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 部编版语文 七年级下册 14.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进阶训练(学生版 +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 部编版语文 七年级下册 14.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进阶训练(学生版 +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6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26 21:11:02

文档简介

14.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C )
A.遵嘱(zhǔ)   论语(Lùn) 譬如(pì)   鞠躬尽瘁(jū)
B.不妥(tuǒ) 字帖(tiē) 修润(Rùn) 诲人不倦(huì)
C.恢复(huī) 商酌(zhuó) 儒家(rú) 颠沛流离(pèi)
D.累赘(zhuì) 生疏(shū) 丁卯(mǎo) 拖沓无理(tā)
2.下列字形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D )
A.谦虚   繁碎   费事    正心修身
B.悔恨    悠久   生疏    南腔北调
C.打拱 公寓 悲哀 躬行君子
D.肯切 天坛 别扭 学而不厌
3.下列句子中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福建省检察院机关党委余某和法警总队郑某两位干警代表在活动中表示,将以身作则,发扬优良传统,以规立家,树立清廉家风,以严治家,筑牢家庭防线。
B.我班张晓华同学听讲专心,不耻下问,经常向老师请教问题,成绩优秀。
C.对于外界的流言,他只是付之一笑,毫不在意。
D.他一生勤勤恳恳,诲人不倦,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栋梁之材。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
  福州地铁1号线全线采用标准化、统一化的设计手法,设置了5座主题车站。每座主题车站均有艺术展示墙,墙面分别选用镇海雄风、屏山古韵、闽都春韵等进行装饰,充分体现了福州地铁福满闽都、有福之州的线路文化特征。
修改后的句子: 墙面分别选用镇海雄风、屏山古韵、闽都春韵等艺术作品进行装饰。 
5.把下面的句子组成一段连贯的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①你会发现,烦恼正渐渐消散,再次启程,你会一身轻松。
②停下来,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感受叶的光芒、花的辉煌、草的力量。
③面对他人的质疑,你是否是苦恼过 面对学业的受控,你是否沮丧过
④那么,何不选择偶尔停下来呢
A.③④②①     B.②①③④
C.③②①④     D.②④③①
6.请仿照画波浪线的例句,根据语境,在横线上补写句子。
  生活中,许多人和事的意义不是单一的。父母,不只是生养我们的亲人,更是精神的导师; 朋友 , 不只是顺境中的锦上添花 , 更是困境中的雪中送炭 ;成功,不只是滴落的汗水,更是失败的结晶。厚重的生活需要我们用心领悟。
7.下列对课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本文通过叶先生修改文章、送客人、复信的事例来说明他律己严的品德。
B.本文的结尾段总结全文,照应开头叶圣陶先生的逝世时间,深化文章主旨,点明了叶圣陶先生的“写话”的主张对后世的影响。
C.叶圣陶先生对于“做”和“作”的分工处理,叶圣陶先生经过商讨而定下标准并监督执行,体现他律己严,对工作负责的特点。
D.本文行文平易,表面不动声色,而实际情感真挚,内涵深厚。并因小见大,通过具体事例的详细描述再现人物全貌。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
阅读课文第6~8段,完成问题。
1.“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意
答: 这句话体现了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方面的“写话”风格主张,即行文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着顺口,听着悦耳。 
