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赤壁赋
苏轼
文艺全才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豪放词的创始人
书法:宋初四大书法家
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绘画:“朱竹”别具一格
文学理论:提出写文章要如“行云流水” 的文艺观。
写作背景
元丰三年(1079年),苏轼因作诗讽刺王安石新法被捕入狱(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团练副使。为排遣内心郁闷,他泛舟赤壁,先后写下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齐读课文,并找出表示作者情感的字词。
四美:
良辰:
美景:
赏心:
乐事:
二难(贤主嘉宾):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 修禊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信可乐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引(清流激湍)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四美:
良辰:
美景:
赏心:
乐事: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月夜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乐甚
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
举酒属客 饮酒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苏子、客有吹洞箫者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意境:清冷空灵、超尘脱俗
二难(贤主嘉宾):
●
——心与景会,神与物游
旷达洒脱
情致风雅
悠然宁静
清新宜人
山月近人
眷恋含情
迷离缥缈
水天相接
《临江仙》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庄子 逍遥游》
孔子见老聃,老聃新沐,方将被发而干,蛰然似非人。孔子便而待之,少焉见,曰:“向者先生形体掘(wù)若槁木,似遗物离人而立于独也。”老聃曰:“吾游心于物之初。”
——《庄子 田子方》
学《庄》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此赋学《庄》、《骚》文法,无一句与《庄》、《骚》相似,非超然之才,绝伦之识,不能为也。潇洒神奇,出世绝俗……
——谢枋得《文章轨范》
“饮酒乐甚”,此时之“乐”的内涵是什么?
不仅因为“四美具、二难并”,更因置身于超尘脱俗的空灵浩渺境界,烦恼暂得解脱而产生的轻松愉悦与陶醉。
此赋学《庄》、《骚》文法,无一句与《庄》、《骚》相似,非超然之才,绝伦之识,不能为也。潇洒神奇,出世绝俗……
——谢枋得《文章轨范》
《离骚》特点:
1.交叉使用五字句、六字句、七字句、九字句,通过字数的增减,造成跌宕起伏的语言节奏美。
2.“兮”字的普遍使用,增强诗句的节奏性和音乐美。
3.开创“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善鸟香草,以配忠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
请寻找第2节中苏轼学《离骚》之处。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湘夫人》
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离骚》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离骚》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杂申椒与菌桂兮,岂惟纫夫蕙茝。——《离骚》
学《骚》:
美人或喻君王,或自喻。香草象征高洁的品格。
苏轼借屈原之酒杯,浇胸中何种块垒?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音乐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但要把美妙但无形的音乐用文字传达出来,却非易事,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被誉为“摹写声音之至文”,都离不开对音乐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找出下文中对箫声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思考运用的修辞,并体会箫声的特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正面描写:运用比喻,表现箫声的哀怨悲凉。
侧面描写:运用对偶、夸张、想象,表现 箫声强大的穿透力与感染力。
林语堂说过,中国士人得势时信儒,失势时便信道。苏轼在病逝前两个月,遇赦北返,写下《自题金山画像》,对后半生作一总结 :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他的不朽之作大都写在被贬之地,正是儒释道思想的积极融合,形成了苏轼“超脱旷达、随遇而安”的人生哲学观,才能让他把罢官外贬的深深失意,赋出浓浓的诗意。
中国历史上形成了罕见的儒道释三教汇通融合的宗教文化体系,苏轼作为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思想是非常复杂的。在《前赤壁赋》中,苏轼的儒家、道家和佛家三种思想得到了很好的展现。
结合文赋内容,分析苏轼从小耳濡目染的辅君治国、经世济民的儒家思想;乘化归尽,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和看穿忧患、万物皆空的佛家思想。苏轼将其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形成了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人生观。
客悲戚的内涵为何?
客为什么想到了曹操?
苏轼如何评价曹操?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
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1.眼前之景与曹操《短歌行》描写契合。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2.所处之地相传是赤壁之战中曹操被周瑜所困旧址。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
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1.对建功立业的怀疑与否定
而今安在哉?
儒:立德、立功、立言
道:圣人无名、神人无功、圣人无己
既然是英雄,为何会引起客的悲哀?
其情与诗契合吗?
