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质量达标(三)
一、积累与运用
1.根据语境,补写出古代诗文名句。
回望过往,我们从“徐以杓酌油沥之,① ,② ”中领略到古人的手艺纯熟;从“草树知春不久归,③ ”“独坐幽篁里,④ ”中感受到古人的乐观与惬意;从“深林人不知,⑤ ”“⑥ ,惟解漫天作雪飞”体会到古人的美好情趣。
展望未来,我们要如岑参《逢入京使》所言“⑦ ,⑧ ”振作精神,安慰家人;如欧阳修《卖油翁》所言“⑨ ,⑩ ”充满自信,谦虚低调。
2.(2021·泉州质检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每一位正能量榜样,都是心里有温暖、眼中有光芒、做事有公心的标兵,把爱心和正能量的种子播sǎ① 在互联网的角角落落。 ,
; , 。点点滴滴,凝成网络空间的暖流、百姓精神家园的春风,让正能量日益甲 网络空间。我们歌颂正能量榜样,学习他们的故事,不仅是为了铭记“凡人壮举”,更是为了乙 ,从他们身上汲取营养。人人以正能量榜样为标杆,给自己的思想把舵② 、行为立规,就像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慢慢将会摇动整片森林,滋长出健康积极、向上向善、天朗气清的“好风景”。
(选自《让一百棵树摇动整片森林》)
(1)根据拼音为①处选择正确的汉字,为②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只填序号)
① (A.撒 B.洒) ② (A.tuó B.duò)
(2)从文中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甲、乙处。(只填序号)
甲 (A.充盈 B.充斥) 乙 (A.激浊扬清 B.隐恶扬善)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
答:
(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语句,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聚起来像一团火 ②他们散开来是点点光
③散发坚定自信、鼓舞志气的炽热光芒 ④照亮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A.①②③④ B.③②④① C.③①④② D.②④①③
二、阅读
(一)(2021·漳州模拟改编)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3、4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 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3.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紧扣一个“闻”字,抒写了诗人客居洛阳时闻笛的感受,感情真挚,韵味无穷。
B.“折柳”,即《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叙离别之情,易触动羁旅之愁。
C.三四句写诗人自己的情怀,却从他人反说,更见“我”感触之深,思乡之切。
D.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这是诗人的理想,也是艺术的夸张。
4.首句中“暗”字有何妙处 请简要分析。
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卖 油 翁
[宋]欧阳修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 吾射不亦精乎 ”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5.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但微颔之 颔:
(2)但手熟尔 尔:
(3)康肃笑而遣之 遣: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B.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C.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D.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汝亦知射乎 吾射不亦精乎
译文:
(2)尔安敢轻吾射!
译文:
8.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卖油翁对陈尧咨箭术的态度 哪些语句表现了陈尧咨的傲慢无礼
答:
