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源纪念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答案
1.(3分)B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理解辨析文中相关的内容要点能力。
A.“而他们本身却不吸收儒、道思想”于文无据,文中只提到“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并没有提到法、阴阳、名三家是否吸收儒、道思想。
B.根据材料二“儒、道两家主张虽多有不同,各有偏重,但在力主“和”与“和谐”这一点上却是完全一致的。……孔子讲‘和而不同’。道家也讲‘致中和,守静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则生万物等等”,可知选项正确。
C.“只要……就……”表示的是充要条件,根据材料三“如何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是一条重要途径,有助于克服在传承发展传统文化中容易出现的形式化倾向。”可知,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是一条重要途径而不是唯一途径。
D.“殷周之际出现的人文转向和人道主义思潮”错误,根据材料三“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殷周之际出现了重要的人文转向,即由神本向人本转向,以及人道主义思潮出现”,可知“神本向人本转移”和“人道主义思潮”二者都属于“人文转向”,“人文转向”和“人道主义”之间不是并列关系。故选B。
2.(3分)C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辨析文中观点态度能力。
C.“我们一般习惯于把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称为‘国学’”错误,根据材料二“故此,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那种把‘国学’只看作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独踞的认识,是有重大偏颇的”,可知我们一般习惯于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不是习惯于把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称为“国学”。故选C。
3.(3分)C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中重要论点与论据的能力。
B.“忠良的气质与风度”与“院士的气质与风度”只能是指不同类型的人,不能说是相反的,因此不属于儒道两家“处处相反”的依据。故选C。
4.(4分)①引证法。如引用名句“和而不同”、“致中和,守静笃”证明儒、道两家主张虽多有不同,但在力主“和”与“和谐”这一点上却是完全一致的,既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也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②例证法。如文章阐述汉代及隋唐佛教的情况,为儒学、道学是开放性的这一观点提供了例证。
③比喻论证。如文章把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比喻成“胃”,形象地论述了它们的博大的包容性。
(每点1分,全对满分。)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中论证方法能力。
题目已经确定答题区域为材料二,仔细阅读材料二,材料二综合运用了很多论证方法,其中“和而不同”“致中和,守静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引用名句证明儒、道两家主张虽多有不同,各有偏重,但在力主“和”与“和谐”这一点上却是完全一致的。材料二的第二段中“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旧途径”是引用史学大师陈寅恪话作为论据证明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都是开放性的,不是封闭的思想体系,它们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这种引用名人名言作为文章论据证明文中的观点,增强了说服力,同时也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材料二的第二段中“汉代,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起初,确曾因我国囿于‘夷夏之辨’一度显得孑立。但经过一番与儒、道的碰撞、辩驳、演变、磨合,外来的佛教渐渐中国化,到了隋唐,就逐渐实现了儒、道与佛的融合,三教合一,共同形成了中国恢宏独特的传统文化”是举例论证,具体有力地证明儒学、道学是开放性的这一观点,增强了说服力。
材料二第二段中“之所以能达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是坚强的‘胃’,能把域外文化,如佛教,消化吸收为中国化的佛教”运用了比喻论证,把把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比喻成“胃”,形象地论述了它们的博大的包容性。
5.(6分)痴心于“致君尧舜上”的“诗圣”杜甫,其诗歌处处体现民本思想,在沉郁顿挫的语调中饱含忧患意识,便是儒家入世思想的印证;“诗成笑傲凌沧洲”的“诗仙”李白,不仅在皇帝面前无拘无束,更是游遍山河江川,有着狂放浪漫的个性,便是道家“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的印证。
(选择一名人物1分,结合人物的相关经历1分,简要分析其支撑的儒家和道家的人生观1分,言之成理即可。
儒家:比如敢说“群臣之所未言”的韩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等。
道家: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官回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的阮籍等。)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论点论据,为论点拟写论据能力。
