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开国大典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找出带点字读音错误的一项( )
A.依恋(liàn) 哺育(bǔ) 收敛(liǎn) 悄然无声(qiǎo)
B.诺言(nuò) 堤(dī)岸 凌晨(línɡ) 系(jì)着绳子
C.歼灭(jiān) 明晃晃(huǎnɡ) 拘束(shù) 蒙(ménɡ)骗
2.国庆佳节,同学自创一副对联,请为他补全对联,最佳的一项是( )
上联:祖国山______水秀
下联:中华人杰地______
A.川 灵 B.川 广 C.清 广 D.清 灵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丁字形一横的北面是一道河,河上并排架着五座白石桥;再北面是城墙,城墙中央高高耸起天安门的城楼。
B.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
C.接着,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D.(他们)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央人民政府万岁”!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接着是步兵一个师,以连为单位,列成方阵,齐步行进。
B.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就位。
C.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上,队伍已经满满的,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D.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第一面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
5.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与“倾听”的“倾”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倾斜 B.倾诉 C.倾向 D.倾盆大雨
二、填空题
6.看拼音,写词语。
jiǎn yuè jù lí qí zhì zhèng wěi bào zhà
( )( )( )( )( )
7.根据课文《开国大典》内容填空
(1)开国大典于_______年_______月_______日在_______举行,参加典礼的总人数达_______。主席台设在_______。
(2)这_______的宣告,这_______的声音,经过_______的广播,传到_______,传到_______,使_______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三、语言表达
8.写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并仿写句子。
(1)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夸张)
__________________
(2)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比喻)
____________________
9.课堂连线台。
同学甲:本文作者按照________的顺序介绍了开国大典上的情形。我国的国旗是______ __,国歌是《_________ _____》,____ ____被选举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主席。
同学乙:我们不仅要在整体上理解课文,也要抓住重点语句来感悟课文。比如“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这句话中“直奔”的意思是____________ ______,比“走向”更能反映人们________的心情。还有“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这句话中“投向”的意思是__ ____________,比“朝着”更能表现现场________的气氛。
同学丙:还有“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这句话中的“红流”指____________,这句话说明了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理解。
开国大典(节选)
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早上六点钟起,就有群众的队伍入场了。人们有的擎着红旗,有的提着红灯。进入会场后,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10.选文运用了________(点面结合 情景交融)的写法,描写了_________的场面。
11.画“﹏﹏﹏”的句子中,“海洋”指的是______________,“波浪”指的是__________。本句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突出表现了大典开始前热闹的景象。
12.选文中加点的词“直奔”可否换成“走向”?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关于选文的大意,下列说法最准确的一项是( )
A.群众队伍很早就入了场。
B.广场上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
C.群众队伍包括工人与农民。
D.到了正午,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
14.“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假设你是他们当中的一员,请用一两句话表达自己激动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对手,你好
狼常到一个牧场叼羊。牧场主用了整整一个冬季,请猎手围猎狼群,狼患总算解除了。过了不久,羊群开始流行疫病,羊大批地死掉,比遭受狼患的损失还大。牧场主又请来了医生防疫治病。但是,不知为什么,疫病还是不断地发生,没办法,只好请来一批专家会诊。专家的结论却是去请几只狼来,放回到附近的山里去。
原来,狼先生先前的光临,对羊群有着天然的“优生优育”的作用。狼的骚扰,使羊群常常惊悸奔跑,羊群因之格外健壮,老弱病残填入粮口,疫病源也就不复存在了。
这件真实的故事,十分耐人寻味。
在生物链中,狼是羊的天敌。没有了这个对手,羊群就面临着灾难。现在,人类之所以保护生物,就是让生物链不致隔断,换句话说,就是让每种生物都有对手。
有对手,保有警惕,便不失活力。这个道理人类亦然。当年七国称雄,秦便图强自新;一旦六国并入秦的版图,没了敌人,秦国也就英雄末路二世而亡了。现在,我们公认竞争是好东西,就是因为竞争使参与者都有了对手,逼着每个人锐意进取,否则就会自毁长城。
人生如登山,只要有高峰还在前头,人的脚步就不会停下。一旦把千山万壑踩在脚下,真正的对手便是自己了。美国拳王泰森称霸拳坛,击垮了一个又一个挑战对手。不想胜利和鲜花带给他的是骄狂、麻木和纵欲,终至因罪下狱。美国舆论惊呼“拳王自己打倒了自己”。可见,视自己为对手,战胜自己,超越自己,是人生的十八盘,是最艰难的选择。
在人生漫漫的征途上,对手是同行者,也是挑战者,是对手唤起我们挑战的冲动和渴望,失去对手,我们或许将失去一切。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不妨说一声:“你好,对手。”
15.本文第1自然段中划线字“请”是作者精心设计选择的一个动词,联系下文看,选择这个词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耐人寻味”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这件真实的故事,十分耐人寻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从内容和结构的角度看,第5自然段开头的画线句“有对手,保持警惕,才不失活力。这个道理人类亦然。”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下列说法,哪一项是正确的?( )
A.本文颇具新意,指出只有狼的存在,才有羊群的发展。
B.本文意在鼓励人们积极参与竞争,锐意进取,并且告诫人们不要被胜利冲昏了头脑。
C.本文作者认为,泰森由于击败了所有的对手,所以最终导致了自己的毁灭。
D.正因为对手是人生路上的朋友,所以本文作者亲切地向对手致意“你好”。
19.为了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作者精选了三件事,第二件事主要写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你在生活、学习上有“对手”吗?你怎样和他(她)相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字音的能力。
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区别形近字、多音字的读音,还要注意声调、韵母的区别,平时要多读,多练。
蒙骗,读音mēng piàn。
2.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拟写对联的能力。
山清水秀:形容山水风景优美。也说山明水秀。
人杰地灵:也说地灵人杰。指杰出的人物出生或到过的地方成为名胜之地。
根据上下联的暗示以及成语释义补充汉字,“山清水秀”对“人杰地灵”,都是并列短语。故选D。
3.A
【详解】
B.有误,“长辛店”“丰台”“通县”是并列成分,这些词语中间用顿号;
C.有误,“毛泽东主席宣布”中的“宣布”提示下文,后面用冒号;
D.有误,“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央人民政府万岁”每一句都饱含强烈感情,每个分句后都应该用感叹号结尾,即“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央人民政府万岁!”
