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共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3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共2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4-26 07:23: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第二章第三节
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
程标准
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城镇化的利弊。
学习目标
1.结合图文材料,能够说出城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理解经济发展对城镇化进程的推动作用、城镇化发展过程出现的问题。 2.结合相关材料,总结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特点,提升获取信息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根据所学知识和原理,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关注和思考家乡发展,树立人地协调观。
活动探究1
世界城市分布的地域差异
苏奥米国家极地轨道伙伴卫星(Suomi NPP)是美国最新一代气象卫星。其搭载的可见光/红外成像辐射仪(VIIRS)传感器,能够过滤掉极光、森林火光等非城市灯光,捕获到城镇中居民点、车流、路灯等发出的低强度灯光。教材图2-32是科研人员通过收集该卫星2016年多个月份的数据,合成得到的卫星影像。
世界夜间灯光影像
1.基本上一致。
读图思考:
1.对照世界地图,看一看世界城市分布与夜间灯光分布是否一致。
活动探究1
世界城市分布的地域差异
苏奥米国家极地轨道伙伴卫星(Suomi NPP)是美国最新一代气象卫星。其搭载的可见光/红外成像辐射仪(VIIRS)传感器,能够过滤掉极光、森林火光等非城市灯光,捕获到城镇中居民点、车流、路灯等发出的低强度灯光。教材图2-32是科研人员通过收集该卫星2016年多个月份的数据,合成得到的卫星影像。
这是因为世界城市和人口分布不均匀,一般而言,城市的夜间灯光明亮,农村的夜间灯光暗淡或者无灯光。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地区灯光明亮,人口稀疏、经济落后地区灯光暗淡或者无灯光。
世界夜间灯光影像
读图思考:
2.世界上有的区域夜间灯光闪耀,有的区域夜间则一片漆黑。夜间灯光分布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
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
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扩大,乡村景观逐渐转化为城市景观;
人们生活方式、文化及价值观念的改变;
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
城市数量增加,城市等级提升,甚至发展形成城市群。
城镇化又叫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一、城镇化---概念和表现
城镇化的主要标志,
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指标
你能给城市化下一个定义吗?
一、城镇化----动力机制
经济发展是城镇化的主要动力。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城镇化水平就越高,反之就越低
2.城镇化与工业化、第三产业的关系是什么?
城镇化与工业化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工业是大多数城镇经济的主要支柱,能够安排大量劳动力就业,并为服务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城镇化与第三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经济繁荣的城镇,服务业等第三产业也相对发达。
新建工业园区
一、城镇化----动力机制
为什么要城市化呢?
【思考题】查阅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城镇化的相关资料,分析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城镇化影响因素的异同。
不同点:
珠江三角洲:侨乡投资带动经济发展,毗邻港澳,与港澳经济互动,承接港澳的产业转移。
长江三角洲:长三角城市间的协调合作,承接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
相同点:都受到了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
在城镇化的不同发展阶段,其主导驱动力有所不同。在城镇化刚起步阶段,农业生产为工业提供了原材料,为城镇发展提供市场,所以农业经济的发展是城镇化最基本的动力。
活动探究3
杭州市城市空间的变化
不同年份杭州市主城区及附近地区遥感假彩色影像
变化:植被越来越少,建筑用地越来越多,城镇占地面积越来越扩大。
说明:城镇人口数量增长,城镇空间扩张。
2.图2—34为不同年份杭州市主城区及附近地区的遥感影像,其中红色表示植被,分辨率为30米。读图,完成相任务。
(1)结合地图资料,判读图中代表杭州城区的影像色调,并勾画出图中杭州城区的大致范围。
(2)查阅杭州市1984年、1991年、2008年、2016年的市区的人口和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制作人口、经济总量等变化曲线,简要说明人口、经济增长与杭州城区空间扩张的关系。
提示:不断增长的人口是经济活力的重要表现,促进城市扩张,也会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潜在的负面影响。
二、城镇化的地域差异
1800
1850
1900
1950
2000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城市人口比重/%
发达国家
世界平均水平
发展中国家
后期阶段
加速阶段
初期阶段
起步早,水平高,速度减缓
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加快
20世纪以来,推进很快,市区出现了很多城市化问题
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64.72%
2021年







1、时间差异:从世界各国的城镇化进程来看,城镇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目前,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镇。到2050年,世界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达到 。
城镇起源于早期的农业文明地区;工业革命之前,城镇化水平较低,发展缓慢;
高>70%
城市群是指在较大空间范围内,由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共同组成的城市群体,城市之间既有明确分工,更有密切联系,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
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入发展,涌现出伦敦、巴黎、纽约、东京、上海、香港等世界级大都市,并带动了城市群的整体提升。
城市群进一步发展壮大,就形成了规模宏伟的大都市带。
2、空间差异---发达国家的城镇化
1.目前发达国家的城镇化有哪些特点?
