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形象赏析
高考二轮复习:小说阅读
【2020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少 男 刘庆邦
春节刚刚过去,地上还到处能看到破碎的炮屑。人们见面互相说的是“年又跑远了”之类的话,散布的是失落的空气。
河生两只手往两只袄袖筒里互相一插,靠在院墙外的一棵苦楝树下。从远处很难分辨出他的实际年龄,只有走近了才会看清,他不过是个十二三岁的男孩子。他鼻子饱饱的,脸蛋儿鼓鼓的,一切还没真正长开。只是他的眼神有些忧郁。
他刚刚听说了姐姐订亲的事。姐姐订亲,就意味着姐姐将变成别人家的人,这是河生不大容易接受的。河生是家里的长子,父亲去世后,在母亲的郑重提议下,户主换上了他的名字,从此他开始长心了,有事无事蹙着眉头。在弟弟妹妹眼中,他俨然一副小父亲的样子。
河生从刚会走路时,就由姐姐领着他玩。姐姐教他上树摘果,下河摸鱼。若是谁敢欺负他,姐姐跃起来就跟人家厮打。他到了上学年龄,母亲就不许姐姐再上学,姐姐很快就理解了。姐姐退学后,天天到地里薅草,并用卖干草的钱补贴家用,或留着
真题示例
给河生交学费。姐姐订亲的事让他情绪低落,沉闷,还有一些伤感。姐姐不订亲就不行吗?干吗非要订亲呢?
后来,河生偶尔听人说姐姐对象是河对岸那个村的,他还记住了他的名字。河生觉得那个人的名字生硬蹩脚得很,他在心里发誓,只承认姐姐,绝不承认姐夫。
夏天的一个午后,河生跟同村的一帮人去河里摸鱼。到了河边,河生犹犹豫豫,没有下水。不知为什么,他总是有些担心,担心那个人会突然从逮鱼的队伍里冒出来。真是怕鬼有鬼,他听到了有人喊那个人的名字。那个人果然出现了!不仅出现了,还捕到了一条很大的黑鱼。河生赶紧躲到一丛蓖麻下面的阴影里去了,他害怕有人看到他,对他说:“河生,你看,那个捉到黑鱼的人就是你姐夫。”那样他会无地自容的。嘈杂的人群渐渐远去,河生还呆呆地站在蓖麻下不动。他热得满脸通红,胸口出了不少汗。说实在话,那个人个头不低,身体结实,可是他就是接受不了。他没想过姐姐应该和什么样的人订亲,也许配得上姐姐的人还不存在,反正不是像捉黑鱼的人这样的。
回到家,姐姐问了一句:逮鱼的有没有外村的人?河生一下子就把姐姐的心思猜到了,他装作没有听见姐姐的话,装作被太阳晒得有些头蒙,躺在床上闭着眼,连嗯一声也没嗯。过了一会儿,河生悄悄起来,从窗户里侧往外一看,姐姐正独自坐在树荫下面的小凳子上出神,姐姐摘下一片石榴叶,手捏着含在嘴边,一副不辨榴叶是何
叶的样子。河生想,他对姐姐做得是不是过分。他有些后悔,有心跟姐姐说一句话,又想不起说什么好,只好蔫蔫地回到床上,真的睡去了。
姐姐向母亲建议,给河生做一条洋布裤子。河生说不要,连姐姐还没舍得做一条洋布裤子,他怎么好意思花家里的钱呢?姐姐又说,学校里那么多女同学,别人家笑话呢。布买回来,姐姐比着河生的身体裁好,一针一线地缝制。河生看见姐姐缝裤子,想起姐姐说的关于女同学的话,心里悄悄泛起一种从未有过的东西,有些柔软,有些滋润,还有漫无边际的忧愁……
到了秋后,原来跟姐姐订亲的那个小伙子,到外地参加工作了一段时间后,让家里人替他退亲。起初,河生并不知道退亲的事,只是发现姐姐做好了饭,却不吃,在母亲的再三劝说下,才端起饭碗,却在刚端起碗的时候,眼泪就涌出来。在听准了退亲的事之后,他就像被当头砸了一砖头,头发空,腿发软,小脸顿时变得苍白。河生觉得,这件事不仅对姐姐是一个侮辱,对母亲、对他、对他们全家都是一个严重的耍弄和侮辱。姐姐是天下最好的姐姐,他不明白竟有人这样无理地对待姐姐,实在让人愤恨。河生真想为姐姐出这口气,出气找不到对象,他就转向了委屈。他无端地想,父亲去世后,一切责任都是他这个长子担着,他这个长子当的是什么!