(三)(2021·南平期末)阅读《母亲的饭量》,完成9~13题。
母亲的饭量
李世斌
①躺在病床上的母亲,饭量一天比一天小了。我从碗里舀出一勺小米粥,母亲只吞咽了半勺,便闭上双眼,不管我怎么劝,也不肯再开口。
②我把碗轻放到床头柜上,起身走到病房外的露天平台上,点了一根烟。先前医生已经无奈地告诉我,母亲剩下的时间不多了。
③我儿时一直以为母亲的饭量很小,后来长大了,才意识到母亲的饭量跟常人没有区别,开心的时候,能喝下二两米烧,连精带肥的猪肉咸菜馅的麦饼一次也能吃下一整个。如今,母亲老了,病入膏肓了,连一小勺小米粥都难以吞咽。
④我鼻子阵阵发酸,想起了从前。
⑤那时我刚上小学,每天放学回家就盼着吃饭,饥饿感如肚子里的蛔虫,总是伴随着我。如果哪餐饭有番薯米粥吃,就算好伙食了,我一口气能吃下两大碗,我的两个弟妹也不甘示弱,吃着碗里的,两眼却瞟着锅里的。母亲总是默默地看着我们吃,自己顶多吃半碗粥就不再吃了。父亲贴着碗沿吸溜几口粥,会问一声母亲:“你就吃半碗粥,能行呵 ”母亲总是说:“我饭量小,够了。”待我们都吃完了,母亲会用锅铲刮几下锅底,把粘在锅底的残糊盛进碗里,再泡上开水搅一搅喝进肚里。
⑥学校放暑假时,到晌午,母亲会煮一碗粉干(粉干里会掺一些剩饭或番薯),装进竹卷格儿,让我给在田头劳作的父亲送去。临出门时,母亲有时会叮嘱一句:“你阿爸种田用力兮,路上别偷吃呵,就是你阿爸叫你吃你也别吃,晚上阿妈让你吃饱。”
⑦田间的父亲光着膀子,脊背晒得乌墨般黑。他把寸寸断的粉干连吃带喝,会有意剩下一些让给我吃。我想起母亲的叮嘱,便眼巴巴地摇摇头不肯吃。父亲笑笑说:“娒,阿爸叫你吃你就吃,阿爸不告诉你阿妈。”
⑧大概是在念小学五年级的时候,一次上体育课,我突然晕倒了。过一会儿苏醒了过来,老师不放心,叫学生到我家通知家长把我领回去休息。是母亲急匆匆来领我的。在回家的路上经过村口的一家面店,母亲问我:“娒,肚饿不 到面店吃碗面吧。”
⑨我当然想吃一碗鲜汤面,我咽下口水说:“阿妈,你吃我才吃,你不吃我就回家吃番薯。”
⑩母亲迟疑了一下,说:“好,阿妈身上正好有点零碎钱,阿妈也吃一碗,也好几年没吃店里的鲜面了。”
我跟母亲面对面坐在窄桌前,待两碗汤面端上桌,我迫不及待地夹起面条往嘴里送。母亲把自己碗里的面夹了几筷子到我碗里,才开始慢慢地吃着。这时,一位衣衫褴褛的乞丐佝偻着背走过来,手里捏着一只磕了沿的瓷碗。
当我把一碗汤面吞进肚子里后,我见母亲碗里的面还剩下半碗。我好奇地问母亲:“阿妈,你才吃了几口,怎么不吃了啊 ”
母亲微笑一下说:“阿妈饭量小,吃不下了。”
母亲说完便拉起我离开面店。在走出店门口时,我无意间回头看了一眼,只见那位乞丐仰着脖子把刚才母亲的那只碗捧了个底朝天。
在那一瞥间,朝天的碗底深深地埋进了我的心里。
好久以前的事了,却恍若昨天。我的眼泪忍不住在眼眶里打转。
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⑤段“一口气”“不甘示弱”等词写“我们”吃米粥的情形,突出“我们”的饥饿难耐。
B.第段“母亲碗里的面还剩下半碗”是因为母亲的饭量小,连一碗面都吃不完。
C.文章以“母亲的饭量”为线索,主要运用语言、动作等描写方法来刻画母亲形象。
D.文章用第一人称叙述,语言真挚朴实,细腻感人,字里行间洋溢着浓浓的亲情。
10.选文回忆了有关母亲的哪几件事 请简要概括。
答:
11.联系上下文,按照要求赏析。
(1)母亲只吞咽了半勺,便闭上双眼,不管我怎么劝,也不肯再开口。(赏析加点词)
答:
(2)我咽下口水说:“阿妈,你吃我才吃,你不吃我就回家吃番薯。”(从描写角度赏析句子)
答:
12.文中母亲有哪些优秀品质 请简要概括。
答:
13.结尾处“我的眼泪”里包含了哪些情感 请简要分析。
答: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
粮食要到肚子里
陈 军
①在乡亲眼里,人要活命,得靠粮食,粮食与人有着过命的交情,而珍惜敬畏粮食最朴素的观念就是“粮食要到肚子里”。
②记得那时收麦子,芒种前后是农家人忙断腰的一季。“黄了麦子”是一年中最大的担忧,必须要在那几天把地里的麦子抢收完。
③印象中,那时天还黑着,爹娘便拎着镰刀,踏着月光下地了。娘割麦子快,手持镰刀弯腰揽麦,只听到麦秆遇刃的“嚓嚓”声,一行割完才直起身来擦把汗。娘说这样割麦,一来少起身,腰就少疼点儿;二来少擦汗,不直起身汗就直接顺着眉毛滴到地里了。那时,学校都放麦假,让孩子帮着麦收。我割一天的麦子,太阳烤,麦芒刺,脸又红又痛,腰都不是自己的了。多年后忆起,脑海总浮现出金黄的麦浪,交织着滚烫的汗水和弯曲的背脊……收一季麦下来,爹娘都会瘦一圈。一粒麦就是一滴汗珠;一仓黄灿灿的麦子,就是一缸滚烫烫的汗水。
④割完麦子就是拾麦穗。拾完后,地不急着耕,要空上一星期左右,娘说:“地里应该还有一些没有拾回来的麦穗,让鸟雀子叼干净了再犁。”
⑤收麦后的第一顿馍是我们最期待的。蒸馍前,爹挑水,劈上好的筋骨柴。娘揉面,做馍,上蒸笼。我和妹妹烧火,打下手。蒸笼开始变潮湿,不断冒出麦香味儿时,两个小肚子开始“咕咕”叫。娘心中有数,说不够火或蒸过了,都不好吃。她一声“起笼”,笼盖一掀,那叫一个香啊!
