,去体会他们那浓浓的师生情,去品味那在我们心中升腾起的一只只理想的风筝。
[板书设计]:
理想的风筝
笑谈腿疾?
艰难板书?? 忆起老师 思念老师
开心放风筝
【教学反思】:
《理想的风筝》是作者苏舒阳回忆自己学生时代的一位年过五十的残疾老师,赞扬了他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和蔼可亲,对生活无比热爱的精神,表现了作者对老师尊敬、爱戴之情。全文以第一人称叙述,采用倒叙的写法,触景生情,回忆了自己的亲眼所见。文章语言生动,饱含深情。是一篇文字优美的文章,篇幅较长,但文章抒情、深沉,富有激情。这是本课的第一课时重在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学会质疑,因此我的教学在启发学生学会思考、欣赏上着力。
1、学贵有疑。本课开始就由富有季节特色的歌曲《三月三》引入,让学生由此想到春天,想到风筝,导入本课。让学生看着课题,提出心中的质疑,联系课文仔细体会、理解。“老师的上课与放风筝有什么联系?”——两者看起来没有相关,但课堂的精彩与主人公刘老师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密不可分,也深深影响了作者。所以,当明媚富有生机的春天到来的时候,作者“不由自主”地想起尽管身有残疾但活得顽强、快乐的刘老师来。学生通过能提挈全文的问题思考,把握了文章的主题。另两个抓住关键词——“引起同学们激动的心跳”和“功德无量的圆木棍”来思考的问题,看出学生对重点语句的把握较准,知道从关键词上突破课文理解。对这些疑问,我只做了理解准备,课上是根据学生的质疑调整教学思路,让学生的思维引领教学程序。我较满意他们自主学习,深入思考的能力。
2、注重朗读指导,透过文字领悟情感。本文有深情的细腻的描写,也有点睛的议论,抒发了作者对三十年前的老师的怀恋。感人的文字,应该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其内涵。
教学中,我把文中几段有关人物特写的文字打出投影来,让学生或紧扣重点词读出景物中蕴涵的深意,或借助停顿、语气的转换触摸人物心灵的刚与柔……课前,我是特意范读了一次的,学生被美妙的文字、深沉的情感吸引住了,听得入了神。所以教学时,他们模仿范读,在理解的基础上,基本读出文章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课外拓展,深化主题。文章以一名残疾老师自强不息、热爱生活的典型事例教育少年儿童要珍惜光阴,热爱生命。课的尾声,让学生面对刘老师的图片说说自己的心里话,学生直抒心臆,深化体会。
不足:时间的把握稍有欠妥,教学设计有点前松后紧,环节过渡还得自然、圆润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