本题要求回顾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沧桑历史,从中各举一例来证明儒家和道家的人生观。题目已经明确儒家和道家人生观。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在我国古代历史上“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的知识分子有很多,比如杜甫,其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其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继承先秦两汉散文传统,反对专讲声律对仗而忽视内容的骈体文。文章的特点之一是“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或“鲠言无所忌”,也就是敢于讲话,而且敢讲真话。这个特点是和他积极的政治态度分不开的。他的几篇奏疏都是敢于揭发事实,敢说“群臣之所未言”的话。在封建社会中,敢于说出别人该说而不说的话,这是了不起的胆识。类似的古代知识分子还很多,比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等。
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在我国古代历史上“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的知识分子有很多,比如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官回家,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居生活。其田园诗充分表现了其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其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其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李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又号“谪仙人”。自“酒中仙”,蔑视权贵,天子呼来不上船。曾经奉诏醉中起草诏书,令高力士脱靴。其诗雄奇飘逸,艺术成就极高。他讴歌祖国山河与美丽的自然风光,风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义精神,达到了内容与艺术的统一。类似的古代知识分子还很,比如“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的阮籍等。
具体作答时,考生可以根据以上分析或知识储备中各选择一名,结合人物的相关经历,简要分析论证儒家和道家的人生观即可。
6.(3分)D “儿子原谅自己的喜悦”理解有误,依据上下文“他能想象出父亲一定讲‘锻炼’的道理”“母亲没有传达父亲的‘指示’唯一的一次不再讲‘大道理’”来看,儿子对父亲的“大道理”始终是反感的,所以,在这里,儿子并没有原谅父亲的意思。所以选D项。
7.(3分)A “从思亲念家到沮丧失望、最终因受母亲感化而积极投身边疆建设”表述有偏,依据原文“在上海的人民广场,听过王震将军的动员报告,看过《军垦战歌》的纪录片,还有父亲积极鼓励他报名,1964年6月,赵思风顺利地踏上西去列车,怀着满腔热情,一路高歌,以至到了农场的连队”“母亲当初反对他报名”来看,并不是受母亲感化而积极投身边疆建设的,还有通过原文“赵思风赌气了——他没回信。他反感父亲讲‘大道理’”来看,只是“反感”并没有“沮丧失望”。所以选A项。
8.(5分)①慈爱:思儿心切,时时牵挂,事事关心。②宽容(善解人意):无论是丈夫的矜持,还是儿子的任性,都能给予充分的理解、包容。③有智慧:巧用“思风降雨”,感化打动儿子;巧妙设计答卷,赢得儿子回信。④善调和:在儿子面前替丈夫解释、开脱;假借丈夫的名义给儿子寄去麦乳糖。⑤执着(坚持不懈):儿子不回信,仍一如既往坚持写信,决不放弃,最终感化儿子。
9.(5分)①“家书”有线索作用,小说据此展开主要情节;②“家书”将相隔万里的母子连结起来,小说借此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主旨;③小说用以答卷作“家书”的情节来化解矛盾冲突,独出心裁,令人感动,极富感染力;④“家书”带有强烈的时代烙印,可以唤醒读者的文化记忆,丰富读者的阅读体验。
小说以“家书”为线索,主要以我写的一封“家书”开始,然后就是母亲的“回信”贯穿了整个故事情节;通过母亲的“家书”表现了母亲的“慈爱、宽容、智慧、善调节”等人物特点,将相隔万里的母子连结起来,揭示“母爱”的伟大;母亲以“答卷”的形式作“家书”,这样的故事情节独出心裁,令人感动,极富感染力;在现代的社会,“家书”已经很少甚至不会出现了,作者在此时写“家书”这样带有强烈的时代烙印的作品,可以唤醒很多同时代的读者的文化记忆,也会丰富新时代更多读者的阅读体验。
10.(3分)B
11.(3分)C(C项“本文为第二种含义”错误,原文应为北极星)
12.(3分)D(D项“得罪上司,被降职”曲解文义)
13.(8分)(1)但祖母刘氏又早被疾病缠绕,常年卧床不起,我侍奉她吃饭喝药,从来就没有停止侍奉和离开她。
(2)邓元起讨厌他这种不合群的行为,就严厉地说:“庾长史为什么一个人(唯独你)这样做?”庾黔娄为了表示不违逆邓元起的命令,就请求分给自己几箱书。
14.(3分)李密:①为祖母端饭菜、端药,每次尝过之后才让祖母用;②为了赡养祖母,拒绝征召。庾黔娄:①为父尝粪了解病情;②弃官归家,服丧期间固辞征召。(每点1分,任答3点即可)
15.(3分)D(D项,“写作者愁绪无法排解,打算以死报效朝廷”理解错误,诗歌尾联写诗人本来打算离蜀投奔三峡,可遇到叛乱,滞留在梓州,以反诘语气感叹如何才能回到京城。)
16.(6分)①凉风万里,表达了作者对秋景的悲伤之情;②叛乱未平,表达出作者对国家安危的担忧之情;③远待家书,表达出作者对家人的思念之情;④秋来为客,高鸟飞过,隐含着自己漂泊的感伤之情;⑤老逐众人,表达出作者年老体衰的喟叹之情;⑥难见两京,表达出作者难以报国的沉痛之情。(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
