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木 兰 诗
一、基础巩固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木兰当户织 当户:
(2)唯闻女叹息 唯:
(3)问女何所忆 忆:
(4)旦辞爷娘去 旦:
(5)万里赴戎机 戎机:
(6)关山度若飞 度:
(7)出郭相扶将 扶将:
(8)朔气传金柝 朔:
(9)策勋十二转 策勋:
(10)著我旧时裳 著: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女亦无所思 B.暮宿黄河边
C.壮士十年归 D.双兔傍地走
3.读下面的句子,停顿恰当的一项是( )
A.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B.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C.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D.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不闻机杼声/万里赴戎机
B.将军百战死/出郭相扶将
C.愿为市鞍马/东市买骏马
D.木兰当户织/当窗理云鬓
5.下列句子中没有运用互文手法的一项是( )
A.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B.秦时明月汉时关
C.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D.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6.下列对《木兰诗》中有关句子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用夸张手法描写了木兰翻山越岭奔赴战场的情景。
B.“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描写边塞军营的生活。
C.“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实写将军拼死作战,壮士十年后归来的情景。
D.“军书十二卷”中的数字“十二”表示多数,不是确指。
7.根据提示,写出《木兰诗》中的相应句子。
(1)木兰替父从军的主要原因是: , 。
(2)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句子是:“ , ”,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木兰的矫健雄姿。
(3)描写边塞夜景的句子是: , 。
(4)表现木兰归乡心切的句子是: , 。
(5)表现木兰出征前周密准备的句子是: , , , 。
(6)从侧面描写木兰战功显赫的句子是: , 。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对诗歌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木兰当户织”可以看出木兰是一个勤劳的平民少女。
B.“军书十二卷”中的数字“十二”表示多数。
C.“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应用互文的修辞手法。
D.“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衬托出了战争的惨烈。
2.第五段突出了木兰怎样的高尚品格
答:
3.课文最后一段演变而来的一个成语是什么 其含义是什么
答:
4.写木兰的征途和战地生活时,诗中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这跟表现木兰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关系
答:
5.文章是怎样安排详略的 为什么这样安排
答:
阅读《木兰诗》回答下列问题。
6.下面对诗句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万里赴戎机”:“万里”极言征程之远,“赴”表现动作之迅速与豪迈。
B.“关山度若飞”:跨越关塞山岭,像飞一样,展现了木兰的矫健雄姿。
C.“朔气传金柝”:用打更的声音在寒气中传送,表现军旅生活的单调与无聊。
D.“寒光照铁衣”:用寒光和铁衣,衬托展示边关将士的英武风采。
7.第3段对木兰征途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答:
8.诗歌对木兰的十年征战经历的描述属于详写还是略写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答:
9.诗歌写木兰还乡与亲人团聚,运用排比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答:
(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小题。
小 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两句写小松原先被掩没在草丛中,而现在感觉要超出蓬蒿的高度了。
B.后两句写松树幼小时难以被人识别,长成凌云大树才为人们所称道。
C.“刺头”的“刺”勾勒出了小松外形的特点,体现了小松活泼可爱的性格。
D.诗人观察敏锐,体验深切,诗中描写与议论相结合,充满理趣。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
PAGE9.木 兰 诗
一、基础巩固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木兰当户织 当户: 对着门
(2)唯闻女叹息 唯: 只
(3)问女何所忆 忆: 思念
(4)旦辞爷娘去 旦: 早晨
(5)万里赴戎机 戎机: 战事
(6)关山度若飞 度: 越过
(7)出郭相扶将 扶将: 扶持
(8)朔气传金柝 朔: 北方
(9)策勋十二转 策勋: 记功
(10)著我旧时裳 著: 穿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D )
A.女亦无所思 B.暮宿黄河边
