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构造地貌的形成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某科考队沿图中虚线所示线路对某大型褶皱区进行地质考察,其依次记录的7个观测点信息如下表所示,(岩层a—b—c—d由老到新)。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甲处是很好的
A.储水构造 B.储油构造 C.铁矿带 D.储气构造
2.沿图中虚线方向作地质剖面图,下列最符合乙处地貌特点的是
A. B.
C. D.
3.下图为“某区域地质简图”。该区沉积地层有Q、P、C、D、S2、S1,其年代依次变老。读图回答下题。
从甲地到乙地的地形地质剖面示意图是( )
A. B.
C. D.
读“六大板块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4.喜马拉雅山脉是由( )
A.c和a挤压而成 B.b和d挤压而成
C.c和b挤压而成 D.a和b挤压而成
5.红海的成因以及今后面积的变化是( )
A.板块张裂形成的,面积将扩大
B.板块碰撞形成的,面积将缩小
C.板块张裂形成的,面积将缩小
D.板块碰撞形成的,面积将扩大
九嶷山地区位于湘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锡成矿区之一。区内构造经历了多期构造活动,不同走向断裂不仅反映了断裂构造的时空演化关系,而且还体现了断裂构造的成矿作用。出露地层依次为海相沉积的Z地层和E地层及浅海台地相沉积的D地层,后期在一些断陷盆地中发育陆相沉积的K地层。区内花岗质岩体出露广泛,自西向东由金鸡岭、砂子岭、西山等岩体组成。下图示意九嶷山地区断裂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图中锡矿带易出露的区域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7.a、b、c、d四处断裂构造,形成时间最晚的是( )
A.a B.b C.c D.d
祁连山北坡酒泉盆地南缘发生过强烈褶皱活动,相邻的南部背斜向北推覆到下图所示地区地表之上(这种外来的地层称为推覆体),经长期复杂地质作用后,形成出露下伏地层的安门口构造窗、与周围岩石地质年代不连续的飞来峰-妖魔山,如图为该区域部分构造剖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透过安门口构造窗可以看到的构造地貌是( )
A.背斜山 B.向斜山 C.背斜谷 D.向斜谷
9.据图可以判断,该地区( )
①O1与J之间发生过地壳抬升与外力侵蚀②妖魔山是推覆体被侵蚀的残留物③下伏地层被侵蚀形成构造窗④图中O1、O2为连续地层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下图为全球板块分布的局部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0.甲、乙两陆地分别属于( )
A.亚欧板块、非洲板块 B.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
C.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 D.美洲板块、亚欧板块
11.M、N两处板块边界类型图示依次是( )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①
下图示意某地地质剖面图。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2.若在该处修建一条南北向的地下隧道,应选择在( )
A.甲 B.乙 C.丙 D.丁
13.甲处地貌的形成原因是( )
A.向斜顶部裂隙侵蚀 B.向斜槽部坚实难以侵蚀
C.背斜槽部坚实难以侵蚀 D.背斜顶部裂隙侵蚀
为了调查东南丘陵某地地质构造状况,地质工作者钻孔获得了该地某岩层顶部的埋藏深度数据,下图为该地等高线地形和部分钻孔位置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4.该地地貌是( )
A.背斜谷 B.向斜谷 C.背斜山 D.向斜山
15.能正确表示图中剖面线地形(细线)和钻孔探测岩层形态(粗线)的是( )