⑥可娘说,新麦下来的第一口馍是不能急着吃的。中午,万物明朗。一屉热腾腾的馍放板凳上。馍的热气袅袅升起,娘双手合十,嘴里祷告着。她双手从胸前一放下,我和妹妹就跑上前,一人捧一个馍,因为烫,吹一口气,咬一口,嘴咧来咧去,手掂来掂去,不一会儿,钵头大的馍就下了肚。
⑦在明晃晃的阳光下,在与粮相依的岁月里,在爹娘的衣襟边,馍香仿佛能在胃里留存好多年,未来某个特定时刻就会热乎乎地翻腾起。
⑧农村人对粮食是祭拜三尺黄土般的心思,种粮时那些艰辛仿佛是在天地间进行某种庄严的仪式。冬去春来,风调雨顺,农人收获着大地的礼物。这饱含天地日月之精华的粮食,喂养着一代又一代。而对于一粒粮食来说,从土里到达肚里,才是它的归宿。
⑨像我这样的农家孩子,不少规矩都是从吃饭而来,比如,吃多少盛多少,碗里不能剩饭;掉地上的食物要捡起来,到不了人肚子里,也要到牲畜的肚子里;吃饭时不能敲碗,不能吧唧嘴。
⑩白花花的麦面是细粮,黄灿灿的苞谷是粗粮。家里来客,娘都是擀面、蒸馍。苞谷一般不用来招待客人,除自家人吃,还留些给牲畜吃。每一粒粮食都到了肚子里,连粮食的那层外衣也是牲口的好粮,比如麦糠、玉米包壳。
那个年代,粮食不宽裕。有时接济不上或家里来客,麦子还没磨,都要去邻居家借面。我家靠面缸的那面墙像一面选举墙,借了谁家的面,就记下“正”字,欠几瓢划几笔。家里磨了麦面,头等事就是还面。娘舀起满满一瓢面,再用一个小碗向上加,边加边轻轻拍实,直到堆出一道尖儿。我说:“借的时候是平平的一瓢。”娘瞪我一眼:“你懂啥!”还叮嘱我路上不要跑,别把面洒了。
我弓着腰护着瓢,生怕有风来。但偶尔也有尖塌了、风吹飞的时候,弄得我一身白。我家的面倒入别家的面缸时,“噗”的一声,会升起一小团尘雾,真是欢腾。还三婶的面时,她说:“你娘这个人呀,就是讲究!”在粮食紧缺的那些年,还面时的这道尖儿,让娘在村里有了个好名声。如今,生活富裕了,人们不再借面,粮食逐年增产,种粮收粮也机械化了,但儿时与粮食的交情,让我学会了珍惜。
后来我到城里,不再种粮,但也把对粮食的这份情义一点点讲给我的孩子听,并带他们回乡下体验种粮的不易。我给孩子们立了条规矩,也是长辈们常挂在嘴边的话——粮食要到肚子里。
(摘编自2020年9月4日《中国纪检监察报》)
1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写了“我们”一家人对粮食的情义,首尾呼应,主题突出,真挚动人。
B.拾麦穗后,地并不急着耕,要让鸟雀子把麦穗叼干净了,才方便犁地。
C.第⑥段结尾的一系列动作,生动展现“我”和妹妹的馋样,富有生活气息。
D.第⑨段罗列不少吃饭的规矩,体现农村人对粮食是三尺黄土般的心思。
15.选文详写了哪三件事 请简要概括。
答:
16.标题“粮食要到肚子里”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答:
(五)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7~19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劳动可以树德,可以增智,可以强体,可以育美,要求“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并指出,“党中央经过慎重研究,决定把劳动教育纳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之中,提出德智体美劳的总体要求”,将党的教育方针中有关全面发展的内涵从“德智体美”扩展为“德智体美劳”,强化了劳动教育的要求。
2020年3月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及《指导纲要》,都强调“以体力劳动为主,注意手脑并用”。
“《指导纲要》要求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中小学劳动教育课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高校本科阶段不少于32学时。同时,要求中小学每周课外活动和家庭生活中劳动时间,小学一至二年级不少于2小时,其他年级不少于3小时;大中小学每学年设立劳动周。这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切实解决‘有教育无劳动’的问题。”教育部教材局负责人介绍。
材料二:
表格1:某市七~九年级学生做家务频率调查表
频率年级 经常做 偶尔做 从不做
七年级 13% 85% 2%
八年级 38% 61% 1%
九年级 15% 83% 2%
图表2:某市七~九年级学生做家务类型统计表
材料三: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序安排劳动教育内容要求,注重日常生活劳动习惯的养成,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方面,以使用传统工具、传统工艺的劳动为主,引导学生体会劳动人民的艰辛和智慧。”教育部教材局负责人说。
在小学阶段,低年级学生以个人生活起居为主要内容,中高年级学生以校园劳动和家庭劳动为主要内容。初中阶段兼顾家政学习、校内外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
