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 部编版语文 七年级下册 单元质量达标(五) 试卷(教师版+学生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 部编版语文 七年级下册 单元质量达标(五) 试卷(教师版+学生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9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26 21:28:38

文档简介

单元质量达标(五)
一、积累与运用
1.根据语境,补写出古代诗文名句。
  潜心读书有四种境界。“①   ,②   ”(刘禹锡《陋室铭》),排除干扰,静下心来,此第一境界;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沉醉其中,乐而忘我,此第二境界;“③   ,④   ”(王安石《登飞来峰》),登临顶峰,高屋建瓴,此第三境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人生有限,学海无涯,此第四境界。
  诵读经典:品味王维《竹里馆》中“⑤   ,⑥   ”的淡定,领略杜甫《望岳》中“⑦   ,⑧   ”的豪气,学习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中“⑨   ,⑩   ”的奉献精神。
2.(2021·南平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考亭书院是朱熹创办的最后一所书院,是他晚年定居、讲学、终老之地。朱子在此著书讲学、传道授业达八年之久,创建了儒学史上令人瞩  ①  目的“考亭学派”,成为“闽学”之源,因此考亭书院享有“闽学之源、理学之巅”的  甲  。重建后的建阳考亭书院huàn  ②  然一新,其建筑布局采用传统合院形式,为仿宋式建筑风格,在规模以及建筑设施上跟全国其他知名书院相比  乙  。
  千年书院经时间打磨,其永恒的智慧值得现代人发展与铭记。我们应  丙  ,古为今用,去芜存菁,让书院在新时代中展现出时代风采和永恒魅力。
(1)为①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根据拼音为②处选择正确的汉字。(只填序号)
①   (A.shǔ B.zhǔ)
②   (A.焕 B.换)
(2)从文中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甲乙处。(只填序号)
甲    (A.盛誉 B.荣誉)
乙   (A.平分秋色 B.毫不逊色)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
答:   
(4)依次填入丙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呵护书院历史 ②守住书院根脉 ③激活书院文化
A.③①②    B.②①③    C.②③①    D.③②①
二、阅读
(一)(2021·龙岩月考)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3、4题。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两句通过“前”“后”“古”“今”的对比,表明时间一去不复返。
B.后两句通过“天地之悠悠”和“独”的对比,写出了天地的广阔和宇宙的永恒。
C.整首诗情景交融,不仅有对幽州台的具体描写,也有直接的情感的抒发。
D.这首诗语言苍劲奔放,句式长短参差,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4.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王羲之学书
  晋王羲之,字逸少,旷①子也。七岁善书,十二见前代《笔说》于其父枕中,窃而读之。父曰:“尔何来窃吾所秘② ”羲之笑而不答。母曰:“尔看用笔法。”父见其小,恐不能秘之,语羲之曰:“待尔成人,吾授也。”羲之拜请:“今而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儿之幼令③也。”父喜,遂与之。不盈期月,书便大进。
  卫夫人④见,语太常王策曰:“此儿必见用笔诀,近见其书,便有老成之智。”流涕曰:“此子必蔽吾名!”
  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⑤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注】①旷:王旷,王羲之之父。②所秘:所秘藏的书。③幼令:幼年时的美好才华。④卫夫人: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少时曾从其学书。⑤祝版:祭神的木板。
5.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七岁善书  善:   
(2)不盈期月  盈:   
(3)书便大进  书: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B.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C.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D.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语羲之曰:“待尔成人,吾授也。”
译文:   
(2)此子必蔽吾名!