A. B.
C. D.
南疆地区沙漠广袤如海,散布片片绿洲。南疆铁路东起塞外火洲吐鲁番,西到丝路重镇喀什。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南疆地区的村镇、农田主要分布在山麓冲积扇和绿洲地带,影响其分布的主要自然条件是( )
A.地形与土壤 B.气候与植被 C.地形与水源 D.水源与土壤
17.南疆铁路大部分路段经过山麓冲积扇是受到地形因素的影响,而山区公路多呈“之”字形分布原因是( )
A.保护植被 B.节约耕地 C.缩短距离 D.减缓坡度
下图为某地地质构造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8.下列景观在Q处可能看到的是( )
A.峰丛、鹅卵石 B.峰林、峰丛 C.石柱、石笋 D.峰林、蘑菇石
19.图中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
A.岩浆侵入、N岩层形成、断层形成 B.N岩层形成、岩浆侵入、断层形成
C.断层形成、N岩层形成、岩浆侵入 D.N岩层形成、断层形成、岩浆侵入
青藏公路和青藏铁路大部分地区距离较近,对藏羚羊等有蹄类野生动物产生了叠加阻隔效应。某地理小组研究了一段时间内昆仑山口至五道梁路段青藏公路和青藏铁路两者距离与藏羚羊记录数量的关系(如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青藏公路和青藏铁路距离较近,主要考虑在建设过程中( )
A.降低生态影响 B.受冻土影响小
C.缩短通行里程 D.物资补给便利
21.根据该项研究成果,图中藏羚羊迁徙数量最多处公路与铁路的距离约( )
A.200m B.500m C.1500m D.2000m
读地质剖面图,完成下面小题。
22.最有可能有泉水出露的位置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3.图中④地地貌成因为( )
A.岩层断裂下降 B.水平挤压凹陷
C.外力侵蚀破碎 D.火山活动遗留
地层接触关系是指新老地层或岩石在空间上的相互叠置状态,常见的接触关系有整合接触、不整合接触。整合接触是指上、下地层之间没有发生过长时期沉积中断或地层缺失;不整合接触是指上、下地层间的层序发生间断。下图为某地地层分布俯视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4.图示河流西岸地层接触关系及地壳运动情况描述合理的是( )
A.整合接触,地壳持续下降 B.整合接触,地壳持续上升
C.不整合接触,地壳持续下降 D.不整合接触,地壳持续上升
25.地层T3、T4、T5年龄大小排序最可能为( )
A.T5>T4>T3 B.T4>T3>T5 C.T3>T5>T4 D.T3>T4>T5
26.若地层年龄T1>T2>T3,则该地有可能是( )
A.向斜谷 B.背斜山 C.背斜谷 D.向斜山
读“某地地质构造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27.图中a地是( )
A.背斜山 B.向斜谷 C.背斜谷 D.断块山
28.图中a、b、c、d四地,最可能储藏地下水的是( )
A.a B.b C.c D.d
29.图中岩层①②③④的形成年代由早到晚的顺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③④①② C.②④③① D.②③①④
读“某地海陆轮廓和板块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30.按照六大板块的划分,M小板块属于
A.亚欧板块 B.印度洋板块 C.非洲板块 D.太平洋板块
31.图中所示的边界属于
A.陆地区域边界 B.板块消亡边界
C.海洋区域边界 D.板块生长边界
32.在此类边界处,常常形成
A.高大的山脉 B.岛弧 C.海岭 D.深邃的海沟
二、综合题
33.断层的位移及地貌:
位移类型 表现 举例
水平方向(图1) 会使岩层在水平方向上被错断
垂直方向(图2) 相对下降 形成谷地或低地 _____平原、汾河谷地
相对上升 发育成块状山或高地 _____、庐山、泰山
断层沿线 常发育成沟谷、河流
3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羚羊峡谷位于美国西部高原,为狭缝型峡谷。当地年降水量较少,但有季节性山洪。羚羊谷两侧岩壁为光滑坚硬的岩石曲面(下图)。