2.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是什么 他在这方面是怎样严格要求自己的
答: 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是“写话”。一旦写得不像话,就坚决改。 
3.叶圣陶先生在“总的用语方面”是怎样律己严的
答: 叶圣陶先生非常重视语文,努力追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这是常人难以达到的。 
(二)课外阅读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我所见的叶圣陶
①第一次与圣陶见面是在民国十年的秋天。
②我看出圣陶始终是个寡言的人,大家聚谈的时候,他总是坐在那里听着。他却并不是喜欢孤独,他似乎老是那么有味地听着。至于与人独对的时候,自然多少要说些话;但辩论是不来的。他觉得辩论要开始了,往往微笑着说:“这个弄不大清楚了。”这样就过去了。
③他又是个极和易的人,轻易看不见他的怒色。他辛辛苦苦保存着的《晨报》副刊,上面有他自己的文字的,特地从家里捎来给我看;让我随便放在一个书架上,给散失了,当他和我同时发现这件事时,他只略露惋惜的颜色,随即说:“由他去末哉,由他去末哉!”我是至今惭愧着,因为我知道他作文是不留稿的。他的和易出于天性,并非阅历世故,矫揉造作而成。
④我到杭州教书,那边学校当局要我约圣陶去。圣陶来信说:“我们要痛痛快快游西湖,不管这是冬天。”他来了,教我上车站去接。我知道他到了车站这一类地方,是会觉得寂寞的。他的家实在太好了,他的衣着,一向都是家里管。我常想,他好像一个小孩子;像小孩子的天真,也像小孩子离不开家里人,必须离开家里人时,他也得找些熟朋友伴着;孤独在他简直是有些可怕的。所以他到校时,本来是独住一屋的,却愿意将那间屋做我们两人的卧室,而将我那间做书室。这样可以常常相伴;我自然也乐意,我们不时到西湖边去;有时下湖,有时只喝喝酒。在校时各据一桌,我只预备功课,他却老是写小说和童话。初到时,学校当局来看过他,第二天,我问他,“要不要去看看他们 ”他皱眉道:“一定要去么 等一天吧。”后来始终没有去,他是最反对形式主义的。
⑤那时他小说的材料,是旧日的储积;童话的材料有时却是片刻的感兴。如《稻草人》中《大喉咙》一篇便是。那天早上,我们都醒在床上,听见工厂的汽笛;他便说:“今天又有一篇了,我已经想好了,来的真快呵。”那篇的艺术很巧,谁想他只是片刻的构思呢!他写文字时,往往拈笔伸纸,便手不停挥地写下去;开始及中间,停笔踌躇时绝少。他的稿子极清楚,每页至多只有三五个涂改的字,他说他从来是这样的。每篇写毕,我自然先睹为快;他往往称述结尾的适宜,他说对于结尾是有些把握的。看完,他立即封寄《小说月报》;照例用平信寄。我总劝他挂号;但他说:“我老是这样的。”他在杭州不过两个月,写得真不少,教人羡慕不已。《火灾》里从《饭》起到《风潮》这七篇,还有《稻草人》中一部分,都是那时我亲眼看他写的。
⑥十六年一月,我路过上海,许多熟朋友和我饯行,圣陶也在,那晚我们痛快地喝酒,发议论;他是照例地默着。酒喝完了,又去乱走,他也跟着。到了一处,朋友们和他开了个小玩笑;他脸上略露窘意,但仍微笑地默着。圣陶不是个浪漫的人,但他能了解别人,能谅解别人。那晚快夜半了,走过爱多亚路,他向我诵周美成的词,“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我没有说什么;那时的心情,大约也不能说什么的。我们到一品香又消磨了半夜,这一回特别对不起圣陶;他是不能少睡觉的人。他家虽住在上海,而起居还依着乡居的日子;早七点起,晚九点睡。有一回我九点十分去,他家已熄了灯,关好了门。这种自然的,有秩序的生活是对的。那晚上伯祥说:“圣兄明天要不舒服了。”想起来真是不知要怎样感谢才好。
⑦第二天我便上船走了,一眨眼三年半,没有上南方去。信也很少,却全是我的懒。我只能从圣陶的小说里看出他心境的迁变;这个我要留在另一文中说。
(选自朱自清散文集《背影》,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文章中“我”对于名气鼎盛的叶圣陶心中有着一股尊敬或是崇拜。
B.“我”与他为友后,感受到叶圣陶是一个寡言的人,却也是一个十分正直的人。
C.“我”约叶圣陶到杭州去教书,与他相处的日子,深刻地感受着他对写文章的执着,以及他不喜欢形式主义的场面。
D.第⑥段写了叶圣陶的生活十分规律,体现了叶圣陶爱睡觉的特点,对友谊的重视不够。
2.文中哪些地方表现出“圣陶始终是个寡言的人”