译文:   
8.阅读文章,用自己的话回答以下问题。
  作为王羲之启蒙老师的卫夫人“流涕”的原因是什么 除了老师和父母教导得当,王羲之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又是什么
答: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3题。
炊烟是什么
雷传桃
①有人说,炊烟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有人说,炊烟是种在屋顶上的精神的庄稼;有人说,炊烟是抓在天空手里的小辫子;有人说,炊烟是一种朴素的计时方式;有人说炊烟是围着锅台转的娘对野孩子的柔声呼唤……
②我说,炊烟是一种能让人感动得落泪的风物,正在马不停蹄地消失……
③城市里,炊烟已然绝迹。没有土灶,没有柴草,没有烟囱,哪有炊烟。城市里用的是煤气液化气,即使有了些许的炊烟,也是有害的气体,是不会让人留恋的。况且,城市里的人们,也没有时间留意炊烟,大家都匆匆忙忙,谁会有时间在意稍纵即逝的炊烟 炊烟只属于宁静的乡村,只属于浑厚的黄土地。
④厨房革命,革掉的自然是老掉牙的炊烟的命。人间烟火,不必炊烟。时代的推陈出新,似乎炊烟与繁荣水火不相容。
⑤乡村是炊烟的最后一块领地。如今的乡村,早已植入了城市的因子,旧貌换了新颜,去年的燕子辗转归来,居然“找不着北”,旧巢旧巢安在否 燕子难觅旧巢,归人难觅炊烟。液化气、沼气和电,取代了土灶、柴草和炊烟。炊烟正在马不停蹄地消失。
⑥找一个晴好的冬日,我出发了。落叶树光秃秃的,视野开阔,无遮无拦。我经过微绿点点的麦田,目极之处是地平线,地平线上是几间老屋子,竖起一根烟囱,像桅杆一样挺拔。早晨、中午和傍晚,烟囱分时段袅出一笔炊烟,蓝得自在,蓝得纯粹,蓝得无限透明。
⑦可是,这不可能。这点想象力仿佛是一块满怀试探性质的石头抛进了无穷无尽的深渊。节节拔高的乡村里,炊烟却稀罕得像出土文物似的难以寻觅。
⑧我以一个诗人的浪漫,想象着无家可归的自己,在乡村,择一高地,学习鲁滨逊,以祖传的勤劳和智慧,盖一间土房子,砌一座土灶,烟囱通向屋外,捡来柴草,烧锅煮饭,炊烟像快乐的孩子一样在屋顶上一蹦三尺高……锅里煮着生活,烟囱袅起炊烟。我一个箭步,跑到屋外,如炬的目光贪婪地呼吸着久违的带有草木气息的微温的炊烟,他乡遇故知一样不能自已……
⑨老实说,我被自己亲手创造出来的炊烟征服了。
⑩炊烟在我心里袅出一笔葱茏的诗意。
我对炊烟的理解超越了贫穷的局限。我嗅见了万千种气息,温馨而甜畅的家的气息。我心沉醉呵。
炊烟在我心尖上打上一个硕大的结……
也许,终有一天,我在课堂上讲解炊烟时,费尽口舌,打尽手势,孩子们仍然将头摇成拨浪鼓,满头雾水的样子让我心焦。我灵机一动,置课堂教学常规于不顾,燃起一枝纸烟,注目淡蓝的烟雾袅袅升起,声情并茂地说:看,炊烟就是这个样子!
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标题和第一段形成设问关系,第一段段末的省略号表明炊烟可有其他的说法。
B.文中“燕子难觅旧巢,归人难觅炊烟”用了类比的手法,突出乡村变化之大。
C.在地平线上的几间老屋子上,我亲眼看见挺拔的烟囱会分时段袅出一笔炊烟。
D.我希望学习鲁滨逊盖房、砌灶、捡柴、烧锅煮饭,为的是能想象呼吸那微温的炊烟。
10.请概括说出炊烟让“我”“感动得落泪”的原因有哪些
答:   
11.根据提示,品析下面句子。
(1)炊烟是种在屋顶上的精神的庄稼。(修辞角度)
答:   
(2)老实说,我被自己亲手创造出来的炊烟征服了。(词语角度)
答:   
12.第③段中作者为什么说“炊烟只属于宁静的乡村,只属于浑厚的黄土地”
答:   
13.作者在第段中说“炊烟在我心尖上打上一个硕大的结”,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硕大的结”指的是什么
答: 

(四)(2021·宿迁中考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
全民阅读,一个都不能少
子 衿
  ①第26个世界读书日刚过去,阅读这一话题的关注热度犹在。阅读不是谁的专利,而应是全民的生活方式。
  ②都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踏上这道阶梯的,不该只是少数人。无论是立足于知识社会之需、学习型社会之义,还是着眼于提升国民素质、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撑,都需要着力建设书香中国,厚植学习土壤,培育阅读氛围。阅读不该是部分人的专享,而应是“阳光普照下,雨露共生长”。我们追求全民阅读全覆盖、无盲区的目标,“一个都不能少”。