2.从20 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发达国家一些大城市中心区萎缩,中小城镇则发展迅速,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1.发达国家的城镇化主要特点:
①人口高度集中,大中小城市密集分布,加工制造业、交通运输业和信息产业相对发达;
②发达国家注重营造高质量的人居环境,普遍重视保护和继承城镇的历史文化。
③有些大城市由于过度扩张,出现了郊区化和逆城市化现象,城市边缘区发展较快。
2.原因:①人们对环境的要求提高;
②乡村、城镇基础设施逐渐完善;
③私人小汽车的普及。
英国城市化率90%
2、空间差异---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
阅读教材49页相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目前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有哪些特点?
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起步比发达国家晚得多。
二战前,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水平很低。
二战后,发展中国家纷纷取得民族独立,经济迅速发展,城镇人口的增长速度超过了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城镇化水平很不平衡。城镇化水平较低的国家多分布在亚洲和非洲。
2、空间差异---我国的城镇化
起步
振荡
停滞
恢复正常
快速
看图思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发展有何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显著拉动了城镇化进程。城镇人口快速增长,城镇数量不断增加,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1978-2020年,我国城镇化水平由17.9%上升到63.89%,平均每年增长超过1.0个百分点。2020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达到9.02亿。
思考:我国城镇化推进的意义?
1、拓展了高效率的成长空间,拉动了生产与消费
2、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提高了区域对外开放程度,提升了经济社会发展质量。
3、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解决我国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根本出路。
我国的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核心,围绕人多做文章、做大文章和做好文章。根据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显示,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3. 89%,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5. 4%.
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
(1)以人为核心,全面提高城镇化的质量;
(2)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城镇群为主体形态;
(3)借助城镇化推动乡村振兴;
(4)优化城镇布局,统筹城乡发展;
(5)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和能源,减少对自然界的干扰和破坏;
(6)重视历史文化传承,城镇有记忆、有特色、有美丽的风光,让居民“望山见水”,记得住乡愁。
1.推进我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需要注重哪些方面的工作?
2.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的建设有何不同?
与传统城镇化不同的是,新型城镇化注重智慧城市的建设,运用以物联网、云计算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城镇智慧式的管理和运行。
中国城市群空间分布示意
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
目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城镇化水平较高,已超过60%,形成了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一批城市群;但是中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还不到50%。
优化提升东部地区的城市群,培育壮大中西部地区的城市群,抓紧建设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长江中游、中原、哈长、北部湾等重点城市群,完善城市群的协调程度,提高城市群的载荷功能,增强城市群的带动能力 ,扩大城市群的国际影响力。
1.讨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进程的异同;想一想,产生这些异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相同点: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不同点:发达国家工业化早,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75%---90%),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城市分布较为合理,大都进入城市化后期阶段。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发展快,城市化水平较低(50%左右),城市发展不合理(亚洲、非洲的滞后城市化;拉丁美洲的虚假城市化),大部分处于初期和中期加速阶段。
原因:工业化起步晚,二战后人口增长过快,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促使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向城市。
2.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发达国家一些大城市中心区萎缩,中小城镇则发展迅速,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是导致城市化差异的直接原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其城市化进程也不同。
人们对环境的要求提高;乡村、城镇基础设施逐渐完善;私人小汽车的普及。
我国的城镇化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速度很快,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入了持续稳定的快速发展阶段。
(3)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现阶段我国城镇化的特点,完成表格内容。
项目 特点
城镇化速度 快,呈加速趋势
城镇化动力 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
产业结构变动
人口流动
城镇建设
生态环境保护
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关系
快,呈加速趋势
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
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转移
内地向沿海、农村向城市、经济欠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
基础建设不断完善,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城市生态环境初步改善,但仍不容乐观
基本协调,但问题仍有不少。
劳动力就业问题是城市化过程中一个首要问题
工业能安排大量的劳动力就业,城市发展促进工业化的进程
三、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镇聚集了大量的人口和各种经济活动,城镇规模逐步扩大,城镇功能日益增强,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休闲娱乐的中心。
思考:城镇化对地理环境会造成哪些影响?
