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26 17:39: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西昌市2021—2022学年度下期期中检测
高 一 历 史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试题卷6页,答题卡2页。全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其他试题用0.5毫米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对应题框内,不得超越题框区域。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
第Ⅰ卷(选择题 共48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所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且只有一项是正确的。)
1.“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千年土地八百主,田是主人人是客”,传统农业社会里的谚语正是见惯人世沧桑之后的概括。这些谚语实质上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 )
A.土地兼并相当严重 B.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变迁
C.自然经济渐趋瓦解 D.土地所有权的非连续性
2.经济学家以现代国民经济核算方法对1630至1840年中国GDP进行了估算,并由此得出结论:清代人均收入在其经济恢复后即开始下降,并在康乾盛世时一度跌至最低点。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海禁政策达到顶峰
B.赋税政策发生改变
C.中原自然灾害频发
D.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3.杜甫在田园诗《春水》中写道:“接缕垂芳饵,连筒灌小园。已添无数鸟,争浴故相喧。”该诗反映当时( )
A.水利工程的修建 B.水排用于农田灌溉
C.翻车的大规模推广 D.高转筒车用于生产
4.宋朝建立初期,河东地区“地沃民勤,颇多积谷”。1069年,司马光提到江淮以南地区“土宜粳稻,彼人食之不尽”。这( )
A.说明“大一统”推动经济发展 B.反映出经济重心的南移
C.有利于农产品商品化的进程 D.体现出小农经济发达
5.南宋《梦粱录》记载临安“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无虚空之屋”。《都城纪胜》载:“(临安)坊巷市井,买卖关扑,酒楼歌馆,直至四鼓后方静。”与唐朝前期相比,南宋( )
A.城市的商业功能增强 B.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
C.开封商业分布非常广泛 D.商业活动开始打破时空的限制
6.明清时期“海禁政策”和“重农抑商”政策所起到的相似作用有( )
①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 ②延缓了自然经济的瓦解过程
③延续了汉唐以来对外交往的局面 ④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7.唐玄宗时,敕令男满15岁、女满13岁,听婚嫁,“刺史、县令以下官人,若能使婚姻及时,鳏寡数少,量准户口增多,以进考第”。这一敕令( )
A.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B.延续唐初休养生息政策
C.保证唐朝社会持久繁荣 D.埋下藩镇割据战乱祸根
8.有人说洋务运动是“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这里的“花”主要是指( )
A.引进近代政治制度 B.促进新的经济因素产生
C.抑制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D.维护清朝统治
9.1881年,在广东南海县,1000余名满脸愤恨的手工缫丝工人捣毁了“裕厚昌”蒸汽丝厂,并引发大规模械斗。事件发生后,知县徐赓陛张贴官府告示,其中写到“盖地方之莠顽(恶人)必当究治,而小民之生计尤应兼筹,今以一家射利而使千百穷黎失其恒业,其必起而争者势也。”这说明( )
A.技术的落后制约广东工业发展 B.国人排斥西方机器化大生产
C.近代企业的发展面临严重阻碍 D.地方政府极力保护小生产者
10.1938至1940年间,上海、汉口、南京三地内迁四川等西南地区的民营工厂数分别是104家、90家、10家,包括了冶金、机械、电气、化学等工业。这些内迁企业( )
A. 改变了工业发展不平衡局面 B. 为持久抗战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C. 避免了战争带来的破产命运 D. 奠定了新中国的工业基础
11.1925年,“江浙京奉鲁豫各处兵戈纷起,除水路轮船可达之少数各地外,其津浦、京汉、陇海、胶济、京绥各铁路货车一律停开,所属各省份运输阻断,几乎无货可售。”上述材料说明中国民族工业在20世纪20年代由“黄金时期”转为萧条的原因之一是( )
A.蒋介石对红军连续发动“围剿” B.一战后列强加紧对中国的经济掠夺
C.军阀割据与军阀之间的混战 D.交通运输的落后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12.1935年,国民党五届一中全会通过的《确定国民经济建设实施计划大纲案》,明确了“建设国民经济,必须为全盘之统制”的政策。该政策( )
①受罗斯福新政影响 ②消除了列强经济压迫
③有利于构建战时经济体制 ④遏制了官僚资本势力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3.20世纪40年代,四川、云南、湖南等省地租额迅速上升,其中四川一个县27户佃农的平均上缴租率1941年为53%,1943年为73%,1944年为79%。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日军对中国共产党进行经济封锁 B.日军对沦陷区大肆搜刮掠夺
C.中国共产党调整了土地政策 D.工厂、高校及政治重心西迁
14.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全国同时开展了一万多个工矿建设单位的施工……从而使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和国民经济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对此“变化”表述正确的是( )
A.初步完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B.初步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
C.促进了我国国民收入迅速提高 D.实现了农轻重各部门协调发展
15.顺口溜是民间流行的一种口头韵文,承载着时代脉动的气息。以下是某地曾流传的顺口溜,它们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踢得好,砸得对,一村一个革委会”
②“深翻二尺五,麦秸能打鼓,深翻三尺三,麦秸做扁担”