  ③既然是“一个都不能少”,就应该照顾残疾人等特殊困难人群的阅读需求。早在2017年9月,由五个部门联合实施的“盲人数字阅读推广工程”就正式启动,旨在用无障碍阅读解决盲人群体的“阅读难”困境。
  ④既然是“一个都不能少”,就应该照顾农村贫困人口的阅读需求。在乡村,农家书屋、社区书屋、乡镇综合文化站、阅报栏等规模不断扩大,数量不断增加,呈现出村村有书屋的图景。这些书屋已成为慰藉农民心灵的精神家园。某种程度上,知识普惠,就是要拉平知识获取上的城乡鸿沟,让农村人也读得起书、学得起知识。
  ⑤当下,增强普惠性阅读资源的供给,为全民阅读提供软硬件支持,需要包括政府、企业在内的全社会共同努力。对政府而言,搭建完善的全民阅读社会基础设施,提供阅读均等化服务,就显得尤为重要。对社会力量来说,提供能满足人们需求的普惠性图书产品与服务,让农村人口能无差别、低成本获取知识资源,也大有可为。近几年,短视频等工具的出现,确实带动了“一屏万卷”阅读风尚的形成。但也要看到,碎片化、散点状的浏览播放,仍难替代系统化、专业化的“书面阅读”。只不过,不论是内容供给上的匹配度相对不足,还是纸质书价格普遍偏高,都成了培育农村阅读氛围的掣肘。
  ⑥让更多人参与阅读,还需要多方发力支持,其中,电商平台就能发挥积极作用。比如,近日某电商上线的“快乐读书月”活动,用5 000万元读书基金对中外经典名著、畅销图书等进行专项补贴;在世界读书日之前,该电商联合国内30余家出版社及图书出版公司。让平台近8亿用户以低价实现“悦读”。
  ⑦“读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不断降低阅读门槛,让农村贫困人口读得起书,让城乡知识获取鸿沟渐次缩减,是对知识普惠的应有注解,也是推进“全民阅读”的内在要求。
(选自《中国青年报》2021年4月28日,有删改)
1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观点鲜明、思路清晰,全文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来布局的。
B.浏览播放短视频等工具,已经成为一种阅读时尚,可以取代传统的“书面阅读”。
C.第⑥段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论证了“电商平台”为推进全民阅读发挥积极作用。
D.“一个都不能少”,是“全民阅读”的价值所在,也是推动此项工作的内在要求。
15.根据文章第②段内容,列举作者倡导“全民阅读”的理由。
答:   
16.本文和链接材料都是谈阅读的。试分析作者在论述内容的侧重点上有何不同。
【链接材料】
  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
——弗朗西斯·培根《谈读书》
答:   
(五)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7~19题。
【材料一】2021年5月22日10时40分,“祝融号”火星车到达火星表面,开始执行我国首次火星任务中最后一个阶段任务——巡视探测。接下来的3个火星月,“祝融号”将在火星上开展地表成分、物质类型分布、地质结构以及火星气象环境等探测工作。这辆以中国上古神话中的火神命名的火星车重量达到240公斤左右,为6轮独立驱动,携带6台载荷,其太阳翼呈蝴蝶翼形。因此有人形象地将“祝融号”火星车比喻为“火星蝴蝶”。
【材料二】中国深空探测“奔月”“探火”
深空探测工程名称 距离 探测领域 探测器名称 发射时间 探测目标
嫦娥工程 38万千米之外 地月系(月球) 嫦娥一号 2007.10     绕(绕月探测)
嫦娥二号 2010.10 落(月球软着陆和月面巡视勘察等)
嫦娥三号 2013.12
嫦娥四号 2018.12
嫦娥五号 2020.11 回(月面自动采样返回)
探火工程 4亿千米之外 行星际(火星) 天问一号 2020.7 绕(环绕火星)、着(降落软着陆)、巡(巡视探测)
【材料三】中国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这个名字,源于屈原的长诗《天问》。2020年7月23日,“天问一号”搭乘“长征五号”遥四火箭,从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升空,开启前往火星数亿千米的旅程。历经9个多月长途跋涉,经历了惊心动魄的火星着陆“黑色九分钟”,2021年5月15日,中国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携“祝融号”火星车成功在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着陆。