C.壮士十年归 D.双兔傍地走
3.读下面的句子,停顿恰当的一项是( A )
A.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B.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C.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D.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D )
A.不闻机杼声/万里赴戎机
B.将军百战死/出郭相扶将
C.愿为市鞍马/东市买骏马
D.木兰当户织/当窗理云鬓
5.下列句子中没有运用互文手法的一项是( D )
A.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B.秦时明月汉时关
C.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D.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6.下列对《木兰诗》中有关句子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用夸张手法描写了木兰翻山越岭奔赴战场的情景。
B.“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描写边塞军营的生活。
C.“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实写将军拼死作战,壮士十年后归来的情景。
D.“军书十二卷”中的数字“十二”表示多数,不是确指。
7.根据提示,写出《木兰诗》中的相应句子。
(1)木兰替父从军的主要原因是: 阿爷无大儿 , 木兰无长兄 。
(2)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句子是:“ 将军百战死 , 壮士十年归 ”,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木兰的矫健雄姿。
(3)描写边塞夜景的句子是: 朔气传金柝 , 寒光照铁衣 。
(4)表现木兰归乡心切的句子是: 愿驰千里足 , 送儿还故乡 。
(5)表现木兰出征前周密准备的句子是: 东市买骏马 , 西市买鞍鞯 , 南市买辔头 , 北市买长鞭 。
(6)从侧面描写木兰战功显赫的句子是: 策勋十二转 , 赏赐百千强 。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对诗歌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从“木兰当户织”可以看出木兰是一个勤劳的平民少女。
B.“军书十二卷”中的数字“十二”表示多数。
C.“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应用互文的修辞手法。
D.“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衬托出了战争的惨烈。
2.第五段突出了木兰怎样的高尚品格
答: 不图功名利禄。
3.课文最后一段演变而来的一个成语是什么 其含义是什么
答: 扑朔迷离。原指分辨不清雄雌男女,后用来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易识别。
4.写木兰的征途和战地生活时,诗中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这跟表现木兰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关系
答: 写征途,渲染悲凉气氛,借以烘托木兰思念亲人的感情;写战地生活,渲染紧张森严的气氛,借以烘托木兰的豪情壮志。
5.文章是怎样安排详略的 为什么这样安排
答: 略写十年征战和还朝辞官;详写家人团圆的情景;这样既突出了木兰深明大义、不慕功名的英雄气概,又写出了她的儿女之情,使木兰的形象更加真实。
阅读《木兰诗》回答下列问题。
6.下面对诗句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C )
A.“万里赴戎机”:“万里”极言征程之远,“赴”表现动作之迅速与豪迈。
B.“关山度若飞”:跨越关塞山岭,像飞一样,展现了木兰的矫健雄姿。
C.“朔气传金柝”:用打更的声音在寒气中传送,表现军旅生活的单调与无聊。
D.“寒光照铁衣”:用寒光和铁衣,衬托展示边关将士的英武风采。
7.第3段对木兰征途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答: 渲染了凄凉悲壮的气氛,刻画了木兰奔赴战场途中的思亲情怀,也通过地点的转移,写出了行军的急速与艰辛。
8.诗歌对木兰的十年征战经历的描述属于详写还是略写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答: 属于略写,因为这首诗所要突出的是对木兰的孝敬父母、勇于担当重任的性格的颂扬,所以,对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而对能够反映美好心灵的内容则不惜笔墨。
9.诗歌写木兰还乡与亲人团聚,运用排比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答: 连贯有力,增强了语言气势,渲染了团圆、欢乐、喜庆的气氛,突出了木兰的欣喜之情。
(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小题。
小 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前两句写小松原先被掩没在草丛中,而现在感觉要超出蓬蒿的高度了。
B.后两句写松树幼小时难以被人识别,长成凌云大树才为人们所称道。
C.“刺头”的“刺”勾勒出了小松外形的特点,体现了小松活泼可爱的性格。
D.诗人观察敏锐,体验深切,诗中描写与议论相结合,充满理趣。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 诗歌表达了对小松的赞赏之情和对目光短浅之人不满的情绪。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