做家务是劳动教育的一部分,也是现阶段最实际最可行的一个方法。对于孩子来说,做家务是一种全技能训练。在做家务时,孩子需要不断思考,这在无形中就培养了孩子的思维能力,让他养成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不管是什么家务活,对孩子大动作的发育和动手能力,都是很好的锻炼。和家人一起做家务,会让孩子感觉到他也是家庭的一分子,也要为家庭出力,这样可以培养他的责任感和做事认真的态度,而且做家务的孩子更能体谅和感恩家人的付出。英国社会学家弗兰克·富里迪的实验,证明了如果家长不重视孩子的家务习惯,让孩子缺乏必要的劳动锻炼,则会使孩子的脑前额叶发育迟缓,脑前额叶的发育与智商直接相关,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情绪控制能力、判断力、语言能力都要靠它。
17.根据材料,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教育部规定三年级至九年级的学生每周课外活动和家庭生活中的劳动时间不少于3小时。
B.小学中高年级劳动教育内容与初中阶段劳动教育内容中都有校内外生产劳动和家庭劳动。
C.“德智体美劳”作为党的教育方针旨在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
D.进行必要的劳动锻炼有助于提高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情绪控制能力、判断力、语言能力。
18.从材料二中你获得哪些主要信息 请简要概括。
答:
19.请根据材料三概括提倡做家务的原因。
答:
(六)名著阅读。
20.下面是某同学制作的读书卡片,请你填写阅读记录卡的空缺处。
阅读方法 助读资料 阅读任务
关注人物 那个军官就是特别爱她这些牙。露出这些牙,她显出一些呆傻没主意的样子,同时也仿佛有点娇憨。这点神气使她——正如一切贫而不难看的姑娘——像花草似的,只要稍微有点香气或颜色,就被人挑到市上去卖掉。(选自《骆驼祥子》) 文段中的“她”所指代的人物:①
关注情节 “大个子”三个字把祥子招笑了,这是一种赞美。他心中打开了转儿:凭这样的赞美,似乎也应当捧那身矮胆大的光头一场;再说呢,两块钱是两块钱,这不是天天能遇到的事。危险 难道就那样巧 况且,前两天还有人说天坛住满了兵;他亲眼看见的,那里连个兵毛儿也没有。这么一想,他把车拉过去了。(选自《骆驼祥子》) 祥子把车拉过去之后遇到了什么危险 后来人们为什么叫他“骆驼祥子” ②
关注评价 有人这样评价《骆驼祥子》:《骆驼祥子》从主题、写作特点和语言中等方面独具特色。 对此评价,“我”以原著相关情节为依据与李明同学进行争辩。李明:《骆驼祥子》通过祥子的变化,无情地批判了这个黑暗的社会;小说为我们展示了一幅触目惊心的、具有浓郁的老北京风情的人物画与世态图;善于调动各种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我”:③
三、写作
21.(2021·漳州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作。
2020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快递小哥汪勇的颁奖词:“没有人能百毒不侵,热血可以融化恐惧;没有人是生来的勇者,责任催促你重装上阵。八方统筹,百般服务。你以凡人之力,书写一段传奇。”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无数的传奇,他可以是中国科学界的传奇邓稼先、现代教育界的传奇张桂梅;也可以是为家庭辛苦奔忙的父母、为班级荣誉而战的同学……
请以“你是我心中的传奇”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
(1)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答:
PAGE单元质量达标(三)
一、积累与运用
1.根据语境,补写出古代诗文名句。
回望过往,我们从“徐以杓酌油沥之,① 自钱孔入 ,② 而钱不湿 ”中领略到古人的手艺纯熟;从“草树知春不久归,③ 百般红紫斗芳菲 ”“独坐幽篁里,④ 弹琴复长啸 ”中感受到古人的乐观与惬意;从“深林人不知,⑤ 明月来相照 ”“⑥ 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体会到古人的美好情趣。
展望未来,我们要如岑参《逢入京使》所言“⑦ 马上相逢无纸笔 ,⑧ 凭君传语报平安 ”振作精神,安慰家人;如欧阳修《卖油翁》所言“⑨ 我亦无他 ,⑩ 惟手熟尔 ”充满自信,谦虚低调。
2.(2021·泉州质检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每一位正能量榜样,都是心里有温暖、眼中有光芒、做事有公心的标兵,把爱心和正能量的种子播sǎ① 在互联网的角角落落。 ,
; , 。点点滴滴,凝成网络空间的暖流、百姓精神家园的春风,让正能量日益甲 网络空间。我们歌颂正能量榜样,学习他们的故事,不仅是为了铭记“凡人壮举”,更是为了乙 ,从他们身上汲取营养。人人以正能量榜样为标杆,给自己的思想把舵② 、行为立规,就像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慢慢将会摇动整片森林,滋长出健康积极、向上向善、天朗气清的“好风景”。