1、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
(1)伴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工业生产和城市建设对地理环境造成较大破坏,导致人居环境质量普遍下降。
大气污染
固体废弃物污染
水污染、光污染
噪声污染
(2)大城市的过度扩张,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流入,给城市就业和配套服务造成很大压力,引发了诸多问题,如环境污染、交通阻塞、房价居高不下、建设用地紧张等。
2、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
住房紧张
出现贫民窟和棚户区
交通拥堵停车困难
就业困难,失业人数上升
就医困难
基础设施落后
城市社会治安差
城镇化并非单纯的城镇人口增加和城镇面积扩张,而是要在产业支撑、社会保障、人居环境、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如何降低城镇化对自然生态的不利影响,使生活、生产、生态环境协调统一起来?
为此人们提出建设生态城市、田园城市、智慧城市的目标,走健康、持续、绿色、高效的城镇化道路。
智慧城市运用数字城市技术,将城市中的人和物的信息按照地理位置进行组织,通过网络获取并传输海量数据,借助云计算进行实时处理,并将结果反馈到控制系统,再进行智能化控制,从而实现城市智慧化管理和运行。
目标:发展更科学,管理更高效,
社会更和谐,生活更美好。
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能够破解“城市病”
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克服交通拥堵,消除安全隐患。
智慧城市给居民提供的方便
上下班便捷,供电供水可靠,日常出行安全,家长打开手机就能看到孩子的情况,病人通过手机在家里看医生
智慧城市给旅行者提供的方便
智慧城市是一个触手可及的城市,无论走到哪里,只要轻轻一点,就可获取吃住行游购娱各类信息
田园城市
田园城市的空间布局由具备文化吸引力的中央公园和周围居住、商业部分以及外围大部分属于农用地的大型绿带组成。当田园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则由若干个这样的田园城市围绕中心城市形成社会城市。其中每个城市之间设置永久的隔离绿带,并通过放射交织的道路、环形的市际铁路、城市运河相互联系。
(1)建设田园城市的优点和主要问题分别有哪些?
优点
疏散过分拥挤的城市人口,使居民返回乡村;
建设新型城市,即建设一种把城市生活的优点同乡村的美好环境和谐地结合起来的田园城市;
改革土地制度,使地价的增值归开发者集体所有。
主要问题:
田园城市理论的乌托邦特征非常明显
(2)兰斯塔德城市群绿心发展模式有哪些优越性?
大面积的农田、绿地有利于改善都市区的生态环境;
环状生态格局利于控制城镇规模,疏散城市职能;
减轻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城市问题。
(3)随着我国城市的不断发展,田园城市理论和兰斯塔德城市群的建设,对我国城市规划和建设具有哪些借鉴意义?
田园城市理论和兰斯塔德城市群的绿心发展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镇化过程中带来的城市病。
中国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必须结合具体区域实际情况,学习这些理论和模式的精髓,开展有中国特色的规划和建设。
生态城市
(1)“大树移植”可使大城市迅速绿化,但这种做法对生态环境会造成哪些不利影响?
(2)城市的绿化以山区的森林植被破坏为代价,而山区的水土流失又会给下游地区和城市造成哪些影响?
(3)你怎样理解“生态城市”的内涵?
(2)水资源缺乏,洪涝灾害多发。
(1)大量移植大树对树木原生存地会造成严重的环境破坏,直接影响当地的生态群落,还会引发水土流失、泥石流、山体滑坡、洪涝、 沙尘暴等自然灾害。
(3)内涵:指符合自然生态规律和适合人类生存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措施:统一规划;城郊防护林和城内绿地构成层级系统;种植适生的本土植被;花、草、灌、林相结合;依法保护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