17.(8分)(1)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2)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4)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18.(3分)答案A
解析 墨守成规:形容因循守旧,不肯改进。故步自封:比喻安于现状,不求进步。语境强调鲁迅的“文学表达”是不断介入现实进行创新的,故应选“故步自封”。绝世独立:当世无双,卓然而立。多用来形容不同凡俗的美貌女子。独一无二:没有相同的;没有可以相比的。语境强调《狂人日记》在艺术形式上的价值是没有作品可以与之相比的,故应选“独一无二”。青梅竹马:形容男女小的时候天真无邪,在一起玩耍。现多指夫妻俩或恋人从小就相识。亲密无间:形容非常亲密,没有一点隔阂。《故乡》中“我”与闰土在儿时是亲密的伙伴,故应选“亲密无间”。同舟共济:比喻同心协力,共同渡过难关。风云际会:比喻有才能的人遇到好机会而得以施展自己的才干。结合语境可知,这里是说有才能的人在新时代施展自己的才华,故应选“风云际会”。
(3分)答案A
解析 解题时,应依据上下文的相关提示语进行准确补写。由上文“1918年5月,鲁迅发表《狂人日记》”以及后文“时隔百年再读这部小说,其价值绝不只是····. . ”可知,括号内应是对《狂人日记》这部小说所蕴含的意义进行评价或说明,主语应是《狂人日记》这部小说。C项,前后主语不一致,不恰当。B项,逻辑不当,应是该小说作为中国第一部现代意义的白话小说,从而拉开了新文化运动文学实践的大幕。D项,逻辑不当,“拉开了新文化运动文学实践的大幕”的标志就是“中国第一部现代意义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的问世。
(3分)答案 B
解析A项,“一张张壮丽卷轴已被卷起”不合逻辑,根据上文“时代是出卷人”可知,“卷”已出就不能再“被卷起”,应该为“铺开”或“展开”。C项,搭配不当,“卷轴······完成”搭配不当,“完成”可改为“绘制”。D项,语序不当,根据语段可知,时代是出卷人,应先铺开卷轴,然后才能在卷轴上写出答案。
(4分)①形式五花八门;②虽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一个给2分,对两个给4分)
(5分)①网络诈骗案件频发有其根源。②国家重视保护个人信息。③分散的立法存在弊端。(对一个给1分,对两个给3分,对3个给5分)
23.(60分)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则新材料作文。
材料列举奥运赛场上一赢一输的两件事以及国人对待输赢的态度的转变,许海峰获得的金牌是中国奥运史上的第一枚金牌,国人的反应是“举国瞩目,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发喜讯”,之所以会有如此反应,是因为这是中国体育史上具有历史意义的突破,标志中国实力的增强,金牌增加了国人的自信。刘诗雯和许昕在东京奥运会上只斩获银牌,网友安慰她们,因为二人已经尽力,而且中国已经不是“输不起的国家”了,不必靠赢得金牌来树立自信。由此可知,当初看重赢,是因为国弱,今日国力已经增强,只要尽力,输赢都可接受,彰显出国人的自信。由此可知如下几个立意角度:
由输赢的意义来看,国家的强大给了我们足够的民族自信,我们不再那么需要金牌提供民族信心,所以不必过于看重输赢,要看重态度是否尽力。
由国人对待输赢的态度来看,今日的国人坦然面对奥运的失利,彰显了国人的自信,而这自信源自国家的实力,可以围绕“有实力方能坦然对待输赢”“有实力才有自信”等立意。忠源纪念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的大学派。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两者由于处处相反,因而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
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强烈关切并有着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已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和谐宁静的社会。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或隐于山林,或陷于朗市,有明显的出世倾向。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
儒道两家的气象不同,大儒的气象似乎可以用“刚健中正”四字表示,就是道德高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忠贞弘毅、情理俱得、从容中道、和而不同、以权行经等等,凡事皆能观研深究,以求合理、合时、合情,可谓为曲践乎仁义,足以代表儒家的态度。古者有儒风、儒士、儒雅、儒吏、儒将等称谓,皆寓道德学问有根底、风度温文尔雅之意。道家高士的气象似可用“涵虚脱俗”四字表示,就是内敛不露、少私寡欲、清静自守、质朴无华、超然自得、高举远慕、留恋山水等,富于诗意,富于山林隐逸和潇洒超脱的风味。我们也发现注重归真返璞,羡慕赤子般的天真或天机,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缛节、权诈智巧,是老庄的特色。古者有道人、道真、道眼、道貌、道学等称谓,皆寓不同凡俗、领悟至道、风度超脱之意。儒家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
(摘编自《儒家与道家人生气象》)
材料二:
儒、道两家主张虽多有不同,各有偏重,但在力主“和”与“和谐”这一点上却是完全一致的。儒家讲“和合”“保合”“中和”“太和”,孔子讲“和而不同”。道家也讲“致中和,守静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则生万物等等。