(选自《让一百棵树摇动整片森林》)
(1)根据拼音为①处选择正确的汉字,为②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只填序号)
① A (A.撒 B.洒) ② B (A.tuó B.duò)
(2)从文中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甲、乙处。(只填序号)
甲 A (A.充盈 B.充斥) 乙 A (A.激浊扬清 B.隐恶扬善)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
答: 人人以正能量榜样为标杆,给自己的思想把舵、行为立规,就像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慢慢将会摇动整片森林,孕育出健康积极、向上向善、天朗气清的“好风景”。
(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语句,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D )
①聚起来像一团火 ②他们散开来是点点光
③散发坚定自信、鼓舞志气的炽热光芒 ④照亮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A.①②③④ B.③②④① C.③①④② D.②④①③
二、阅读
(一)(2021·漳州模拟改编)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3、4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 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3.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诗紧扣一个“闻”字,抒写了诗人客居洛阳时闻笛的感受,感情真挚,韵味无穷。
B.“折柳”,即《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叙离别之情,易触动羁旅之愁。
C.三四句写诗人自己的情怀,却从他人反说,更见“我”感触之深,思乡之切。
D.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这是诗人的理想,也是艺术的夸张。
4.首句中“暗”字有何妙处 请简要分析。
答: 一个“暗”字,一方面表达了喧嚣过后平静夜嘹亮笛声传来的突然性,像是悄然而无痕迹的;另一方面照应了“谁家”,让人产生无限遐想。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卖 油 翁
[宋]欧阳修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 吾射不亦精乎 ”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5.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但微颔之 颔: 点头
(2)但手熟尔 尔: 同“耳”,相当于“罢了”
(3)康肃笑而遣之 遣: 打发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B )
A.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B.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C.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D.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汝亦知射乎 吾射不亦精乎
译文: 你也懂得射箭吗 我的箭法不很高明吗
(2)尔安敢轻吾射!
译文: 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
8.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卖油翁对陈尧咨箭术的态度 哪些语句表现了陈尧咨的傲慢无礼
答: “睨之久而不去”“但微颔之”表现了卖油翁对陈尧咨箭术的态度。“汝亦知射乎 吾射不亦精乎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表现了陈尧咨的傲慢无礼。
(三)(2021·南平期末)阅读《母亲的饭量》,完成9~13题。
母亲的饭量
李世斌
①躺在病床上的母亲,饭量一天比一天小了。我从碗里舀出一勺小米粥,母亲只吞咽了半勺,便闭上双眼,不管我怎么劝,也不肯再开口。
②我把碗轻放到床头柜上,起身走到病房外的露天平台上,点了一根烟。先前医生已经无奈地告诉我,母亲剩下的时间不多了。
③我儿时一直以为母亲的饭量很小,后来长大了,才意识到母亲的饭量跟常人没有区别,开心的时候,能喝下二两米烧,连精带肥的猪肉咸菜馅的麦饼一次也能吃下一整个。如今,母亲老了,病入膏肓了,连一小勺小米粥都难以吞咽。