根据所学知识,从地壳运动和地质作用的角度分析羚羊峡谷地貌的形成过程。
35.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雅丹地貌是干旱地区的一种风蚀地貌,表现为河湖相土状沉积物被侵蚀后形成的一系列残丘和槽形低地。台吉乃尔湖区位于柴达木盆地,曾是远古大湖,由于气候持续变干,古湖区完全干涸。约一万年前,源于昆仑山的那棱格勒河注入古湖区,河水经鸭湖流向东、西吉乃尔湖。之后,人们在东、西台吉乃尔湖兴建了大片盐池,使用卤水晒盐法开采盐矿。为稳定生产,2010年后,在鸭湖两侧修建了水坝,东、西台吉乃尔湖逐渐趋于干涸,而鸭湖则明显扩大,湖中出现大片水.上雅丹景观。左图示意台吉乃尔湖区,右图示意水上雅丹景观。
(1)说明鸭湖水上雅丹地貌的形成过程。
(2)雅丹地貌被水覆盖后,雅丹坍塌的速度加快,分析其原因。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2.C
1.图中甲处岩层中间新两翼老,是向斜。向斜岩层下凹,而水会往低处流,因此会流到向斜的凹槽构造,槽部受挤压,岩层致密,不透水,所以说向斜是天然的储水构造,故A对。油气主要在背斜,铁矿主要在向斜地下,但不一定会形成铁矿“带”,故BCD排除。
2.乙处是背斜,岩层上拱,排除BD;海拔高度比两翼低,形成谷地,排除A,选C。
3.A
【详解】
从图中甲、乙两地之间等高线数值中间大四周小可知,甲、乙两地之间为山地;从材料中P、C岩层的新老顺序可知,甲、乙两地之间岩层分布状况是老—新—老,呈现向斜的岩层分布特征,因此甲、乙两地之间是向斜山。向斜处岩层向下弯曲。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
4.C
5.A
4.喜马拉雅山脉是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挤压抬升形成的,对应图中bc板块。C正确。
5.红海是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张裂形成的,面积还将继续扩大。A正确。
6.A
7.C
6.
岩层断裂处矿产易出露,①②③④四地中只有①③靠近断裂,B、D错误;由材料可推测,锡矿的成矿条件与内力作用有关,而③位于的E地层为海相沉积的沉积岩层,因外力作用而形成,C错误;①位于花岗岩体断裂附近,花岗岩为侵入型岩浆岩,易形成锡矿且锡矿易出露,A正确。故选A。
7.
由材料分析可知,图中Z、E、D、K地层的形成时间由早到晚,而a、b断裂穿过E地层,a、b形成晚于E,d断裂穿过K,d形成晚于K,而c断裂穿过b、d,可知c形成晚于b、d,所以形成最晚的应该是c断裂,C正确,ABD错误;故选C。
内力作用的影响:(一)、表现形式: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壳运动(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和地震等。(二)影响:1、形成岩石:岩浆岩和变质岩。2、塑造地表形态---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形成高山和盆地。
8.C
9.A
8.
读图,可以安门口构造窗地层是向上拱起的,根据所学岩层向上拱起的是背斜构造;并且该地地势比周边要低,判断是谷地,因此C正确,ABD错误。故选C。
9.
读图发现O1与J之间存在不整合面,J地层和Q1地层之间的沉积岩层不连续,缺失了许多地层,因此可以判断该地在Q2地层形成后发生过地壳抬升,外力侵蚀强烈,Q2地层被剥蚀掉;之后地层下沉,沉积覆盖了J地层,因此①正确;读材料可知,相邻的南部背斜向北推覆到图示地区地表之上(这种外来的地层称为推覆体), 后来下覆地层抬升,其上的推覆体地层被剥蚀,妖魔山由于在当地背斜构造北侧边缘,侵蚀较弱,残留下来,②正确;安门口构造窗是由于下伏地层上面的推覆体地层被剥蚀才出露的,不是下伏地层被侵蚀后出露的,③错误;图中O1、O2不是连续地层,O2是从南部移动来的推覆体地层,④错误。综上所述,①②正确,故选A。
不整合面指曾经沉积区遭受区域抬升后,发生沉积间断-剥蚀,后期又沉降发生沉积的作用面。常见不整合面识别标志为风化面,底砾等,孔洞缝发育。下伏古地貌的剥蚀面,有比较大的起伏,同时有风化层和底砾存在,层间结合差,地下水发育。
10.B
11.D
10.