渴望遇见求贤若渴的明主,能致君尧舜,成就功业。
“(苏轼)初好贾谊、陆贾书,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既而读《庄子》,喟然叹息曰: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后读释氏书,深悟实相,参之孔老,博辩无碍,浩然不见其涯也。” ——苏辙
苏轼不仅对儒、道、释三种思想都欣然接受,而且认为它们本来就是相通的。他曾说“庄子盖助孔子者”,庄子对孔学的态度是“阳挤而阴助之”。他又认为“儒释不谋而同”、“相反而相为用”。这种以儒学体系为根本而浸染释、道的思想是苏轼人生观的哲学基础。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归隐林泉。客还提到个体与天地相比的渺小,生命与历史相比的短暂,找出相关文字。
客悲戚的内涵为何?
2.对个体存在的怀疑与否定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曹操曾建立不世功业,“吾与子”是否也有同样的建树?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道:个体渺小
生命短暂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庄子 逍遥游》
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庄子 秋水》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儒:功业无成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渔:东汉严子陵,是汉光武帝刘秀的同学,刘秀称帝后多次征辟,不仕,隐于浙江桐庐,垂钓终老。
樵:汉武帝时朱买臣。出身贫寒,卖柴为生,妻不堪其穷而改嫁。酷爱读书,经举荐为中大夫、文学侍臣。
渔樵远离世俗红尘,世事变幻,他们总能全身保性。这对偶然相逢便把臂饮酒的白发渔樵,用来下酒的古今大事既已成空,便只付笑谈。秋月春风既已看惯,兴亡成败又于其何加邪?
《桃花扇》结尾也是老渔夫和老樵夫,只不过多了挟弦提酒的老赞礼。新朝已立,三人俱隐,偶然相逢林下,老赞礼唱巫腔,叹的是神短圣亏、造命如斯;老渔夫唱弹词,悲的是国破家灭,兴亡变幻;老樵夫唱北曲,哀的是物是人非、世殊事异。
客悲戚的内涵如何?
“骤得”是什么意思?他想骤得什么?
3.对理想的怀疑否定
客追求什么?可不可能实现?求而不得后他怎么做?
《楚辞·湘夫人》有“时不可兮骤得”:“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澧浦。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汉王逸注:“骤,数。言富贵惟命,天时难值,不可数得,聊且游戏以尽年寿也。”这里“不可骤得”的“时”;而《赤壁赋》“知不可乎骤得”的是前面的“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于四海之外,生死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 ——《庄子 齐物论》
道:天人合一
身与物化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绝对自由,“乘物以游心”的精神状态。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
不论是像曹操一样的“一世之雄”,还是如同你我一样的凡夫俗子,终将消逝在历史长河中。然而“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吾生有涯,更要追求不朽的生命价值,儒家对“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的追求正是体现。苏轼在赤壁二赋一词中提到曹操、周瑜,都是成就伟业,彪炳史册的人物,而自己年过不惑,素志难伸,抚今追昔,怎不感慨生悲?
从思想角度来看,苏轼情感变化大致如下:
“美人”喻指君主、朝廷,远在天一方,想望而不见,此时儒家济世之志受挫;
便欲“挟飞仙以遨游”,转而想追求道家所宣扬的遗世长生,但求仙不可骤得;
那么他是如何给自己寻一条精神解脱之路呢?
元丰二年,苏轼因被诬以诗讥刺朝廷入狱。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元丰三年二月初一,苏轼到达黄州。在等待家眷到来的过程中,他曾一度寓居于定惠院,和僧人一同吃饭散步,身受佛法熏染。身罹大难,在六月他写的别弟诗里,他说他的生命犹如爬在旋转中的磨盘上的线蚁,又如旋风中的羽毛。他开始沉思自己的个性,而考虑如何才能得到心情的真正安宁。他开始学禅,信佛,而把眼睛放在佛教与禅理上,远离世事的纷扰,寻求内心的安静,寻找精神的自由。他转向了“大而多容”的佛教。
苏轼在《与章子厚参政书二首》中说,“闲居未免看书,惟佛经以遣日”。“盍归诚佛僧,求一洗之……间一二日辄往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身心皆空”。(《安国寺记》)在黄州期间,苏轼还自号“东坡居士”。“居士”一词为梵语“在家佛教徒”。可见,黄州时期,佛教思想对苏轼影响之深。《赤壁赋》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写作出来的。
第四段:苏轼的宇宙观和人生观
水—逝者—未尝往也 月—盈虚者—莫消长也
客:羡长江之无穷。 苏子:而又何羡乎!