  “天问一号”探测器着陆火星是对中国探火技术综合能力的一次巨大考验,它的成功证明了中国的科技实力过硬,并为下一步实现火星采样返回打下了重要基础。中国人发射的探测器着陆火星,是中国航天人发扬“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精神的真实体现,提振了中国人的自信心和民众自豪感,必将成为激励全体中国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天问一号”探测器着陆火星,真正打开了我国航天的深空探索、高层次宇宙课题探索的大门,我们的目标是——星辰大海。
1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于2021年5月15日在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成功着陆。
B.“祝融号”火星车以中国上古神话中的火神命名,重量480斤左右,6轮独立驱动。
C.嫦娥工程探测目标是“绕”(绕月探测)“落”(月球软着陆)“巡”(巡视探测)。
D.“天问一号”探测器着陆火星是一次巨大的考验,也是中国科技实力过硬的明证。
18.我国深空探测有哪些新进展 请根据材料二简要概括两点。
答:   
19.“天问一号”探测器着陆火星有何意义 请根据材料三简要概括。
答:   
(六)名著阅读
20.班级开展名著阅读活动,请你填写阅读记录卡的空缺处。
阅读策略 内容呈现 阅读记录
关注人物 在大海中碰到睡着了的鲸鱼,因而胜利地攻击它们,这并不是稀奇的事情,他也不止一次在鲸鱼昏睡的时候叉中它们了。(《海底两万里》) 句中的“他”是:①   
关注情节 《海底两万里》中说“接着船被狠狠撞了一下,我没来得及站稳,从船栏杆被抛掷到海中去了”。 后来,“我”怎么了 请简要概述。②   
关注评价 《海底两万里》是一部纯虚构的科幻小说,书中一些想象事物如今已经变成现实。如,海底潜艇、人类登月、太空飞行都已成为现实。 通过这些事例你能看出科幻小说与科技发展的某些关系吗 ③   
三、写作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材料一:“箪食瓢饮,贫居陋巷,而能不改其乐”,是颜回的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的精神;“一世忠贞兴故国,满腔热血沃中华”,是赵一曼的精神;“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是叶剑英元帅提倡的精神。
  材料二:古往今来,那些优秀人物的精神常常令人感动、向往,然而一旦遇到具体问题需要做出选择时,人们往往又会犹豫,甚至畏难不前。
请结合你自己的生活经历、感受和思考,以“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
要求:立意自定,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
答:   
PAGE单元质量达标(五)
一、积累与运用
1.根据语境,补写出古代诗文名句。
  潜心读书有四种境界。“① 无丝竹之乱耳 ,② 无案牍之劳形 ”(刘禹锡《陋室铭》),排除干扰,静下心来,此第一境界;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沉醉其中,乐而忘我,此第二境界;“③ 不畏浮云遮望眼 ,④ 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登飞来峰》),登临顶峰,高屋建瓴,此第三境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人生有限,学海无涯,此第四境界。
  诵读经典:品味王维《竹里馆》中“⑤ 独坐幽篁里 ,⑥ 弹琴复长啸 ”的淡定,领略杜甫《望岳》中“⑦ 会当凌绝顶 ,⑧ 一览众山小 ”的豪气,学习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中“⑨ 落红不是无情物 ,⑩ 化作春泥更护花 ”的奉献精神。
2.(2021·南平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考亭书院是朱熹创办的最后一所书院,是他晚年定居、讲学、终老之地。朱子在此著书讲学、传道授业达八年之久,创建了儒学史上令人瞩  ①  目的“考亭学派”,成为“闽学”之源,因此考亭书院享有“闽学之源、理学之巅”的  甲  。重建后的建阳考亭书院huàn  ②  然一新,其建筑布局采用传统合院形式,为仿宋式建筑风格,在规模以及建筑设施上跟全国其他知名书院相比  乙  。
  千年书院经时间打磨,其永恒的智慧值得现代人发展与铭记。我们应  丙  ,古为今用,去芜存菁,让书院在新时代中展现出时代风采和永恒魅力。