③“吃有油,穿有绸,住有楼,还有余钱去旅游”
④“骑着摩托满街跑,乐坏王庄小大嫂,联产计酬发了家,多卖粮食买手表”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②①④③ D.④①②③
16.以下是四幅新中国不同时期的宣传画。按画中主题体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③①②④ C.②③①④ D.④②③①
17.1958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颁布。《条例》以法律形式规范了全国的户口登记制度,规定了控制人口迁徙的两项基本制度——户口迁移的事先审批制度和凭证落户制度,目的是“既不能让城市劳动力盲目增加,也不能让农村劳动力盲目外流”。这在一定程度上( )
A.形成了相对合理的经济结构 B.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C.推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D.暴露了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
18.英国《金融时报》:“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催生这三个创业高潮点的动因分别是 ( )
A.建立4个经济特区、邓小平南方讲话、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
B.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三个代表理论的提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C.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开放开发上海浦东、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
D.扩大企业自主权、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19.人民日报刊登《欢跃在早稻“卫星”上》照片时写道:“在群众的启发下,让四个活泼的孩子站在稻穗上跳动,以显示稻穗的厚和密并富有沙发似的弹力。”材料表明( )
A.真实反映该时期右倾错误的盛行
B.照片因为造假而毫无史料价值
C.“大跃进”时期左倾错误盛行
D.照片是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真实史料
20.1957年创办于广州的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简称广交会),在新中国外贸史上占有用要的地位。周恩来指出:“一年两次的广交会是在我们被封锁的情况下不得已搞的。我们只好请人家进来看。”由此可知,广交会的创办( )。
A.扩展了与外部世界的交流渠道 B.强化了与苏联的经贸联系
C.突破了计划经济对外贸的束缚 D.彻底打破了资本主义阵营对中国的经济封锁
21.下表反映了新时期我国经济运行方式在四个年份中的变化情况。该表反映了我国( )
1978年 1984年 1991年 1993年
国家定价(%) 94.4 37.0 22.2 10.3
国家指导价(%) 0 23.0 20.0 7.0
市场调节价(%) 5.6 40.0 57.8 82.7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确立 B.国家宏观经济管理退出历史舞台
C.市场在经济发展中起到决定性作用 D.改革开放后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
22.1910年秋,京师禁卫军的官兵剪辫。资政院通过“剪发易服”的议案,民间闻讯,大受鼓舞,广东、京津地区、东三省、上海、香港等地“剪辫者一时风起云涌,天有不可遏制之势”。这表明( )
A.剪辫易服顺应革命的潮流 B.清政府的统治不得人心
C.沿海地区的开放程度最高 D.晚清新生活方式的普及
23.黄遵宪(1848—1905)生活的时代,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寄托情思的诗作《今别离》:“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州……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所反映的是( )
A.新式交通工具的传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B.西方对我国经济侵略加深
C.西方交通工具的传入完成了中国交通近代化 D.水路运输成为主要交通形式
24.从1937年11月到1941年12月,上海的外国租界形如孤岛。一批身处“孤岛”的电影工作者排除困难,拍摄了《木兰从军》《梁红玉》《苏武牧羊》等一批广受观众欢迎的影片。这些影片意在( )
A.丰富电影艺术内容 B.激发民众爱国救亡
C.满足社会文化需求 D.传播中华传统文化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2分)
25.小农经济对我国的经济、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引起了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25分)
材料一 关于小农经济的情形,我国一些历史文献也多有描述。如《孟子.梁惠王》说小农经济的基本模式是“五亩之宅、百亩之田”;《史记.商君列传》说其生产结构是“男乐其田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和这一特征相联系的是小农经济高度的自给自足性。小农经济“不但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而且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业品”。由于生产规模小,生产门类繁多,他们也没有多少产品拿到市场上去出售。
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地主阶级用以剥削广大农民的一种土地私有制度。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一般将土地分割成若干小块出租给无地的农民。土地的主要生产经营者是佃农和自耕农,他们生产和生活条件极为低下,无力扩大再生产,宋代陈舜愈说:“千夫之乡,耕人之田者九百夫,耕牛、稼器无所不赁于人”。农业是我国封建社会最主要的生产部门,是封建统治的基础。历代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就不得不利用国家机器进行维护、修复。从生产力和生产力的辩证统一关系,可以得出中国古代小农经济长期存在的终极原因。
——摘编自饶夏圻《剖析我国小农经济长期存在的原因》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小农经济的特征,并分析其在我国古代社会长期存在的原因(14分)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鸦片走私成为公开、畅行无阻的贸易,输入的数量日益增多,使白银外流和银贵钱贱的问题日益严重,劳动人民生活更加困苦不堪。