这回轮到河生不吃饭了。母亲问他心里到底有什么事,他只说不饿,不想吃。母亲气得要打他,没打成,自己先哭了。母亲哭的时候提到了父亲,对父亲有所埋怨,
说他们父亲要是还活着她哪至于遭这么大的罪。
河生的委屈是一个大包,母亲的话把他的委屈捅破了,他虽然咬着牙对自己说,我是长子,我不哭,我不哭,可他到底没能咬住,嗷的一声就哭倒在地。
他哭了一会儿就不哭了,他心里突然升起一个庄严的念头:从今以后,我要好好读书……
(选自《山花》1997年第1期,有删改)
请简要分析姐姐这一人物形象。(6分)
相关语句 概括形象
叙述 角度 “河生从刚会走路时,就由姐姐领着他玩。姐姐教他上树摘果,下河摸鱼。若是谁敢欺负他,姐姐跃起来就跟人家厮打。” “姐姐向母亲建议,给河生做一条洋布裤子。”“姐姐比着河生的身体裁好,一针一线地缝制。” 关心弟弟、呵护弟弟
“母亲就不许姐姐再上学,姐姐很快就理解了。”“姐姐退学后,天天到地里薅草,并用卖干草的钱补贴家用,或留着给河生交学费。” 吃苦耐劳、体贴家人
描写 角度 “姐姐问了一句:逮鱼的有没有外村的人。”“姐姐正独自坐在树荫下面的小凳子上出神,姐姐摘下一片石榴叶,手捏着含在嘴边,一副不辨榴叶是何叶的样子。” “姐姐做好了饭,却不吃,在母亲的再三劝说下,才端起饭碗,却在刚端起碗的时候,眼泪就涌出来。” 情感细腻、内心自尊、向往美好生活
【答案】从不让别人欺负弟弟、给弟弟做洋布裤子等,可见她是一个关心弟弟、呵护弟弟的好姐姐;从接受退学决定、卖干草补贴家用等,可见她是一个吃苦耐劳、体贴家人的好女儿;从订亲后坐着出神、打听摸鱼的人、被退亲后流泪等,可见她是一个情感细腻、内心自尊、向往美好生活的好姑娘。
【提示】根据题干分清是概括形象特点还是概括性格特点,性格特点是人物内在的性情品格,形象特点除了包含内在的性格特点外,还包括人物外在的形象、身份等;弄清楚题干要求是概括还是分析,“概括”题只要求写出人物形象或性格特点即可,“分析”题要结合文本内容分析。
人物形象
身份
地位
思想
性格特征
形象
价值意义
成长
环境
身份
标签
思想特征
性格特征
形象意义
主题作用
进步倾向
落后倾向
性格
两重性
优点(正面)
缺点(反面)
二、分析主要人物的作用
1.对情节的作用
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考虑其对情节的推进作用。人物性格发生了变化,要关注情节是否发生了变化。有的主要人物还起到线索作用。
2.对主题及社会的作用
对主题的作用,反映了社会现实;对社会的作用,也就是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结合社会现实深入理解人物对当代社会的思想指导等方面的作用,以及分析人物形象的艺术价值给人们带来的某种启示,这也是作者真正的写作意图。
三、四个角度分析次要人物形象作用
1.情节上,牵线搭桥
在一些小说中,主要人物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往往从次要人物的眼睛里看出来;对人物的感受、评论,往往从次要人物的嘴里说出来。通过次要人物的见闻,把相关的故事情节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推动情节发展。
2.形象上,侧面衬托
通过次要人物的活动来衬托主人公的活动和形象,从而达到塑造人物形象的效果,使主要人物的特征更加鲜明清晰。如果是群像人物,还有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的作用。
3.主题上,揭示主题
小说对次要人物的刻画貌似平淡轻松,实则蕴含着厚重的力量,既揭示了小说的主题,又增添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
4.效果上,增加真实感
如果次要人物采用第一人称的口吻叙事,就起到串联小说的所有情节,增强小说的真实性和现场感的作用。
分析物象的作用
1.从人物塑造方面
物象衬托了人物品格,突出了人物形象。应格外注意物象本身的特点对主要人物特点的映衬。
2.从情节安排方面
物象往往是组织和推动情节发展的线索。物象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全文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
3.从表现主旨方面
物象或点明社会环境,或具有象征意义,进而深化文章主旨。
另外,小说中的“我”是个特殊人物,它不一定是作者自己,只表明小说采用的是第一人称的叙事角度,是故事的见证人,有增强小说真实性的作用,也可以是小说的线索人物,起串联情节、评价人物的作用。
“我”——小说中的特殊人物和特殊作用
在小说中,“我”是个值得关注的角色。首先,同散文中的“我”是作者本身不同,小说中的“我”是作品中的角色,不一定是作者。其次,小说中的“我”主要是文本中的人物,有时也可能拟人化为作品中的一个动物。再次,小说中的“我”既可以是主角,又可以是配角,更多的时候是配角,只有这样,“我”才意蕴丰富。