(1)为①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根据拼音为②处选择正确的汉字。(只填序号)
① B (A.shǔ B.zhǔ)
② A (A.焕 B.换)
(2)从文中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分别填入甲乙处。(只填序号)
甲 A  (A.盛誉 B.荣誉)
乙 B (A.平分秋色 B.毫不逊色)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
答: 千年书院经时间打磨,其永恒的智慧值得现代人铭记与发展。 
(4)依次填入丙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B )
①呵护书院历史 ②守住书院根脉 ③激活书院文化
A.③①②    B.②①③    C.②③①    D.③②①
二、阅读
(一)(2021·龙岩月考)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3、4题。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前两句通过“前”“后”“古”“今”的对比,表明时间一去不复返。
B.后两句通过“天地之悠悠”和“独”的对比,写出了天地的广阔和宇宙的永恒。
C.整首诗情景交融,不仅有对幽州台的具体描写,也有直接的情感的抒发。
D.这首诗语言苍劲奔放,句式长短参差,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4.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苦闷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王羲之学书
  晋王羲之,字逸少,旷①子也。七岁善书,十二见前代《笔说》于其父枕中,窃而读之。父曰:“尔何来窃吾所秘② ”羲之笑而不答。母曰:“尔看用笔法。”父见其小,恐不能秘之,语羲之曰:“待尔成人,吾授也。”羲之拜请:“今而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儿之幼令③也。”父喜,遂与之。不盈期月,书便大进。
  卫夫人④见,语太常王策曰:“此儿必见用笔诀,近见其书,便有老成之智。”流涕曰:“此子必蔽吾名!”
  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⑤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注】①旷:王旷,王羲之之父。②所秘:所秘藏的书。③幼令:幼年时的美好才华。④卫夫人: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少时曾从其学书。⑤祝版:祭神的木板。
5.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七岁善书  善: 擅长 
(2)不盈期月  盈: 满,到 
(3)书便大进  书: 书法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B )
A.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B.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C.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D.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语羲之曰:“待尔成人,吾授也。”
译文: 就对王羲之说:“等你长大成人后,我传授给你。” 
(2)此子必蔽吾名!
译文: 这孩子将来一定能遮住我的名声! 
8.阅读文章,用自己的话回答以下问题。
  作为王羲之启蒙老师的卫夫人“流涕”的原因是什么 除了老师和父母教导得当,王羲之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又是什么
答: 卫夫人为自己教导出一个好弟子感到欣慰,为王羲之成才感到高兴; 他天资聪颖、喜好书法、自己认真努力。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3题。
炊烟是什么
雷传桃