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都是开放性的,不是封闭的思想体系,它们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汉代,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起初,确曾因我国囿于“夷夏之辨”一度显得孑立。但经过一番与儒、道的碰撞、辩驳、演变、磨合,外来的佛教渐渐中国化,到了隋唐,就逐渐实现了儒、道与佛的融合,三教合一,共同形成了中国恢宏独特的传统文化。这也是世界各国思想历史上未有先例的一大“典型”。之所以能达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是坚强的“胃”,能把域外文化,如佛教,消化吸收为中国化的佛教。所以,史学大师陈寅恪早就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是“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旧途径”。故此,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那种把“国学”只看做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独踞的认识,是有重大偏颇的。缺了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的补充,儒家难撑国学这台戏,儒、道两家,还要加上佛教三足鼎立才能站稳立牢。
(摘编自韩秉方《儒道互补——国学之根基》)
材料三:
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为了更好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如何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是一条重要途径,有助于克服在传承发展传统文化中容易出现的形式化倾向。
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殷周之际出现了重要的人文转向,即由神本向人本转向,以及人道主义思潮出现。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也规定了此后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儒家致力于以仁为核心、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构建。与儒家讲仁爱形成对照的是,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道家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表现出其根本价值取向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由此,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在拥有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可以相融互补。在魏晋玄学那里,通过名教与自然之辩,二者实现了辩证的统一,为容纳和吸收外来的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
(摘编自洪修平《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1.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法、阴阳、名三家后来灭绝,是因其基本思想被儒、道吸收,而它们本身却不吸收儒、道思想。
B.儒家主张“和而不同”,道家主张和则生万物,儒、道两家主张虽说法不同但是在主张“和”与“和谐”这点上是完全一致的。
C.为了更好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就可以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D.殷周之际出现的人文转向和人道主义思潮决定了后世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儒家的人生态度是积极的,它关注社会现实;而道家则不同,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
B.如果中华原创文化缺少包容性,不能让佛教中国化,就可能没有儒、道、佛合一。
C.我们一般习惯于把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称为“国学”,其实,这是有重大偏颇的。
D.材料三第一段运用设问提出论点,指出复兴中国梦需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3.材料一中说儒道两家“处处相反”,以下不属于其“处处相反”依据的一项是(3分)
A.儒家的人生观是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是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
B.儒家崇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从容中道,主张凡事要合理、合时、合情;道家崇尚质朴无华、超然自得、少私寡欲,主张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缛节、权诈智巧。
C.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
D.儒家致力于构建以仁为核心、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体系;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
4.材料二在论证时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4分)
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回顾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沧桑历史,到处都可寻觅到这两种类型的影子,请你各举一例来证明。(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家 书
谢志强
上海青年赵思风1964年之前,对房子的概念是:房子在地面上。不过,他响应“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在上海的人民广场,听过王震将军的动员报告,看过《军垦战歌》的纪录片,还有父亲积极鼓励他报名,1964年6月,赵思风顺利地踏上西去列车,怀着满腔热情,一路高歌,以至到了农场的连队,他嗓子唱得有点沙哑了。
汽车送抵农场场部,然后是马车接他们到连队。有人说:到了。
赵思风疑惑,问:房子呢?