“茶的出口,1843年大致是1300多万斤,1855年,是5800万斤。十二年间增加了4倍多。丝的出口,1843年是2000包,1850年超过56000多包。十二年间增加20多倍。茶和丝的大量出口,刺激了国内茶、丝的生产。
1864年包世臣记载“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市1/3,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无纱可纺。松江布市,消减大半。去年棉花客商大都折本。”芜湖手工炼钢业由繁荣至衰落也是典型的例子。清时,芜湖刀剑、平底锅、剪刀……铁器远销各地,乾隆时芜湖炼钢业极盛。自洋钢入口,盛极一时的芜钢变成历史的陈迹。1845年进入中国的“丽如银行”等在上海设立分行,利用中国旧式金融业为其服务,特别是利用钱庄为他们推销洋货,购买土特产,通过银行和钱庄的信用关系,外国资产阶级就能顺利地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
中国牢固的经济体系——封建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东南沿海地区的农产品日趋商品化,这就在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摘编自卢炯明《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11分)
26.服饰最初是人类遮羞、保暖的产物,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服饰逐渐成身份、地位的象征。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国家、民族的时代特征,体现了一个国家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教育水平及社会风尚面貌。(12分)
新中国不同阶段的主流服饰变化
时间 主流服饰
新中国初期 列宁装:从苏联学习而来,双排扣西装开领,腰中间系一根布带 工装背带裤:灰、蓝绿色为主,耐磨、耐脏。
文革期间 军装军帽:草绿色军服军帽、宽皮带、毛泽东像章、草绿色帆布挎包成为标配 雷锋帽:受雷锋宣传照的影响成为帽子的主要流行款式
八十年代 喇叭裤:紧裹屁股,裤腿上窄下宽,从膝盖以下逐渐放开裤管 牛仔裤:英文名为jeans,率先在年轻人中间流行,后逐渐普及开来
九十年代 至今 国际品牌服饰:来自法国、意大利、英国等国的服饰成为中国的流行风 传统服饰:近些年,传统服饰逐渐在人群中流行,大街上随处可见一些身着传统服饰的人。
上表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主流服饰的发展变化,从其发展变化的整体或一个阶段,提炼一个主题并加以阐述。(要求:主题明确,阐述充分,表述清晰,史论结合)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西汉初年,实行盐铁私营,“吴王专(垄断)山泽之饶,薄赋其民,赈赡穷乏(救济穷人),以成私威。私威积而逆节(叛逆朝廷)之心作(《盐铁论.禁耕第五》)。” 汉武帝中期,由于多次征讨匈奴,导致国库空虚财政入不敷出。“而富商大贾或蹛财役贫(聚敛财物,奴役贫民),转毂百数(财富百车),废居居邑(囤积居奇),封君皆低首仰给(仰仗他们供给物资)焉。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帮助解决)国家之急,黎民重困(《史记·平准书》)。”
材料二 公元前119年,桑弘羊等人的鼓动下,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是以万物流通,而朝廷富实。当此之时,四方征暴乱,车甲之费,克获制赏,皆赡大司农(依靠盐铁专营的机构)。”
东汉时,“式(卜式,人名)既在位,见郡国(全国各地)多不便(以……不便;指责)县官作盐铁,(认为)铁器苦恶(不结实),贾(价格)贵,或强令民卖买之《汉书.食货志》。”
(1)据材料一,概括盐铁官营的背景。(6分)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汉代的盐铁官营政策进行评价。(9分)
西昌市2021—2022学年度下期期中检测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
单选题
DBDCA CADCB CADBC BCDCA DBAB
主观题
25.(1) 特征:(8分)
生产规模小(以家庭为单位);
男耕女织(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铁犁牛耕;
精耕细作;
分散性、封闭性、落后性、脆弱性。
原因:(6分)
封建土地所有制
生产经营条件简单
封建统治者的保护(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
农业生产力水平不发达(生产工具和技术没有革命性的突破)
影响:(11分)①白银外流;
②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农产品商品化;
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洋行和买办出现;
推动近代化(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6. (12分)
评分标准:
(1)0—4分
①观点不正确;
②逻辑混乱,不知所云
③时空错乱,答非所问
④格式混乱,字迹潦草
(2)5—8分
①提出符合材料的观点
②角度单一
③缺乏史料支撑,空洞
④有基本的格式,字迹能够辨认
(3)9—12分
①创造性的提出观点
②多角度、深层次阐述
③史实正确,运用得体
④格式正确,字迹工整
示例:
主题:传统服饰的流行是我国综合国力提高的表现
阐述:服饰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风貌的反映。
改革开放初期, 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喇叭裤、牛仔裤、西装等西方服饰成为我国人民的主要流行服饰。随着我国经济和综合国力的发展,我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这极大的提高了中国人的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传统服饰逐渐流行成为时代的需要。同时面对多变的国际环境,以复兴和重振传统文化来实现中国梦的呼声越来越高,在此情况下,传统服饰的流行也是这一变化的回应。
总之,当下传统服饰的流行既是改革开放后国力增强的产物,也是文化自信的彰显。
(其他观点,言之成理,同等给分;从整体或一个阶段阐述,同等给分)
27.(15分)
(1)背景:(6分)
① 地方诸侯和豪强实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
② 财政危机
③ 富商不急国家之困,还乘机敛财。
(2)评价:(9分)
积极作用:(5分)
打击了豪强和诸侯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增加了政府收入,缓解了财政危机;
增强了国家力量,巩固了政权。
弊端:(4分)
质量差;
② 价格贵;
③ 强买强卖。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