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灯笼》课件(共2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灯笼》课件(共2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3.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26 22:10:06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21张PPT)
1.月色灯光满帝都,香车宝辇隘通衢。
——唐·李商隐《正月十五夜闻京有灯恨不得观》
2.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宋·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3.暂得金吾夜,通看火树春。
——唐·王《十五夜观灯》
与“灯笼”有关的诗词:
十五夜观灯
【唐】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
褥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同张将蓟门观灯
【唐】孟浩然
异俗非乡俗,新年改故年。
蓟门看火树,疑是烛龙燃。
与“灯笼”有关的诗词:
灯 笼
吴伯箫
1.概括事件,了解“灯笼”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理解作者的情思。
学习目标
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当代著名散文家和教育家。他的作品主要收集在《羽书》《黑红点》《北极星》《忘年》等文集。代表作有散文《南泥湾》《一坛血》《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我没见过长城》等,这些作品以其真挚深厚的情感、朴实动人的描绘、严谨缜密的结构、清丽洗练的语言,赢得了广大师生的喜爱。
走近作者
知识备查
本文选自《吴伯箫散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略有改动。本文写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正值抗日战争时期,故作者在文章最后说“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挑灯看剑”的典故源自辛弃疾,表达的是杀敌卫国、抵御外辱的主题。作者说“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燎原的一把烈火”,鲜明地表达了作者抗敌卫国的感情。
背景资料
争讼 领域 斡旋 静穆 思慕 怅惘
锵然 褪色 燎原 熙熙然 暖融融
马前卒 人情世故
读一读
sòng

wǎng



qiāng
tuì
liáo

róng

shì gù
活动一:
我来说一说
课文以《灯笼》为题,作者围绕“灯笼”回忆和联想了哪些事?
活动一:
我来说一说
①挑着灯笼接祖父。
②接过母亲递给的纱灯上下学。
③乡俗还愿时,村口红灯高照。
④跟着龙灯跑个半夜,伴着小灯入梦。
⑤族姊远嫁,宅第红灯高挂。
⑥在纱灯上描红。
⑦由宫灯、唱词联想汉献帝。
⑧联想到“挑灯看剑的名将”表达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
活动二:
我来品一品
一品意义:
文中的“灯笼”具有哪些民俗文化的意义?请从文章中找出相关的描述进行品析,根据你的理解,完成下面表格:
评价任务一:交流讨论完成表格
内容 相关描述 蕴含的意义
村民日 常生活
乡村艺 术表演
乡村年 节景象
历史 文化
内容 相关描述 蕴含的意义
村民日 常生活 大人管制小孩“玩火”,但他们自己“偷偷还要在神龛里点起烛来” “灯笼”与村民生活不可分离,给人温暖
“我”夜晚随大人去迎接进城归来的祖父,祖父“一路数着牵牛织女星谈些进京赶考的掌故——雪夜驰马,荒郊店宿” 其他如在村里上灯学,“挑了灯笼走去挑了灯笼走回”,以及“用朱红在纱灯上描宋体字”等 乡村艺 术表演 “村边社戏台下想起闹嚷嚷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台上的小丑,花脸,《司马懿探山》” “灯笼”成为乡村艺术的重要构成,成为文化符号
“乡俗还愿,唱戏、挂神袍而外,常在村头高挑一挂红灯。仿佛灯柱上还照例有些松柏枝叶做点缀” 乡村年 节景象 “金吾不禁的那元宵节张灯结彩,却曾于太平丰年在几处山城小县里凑过热闹:跟了一条龙灯在人海里跑半夜,不觉疲乏是什么,还要去看庆丰酒店的跑马灯,猜源亨油坊出的灯谜” “灯笼”装点了乡村的节日,带给村民欢乐
“族姊远嫁,大送大迎,曾听过彻夜的鼓吹,看满街的灯火” 历史 文化 “唐明皇在东宫结绘彩为高五十尺的灯楼,遍悬珠玉金银而风至锵然的那种盛事太古远了” “灯笼”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宋史·仪卫志》载,准有打灯笼子亲事官八十人” “‘……好一似扬子江,驾小舟,风狂浪大,浪大风狂’的汉献帝也许有灯笼做伴” “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的几个斗方大字是霍骠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吗?雪夜入蔡,与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 评价任务一:交流讨论完成表格
活动二:
我来品一品
二品情感:
“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概括了作者对故乡、亲人、国家的情感。“记忆的网里挤着”怎样的一些“缘”?这些缘“结”着怎样的“情”?
提示:
作者“记忆的网里”里“挤着”很多“灯笼的缘”,可按照“事件+情感”的形式进行概括。
二品情感:
挑灯迎祖父,祖孙情深。
接灯上学,母子情切。
乡俗还愿,孤客心暖。
元宵张灯,乡俗情浓。
族姊远嫁,感伤浮沉。
朱红描字,迷恋文化。
献帝伴灯,岁月沧桑。
愿做马前卒,表达宏愿。
活动二:
我来品一品
活动三:
授之以渔——学写法
作者曾自述其一贯的写作模式:“一个人是会凭借了点点滴滴的物什,憧憬到一大堆悠远陈旧的事上去的。”《灯笼》一文是怎样体现这种写作模式的?
评价任务二:
作者善于运用短句和化用古诗文,使得语言典雅蕴藉。请同学们跳读课文,就其中一点找出一例进行品析。
活动三:授之以渔——学语言
文章第2段,作者运用排比写了提起灯笼让他想起的各种声音。请你也运用排比,写一写你听过的声音。
示例:风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评价任务三
——向课文学写作
本文作者以散文的自由笔法,回忆了与灯笼相关的童年生活、亲情故事、英雄人物等,表达了对童年美好生活的怀念、对亲人的感激,同时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表现出作者志存高远、希望建功立业的伟大志向,以及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
课堂小结
检测与作业
1.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灯笼与中国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庙堂中、房宇外,处处都有灯笼张挂。仔细推算,中国有灯是秦汉以后的事,有纸灯笼又可能是在东汉纸发明之后。中国的灯笼,不仅是用以照明,它往往也是一种象征,因“灯”与“丁”语音相似,故灯意味着人丁兴旺,不过,灯笼最让人遐思、期盼的,恐怕还是元宵节的花灯,元宵观灯的习俗起源于汉代初年,至唐开元年间,为庆祝国泰民安,乃扎结花灯,象征“彩龙兆祥,民富国强”,花灯风气至此广为流传。
A.以至,过去每家每户都有姓氏灯,悬挂在屋檐下或客厅中,借以讨个口彩。今天迎神赛会上,神明的阵头前仍有两盏大灯笼,就是在延续这种风俗。 B.以至,过去每家每户都有姓氏灯,悬挂在屋檐下或客厅中,借以讨个口彩。今天迎神赛会上,神明的阵头前仍有两盏大灯笼,就是这种风俗的延续。 C.以至,过去每家每户都把借以讨个口彩的姓氏灯悬挂在屋檐下或客厅中,今天迎神赛会上,神明的阵头前仍有两盏大灯笼,就是在延续这种风俗。 D.以至,过去每家每户都把借以讨个口彩的姓氏灯悬挂在屋檐下或客厅中,今天迎神赛会上,神明的阵头前仍有两盏大灯笼,就是这种风俗的延续。
检测与作业
2.右图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及残运会的吉祥物“雪容融”,请介绍其构成要素并分析其寓意。
检测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