读图甲地是阿拉伯半岛,属于印度洋板块,乙地位于非洲大陆,属于非洲板块,排除ACD,选项B符合题意。
11.
根据所学知识M位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板块的生长边界,对应图示②;N位于非洲板块和亚欧板块的消亡边界,对应示意图①,故该题选D。
板块边界与地貌:板块生长边界:(1)大洋板块张裂---海洋、洋脊、中脊、海岭;(2)大陆板块张裂--裂谷。板块消亡边界:---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板块碰撞的地区--海沟、岛弧、海岸山脉;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的地区---巨大山脉、褶皱山脉。
12.A
13.D
12.
甲为背斜构造,岩层呈拱形,结构稳定,适合建隧道,且由甲处垂直于此剖面建隧道,为南北方向,A正确;丁为向斜,垂直于剖面建隧道结构不稳定,易有地下水渗漏,D错误;丙为断层,结构不稳定,C错误;乙位于断层附近,且有岩浆活动,不安全,B错误。故选A。
13.
甲处岩层向上拱起弯曲,属于背斜,因此AB不符合题意;甲处岩层在挤压弯曲过程中,背斜顶部岩石受张力多张裂,容易被外力作用侵蚀而成山谷,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故选D。
背斜山、背斜谷:由于背斜是向上突出的弯曲,所以在刚形成的一段时间内地表呈凸起状,即山。但由于风蚀、流水、暴晒等外力因素,顶部疏松的岩石会受到侵蚀造成高度下降而低于周边其他部分形成谷,即背斜谷。向斜谷、向斜山:由于向斜是向下突出的弯曲,所以在最初形成阶段内地表呈下陷状,即谷。中间槽部受挤压而坚实不易受侵蚀,形成向斜山。
14.B
15.C
14.
由等高线分布可知,等高线凸向高处,故地形为山谷,CD错误;XY方向为山谷,由山谷向两侧,该同一岩层的埋藏深度变浅,说明岩层在山谷处向下弯曲,为向斜谷,A错误、B正确。故选B。
15.
由等高线分布可知,由X到Y方向,地势升高,同一岩层的埋藏深度增加,说明同一岩层海拔降低,D错误、C正确;由M到N,经过山谷,最低处更接近M一些,B错误;结合上题判断,该山谷为向斜谷,同一岩层应呈向下弯曲形态,A错误。故选C。
背斜山、背斜谷:由于背斜是向上突出的弯曲,所以在刚形成的一段时间内地表呈凸起状,即山。但由于风蚀、流水、暴晒等外力因素,顶部疏松的岩石会受到侵蚀造成高度下降而低于周边其他部分形成谷,即背斜谷。向斜谷、向斜山:由于向斜是向下突出的弯曲,所以在最初形成阶段内地表呈下陷状,即谷。中间槽部受挤压而坚实不易受侵蚀,形成向斜山。
16.C
17.D
16.
本题主要考查了南疆地区的村镇、农田的分布。由材料可知,南疆地区气候干旱,山麓地带和绿洲地带地形平坦,有高山冰雪融水和地下水,水源条件好,土壤肥沃,人口集中,地形和水源条件是影响村镇、农田分布的主要自然条件。 C正确。故选C。
17.
山区地形起伏较大,交通建设的限制性因素比较多,山区公路多呈“之”字形,在相对高度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延长公路长度,降低公路的平均坡度,因此山区公路多呈“之”字形分布原因是为了减缓坡度,D正确;山区公路多呈“之”字形,延长了公路长度,占用的土地更多,因此不是为了保护植被、节约耕地和缩短距离,A、B、C错误。故选D。
考察山区交通线的选择。
18.C
19.D
18.
在Q处有溶洞形成,可能看到的是石柱、石笋等溶洞景观,C正确。峰丛、峰林是喀斯特地貌出露在地表的景观,不属于溶洞内的景观,A、B、D错。故选C。
19.
