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9 桃花源记
邑人( ) 间隔( ) 俨然( )
屋舍( ) 问津( ) 诣( )
黄发垂髫( ) 缤纷( )
怡然自乐( ) 阡陌( )
豁然开朗( )
第一课时学习检测
yì
jiàn
yǎn
qiān mò
tiáo
bīn fēn
yì
shè
yí
huò
jīn
重点句:
花草遍地,鲜艳而美丽,落花缤纷。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之声
处处可以听到。
重点句: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
村里人嘱咐他说:“(这里)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3、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4、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领会桃花源的“美”与桃源人的“乐”,感受作者描绘的理想社会。(难点)
2、探究桃源理想,结合背景体会作者的情怀,深入理解文章内涵。(重点)
学习目标
渔人是如何遇见桃花林的?作者描绘了一副怎样的桃花林美景?有什么作用?(忘路、忽逢)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这里的景物描写富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了气氛,也为下文描绘桃花源的美好生活图景做了铺垫。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桃花源的美?
有什么用意?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自然环境美
写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环境,描绘了一幅和平宁静、幽美淡远的村居图。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生活场景美
由景及人,写桃花源人生活自足,安居乐业,其乐融融。
能体现桃源中人情美的句子?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热情、好客、淳朴
人情美
陶渊明描绘的桃花源是一个怎样的
世界?试用一句话或者一个词语概括。
风景优美
民风淳朴
安定和乐
没有剥削、没有压迫
作者笔下的桃花源,描绘了这样一种理想社会: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
思考:下面的句子说明了什么?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
欣然规往,末果,寻病终。后遂
无问津者。
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
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境界。
同时增加文章的神秘色彩。
背景资料: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大约作于永初二年(公元421年)。作者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代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东晋太元年间,共21年。
期间爆发的大小战争约60场。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桃源人“叹惋”的是什么?
叹惋桃花源外面的世界变化之大;
叹惋当今外面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
叹惋当今外面的人们生活困苦不堪。
“皆叹惋”三字,表明桃源中人对渔人所讲现实世界生活
遭遇的感叹惋惜,从侧面突出现实世界的黑暗。短短一句话,
暗含着对比,暗含着想象,越体会越有味,意蕴深厚。
文章结尾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的情节是否多余?
不多余。说明当时的人物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刘子骥是晋朝真实的历史人物,写他寻找桃花源,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成分。同时,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没有成功,这也暗示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这样的理想社会是不可能存在的,留给世人永远的期盼与无尽的神往。
主题探究
结合背景考虑,陶渊明为我们描绘
了这个美好的世外桃源用意何在?
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本文借武陵渔人偶然发现桃花源的故事,表现作者对理想的桃花源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动乱、黑暗生活的不满。
主题:
作业:请描写一幅你的理想生活图,
不少于300字。
出自本文的成语
黄发垂髫:老人小孩。
鸡犬相闻:鸡鸣狗叫之声互相听到。
怡然自乐:安闲快乐,显得心满意足。
无人问津:没有人探求。
与世隔绝:和世俗隔绝。
世外桃源:想象中生活安定、环境清净优美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