①有人说,炊烟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有人说,炊烟是种在屋顶上的精神的庄稼;有人说,炊烟是抓在天空手里的小辫子;有人说,炊烟是一种朴素的计时方式;有人说炊烟是围着锅台转的娘对野孩子的柔声呼唤……
②我说,炊烟是一种能让人感动得落泪的风物,正在马不停蹄地消失……
③城市里,炊烟已然绝迹。没有土灶,没有柴草,没有烟囱,哪有炊烟。城市里用的是煤气液化气,即使有了些许的炊烟,也是有害的气体,是不会让人留恋的。况且,城市里的人们,也没有时间留意炊烟,大家都匆匆忙忙,谁会有时间在意稍纵即逝的炊烟 炊烟只属于宁静的乡村,只属于浑厚的黄土地。
④厨房革命,革掉的自然是老掉牙的炊烟的命。人间烟火,不必炊烟。时代的推陈出新,似乎炊烟与繁荣水火不相容。
⑤乡村是炊烟的最后一块领地。如今的乡村,早已植入了城市的因子,旧貌换了新颜,去年的燕子辗转归来,居然“找不着北”,旧巢旧巢安在否 燕子难觅旧巢,归人难觅炊烟。液化气、沼气和电,取代了土灶、柴草和炊烟。炊烟正在马不停蹄地消失。
⑥找一个晴好的冬日,我出发了。落叶树光秃秃的,视野开阔,无遮无拦。我经过微绿点点的麦田,目极之处是地平线,地平线上是几间老屋子,竖起一根烟囱,像桅杆一样挺拔。早晨、中午和傍晚,烟囱分时段袅出一笔炊烟,蓝得自在,蓝得纯粹,蓝得无限透明。
⑦可是,这不可能。这点想象力仿佛是一块满怀试探性质的石头抛进了无穷无尽的深渊。节节拔高的乡村里,炊烟却稀罕得像出土文物似的难以寻觅。
⑧我以一个诗人的浪漫,想象着无家可归的自己,在乡村,择一高地,学习鲁滨逊,以祖传的勤劳和智慧,盖一间土房子,砌一座土灶,烟囱通向屋外,捡来柴草,烧锅煮饭,炊烟像快乐的孩子一样在屋顶上一蹦三尺高……锅里煮着生活,烟囱袅起炊烟。我一个箭步,跑到屋外,如炬的目光贪婪地呼吸着久违的带有草木气息的微温的炊烟,他乡遇故知一样不能自已……
⑨老实说,我被自己亲手创造出来的炊烟征服了。
⑩炊烟在我心里袅出一笔葱茏的诗意。
我对炊烟的理解超越了贫穷的局限。我嗅见了万千种气息,温馨而甜畅的家的气息。我心沉醉呵。
炊烟在我心尖上打上一个硕大的结……
也许,终有一天,我在课堂上讲解炊烟时,费尽口舌,打尽手势,孩子们仍然将头摇成拨浪鼓,满头雾水的样子让我心焦。我灵机一动,置课堂教学常规于不顾,燃起一枝纸烟,注目淡蓝的烟雾袅袅升起,声情并茂地说:看,炊烟就是这个样子!
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标题和第一段形成设问关系,第一段段末的省略号表明炊烟可有其他的说法。
B.文中“燕子难觅旧巢,归人难觅炊烟”用了类比的手法,突出乡村变化之大。
C.在地平线上的几间老屋子上,我亲眼看见挺拔的烟囱会分时段袅出一笔炊烟。
D.我希望学习鲁滨逊盖房、砌灶、捡柴、烧锅煮饭,为的是能想象呼吸那微温的炊烟。
10.请概括说出炊烟让“我”“感动得落泪”的原因有哪些
答: (1)烟囱分时段袅出一笔炊烟,蓝得自在,蓝得纯粹,蓝得无限透明。(2)呼吸着久违的带有草木气息的微温的炊烟,有他乡遇故知一样的感觉。(3)炊烟充满温馨而甜畅的家的气息。(4)炊烟在我心里袅出一笔葱茏的诗意。 
11.根据提示,品析下面句子。
(1)炊烟是种在屋顶上的精神的庄稼。(修辞角度)
答: 这里用了比喻(暗喻)的修辞,把炊烟形象地比作“(精神的)庄稼”,生动地写出了炊烟在“我”心中的重要地位和精神寄托,它像庄稼一样根植在我的心中。表达了“我”对炊烟的无限怀念。 
(2)老实说,我被自己亲手创造出来的炊烟征服了。(词语角度)
答: “征服”这里是指使人折服、信服,这一动词写出作者为自己想象的乡村炊烟景象所陶醉,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炊烟生活的向往之情。 
12.第③段中作者为什么说“炊烟只属于宁静的乡村,只属于浑厚的黄土地”
答: 炊烟是乡村传统生活的产物,是乡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里没有土灶,没有柴草,没有烟囱,没有炊烟。城里即使有些许炊烟,都是有害气体;城里人总是匆匆忙忙,无暇留意炊烟。 
13.作者在第段中说“炊烟在我心尖上打上一个硕大的结”,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硕大的结”指的是什么
答: (1)城市里没有炊烟,经过“厨房革命”后的乡村炊烟越来越稀罕。(或:如今的乡村,植入了城市的因子,乡村里的炊烟越来越稀罕,正在马不停蹄地消失。)
(2)担心具有乡土文化气息的炊烟最终消亡,未来的孩子不知道炊烟为何物。
(四)(2021·宿迁中考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
全民阅读,一个都不能少
子 衿
  ①第26个世界读书日刚过去,阅读这一话题的关注热度犹在。阅读不是谁的专利,而应是全民的生活方式。