高考对“我”的考查主要有两点:形象特点和作用。分析概括“我”的形象特点同分析概括其他人物形象一样,重点是分析概括“我”的作用。“我”有四重作用,当认真体会和把握:
①叙述者:作为“有限视角”,起线索作用。作为“有限视角”的好处是“我”既是故事情节的讲述者,又是其中的参与者、见证者,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了小说与读者的距离,便于抒情。缺点是只能局限于叙述者的所见所闻,是“有限的讲述”。②亲历者:增强故事的真实性。③参与者:一般作为次要人物,衬托主要人物,有时也是主要人物。④代言者(体验者):代替作者议论、抒情,表达主旨和情感倾向。
命题角度 题干示例 审题辨别 答题角度
整体概括分析类 (1)×××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2)×××有哪些优秀的品质?请结合文本分析 (1)题干中有“形象”“品质”“性格”等字眼 (1)从小说中交代的人物身份、地位、经历、教养等方面入手。这些内容直接决定人物的言行,影响人物的形象(性格)
(2)从刻画人物的手法入手。抓住小说的正面描写(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细节等)和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概括出人物的形象(性格)特征
整体概括 分析类 (3)文中×××的性格特征怎样?请简要概括 (4)×××具有×××的性格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题干中有“文本”“文中”等字眼。 (3)题干中有“分析”“概括”等字眼 (3)从分析情节入手,把握人物的形象(性格)特征。小说的情节一般是通过描写人物思想性格和情感欲望的冲突以及由此引发的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命运的变化来展开的
(4)从分析环境入手,探究人物命运及其思想性格之所以如此的社会原因
(5)从人物间的关系、作者的评论、作品中其他人物的评价入手。许多小说作品所提供的人物往往不止一个,这就要求我们准确分析几个人物之间的关系,确定主次,从他们之间的复杂关系中,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作者的评论或其他人物的评价,更是人物性格特征的体现
1.人物形象概括分析
命题角度 题干示例 审题辨别 答题角度
指定语段(句)概括分析类 (1)文章第×段的××描写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态 (2)小说人物×××的行为折射出人物怎样的心理?请结合文本分析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表现了×××怎样的性格特点 (1)题干中有具体指定的语句或语段 (2)题干中有“心态”“心理”“性格”等字眼 (1)结合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情境)来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或情感变化
(2)联系上下文,结合情节发展来揣摩人物心理、情感的变化
(3)抓住细节描写或关键词,结合语境体会人物的内心变化
2.人物形象手法类
题干示例 审题辨别 答题角度
(1)作者主要用了哪种艺术手法塑造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2)分析文中画线句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 (3)本文在刻画人物时运用了哪些手法?请赏析 题干中有“手法” “技法” “技巧”等字眼 描写手法:
(1)正面描写:①肖像描写(刻画性格特征,表现精神面貌,透露内心活动,揭示身份境遇,显示性格变化等)②神态描写(不同境遇中的神情变化,揭示内心活动,反映心灵状态、性格特征及思想情感的波动和发展过程)③心理描写(直接表现思想和内在感情,表现思想品质,推动情节发展)④语言描写(包括对话描写、独白描写等。刻画性格,反映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描摹语态,使形象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⑤动作描写(表现性格、心理、品质、身份、地位、处境、状态等)⑥细节描写(如场景细节描写、服饰细节描写、动作细节描写、心理细节描写、语言细节描写等,刻画、突出人物性格)
(2)侧面描写(使其形象鲜明突出)
(3)其他手法:工笔、白描,修辞手法等
表现手法:
烘托、对比、衬托等
3.人物形象作用
题干示例 审题辨别 答题角度