④我鼻子阵阵发酸,想起了从前。
⑤那时我刚上小学,每天放学回家就盼着吃饭,饥饿感如肚子里的蛔虫,总是伴随着我。如果哪餐饭有番薯米粥吃,就算好伙食了,我一口气能吃下两大碗,我的两个弟妹也不甘示弱,吃着碗里的,两眼却瞟着锅里的。母亲总是默默地看着我们吃,自己顶多吃半碗粥就不再吃了。父亲贴着碗沿吸溜几口粥,会问一声母亲:“你就吃半碗粥,能行呵 ”母亲总是说:“我饭量小,够了。”待我们都吃完了,母亲会用锅铲刮几下锅底,把粘在锅底的残糊盛进碗里,再泡上开水搅一搅喝进肚里。
⑥学校放暑假时,到晌午,母亲会煮一碗粉干(粉干里会掺一些剩饭或番薯),装进竹卷格儿,让我给在田头劳作的父亲送去。临出门时,母亲有时会叮嘱一句:“你阿爸种田用力兮,路上别偷吃呵,就是你阿爸叫你吃你也别吃,晚上阿妈让你吃饱。”
⑦田间的父亲光着膀子,脊背晒得乌墨般黑。他把寸寸断的粉干连吃带喝,会有意剩下一些让给我吃。我想起母亲的叮嘱,便眼巴巴地摇摇头不肯吃。父亲笑笑说:“娒,阿爸叫你吃你就吃,阿爸不告诉你阿妈。”
⑧大概是在念小学五年级的时候,一次上体育课,我突然晕倒了。过一会儿苏醒了过来,老师不放心,叫学生到我家通知家长把我领回去休息。是母亲急匆匆来领我的。在回家的路上经过村口的一家面店,母亲问我:“娒,肚饿不 到面店吃碗面吧。”
⑨我当然想吃一碗鲜汤面,我咽下口水说:“阿妈,你吃我才吃,你不吃我就回家吃番薯。”
⑩母亲迟疑了一下,说:“好,阿妈身上正好有点零碎钱,阿妈也吃一碗,也好几年没吃店里的鲜面了。”
我跟母亲面对面坐在窄桌前,待两碗汤面端上桌,我迫不及待地夹起面条往嘴里送。母亲把自己碗里的面夹了几筷子到我碗里,才开始慢慢地吃着。这时,一位衣衫褴褛的乞丐佝偻着背走过来,手里捏着一只磕了沿的瓷碗。
当我把一碗汤面吞进肚子里后,我见母亲碗里的面还剩下半碗。我好奇地问母亲:“阿妈,你才吃了几口,怎么不吃了啊 ”
母亲微笑一下说:“阿妈饭量小,吃不下了。”
母亲说完便拉起我离开面店。在走出店门口时,我无意间回头看了一眼,只见那位乞丐仰着脖子把刚才母亲的那只碗捧了个底朝天。
在那一瞥间,朝天的碗底深深地埋进了我的心里。
好久以前的事了,却恍若昨天。我的眼泪忍不住在眼眶里打转。
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第⑤段“一口气”“不甘示弱”等词写“我们”吃米粥的情形,突出“我们”的饥饿难耐。
B.第段“母亲碗里的面还剩下半碗”是因为母亲的饭量小,连一碗面都吃不完。
C.文章以“母亲的饭量”为线索,主要运用语言、动作等描写方法来刻画母亲形象。
D.文章用第一人称叙述,语言真挚朴实,细腻感人,字里行间洋溢着浓浓的亲情。
10.选文回忆了有关母亲的哪几件事 请简要概括。
答: 刚上学时,母亲看着“我”和父亲吃,自己顶多吃半碗;放暑假时,母亲煮粉干让“我”送给父亲吃,让“我”不吃;五年级时,母亲领“我”去面馆吃面,故意留半碗给乞丐吃。
11.联系上下文,按照要求赏析。
(1)母亲只吞咽了半勺,便闭上双眼,不管我怎么劝,也不肯再开口。(赏析加点词)
答: 运用副词“只”,仅仅的意思,表示程度,运用条件关联词语“不管……也……”,写出了此时的母亲饭量之小,母亲病体非常虚弱,已经无力进食,表现了“我”内心的难过和无奈。
(2)我咽下口水说:“阿妈,你吃我才吃,你不吃我就回家吃番薯。”(从描写角度赏析句子)
答: 运用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生动传神地写出了“我”的馋样和逼迫母亲吃面的情形,表现了“我”对母亲的感恩,也从侧面衬托了母亲对“我”的关爱。
12.文中母亲有哪些优秀品质 请简要概括。
答: 母亲谎称自己饭量小把食物让给我们吃,可见母亲的伟大的母性(或关爱家人);母亲说好久没吃店里的鲜面了,可见母亲的勤俭节约;母亲无声地留下半碗面给乞丐,可见母亲的善良和保护他人尊严(善解人意)。
13.结尾处“我的眼泪”里包含了哪些情感 请简要分析。
答: 因母亲老了、病入膏肓的难过、悲痛;因母亲曾对自己的点点滴滴的无私的爱而感动;因母亲已老,而自己未能很好的报答的愧疚。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
粮食要到肚子里
陈 军
①在乡亲眼里,人要活命,得靠粮食,粮食与人有着过命的交情,而珍惜敬畏粮食最朴素的观念就是“粮食要到肚子里”。
②记得那时收麦子,芒种前后是农家人忙断腰的一季。“黄了麦子”是一年中最大的担忧,必须要在那几天把地里的麦子抢收完。
③印象中,那时天还黑着,爹娘便拎着镰刀,踏着月光下地了。娘割麦子快,手持镰刀弯腰揽麦,只听到麦秆遇刃的“嚓嚓”声,一行割完才直起身来擦把汗。娘说这样割麦,一来少起身,腰就少疼点儿;二来少擦汗,不直起身汗就直接顺着眉毛滴到地里了。那时,学校都放麦假,让孩子帮着麦收。我割一天的麦子,太阳烤,麦芒刺,脸又红又痛,腰都不是自己的了。多年后忆起,脑海总浮现出金黄的麦浪,交织着滚烫的汗水和弯曲的背脊……收一季麦下来,爹娘都会瘦一圈。一粒麦就是一滴汗珠;一仓黄灿灿的麦子,就是一缸滚烫烫的汗水。
④割完麦子就是拾麦穗。拾完后,地不急着耕,要空上一星期左右,娘说:“地里应该还有一些没有拾回来的麦穗,让鸟雀子叼干净了再犁。”
⑤收麦后的第一顿馍是我们最期待的。蒸馍前,爹挑水,劈上好的筋骨柴。娘揉面,做馍,上蒸笼。我和妹妹烧火,打下手。蒸笼开始变潮湿,不断冒出麦香味儿时,两个小肚子开始“咕咕”叫。娘心中有数,说不够火或蒸过了,都不好吃。她一声“起笼”,笼盖一掀,那叫一个香啊!