答: 大家聚谈时他总是在听;不参与辩论;大家喝酒发议论时,他照例沉默;朋友和他开玩笑,他仍微笑沉默。 
3.说说你对第④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他皱眉道:“一定要去么 等一天吧。”
答: 句中“皱眉”表现叶圣陶心中不情愿;他心里已经有了决定,但又不愿直接拒绝朋友的建议,因而用了较为委婉(设问)的语气;表现出他反对形式主义(清高、天真、纯真)的性格特点。 
4.文章第⑤⑥段详写了什么内容 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这两部分内容
答: 第⑤段详写叶圣陶的创作过程,表达作者对他出众写作才华的赞赏和羡慕;第⑥段详写叶圣陶与朋友为“我”饯行时的情形,表达作者对他珍视友情的感激怀念之情。(结合文意,言之成理即可) 
5.为什么本文的标题是“我所见的叶圣陶”,而不是“我所知道的叶圣陶”
答: 因为本文始终都在写作者亲眼所见、亲自接触的叶圣陶,“见”比“知道”更直接,因而作者笔下的叶圣陶更真实客观(作者的情感更为真切可信)。
 
PAGE14.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遵嘱(zhǔ)   论语(Lùn) 譬如(pì)   鞠躬尽瘁(jū)
B.不妥(tuǒ) 字帖(tiē) 修润(Rùn) 诲人不倦(huì)
C.恢复(huī) 商酌(zhuó) 儒家(rú) 颠沛流离(pèi)
D.累赘(zhuì) 生疏(shū) 丁卯(mǎo) 拖沓无理(tā)
2.下列字形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谦虚   繁碎   费事    正心修身
B.悔恨    悠久   生疏    南腔北调
C.打拱 公寓 悲哀 躬行君子
D.肯切 天坛 别扭 学而不厌
3.下列句子中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福建省检察院机关党委余某和法警总队郑某两位干警代表在活动中表示,将以身作则,发扬优良传统,以规立家,树立清廉家风,以严治家,筑牢家庭防线。
B.我班张晓华同学听讲专心,不耻下问,经常向老师请教问题,成绩优秀。
C.对于外界的流言,他只是付之一笑,毫不在意。
D.他一生勤勤恳恳,诲人不倦,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栋梁之材。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
  福州地铁1号线全线采用标准化、统一化的设计手法,设置了5座主题车站。每座主题车站均有艺术展示墙,墙面分别选用镇海雄风、屏山古韵、闽都春韵等进行装饰,充分体现了福州地铁福满闽都、有福之州的线路文化特征。
修改后的句子:   
5.把下面的句子组成一段连贯的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你会发现,烦恼正渐渐消散,再次启程,你会一身轻松。
②停下来,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感受叶的光芒、花的辉煌、草的力量。
③面对他人的质疑,你是否是苦恼过 面对学业的受控,你是否沮丧过
④那么,何不选择偶尔停下来呢
A.③④②①     B.②①③④
C.③②①④     D.②④③①
6.请仿照画波浪线的例句,根据语境,在横线上补写句子。
  生活中,许多人和事的意义不是单一的。父母,不只是生养我们的亲人,更是精神的导师;  友 ,   ,   ;成功,不只是滴落的汗水,更是失败的结晶。厚重的生活需要我们用心领悟。
7.下列对课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通过叶先生修改文章、送客人、复信的事例来说明他律己严的品德。
B.本文的结尾段总结全文,照应开头叶圣陶先生的逝世时间,深化文章主旨,点明了叶圣陶先生的“写话”的主张对后世的影响。
C.叶圣陶先生对于“做”和“作”的分工处理,叶圣陶先生经过商讨而定下标准并监督执行,体现他律己严,对工作负责的特点。
D.本文行文平易,表面不动声色,而实际情感真挚,内涵深厚。并因小见大,通过具体事例的详细描述再现人物全貌。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
阅读课文第6~8段,完成问题。
1.“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意
答:   
2.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是什么 他在这方面是怎样严格要求自己的