沉积岩层下面的先形成,其它岩层后形成的将先形成的岩层切断。花岗岩属于侵入型岩浆岩,花岗岩将N岩层和断层切穿,岩浆侵入应在断层和N岩层之后。同时,断层使得N岩层发生断层,说明断层在N岩层之后。所以先后顺序是:N岩层形成、断层形成、岩浆侵入,D正确,A、B、C错误。故选D。
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大多为石灰岩)进行溶蚀作用等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除溶蚀作用以外,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常见的地表喀斯特地貌有石芽、石林、峰林、喀斯特丘陵等喀斯特正地形,溶沟、落水洞、盲谷、干谷、喀斯特洼地等喀斯特负地形;地下喀斯特地貌有溶洞、地下河、地下湖等;以及与地表和地下密切相关联的竖井、芽洞、天生桥等喀斯特地貌。
20.D
21.C
20.
青藏公路和青藏铁路距离较近,在建设过程中产生的生态影响不会降低,与受冻土影响大小没关系,也不会缩短通行里程 ,ABC不对。青藏高原交通不发达,故青藏公路和青藏铁路距离较近,有利于在建设的过程中通过公路运输进行物资补给,故选D。
21.
观察图中实线显示值最大处为藏羚羊数量最多处,其对应的虚线位置公路与铁路的距离约为1500m,C对,ABD排除。
本题解答紧紧围绕青藏高原的区域特征进行分析即可,该地经济欠发达,交通不便利,物资短缺,故两条线靠近的目的是方便物资补给。
22.C
23.C
22.
本题考查地质构造的应用:断层切断了承压水面的隔水层,在水压作用下地下水顺断层面或裂隙溢出。利用断层找水,因为断层往往是地下水出露的地方,由于水易沿断层线出露;岩石破碎,易被侵蚀为洼地,有利于地表水汇集,故断层处常为泉水、湖泊分布地、有河谷发育;读地质剖面图,③附近出现断层,山地断层处经常有泉水出露,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3.
读地质剖面图,图中④地岩层向上供起,属于背斜,其顶部由于受张力的作用,岩石破碎,易受外力侵蚀呈山谷,该地地貌属于背斜谷,故选C。
本题考查背斜、向斜及断层等地质构造的特点及应用,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相关知识进行分析,考查学生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24.A
25.D
26.C
24.
图示河流西岸,由河流向西依次分布着T1、T2、T3、T4、T5地层,为整合接触,西岸持续下降沉积了T1、T2、T3、T4、T5五个地层,A正确,BCD错误。所以选A。
25.
图示河流向两侧地势逐渐升高,地层依次为T1、 T2、T3、T4、T5,一般下部地层先形成而年龄较老,故地层年龄最可能是T3>T4>T5。所以ABC错误,D正确。所以选D。
26.
若地层年龄 T1>T2>T3,则由中心向两翼岩层年龄越来越新,说明该地为背斜,图示海拔中间低、两侧高,说明是谷地,故可能是背斜谷。所以ABD错误,C正确。所以选C。
岩层新老关系的判读,谁被覆盖谁是老的,谁被打断谁是老的。在地质年代中,先沉积下面的岩层,后沉积上面的岩层。两翼新中间老为背斜,两翼老中间新为向斜。
27.C
28.B
29.D
27.
据图可知,图中a地岩层向上弯曲,所以为背斜;从地表形态看,a地地势低洼,为谷地。所以a地为背斜谷,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8.
根据所学已知,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图中a、b、c、d四地,只有b地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9.