(1)主要人物的作用 ①小说中塑造×××人物对小说主题有何作用 ②你认为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有怎样的社会意义?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③请简要分析×××这一人物形象的艺术价值 题干中常有“人物” “作用” “主人公” “次要人物”等字眼 (1)主要人物
①考虑对情节的作用: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考虑其对情节的推进作用;②考虑对主题的作用:a.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某种价值观、道德观;b.通过人物的命运发展来反映某种社会现状,讽刺或揭露社会的不公现象;c.借助人物形象表达作者的某种主张或寄托某种情感
(2)次要人物的作用 ①本文的主人公为×××(主要人物),那么×××(次要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②小说中哪一个是主要人物?哪一个是次要人物?为什么 ③小说中的次要人物和主要人物是什么关系?次要人物对塑造主要人物有什么作用 题干中常有“人物”“作用”“主人公” “次要人物”等字眼 (2)次要人物
首先要关注其自身作用。即其不只是一个线索或情节上的关联人物,有的自身还具有鲜明的性格特点,其具有的作用首先是自身的作用。其次,要关注其在情节、人物、主题、环境等方面的作用:
①“情节作用”主要是线索作用,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②“衬托主要人物”是其主要作用,衬托有正衬和反衬两种,要指明是哪种衬托,是怎样衬托的;③“主题作用”是指次要人物与主要人物一起丰富、深化了主题④暗示或交代社会环境。次要人物往往是社会环境的体现者和代表者
题干示例 审题辨别 答题角度
(3)物象的作用 ①小说塑造××物象,有何作用 ②小说又写到了××,请分析其作用 题干中常有“××事物”“作用”“等字眼 (3)物象
小说中引入特别重要的物件,其作用不外乎突出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揭示主题等。有时物件反复出现,串起了相关情节,从而成为了文章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其作用具体如下:
①从人物塑造方面
物象衬托了人物品格,突出了人物形象。应格外注意物象本身的特点对主要人物特点的映衬
②从情节安排方面
物象往往是组织和推动情节发展的线索。物象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全文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
③从表现主旨方面
物象或点明社会环境,或具有象征意义,进而深化文章主旨
分析人物形象手法
【2019全国卷Ⅰ】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这样的“中国的脊梁”的。(6分)
审题目要点
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这样的“中国的脊梁”的。
答题方式
形象手法
主要人物
【2018全国卷Ⅰ】小说中说赵一曼“身上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审题目要点
小说中说赵一曼 “身上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概括分析形象特点
主要人物
形象特点
答题方式
真题研习
【2019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表 妹 林斤澜
矮凳桥街背后是溪滩。那滩上铺满了大的碎石,开阔到叫人觉着是不毛之地。幸好有一条溪,时宽时窄,自由自在穿过石头滩,带来水草野树,带来生命的欢喜。
滩上走过来两个女人,一前一后,前边的挎着个竹篮子,简直有摇篮般大,里面是衣服,很有点分量,一路拱着腰身,支撑着篮底。后边的女人空着两手,几次伸手前来帮忙,前边的不让。前边的女人看来四十往里,后边的四十以外。前边的女人不走现成的小路,从石头滩上斜插过去,走到一个石头圈起来的水潭边,把竹篮里的东西一下子控在水里,全身轻松了,透出来一口长气,望着后边的。后边的走不惯石头滩,盯着脚下,挑着下脚的地方。前边的说:
“这里比屋里清静,出来走走,说说话……再呢,我要把这些东西洗出来,也就不客气了。”
说着就蹲下来,抓过一团按在早铺好了的石板上,拿起棒槌捶打起来,真是擦把汗的工夫也节约了。
看起来后边的是位客人,转着身子看这个新鲜地方,有一句没一句地应酬着:
“水倒是清的,碧清的……树也荫凉……石头要是走惯了,也好走……”
“不好走,一到下雨天你走走看,只怕扭断了脚筋。哪有你们城里的马路好走。”
“下雨天也洗衣服?”