有位操着浓重的四川口音的汉子(随后知道他是连长)喊:大家注意,你们就站在房顶上。
赵思风吓了一跳,这房子跟沙丘差不多,这么多人站在上边,不会坍塌了?
连长喊:青年同志们,跟我来。
赵思风和同来的上海青年,顺着连长引领,走下平地隆起的房顶——土包下开着洞门,稍稍弯腰低头,屋里中间有一条三尺来宽的过道,过道两边是大通铺。
赵思风第一次见识地底下的房子,叫地窝子。他在上海,家里是棉褥子、棉枕头。一路不断换车,又说又唱,累了。他迫不及待地躺下,他的身下发出嘈杂的响声。他惊跳起来,一摸,褥子垫的、枕头塞的,净是麦秸秆。草褥子,草枕头。第二天醒来,鼻孔、嘴巴都钻进了沙子。
开始劳动——夏收割麦。赵思风第一次割麦子,镰刀不听他的使唤,小腿划了个伤口子,手心磨起了水泡,他浑身痒,说不清是蚊子叮,还是麦芒刺。
当夜,他打着手电筒,写了一封家书,表达了思念之情。他第一次离开父母,还这么遥远。一个月后,接到回信。家中的信,都由母亲执笔。
父亲是居委会主任,大小是个干部——喜欢打官腔。赵思风想象得出父亲口授的样子。母亲的信里传达了父亲的观点:建设边疆,好好锻炼。
于是,赵思风赌气了——他没回信,而且,他打定主意,不再给家里写信。他反感父亲讲“大道理”——那么远,够不着。
上海与新疆,一封信,在路上起码走十天半月。母亲来了三封信,他只拆阅,懒得回复。随后,母亲的来信频繁了,他一个礼拜收到一封信。母亲的信里,传达了父亲的“指示”,可能父亲觉得做思想政治工作要有针对性——期望赵思风汇报工作和思想情况。母亲在乎的是他的生活(吃、住,还有气候,甚至问:沙漠地带有没有水?)。
赵思风肩膀嫩、力气小,大田作业,劳动强度大,伙食条件差,一天三顿苞谷馍馍,少油的菜很单调。他发现,连长时常关心他的生活,而不讲什么“大道理”。他倒是觉得连长比父亲要亲切。他不忍把劳动和伙食的情况告诉父母,他能想象出父亲一定讲“锻炼”的道理,而母亲会担忧他的身体。母亲的担心会传染给父亲——他想象自己像一滴水落在无垠的沙漠里。
半年后的一天,赵思风收到一封母亲的信,几乎与上一封信,一个前脚,一个后脚,相差两天。信封出奇地饱满——八页。
母亲从其他家长那里打听了上海青年在新疆的情况。母亲当初反对他报名。这封信里,母亲替父亲解释:你爸在单位里大小也是个干部,动员青年支边,是单位里一项重要的任务,动员符合条件的子女去新疆,你爸不带头,工作难开展。
信中,母亲写了盼望他来信,每天都等待邮递员的车铃响。赵思风发现,航空信封背面有四个字:思风降雨。
母亲收不到他的信,心里像久旱的沙漠了。母亲生他的时候,是夏季,天气又闷又热,于是,母亲给他起了名字:思风。清凉的风驱散了暑热。
赵思风看到第六页,呆愣了。后三页几乎都是选择题(包括填充题)。母亲是小学语文教师——替儿子着想。而且,他感到,在母亲的眼里,他永远是孩子。
母亲表示:知道你很繁忙很辛苦,没有工夫写信,那么,不用花很多时间,只要把这三页“答卷”答完了寄回即可。
多年后,赵思风也有了儿子,他已记不全母亲出的三页题目——选择题、填充题。选择题只需打个钩,填充题只需画个圈。比如:工作忙吗?(忙)或(不忙);身体好吗?(好)或(不好);吃得饱吗?(饱)或(饿);睡得好吗?(能睡)或(失眠)。
赵思风第二天就托去团部开会的文教把“答卷”寄出(还附了一张劳动照片——微笑)。
一个月后,母亲回信。说你爸见了“答卷”就欣慰地笑了,而且,像阅读“中央红头文件”一样,反复阅读,领会精神。
这封信里,母亲没有传达父亲的“指示”唯一的一次不再讲“大道理”。显然是背着父亲写信。同时,赵思风收到一个包裹:两袋麦乳糖。是父亲的意思——长身体,补营养,母亲如是说。赵思风认为父亲不可能考虑这么周全,不过是母亲尊重其是一家之长,也希望自己不要对父亲还有怨言。