⑥可娘说,新麦下来的第一口馍是不能急着吃的。中午,万物明朗。一屉热腾腾的馍放板凳上。馍的热气袅袅升起,娘双手合十,嘴里祷告着。她双手从胸前一放下,我和妹妹就跑上前,一人捧一个馍,因为烫,吹一口气,咬一口,嘴咧来咧去,手掂来掂去,不一会儿,钵头大的馍就下了肚。
⑦在明晃晃的阳光下,在与粮相依的岁月里,在爹娘的衣襟边,馍香仿佛能在胃里留存好多年,未来某个特定时刻就会热乎乎地翻腾起。
⑧农村人对粮食是祭拜三尺黄土般的心思,种粮时那些艰辛仿佛是在天地间进行某种庄严的仪式。冬去春来,风调雨顺,农人收获着大地的礼物。这饱含天地日月之精华的粮食,喂养着一代又一代。而对于一粒粮食来说,从土里到达肚里,才是它的归宿。
⑨像我这样的农家孩子,不少规矩都是从吃饭而来,比如,吃多少盛多少,碗里不能剩饭;掉地上的食物要捡起来,到不了人肚子里,也要到牲畜的肚子里;吃饭时不能敲碗,不能吧唧嘴。
⑩白花花的麦面是细粮,黄灿灿的苞谷是粗粮。家里来客,娘都是擀面、蒸馍。苞谷一般不用来招待客人,除自家人吃,还留些给牲畜吃。每一粒粮食都到了肚子里,连粮食的那层外衣也是牲口的好粮,比如麦糠、玉米包壳。
那个年代,粮食不宽裕。有时接济不上或家里来客,麦子还没磨,都要去邻居家借面。我家靠面缸的那面墙像一面选举墙,借了谁家的面,就记下“正”字,欠几瓢划几笔。家里磨了麦面,头等事就是还面。娘舀起满满一瓢面,再用一个小碗向上加,边加边轻轻拍实,直到堆出一道尖儿。我说:“借的时候是平平的一瓢。”娘瞪我一眼:“你懂啥!”还叮嘱我路上不要跑,别把面洒了。
我弓着腰护着瓢,生怕有风来。但偶尔也有尖塌了、风吹飞的时候,弄得我一身白。我家的面倒入别家的面缸时,“噗”的一声,会升起一小团尘雾,真是欢腾。还三婶的面时,她说:“你娘这个人呀,就是讲究!”在粮食紧缺的那些年,还面时的这道尖儿,让娘在村里有了个好名声。如今,生活富裕了,人们不再借面,粮食逐年增产,种粮收粮也机械化了,但儿时与粮食的交情,让我学会了珍惜。
后来我到城里,不再种粮,但也把对粮食的这份情义一点点讲给我的孩子听,并带他们回乡下体验种粮的不易。我给孩子们立了条规矩,也是长辈们常挂在嘴边的话——粮食要到肚子里。
(摘编自2020年9月4日《中国纪检监察报》)
1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本文写了“我们”一家人对粮食的情义,首尾呼应,主题突出,真挚动人。
B.拾麦穗后,地并不急着耕,要让鸟雀子把麦穗叼干净了,才方便犁地。
C.第⑥段结尾的一系列动作,生动展现“我”和妹妹的馋样,富有生活气息。
D.第⑨段罗列不少吃饭的规矩,体现农村人对粮食是三尺黄土般的心思。
15.选文详写了哪三件事 请简要概括。
答: 芒种前后抢收麦子;收麦后的第一顿馍;借面与还面。
16.标题“粮食要到肚子里”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答: 民间俚语通俗易懂,表明农人珍惜粮食的态度;点明中心,抒发农人对粮食的敬畏之情。
(五)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7~19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劳动可以树德,可以增智,可以强体,可以育美,要求“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并指出,“党中央经过慎重研究,决定把劳动教育纳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之中,提出德智体美劳的总体要求”,将党的教育方针中有关全面发展的内涵从“德智体美”扩展为“德智体美劳”,强化了劳动教育的要求。
2020年3月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及《指导纲要》,都强调“以体力劳动为主,注意手脑并用”。
“《指导纲要》要求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中小学劳动教育课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高校本科阶段不少于32学时。同时,要求中小学每周课外活动和家庭生活中劳动时间,小学一至二年级不少于2小时,其他年级不少于3小时;大中小学每学年设立劳动周。这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切实解决‘有教育无劳动’的问题。”教育部教材局负责人介绍。
材料二:
表格1:某市七~九年级学生做家务频率调查表
频率年级 经常做 偶尔做 从不做
七年级 13% 85% 2%
八年级 38% 61% 1%
九年级 15% 83% 2%
图表2:某市七~九年级学生做家务类型统计表
材料三: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序安排劳动教育内容要求,注重日常生活劳动习惯的养成,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方面,以使用传统工具、传统工艺的劳动为主,引导学生体会劳动人民的艰辛和智慧。”教育部教材局负责人说。