4.A
【详解】
接着是步兵一个师:以连为单位,列成方阵,齐步行进。
5.B
略
6. 检阅 距离 旗帜 政委 爆炸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字词的拼写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拼音,知道要写什么字词,然后写出正确的汉字,写完后读一读,看看是否正确。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书写时要注意“阅、旗、政、爆”容易写错。书写时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7. 1949 10 1 北京 三十万 天安门城楼上 庄严 雄伟 无线电 长城内外 大江南北 全国人民
【详解】
开国大典》课文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揭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1)开国大典于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举行,参加典礼的总人数达三十万。主席台设在天安门城楼上。
(2)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8. 整个礼堂挤得连根针也插不下。 盛开的荷花在微风中摇曳,像一位亭亭玉立的美人儿。
【详解】
1题考查学生对夸张句的掌握能力。夸张,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夸张可分为"普通"类和"超前"类。夸张是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也叫夸饰或铺张。指为了启发读者或听者的想象力和加强所说的话的力量,用夸大的词语来形容事物。2题考查学生对比喻句的掌握能力。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
故答案为:整个礼堂挤得连根针也插不下。 盛开的荷花在微风中摇曳,像一位亭亭玉立的美人儿。
9.甲:时间 五星红旗 义勇军进行曲 毛泽东 乙:迫不及待地走过去 迫切 神情专注地看 严肃 丙:游行的队伍 游行的群众很多,队伍很庞大
【详解】
略
10. 点面结合 群众入场
11. 群众队伍 翻动的红旗 夸张 比喻
12.不可以。“直奔”给人以快速朝目标走去的感觉,体现出人们参加开国大典的急切和激动之情。而“走向”一词体现不出这种感觉。
13.B
14.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经过艰苦奋斗实现的。能够参加典礼,我太激动、太自豪了。
10.
本题考点面结合和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第一段中“早上六点”“清早”“正午”可知,是按时间顺序描写了群众进场的场面。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面的描写是对整体,大的场面的描写。“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早上六点钟起,就有群众的队伍入场了。人们有的擎着红旗,有的提着红灯。进入会场后,按照规定的地点排列。”、“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点的描写是对个体的细节描写,如对工人队伍和农民队伍的描写。
11.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修辞手法的辨析。
“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中,用“海洋”比作“广场上的人群”,用“波浪”比作“红旗翻动的样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表现了大典开始前场面的盛大。
12.
本题考查了对句子中词语的理解。
走向,朝一定方向发展。“直奔”有急走,跑的意思。这个词反映人们参加开国大典的激动、兴奋的心情。所以不能换。
13.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选段主要讲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是按时间顺序描写了群众进场的场面。
故选B。
14.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
从“五更天”、“步行四五十里路”可以看出他们心情的激动、急切,作答时要体现出郊区的农民的心情,注意要从新中国成立人们的激动心情作答。
15.狼先生先前的光临,对羊群有着天然的“优生优育”作用。
16.耐人寻味:值得仔细体会琢磨。狼要吃羊,但是,羊群没有狼这个对手,灾难也会到来。也就是说,要保护和发展羊群,还必须放羊群原天敌——狼归山。
17.承上启下;从议论动物过渡到说人。
18.B
19.秦朝的灭亡
20.在人生的征途上,对手是同行者,也是挑战者,有了对手的挑战、竞争,才能激发人的斗志,努力超过对手,在拼搏的过程中,也就使自己的实力得到充实,生存能力增强,如没有对手的挑战,人往往安于现状,安于享乐,使自己失去斗志,失去进取心,失去生存能力。如:中国跳水健将在国际比赛中屡屡夺冠,那是因为有世界各国跳水能手的挑战,才使他们刻苦训练自己的体能和技巧,使自己稳稳地站在领奖台上。
略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