结婚,搬进土坯屋后的第三年,母亲趁放暑假来探望儿子。
母亲望着离连队不远的沙漠,抱住儿子,说:这样的地方,你怎么活下来的呀?
赵思风说:妈,我这不是活得好好的吗?!果果,叫奶奶。
孙子果果像一个果实投入奶奶的怀抱。赵思风说:妈,你抱孙子,就像抱一个大西瓜。
晚饭由也是上海青年的儿媳烧。饭桌上,母亲提起家书——选择题。她说:我问你答,所有的选择题,问和答都没有反映出实际情况。
赵思风说:姆妈,那是你出题有问题,不了解实际情况,怎么能出好题?
母亲说:你从来都是报喜不报忧。
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通过描述祖国的殷切召唤、家庭的积极支持、个体的满怀热情等营造了特定的环境氛围,富有浓郁的时代气息。
B.父亲“期望赵思风汇报工作和思想情况”,实际上也想借助这种方式督促儿子多回信,以便获取儿子更多的日常生活信息。
C.赵思风不给家里回信,表面看起来是他因父亲只讲大道理而赌气,其实有不想让父母知道他生活艰苦而有所担心的原因。
D.父亲见到“答卷”欣慰地笑了,流露出对儿子原谅自己的喜悦和接到回信的心安;“反复阅读”也体现出了对儿子的牵挂。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通过塑造赵思风这一人物形象,揭示了他由一腔热血到诧异失落、从思亲念家到沮丧失望、最终因受母亲感化而积极投身边疆建设的心路历程。
B.小说中农场自然环境极为恶劣,物资供应比较匮乏,这样写既可以让读者领略到生活其中的种种不易,又可以让读者见识到主人公精神成长的可贵。
C.小说细节设计颇具匠心,母亲为“我”取名“思风”彰显了深沉的母爱,“我”为儿子取名“果果”可理解为“我”安心投入边疆建设的美好结果。
D.小说虽然采用第三人称的写作方式,但主要是站在主人公的视角上讲述故事,通过描述赵思风真实的个体主观感受,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8.请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并简要说明。(5 分)
9.小说中的“家书”有哪些作用?(5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0~14题。(20分)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节选自李密《陈情表》)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陈情表》。后刘终,服阙,复以洗马征至洛。
(节选自《梁书 李密传》)
庾黔娄,少好学,多讲诵《孝经》,未尝失色于人,南阳高士刘虬、宗测并叹异之。
齐永元初,除孱陵令,到县未旬,其父庾易在家遘疾,黔娄忽然心惊,举身流汗,即日弃官归家,家人悉惊其忽至。时易疾始二日,医云:“欲知差剧,但尝粪甜苦。”易泄痢,黔娄辄取尝之,味转甜滑,心逾忧苦。至夕,每稽颡北辰,求以身代。俄闻空中有声曰征君寿命尽不复可延汝诚祷既至止得申至月末及晦而易亡黔娄居丧过礼。
和帝即位,将起之,镇军萧颖胄手书敦譬,黔娄固辞。服阕,除西台尚书仪曹郎。梁台建,邓元起为益州刺史,表黔娄为府长史、巴西、梓潼二郡太守。及成都平,城中珍宝山积,元起悉分与僚佐,惟黔娄一无所取。元起恶其异众,厉声曰:“长史何独尔为!”黔娄示不违之,请书数箧。