图中岩层①②③具有层理构造,可知,①②③为沉积岩,因为沉积岩越靠下,形成年代越早,所以②早于③,③早于①。④穿透并破坏了①②③,可知,④形成于①②③之后。综上,该地岩层图中岩层①②③④的形成年代由早到晚的顺序是②③①④,D正确,A、B、C错误。故选D。
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背斜是良好的储油、储气构造。
30.B
31.D
32.C
30.M为阿拉伯半岛,按照六大板块的划分,M小板块属于印度洋板块,B正确。
31.根据图中板块的移动方向为背离运动,两个板块张裂分离形成生长边界,D正确。
32.生长边界处常常形成裂谷、海洋、海岭,C正确;高大的山脉、岛弧、深邃的海沟是消亡边界的地貌形态,A、B、D都错。故选C。
生长边界处常常形成裂谷、海洋、海岭,消亡边界处常常形成海沟、岛弧。
33. 渭河 华山
略
34.板块碰挤压过程中(板块交界处、板块消亡边界处),地壳拾升,岩召断裂发育,季节性山洪水流急,沿断裂带下切侵蚀形成缝型峡谷;。流水侵蚀峡谷两侧岩壁,形成滑坚硬的诺石曲面。
本题以羚羊峡谷为背景,考查地貌形成的地质作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同时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核心素养。
【详解】
由材料“羚羊峡谷位于美国西部高原”可知,该地位于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板块碰挤压过程中地壳拾升,在抬升过程中,岩石超过承受程度发生断裂;由材料“当地年降水量较少,但有季节性山洪”可知,季节性山洪水流急,沿断裂带下切侵蚀形成缝型峡谷;。流水侵蚀峡谷两侧岩壁,形成滑坚硬的诺石曲面。
35.(1)古湖底干涸裸露后,松软的砂土层在风力作用下形成雅丹地貌;洪水恢复了湖泊,人工修建的水坝抬升了鸭湖水位,淹没雅丹地貌区,形成水上雅丹。
(2)雅丹为松软沙土沉积经风蚀作用形成,在湖水浸泡下容易变软,含盐量高,极易溶蚀,在湖面风浪的侵蚀作用下,易掏空底部,加快重力坍塌。
本题考查雅丹地貌的形成和特点以及读图分析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详解】
(1)根据材料可知,雅丹地貌形成分为四个阶段,根据图示信息进行分析即可,①阶段是古湖不断接受沉积物沉积,形成沉积岩层;到②阶段由于青藏高原隆起,使得当地气候变得干旱,古湖泊不断萎缩,第一阶段的沉积岩层出露地表,部分隆起区开始发育雅丹;到③阶段,随着干旱加剧,湖泊逐渐干涸,湖泊沉积物在风力侵蚀为主的外力作用下,形成雅丹地貌;④各阶段,该地区气候曾向暖湿转变,盆地中西部的鸭湖地区形成了我国唯一的水上雅丹景观,鸭湖地区当时气候转向暖湿,冰川融水增多,水量增加,有河流注入低洼区域,形成湖泊;加之人为修建水坝,使得水源在鸭胡集中,难以向两侧分流,湖水淹没部分陆地,雅丹部分出露水面,在湖泊边缘形成水上雅丹。
(2)据材料可知,随着鸭湖水位上升,面积扩大,水体的作用导致水上雅丹景观的消失,湖水淹没部分陆上雅丹,部分出露水面,在湖泊边缘形成水上雅丹,湖面水位上升,逐渐淹没低矮的雅丹地貌;水上雅丹底部受水浸泡,容易坍塌,部分景观消失;该地温差大,岩层裂隙中水体冻融作用,导致岩层破碎,加剧景观破坏;湖面波浪的侵蚀作用,加剧雅丹地貌坍塌。
雅丹地貌现泛指干燥地区一种风蚀地貌,河湖相土状沉积物所形成的地面,经风化作用、间歇性流水冲刷和风蚀作用,形成与盛行风向平行、相间排列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沟槽)地貌组合。岩性条件是雅丹形成发育的基础,绝大多数雅丹分布在极端干旱区;动力条件是雅丹地貌形成的关键因素,现主要集中于外营力条件的研究,包括风力和水力等方面。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