“一下十天呢,二十天呢。就是三天不洗也不行。嗐,现在一天是一天的事情,真是日日清,月月结。”
客人随即称赞:
“你真能干,三表妹,没想到你有这么大本事,天天洗这么多。”
主人微微笑着,手里捶捶打打,嘴里喜喜欢欢的:
“事情多着呢。只有晚上吃顿热的,别的两顿都马马虎虎。本来还要带孩子,现在托给人家。不过洗完衣服,还要踏缝纫机。”
客人其实是个做活的能手,又做饭又带孩子又洗衣服这样的日子都过过。现在做客人看着人家做活,两只手就不知道放在哪里好。把左手搭在树杈上,右手背在背后,都要用点力才在那里闲得住。不觉感慨起来:
“也难为你,也亏得是你,想想你在家里的时候,比我还自在呢。”
主人放下棒槌,两手一刻不停地揉搓起来:
“做做也就习惯了。不过,真的,做惯了空起两只手来,反倒没有地方好放。乡下地方,又没有什么好玩的,不比城里。”
客人心里有些矛盾,就学点见过世面的派头,给人家看,也压压自己的烦恼:
“说的是,”右手更加用力贴在后腰上,“空着两只手不也没地方放嘛。城里好玩是好玩,谁还成天地玩呢。城里住长久了,一下乡,空气真就好,这个新鲜空气,千金难买。”
单夸空气,好比一个姑娘没有什么好夸的,单夸她的头发。主人插嘴问道:
“你那里工资还好吧?”
提起工资,客人是有优越感的,却偏偏埋怨道:
“饿不死吃不饱就是了,连奖金带零碎也有七八十块。”
“那是做多做少照样拿呀!”
“还吃着大锅饭。”
“不做不做也拿六七十吧?”
“铁饭碗!”
客人差不多叫出来,她得意。主人不住手地揉搓,也微微笑着。客人倒打起“抱不平”来:
“你好脾气,要是我,气也气死了,做多做少什么也不拿。”
“大表姐,我们也搞承包了。我们家庭妇女洗衣店,给旅店洗床单,给工厂洗工作服都洗不过来。”
“那一个月能拿多少呢?”客人问得急点。
主人不忙正面回答,笑道:
“还要苦干个把月,洗衣机买是买来了,还没有安装。等安装好了,有时间多踏点缝纫机,还可以翻一番呢!”
“翻一番是多少?”客人急得不知道转弯。主人停止揉搓,去抓棒槌,这工夫,伸了伸两个手指头。
客人的脑筋飞快转动:这两个手指头当然不会是二十,那么是二百……听着都吓得心跳,那顶哪一级干部了?厂长?……回过头来说道:
“还是你们不封顶好,多劳多得嘛。”
“不过也不保底呀,不要打算懒懒散散混日子。”
客人两步扑过来,蹲下来抓过一堆衣服,主人不让,客人已经揉搓起来了,一边说:
“懒懒散散,两只手一懒,骨头都要散……乡下地方比城里好,空气第一新鲜,水也碧清……三表妹,等你大侄女中学一毕业,叫她顶替我上班,我就退下来……我
到乡下来享几年福,你看怎么样?”
(选自《十月》1984年第6期,有删改)
请简要分析表姐这一人物形象。(6分)
结合小说中人物的语言、行为、动作等描写分析表姐的形象特点。从“不做不做也拿六七十吧”“铁饭碗”等,可以看出表姐在城市工作,捧的是“铁饭碗”;从“心里有些矛盾,就学点见过世面的派头,给人家看”“提起工资……却偏偏埋怨道”等,可以看出表姐有优越感和虚荣心;从“两步扑过来,蹲下来抓过一堆……揉搓起来了”等,可以看出表姐渴望通过劳动改变生活。
【答案】从所拿工资等,看出她是捧着铁饭碗的城市劳动者;从背着手、做派头等,看出她有优越感和虚荣心;从扑过去抢着洗衣服等,看出她渴望通过劳动改变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