(节选自《梁书 孝行》)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俄闻空中有声曰/征君寿命尽/不复可延/汝诚祷既至/止得申至月末及晦/而易亡/黔娄居丧过礼/
B.俄闻空中有声曰/征君寿命尽/不复可延/汝诚祷既至/止得申至月末/及晦而易亡/黔娄居丧过礼/
C.俄闻空中有声/曰征君寿命尽不复/可延汝/诚祷既至/止得申至月末及晦/而易亡/黔娄居丧过礼/
D.俄闻空中有声/曰征君寿命尽不复/可延汝/诚祷既至/止得申至月末/及晦而易亡/黔娄居丧过礼/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期功”,古代的丧服。期,服丧一年。功,又分为大功、小功。大功服丧九个月,小功服丧五个月。
B.“泰始初”中的“泰始”是年号,汉武帝首创年号,“永和九年,岁在癸丑”中“永和” 是年号纪年,“癸丑”是干支纪年。
C.“北辰”,原指北极星,后用来喻指皇帝,如《滕王阁序》中“天柱高而北辰远”。本文为第二种含义。
D.“服阙”,指服丧期满除去丧服。旧俗尊亲去世后,在服阙期间辞官、停止娱乐和交际,表示哀悼。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密命运坎坷。他孩提时期父丧母嫁,失怙失恃,祖孙二人更相为命。
B.李密富有才华。他曾拜谯周为师,谯周的学生把他比作子游和子夏。
C.庾黔娄天资聪慧。他少时常与人论述《孝经》,对答如流,从未羞愧脸红。
D.庾黔娄仕途不顺。庾黔娄为官清廉,因拒领财物得罪上司,被降职。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4分)
(2)元起恶其异众,厉声曰:“长史何独尔为!”黔娄示不违之,请书数箧。(4分)
14.李密和庾黔娄都是至诚的孝子,请分别概括他们“孝行”的具体表现。(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悲秋①
杜甫
凉风动万里,群盗尚纵横。
家远待书日,秋来为客情。
愁窥高鸟过,老逐众人行。
始欲投三峡,何由见两京②。
[注]①此诗作于宝应元年(762)。当时蜀地发生多处叛乱,杜甫滞留梓州(今四川三台)。②两京:长安和洛阳,诗中代指朝廷。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句写秋景,点明时令,富有夸张意味,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B.“群盗尚纵横”叙写社会现实,“尚”字表达出作者对动乱的厌烦。
C.第三句承接第二句来写,家书迟迟不能到达,使作者心中悲情加重。
D.尾联用反诘的语气结句,写作者愁绪无法排解,打算以死报效朝廷。
16.本诗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悲情 请简要分析。(6分)
名句名篇默写(8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
(1)李白《蜀道难》中写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句子是:“ , 。”
(2)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运用夸张、衬托的手法来写蜀山之高险的句子是“ ,
”,真是“物犹如此,人何以堪”!