  ②都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踏上这道阶梯的,不该只是少数人。无论是立足于知识社会之需、学习型社会之义,还是着眼于提升国民素质、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撑,都需要着力建设书香中国,厚植学习土壤,培育阅读氛围。阅读不该是部分人的专享,而应是“阳光普照下,雨露共生长”。我们追求全民阅读全覆盖、无盲区的目标,“一个都不能少”。
  ③既然是“一个都不能少”,就应该照顾残疾人等特殊困难人群的阅读需求。早在2017年9月,由五个部门联合实施的“盲人数字阅读推广工程”就正式启动,旨在用无障碍阅读解决盲人群体的“阅读难”困境。
  ④既然是“一个都不能少”,就应该照顾农村贫困人口的阅读需求。在乡村,农家书屋、社区书屋、乡镇综合文化站、阅报栏等规模不断扩大,数量不断增加,呈现出村村有书屋的图景。这些书屋已成为慰藉农民心灵的精神家园。某种程度上,知识普惠,就是要拉平知识获取上的城乡鸿沟,让农村人也读得起书、学得起知识。
  ⑤当下,增强普惠性阅读资源的供给,为全民阅读提供软硬件支持,需要包括政府、企业在内的全社会共同努力。对政府而言,搭建完善的全民阅读社会基础设施,提供阅读均等化服务,就显得尤为重要。对社会力量来说,提供能满足人们需求的普惠性图书产品与服务,让农村人口能无差别、低成本获取知识资源,也大有可为。近几年,短视频等工具的出现,确实带动了“一屏万卷”阅读风尚的形成。但也要看到,碎片化、散点状的浏览播放,仍难替代系统化、专业化的“书面阅读”。只不过,不论是内容供给上的匹配度相对不足,还是纸质书价格普遍偏高,都成了培育农村阅读氛围的掣肘。
  ⑥让更多人参与阅读,还需要多方发力支持,其中,电商平台就能发挥积极作用。比如,近日某电商上线的“快乐读书月”活动,用5 000万元读书基金对中外经典名著、畅销图书等进行专项补贴;在世界读书日之前,该电商联合国内30余家出版社及图书出版公司。让平台近8亿用户以低价实现“悦读”。
  ⑦“读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不断降低阅读门槛,让农村贫困人口读得起书,让城乡知识获取鸿沟渐次缩减,是对知识普惠的应有注解,也是推进“全民阅读”的内在要求。
(选自《中国青年报》2021年4月28日,有删改)
1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本文观点鲜明、思路清晰,全文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来布局的。
B.浏览播放短视频等工具,已经成为一种阅读时尚,可以取代传统的“书面阅读”。
C.第⑥段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论证了“电商平台”为推进全民阅读发挥积极作用。
D.“一个都不能少”,是“全民阅读”的价值所在,也是推动此项工作的内在要求。
15.根据文章第②段内容,列举作者倡导“全民阅读”的理由。
答: ①知识社会之需、学习型社会之义;②提升国民素质;③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撑。 
16.本文和链接材料都是谈阅读的。试分析作者在论述内容的侧重点上有何不同。
【链接材料】
  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
——弗朗西斯·培根《谈读书》
答: 本文论述的是全民阅读,一个都不能少,及其做法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链接材料论述的是读书的方法和态度问题。 
(五)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7~19题。
【材料一】2021年5月22日10时40分,“祝融号”火星车到达火星表面,开始执行我国首次火星任务中最后一个阶段任务——巡视探测。接下来的3个火星月,“祝融号”将在火星上开展地表成分、物质类型分布、地质结构以及火星气象环境等探测工作。这辆以中国上古神话中的火神命名的火星车重量达到240公斤左右,为6轮独立驱动,携带6台载荷,其太阳翼呈蝴蝶翼形。因此有人形象地将“祝融号”火星车比喻为“火星蝴蝶”。
【材料二】中国深空探测“奔月”“探火”
深空探测工程名称 距离 探测领域 探测器名称 发射时间 探测目标
嫦娥工程 38万千米之外 地月系(月球) 嫦娥一号 2007.10     绕(绕月探测)
嫦娥二号 2010.10 落(月球软着陆和月面巡视勘察等)
嫦娥三号 2013.12
嫦娥四号 2018.12
嫦娥五号 2020.11 回(月面自动采样返回)