在小学阶段,低年级学生以个人生活起居为主要内容,中高年级学生以校园劳动和家庭劳动为主要内容。初中阶段兼顾家政学习、校内外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
做家务是劳动教育的一部分,也是现阶段最实际最可行的一个方法。对于孩子来说,做家务是一种全技能训练。在做家务时,孩子需要不断思考,这在无形中就培养了孩子的思维能力,让他养成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不管是什么家务活,对孩子大动作的发育和动手能力,都是很好的锻炼。和家人一起做家务,会让孩子感觉到他也是家庭的一分子,也要为家庭出力,这样可以培养他的责任感和做事认真的态度,而且做家务的孩子更能体谅和感恩家人的付出。英国社会学家弗兰克·富里迪的实验,证明了如果家长不重视孩子的家务习惯,让孩子缺乏必要的劳动锻炼,则会使孩子的脑前额叶发育迟缓,脑前额叶的发育与智商直接相关,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情绪控制能力、判断力、语言能力都要靠它。
17.根据材料,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教育部规定三年级至九年级的学生每周课外活动和家庭生活中的劳动时间不少于3小时。
B.小学中高年级劳动教育内容与初中阶段劳动教育内容中都有校内外生产劳动和家庭劳动。
C.“德智体美劳”作为党的教育方针旨在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
D.进行必要的劳动锻炼有助于提高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情绪控制能力、判断力、语言能力。
18.从材料二中你获得哪些主要信息 请简要概括。
答: ①从某市七~九年级学生做家务频率调查表中可看出绝大部分学生有从事家务劳动的经历;②极小部分学生无家庭劳动经历;③绝大部分学生的家庭劳动经历以简单、轻便的家务活为主,对于程序复杂、繁重的家务活缺乏承担意识。
19.请根据材料三概括提倡做家务的原因。
答: ①做家务能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②做家务能培养孩子的责任感;③做家务能促进孩子的认知能力发展(促进孩子脑前额叶发育)。
(六)名著阅读。
20.下面是某同学制作的读书卡片,请你填写阅读记录卡的空缺处。
阅读方法 助读资料 阅读任务
关注人物 那个军官就是特别爱她这些牙。露出这些牙,她显出一些呆傻没主意的样子,同时也仿佛有点娇憨。这点神气使她——正如一切贫而不难看的姑娘——像花草似的,只要稍微有点香气或颜色,就被人挑到市上去卖掉。(选自《骆驼祥子》) 文段中的“她”所指代的人物:① 小福子。
关注情节 “大个子”三个字把祥子招笑了,这是一种赞美。他心中打开了转儿:凭这样的赞美,似乎也应当捧那身矮胆大的光头一场;再说呢,两块钱是两块钱,这不是天天能遇到的事。危险 难道就那样巧 况且,前两天还有人说天坛住满了兵;他亲眼看见的,那里连个兵毛儿也没有。这么一想,他把车拉过去了。(选自《骆驼祥子》) 祥子把车拉过去之后遇到了什么危险 后来人们为什么叫他“骆驼祥子” ② 城外有战乱,祥子为了两块钱去清华,连车带人都被十来个兵捉了去;他逃出来时千辛万苦拉回三匹骆驼,后来连续生了三天的病,在这三天里,大概是与三匹骆驼的关系由梦话或胡话中被人家听了去,人们都叫他“骆驼祥子”。
关注评价 有人这样评价《骆驼祥子》:《骆驼祥子》从主题、写作特点和语言中等方面独具特色。 对此评价,“我”以原著相关情节为依据与李明同学进行争辩。李明:《骆驼祥子》通过祥子的变化,无情地批判了这个黑暗的社会;小说为我们展示了一幅触目惊心的、具有浓郁的老北京风情的人物画与世态图;善于调动各种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我”:③ 创造性地运用北京市民的口语,使通俗朴素的语言文字变得生动新鲜、活泼有力,充满了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三、写作
21.(2021·漳州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作。
2020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快递小哥汪勇的颁奖词:“没有人能百毒不侵,热血可以融化恐惧;没有人是生来的勇者,责任催促你重装上阵。八方统筹,百般服务。你以凡人之力,书写一段传奇。”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无数的传奇,他可以是中国科学界的传奇邓稼先、现代教育界的传奇张桂梅;也可以是为家庭辛苦奔忙的父母、为班级荣誉而战的同学……
请以“你是我心中的传奇”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
(1)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答: 略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