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直与平行》教 学 设 计
冠山联校东关小学史莉莉
课题:垂直于平行
授课时间:9.27
教法: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归纳,反证法、迁移法等
教具:水彩笔、三角尺、小棒、白纸、课件、长方体盒子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展开想象,观察,讨论,感知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的现象。
2、用反正法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初步认识垂线和平行线。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引导学生具有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教学重、难点:1、正确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2、相交现象的正确理解。
教学过程:
1、 画图感知,研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导入:前面我们已经学了直线,知道了直线的特点,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直线的有关知识。
师:老师和同学们一样有这样一张纸,大家拿出来摸一摸这个平面。
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们一起来想象:这个面变大了,又变大了,变得无限大,在这个无限大的平面上,出现了一条直线,又出现了一条直线,你想象的这两条直线的位置是怎样的呢?睁开眼睛把他画在纸上。
生:学生画图。
二、观察分类,了解平行与垂直的特征。
1、 展示各种情况
师:画完了吗?哪几个小组愿意上来把你们画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看看?(小组展示,把画好的图贴到黑板上)
师:仔细观察,你们画的跟他们一样吗?如果不一样,可以上来补充!
2、 分类:
师: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那你能给它们分类吗?
生:能。
师:好,现在小组交流一下,该如何分呢?
小组汇报分类情况。(小组分类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反复探讨,使孩子们逐渐明确分类标准)
a. 分为两类:相交的一类,不相交的一类;
b. 分为三类:相交的一类,快要相交的一类,不相交的一类;
c. 分为四类:相交的一类,快要相交的一类,不相交的一类,交成直角的一类。
师:你们认为哪种分法是正确的呢?为什么?
生1:……
生2:……
生3:……
学生在交流中达成共识,即相交的一类,不相交的一类。
师:确实是这样的,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两种,相交和不相交。
3、 归纳认识,明确平行与垂直的含义。
师:像这样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板书)
出示下列几组直线,判断哪几组是平行线?
生:
师:你们为什么认为(2)是平行线,而(1)不是呢?
生:(2)的两条直线之间的距离宽窄一样,而(1)左边宽,右边窄。
师:嗯,老师听懂了,你是说:……,那谁愿意上来验证一下(拿尺子
量一量)
生:左边a厘米,右边a厘米。
师:由此看来,这两条直线,不管我们怎样延长,它们永远也不会相交的,
所以说它是平行线。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再看书上又是怎么说的
生:老师,还应该在“同一平面内”呢!
师:噢、老师漏了,那我现在补上(板书“在同一平面内)
生:“同一平面”是什么意思?
师:出示右图,帮助学生理解。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强调: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时,“在同一平
面内”和“不相交”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师:再来看两条直线相交的情况,两条直线相交后所成的角都一样吗?
生:不一样,有的是直角,有的不是直角。
生:你是怎么知道它们相交成成个直角呢?得量一量!(学生验证)
师:你认为在这些相交的情况中,哪种最特殊?(大家都同意吗?)
生:相交成四个直角的两条直线最特殊 。 (大家都同意吗?)
师:像这样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我们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
条直线叫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垂足。(用自己的
语言说“什么叫互相垂直”)
4、 练习巩固,深化对垂直与平行的理解。
a)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
2、在同一平面内画两条直线,如果不平行,那么必然相交。( )
3、如果两条直线相交,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 )
b)生活中你们见过垂直与平行的现象吗?
(我们的教室有这种现象吗?)
数学知识是从生活中来,最后应该回到生活中去,所以增加了一些欣赏生活中感性的平行与垂直的图片,
5、 拓展延伸,发展空间观念。
师:下面我们一起做个游戏,每根小棒代表一条直线。
i. 摆出两根红色小棒与绿色小棒平行,你发现这两根小棒平行吗?
ii. 摆出两根红色小棒与绿色小棒垂直,你发现这两根红色小棒有什么关系?
6、 小结(并板书课题)
板书设计:
垂直与平行
非直角
相交
互相垂直 直角
(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 不相交
叫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
互相平行。)
修订说明
通过国培,在专家引领与同伴互助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基于以上认识,我对《垂直与平行》一课的教学设计做了修订,以求达到以下效果。(这是一节公开课,这是第三次修改)
1、针对几何知识教学的特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我主要采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通过课件演示和实践操作,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实验得出结论,体现了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2、在教学过程中,我培养学生初步感知和运用转化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操作、概括等行为来解决新问题,通过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教会学生学习;
3、整节课我始终坚持构建和谐的课堂,注重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尊重学生的真实想法,关注学生真实的思维世界,整个教学过程师生在平等、民主、和谐中进行真诚的“对话”和“互动”,形成了思想与情感的真正交流,做到了“以人为本”,这样师生彼此形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整个教学过程变成了一种动态的、生动的、发展的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序号 研修活动 所在学校教研组老师的意见 您的反思与改进
1 教学设计方案在校本研修活动中得到意见和改进内容 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上,老师心中有目标,环环有目标,非常明确自己每一个环节要给学生什么,要得到怎样的教学效果。 总体感觉不错,对教学目标基本达成,只是教学中一定做到能不说的就不说
2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是否达成教学目标,是否出现的偏离教学结果等教学问题,有哪些反思和改进建议? 本节课教学过程完整合理,教学方法选用恰当,重难点突破较好,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合理,活泼有序,板书设计合理,教态亲切自然,较好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只是老师还是不能完全放手让学生去探索,总是对学生不放心。 在让学生分类时,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出现哪些非预见的生成性问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是如何解决和处理的?更好的处理办法是什么? 学生在自学时没有主动发现概念中还有“同一平面内”。更好的处理办法应该是:师问题引导,你月的书上的说法和刚才老师写的一样吗? 应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提高自己课堂应变能力。
4 在教学实践后对教学设计需要做哪些调整和修改?为什么做这样的调整和修改? 创设情境有待进一步改进,以便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活动时应大胆放手,让学生去操作,观察,探索,讨论,交流,将分类让学生在讨论中明晰分类标准,以便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我觉得这是一堂实实在在的课,是一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是体现新课标理念的课。不过本节还有许多不足。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努力,完善自己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