探火工程 4亿千米之外 行星际(火星) 天问一号 2020.7 绕(环绕火星)、着(降落软着陆)、巡(巡视探测)
【材料三】中国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这个名字,源于屈原的长诗《天问》。2020年7月23日,“天问一号”搭乘“长征五号”遥四火箭,从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升空,开启前往火星数亿千米的旅程。历经9个多月长途跋涉,经历了惊心动魄的火星着陆“黑色九分钟”,2021年5月15日,中国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携“祝融号”火星车成功在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着陆。
  “天问一号”探测器着陆火星是对中国探火技术综合能力的一次巨大考验,它的成功证明了中国的科技实力过硬,并为下一步实现火星采样返回打下了重要基础。中国人发射的探测器着陆火星,是中国航天人发扬“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精神的真实体现,提振了中国人的自信心和民众自豪感,必将成为激励全体中国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天问一号”探测器着陆火星,真正打开了我国航天的深空探索、高层次宇宙课题探索的大门,我们的目标是——星辰大海。
1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中国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于2021年5月15日在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成功着陆。
B.“祝融号”火星车以中国上古神话中的火神命名,重量480斤左右,6轮独立驱动。
C.嫦娥工程探测目标是“绕”(绕月探测)“落”(月球软着陆)“巡”(巡视探测)。
D.“天问一号”探测器着陆火星是一次巨大的考验,也是中国科技实力过硬的明证。
18.我国深空探测有哪些新进展 请根据材料二简要概括两点。
答: ①中国深空探测距离有了很大的飞跃;②中国深空探测实现从“地月系”到“行星际”的跨越;③中国深空探测实现了一次发射完成三个目标。 
19.“天问一号”探测器着陆火星有何意义 请根据材料三简要概括。
答: ①证明了中国的科技实力过硬;②提振了中国人的自信心和民众自豪感;③打开了我国航天深空探索、高层次宇宙课题探索的大门。 
(六)名著阅读
20.班级开展名著阅读活动,请你填写阅读记录卡的空缺处。
阅读策略 内容呈现 阅读记录
关注人物 在大海中碰到睡着了的鲸鱼,因而胜利地攻击它们,这并不是稀奇的事情,他也不止一次在鲸鱼昏睡的时候叉中它们了。(《海底两万里》) 句中的“他”是:① 尼德 兰 
关注情节 《海底两万里》中说“接着船被狠狠撞了一下,我没来得及站稳,从船栏杆被抛掷到海中去了”。 后来,“我”怎么了 请简要概述。② 后来,“我”被潜艇俘虏,跟着潜艇周游各大洋。十个月之后,在极其险恶的情况下逃脱,并把这件海底秘密公布于世。 
关注评价 《海底两万里》是一部纯虚构的科幻小说,书中一些想象事物如今已经变成现实。如,海底潜艇、人类登月、太空飞行都已成为现实。 通过这些事例你能看出科幻小说与科技发展的某些关系吗 ③ 示例: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科技的发展。 
三、写作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材料一:“箪食瓢饮,贫居陋巷,而能不改其乐”,是颜回的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的精神;“一世忠贞兴故国,满腔热血沃中华”,是赵一曼的精神;“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是叶剑英元帅提倡的精神。
  材料二:古往今来,那些优秀人物的精神常常令人感动、向往,然而一旦遇到具体问题需要做出选择时,人们往往又会犹豫,甚至畏难不前。
请结合你自己的生活经历、感受和思考,以“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
要求:立意自定,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
答: 略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