(3)《陈情表》中表现活着不惜性命为国出力,死后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君王之恩的句子是
“ , ”。
(4)在《兰亭集序》中,王羲之明确表示不能将生死等同起来,也不能将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句子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大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鲁迅的文学观是“为人生”的,但他的文学表达从来不是单一乏味、 的。1918年5月,鲁迅发表《狂人日记》,( )。时隔百年再读这部小说,其价值绝不只是表现在艺术形式的 ,还在于作品对现实的倾情关注。《狂人日记》将现实与艺术完美地结合,表达了那一代人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忧思。回望鲁迅的《呐喊》《彷徨》,无不是针对现实而写就的,无不呈现出一个作家对于现实的深度关怀。《故乡》写“我”与闰土从 到形同陌路,也正像茅盾所言,“是悲哀那人与人中间的不了解,隔膜。造成这不了解的原因是历史遗传的阶级观念”。《阿Q正传》生动描绘了旧式农民的两重性格及国民的“精神胜利法”。《祝福》更是写出了女性在“父权”“夫权”的桎梏下对于自我灵魂无所依归的恐惧。《孔乙己》和《孤独者》写出了旧式文人、新知识分子的无路可走与精神沉沦。鲁迅的“开创性”价值,正在于他对现实的介入之深。“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传世之心。”文艺之途从来就是人生之途。每一个时代的作家艺术家最大的挑战、最大的财富,正是他所处的时代。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激动人心的深刻变革,正进行着令世界瞩目的伟大实践, 、英雄辈出的新时代,为文学艺术的创造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广阔的空间。时代是出卷人,作家艺术家会将一张张壮丽卷轴已经铺开,等着作家艺术家们给出答案。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故步自封 独一无二 亲密无间 风云际会
墨守成规 绝世独立 青梅竹马 同舟共济
墨守成规 独一无二 亲密无间 同舟共济
故步自封 绝世独立 青梅竹马 风云际会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以第一部现代意义白话小说问世为标志,拉开了新文化运动文学实践的大幕
B. 拉开了新文化运动文学实践的大幕,该小说成为中国第一部现代意义的白话小说
C. 作为中国第一部现代意义的白话小说问世,新文化运动文学实践的大幕被拉开
D. 新文化运动文学实践的大幕被拉开了,我国第一部现代意义白话小说问世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一张张壮丽卷轴已被卷起,留待作家艺术家们给出答案。
B. 一张张壮丽卷轴已经铺开,等待作家艺术家们给出答案。
C. 铺开一张张壮丽卷轴,等待作家艺术家们完成并给出答案。
D. 等着作家艺术家们给出答案,一张张壮丽卷轴已经铺开。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近年来,网络诈骗案件频发,①_______,有的是利用网购订单实施诈骗,有的是利用个人信息冒充公检法人员实施诈骗等。归根结底是个人信息泄露才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
多年来,国家立法机关高度重视个人信息保护,在《网络安全法》《民法典》以及《刑法修正案》等法律中,均作出相关规定。保护个人信息是信息时代保护公民个人隐私权和人格尊严以及安全的重要方面。
这些规定散见于各部法律中的相关条款,②________,但分散的立法可能造成相互矛盾、难以明确个人信息执法分工,不利于统一个人信息保护行政监管,也不利于公民增强个人信息权利意识。此外,对企业而言,面对个人信息保护规范分散、模糊的局面,产业发展亟需明确、统一的规则给予指引。所以,制定一部专门保护个人信息的法律势在必行。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4分)
22.请分别用一个肯定句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15个字。(5分)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1984年,美国洛杉矶23届奥运会上,27岁的安徽人许海峰获男子手枪60发慢射冠军,这是中国奥运史上的第一枚金牌,他的胜利举国瞩目,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发喜讯,“赢”让国人兴奋自信。大众认为这是中国体育史上具有历史意义的突破,标志着中国实力的增强。
2021年,东京奥运会上乒乓球混双决赛中中国组合许昕和刘诗雯在2:1领先的情况下遭逆转,以3:4不敌日本队,收获银牌。赛后,刘诗雯几度落泪,表示“对不起大家,让大家失望了”。有网友暖心安慰,“不用对不起,你们已经尽力了”。中国也已经不是一个输不起的国家了。
国人由看重赢到输得起的转变,给了你哪些启示?请结合材料,写一篇作文,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