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6.1《赤壁赋》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6.1《赤壁赋》 教案(表格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25 20:56: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学科 语文 年级/册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课题名称 《赤壁赋》主客对话的内涵哲理
难点名称 主客对话中渗透的儒道佛思想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赤壁赋》是苏轼的名作,通过主客问答反映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变化,表现出作者在贬谪期间矛盾的心情,既流露了一定的消极情绪,有表达了超脱的人生态度和乐观的情怀。文章饱含着抒情和说理的成分,具有思想深度,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高一的学生经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已具备了一定的语文修养,但是对哲理深刻的句子及儒道佛的思想还是难以理解,需要教师循序渐近地引导。
难点教学方法 1.通过诵读课文,理解注释,感悟主客对话的情感的变化原因。 2.通过讨论及问题探究,体会作者身处逆境内心的复杂矛盾心情。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导入新课:萧条的黄州没有给他预备任何住所,他只得在一所寺庙中住下。他擦一把脸,喘一口气,四周一片静寂,连一个朋友也没有,他闭上眼睛摇了摇头。他不知道,此时此刻,他成了一次永载史册的文化突围。 黄州,注定要与这位伤痕累累的突围者进行一场继往开来的壮丽对话。 (选自《苏东坡突围》) 在黄州的岁月,苏轼走过艰辛,他不断地思考,不断地成熟完成人生的大境界,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进《赤壁赋》,穿越千年,了解诗人彼时情感,。透视东坡丰富的精神家园。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教学过程:上节课我们疏通字词,梳理行文结构。 通过诵读课文,我们感受到苏轼和客人在黄州的心情的变化,从文中找出最能体现思想感情变化的关键词语:
板书 乐甚 ——愀然——悲——喜而笑 乐————悲———— 喜 2 问题1:为何而乐?(从文中找依据) 良辰(既望,月圆之夜), 美景(清风徐来,月徘徊,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乐事(诵诗,唱歌,饮酒属客) 飘逸洒脱的豪情(纵,凌,凭虚御风,遗世独立,羽化登仙)。 中国古代文人,在遭遇挫折的时候,往往走向山水,在山水中寄托自己的情怀,在山水中找到生命的皈依。所谓“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山水已和中国文人的生命结下不解之缘。苏轼当然也不例外,他贬到黄州后,寄情于这片奇山异水之中,渴望从中得到解脱。 3 问题2:乐事之中,为何转悲?细细品读 通过同学们细读注释,理解分析,我们知道“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苏子所诵应是曹孟德的《短歌行》,所唱之歌为《窈窕之章》。“美人”意味着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是千里之外的君王。 它表现了作者的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著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 ,这也是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具体体现。而此时,在“天一方”的“美人”成了他可望而不可即的追念,成了遥远的梦想。 4 问题3:客也听出了苏轼诗歌之忧,体现在哪里?同学们从原文中找出。 明确: 客以洞箫“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情动于中而发于声,音乐最能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感。 可见客也许听出了苏轼的忧愁,但客的内心之悲却比苏轼深沉的多,所以苏轼“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到:“何为其然也”。于是进入主客问答。 5 问题4:客为什么悲?让我们(齐读第三段),感受客有哪些悲伤? 功业无成之悲。 宇宙浩渺无穷 人生苦短之悲 理想幻灭之悲。 6 问题5:面对客的悲观,苏子是怎样让客转悲为喜的? 其一是:用“水与月”变与不变的哲理来劝慰客人: 逝、盈虚---------- 变--------------- 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世间每一刻都在改变——个体-绝对运动) 未尝往也、卒莫消长也-------- 不变-----------物与我皆无尽也 ( 万物永恒 生生不息 时刻共存——群体-相对静止) 庄子 “齐物论” 解读:从变得角度看“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则世间万物都不会永恒;;从不变的角度看“物与我皆无尽也”,万物和我们人类都是生生不息的,从未尝断灭。 生命本就与自然万物融而唯一,不必感到不幸,万物浑然一体,并且一直向对立面转化,万物本没有区别。若说短暂,人和世间万物皆短暂;若说永恒,人和世间万物皆永恒。所以不必为“生命短暂”而悲伤。 水月轮回,年年往返、生生死死循环不止。这就是生命的轮回 苏轼用道家“齐万物”的视角消解了“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生命短暂之悲。 其二是客观景物的娱情。
用“取与莫取”这个辩证角度来劝慰客人: 非吾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求而不得之物 功名 明月清风 ----- 取用不禁,共适之----当下所有之物 当下 一切随缘, 顺其自然 解读: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此时的你困居黄州,高官厚禄,功名富贵便与你无缘,不要强求;“唯江上之清风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与你有缘的便是这江上的清风与山间的明月。功名富贵与你无缘,你便不要去强求;明月清风与你有缘,你便静静享受此刻。 苏轼用佛家“因缘观”的视角消解了“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个体渺小之悲。同时也消解了这样的游玩“不可骤得”的感叹,有缘便尽兴地游玩,无缘便莫放心头。至此苏子完全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在逆境中能坦然、乐观,这就是苏子的魅力所在。 二 再读文章: 1体味苏轼所劝慰的仅仅是客吗? 苏轼也在劝慰自己 。“赋 ”的特点就是善于用主客对话形式。是苏轼虚构了一个“客”来与自己对话,来展现自我思想的矛盾。 2:结合课文内容,沿着文中情感变化来探究苏轼复杂的思想 儒:积极入世,忧国忧民,平生倾慕贾谊 佛:精通佛理,不计得失,常与僧人来往 道:好学老庄,齐万物,一死生,追求内心调和 3:苏轼的“儒佛道”思想在文中哪里体现的。生讨论,师归纳: 明确: 儒:积极入世,忧国忧民,被贬而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念一方美人,乐中有忧;理想取而不得,又人生短暂,卑微渺小,乐中有悲,这其实是他儒家思想的体现。 佛和道:天地有恒,又无恒,人类有限又无限,得失全在一念间,齐万物,一死生,追求内心的调和;不取则自取,不求则自来,不计得失,超然物外,逍遥自在“羽化而登仙”,不也是精神的归宿,何不欢喜对待眼前所有?这便是苏轼的佛和道思想的体现。 三、课堂小结:提问:客“喜而笑”,与前文“乐”有何区别? 由“山水之乐”转向“身心之乐”,境界得以提升。 是“苏子”点化的结果,现实中的苏轼终于不再沉溺于痛苦的咀嚼与吟唱中,从“不变”来看待世界,在当下的这一个瞬间,我与万物同在,便是莫大的幸福,而走向了思想的旷达与精神的欢愉。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板书设计: 乐----喜----悲 儒:积极入世,忧国忧民 佛:不计得失,生死轮回 三者和谐统一 道: 齐万物,一死生
小结 作者在入世与出世,在积极与消极的斗争中,完成了对自我的救赎,儒释道三种思想完整的融入了苏东坡的内心并达到了和谐与统一,东坡之所以是东坡,他就是那个看清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的真正的英雄。希望我们每个人在成长历程之中遭遇逆境都能如同东坡一样保持一颗旷达乐观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