苏子为什么认为不必“羡长江之无穷”?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水与月哪个是逝者?哪个是盈虚者?
各有什么特点?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无论是时间还是流水,总是奔流向前,从不停歇,但时间和流水并不会因此绝迹,不曾一日停顿,遑论消失。人一生或顺达或穷困,一如月亮时盈时亏,但亏极必圆,周而后始,并没有真正的消长。
苏轼宇宙观:天地永恒,物我无尽。
佛:物不迁论
僧肇,东晋僧人,曾师从鸠摩罗什研习佛典。现存《肇论》,其中《物不迁论》即是《肇论》中的一篇。僧肇在此论中讨论了客观事物的运动和静止问题,得出运动是假象、静止为恒定的结论。
僧肇在《物不迁论》中说:“寻夫不动之作,岂释动以求静,必求静于诸动。必求静于诸动,故虽动而常静。不释动以求静,故虽静而不离动。然则动静未始异,而惑者不同。缘使真言滞于竞辩,宗途屈于好异。所以静躁之极,未易言也。”
这段话对“动”与“静”的关系作出了极为辩证的阐释。动静是相对的、是辩证的;但“物不迁论”,其实是更强调了“静”。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苏子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不变的,用不着羡慕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旷达乐观的态度。
如果不追慕长江之无穷,苏轼提倡人生应该怎样度过?
弃身外之物 取自然宝藏
投身自然 共适风月
吟风啸月不失快意 寄形山水乃得幸福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弃
取
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
凡物之可喜,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莫若书与画。然至其留意而不释,则其祸有不可胜言者。钟繇至以此呕血发冢,宋孝武.王僧虔至以此相忌,……皆以儿戏害其国,凶其身。此留意之祸也。
始吾少时,尝好此二者,家之所有,惟恐其失之;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既而自笑曰:吾薄富贵而厚于书,轻死生而重于画,岂不颠倒错缪失其本心也哉?自是不复好。见可喜者虽时复蓄之,然为人取去,亦不复惜也。譬之烟云之过眼,百鸟之感耳,岂不欣然接之,然去而不复念也。于是乎二物者常为吾乐,而不能为吾病。
——《宝绘堂记》
如何评价苏轼的这种宇宙观和人生观?
苏轼追求的,是精神上的解脱,而非物质上的享受。这种建立在绝对自由层面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形成了他面对挫折境遇时的豁达,对政治迫害的蔑视,对功名利禄的超越,是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更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方法。
从功利的角度看待人生,人生的支点建立在外物之上,官位、收入、房车,成了个人价值的衡量标准;而从审美的角度看待人生,人生的支点则转移到了生命的内部,这时候人才找到了自己存在的意义,山川风物,人文地理,无不为个人幸福之源,仰首为歌,俯首成诗,人生因此会处处皆春,失意将永远会被诗意取而代之。
苏轼的《满庭芳》 正与此境界相合: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着甚干忙。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第五段中主客行为与前面有何不同?
“喜而笑”与“乐甚”的内涵是否相同?
乐指面对突来的美好景色的欣然反应,是未经思考的接受,侧重的是感官体验;
喜是理性思考后彻悟人生本质,体味自然之美的豁达与超脱,达到精神解脱,是感情淬火后发自内心的欣喜。
乐趋于豪放,喜趋于婉约;乐是情感的放纵,喜是情感的节制;乐是乐极生悲,喜是喜从悲来。二者有本质的区别。
苏轼采取的是一种政治性的退避,“宁固穷以济意,不委屈而累己”。无论人生的感叹或政治的忧伤,都在对自然和对山水的爱恋中得到了安息。于是他的山水意识提到了一个远远超出同时代人的高度。自然山水在他笔下,不再是魏晋诗人那样只是作为哲理思辩或徒供观赏的客体,而融入苏轼的生活、兴趣、情感中。秋风秋月、平畴旷野,极其普通的景色在这里都充满了生命和情意。而且一种浑化无际、物我两忘的风格在苏轼的笔下流淌出来,这是平凡而不可企及的美。
赋
内容上注重铺陈形容事物。
语言上多使用骈句和对偶,讲究声韵的美。
手法上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有时虚设主客,通过“抑主伸客”的方式阐述观点。
《赤壁赋》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和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骈散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