答:   
3.叶圣陶先生在“总的用语方面”是怎样律己严的
答:   
(二)课外阅读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我所见的叶圣陶
①第一次与圣陶见面是在民国十年的秋天。
②我看出圣陶始终是个寡言的人,大家聚谈的时候,他总是坐在那里听着。他却并不是喜欢孤独,他似乎老是那么有味地听着。至于与人独对的时候,自然多少要说些话;但辩论是不来的。他觉得辩论要开始了,往往微笑着说:“这个弄不大清楚了。”这样就过去了。
③他又是个极和易的人,轻易看不见他的怒色。他辛辛苦苦保存着的《晨报》副刊,上面有他自己的文字的,特地从家里捎来给我看;让我随便放在一个书架上,给散失了,当他和我同时发现这件事时,他只略露惋惜的颜色,随即说:“由他去末哉,由他去末哉!”我是至今惭愧着,因为我知道他作文是不留稿的。他的和易出于天性,并非阅历世故,矫揉造作而成。
④我到杭州教书,那边学校当局要我约圣陶去。圣陶来信说:“我们要痛痛快快游西湖,不管这是冬天。”他来了,教我上车站去接。我知道他到了车站这一类地方,是会觉得寂寞的。他的家实在太好了,他的衣着,一向都是家里管。我常想,他好像一个小孩子;像小孩子的天真,也像小孩子离不开家里人,必须离开家里人时,他也得找些熟朋友伴着;孤独在他简直是有些可怕的。所以他到校时,本来是独住一屋的,却愿意将那间屋做我们两人的卧室,而将我那间做书室。这样可以常常相伴;我自然也乐意,我们不时到西湖边去;有时下湖,有时只喝喝酒。在校时各据一桌,我只预备功课,他却老是写小说和童话。初到时,学校当局来看过他,第二天,我问他,“要不要去看看他们 ”他皱眉道:“一定要去么 等一天吧。”后来始终没有去,他是最反对形式主义的。
⑤那时他小说的材料,是旧日的储积;童话的材料有时却是片刻的感兴。如《稻草人》中《大喉咙》一篇便是。那天早上,我们都醒在床上,听见工厂的汽笛;他便说:“今天又有一篇了,我已经想好了,来的真快呵。”那篇的艺术很巧,谁想他只是片刻的构思呢!他写文字时,往往拈笔伸纸,便手不停挥地写下去;开始及中间,停笔踌躇时绝少。他的稿子极清楚,每页至多只有三五个涂改的字,他说他从来是这样的。每篇写毕,我自然先睹为快;他往往称述结尾的适宜,他说对于结尾是有些把握的。看完,他立即封寄《小说月报》;照例用平信寄。我总劝他挂号;但他说:“我老是这样的。”他在杭州不过两个月,写得真不少,教人羡慕不已。《火灾》里从《饭》起到《风潮》这七篇,还有《稻草人》中一部分,都是那时我亲眼看他写的。
⑥十六年一月,我路过上海,许多熟朋友和我饯行,圣陶也在,那晚我们痛快地喝酒,发议论;他是照例地默着。酒喝完了,又去乱走,他也跟着。到了一处,朋友们和他开了个小玩笑;他脸上略露窘意,但仍微笑地默着。圣陶不是个浪漫的人,但他能了解别人,能谅解别人。那晚快夜半了,走过爱多亚路,他向我诵周美成的词,“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我没有说什么;那时的心情,大约也不能说什么的。我们到一品香又消磨了半夜,这一回特别对不起圣陶;他是不能少睡觉的人。他家虽住在上海,而起居还依着乡居的日子;早七点起,晚九点睡。有一回我九点十分去,他家已熄了灯,关好了门。这种自然的,有秩序的生活是对的。那晚上伯祥说:“圣兄明天要不舒服了。”想起来真是不知要怎样感谢才好。
⑦第二天我便上船走了,一眨眼三年半,没有上南方去。信也很少,却全是我的懒。我只能从圣陶的小说里看出他心境的迁变;这个我要留在另一文中说。
(选自朱自清散文集《背影》,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中“我”对于名气鼎盛的叶圣陶心中有着一股尊敬或是崇拜。
B.“我”与他为友后,感受到叶圣陶是一个寡言的人,却也是一个十分正直的人。
C.“我”约叶圣陶到杭州去教书,与他相处的日子,深刻地感受着他对写文章的执着,以及他不喜欢形式主义的场面。
D.第⑥段写了叶圣陶的生活十分规律,体现了叶圣陶爱睡觉的特点,对友谊的重视不够。
2.文中哪些地方表现出“圣陶始终是个寡言的人”
答:   
3.说说你对第④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他皱眉道:“一定要去么 等一天吧。”
答:   
4.文章第⑤⑥段详写了什么内容 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这两部分内容
答:   
5.为什么本文的标题是“我所见的叶圣陶”,而不是“我所知道的叶圣陶”
答: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