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巩固
剖析精彩文段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这条学画的跑道上,我想赢的不是班上的同学,而是自己。
为了弥补学画程度的不足,我要求自己,除了去学校上课之外,有其他任何学习的机会,我也绝不错过。于是,到处去看画展就成了我的家常功课;不过尴尬的是,每每站在画作前,当许多人都评论那是一幅好画时,我却一点也看不出,它的好是好在哪里?因为,缺乏艺术鉴赏力的我,真的是看不懂。
不过我告诉自己,没关系,一次看不懂,两次看不懂,多看几次,我一定会看懂。倘若还是不懂时,我就善用耳朵去倾听,多请益先进们的见解。而画册也是我拓展视野、增广知识的宝藏,还有常出外写生,也成了我学习的方向。21世纪教育网
到后来,画展看多了,视野也变宽了,再加上自己有持续作画的体验,以及有老师的指导,渐渐地,那种与画交心的感觉,也就慢慢地培养出来。
每当拿作品向老师请益时,我就有一种深切的领会,老师所传授的,并不是技巧上的指导,他不会对我说:“来,我画给你看,这里要有点红,那里要加点绿。”老师教我的是深层的观念,这些观念是他几十年来对绘画创作的体会,同时也是他对人生的感悟。
有一回,老师把我刚完成的画和他的作品摆在一起,然后对我说:“谢坤山,我觉得你这幅画应该‘还有’……”
“还有?”还有什么呢?我一时真的意会不出老师话中的真意。
老师看得出来,立刻为我解惑:“来,我说个故事给你听。”要听故事,我马上兴奋地竖起耳朵。
接着,老师以平顺的声音,慢慢地说:“有位音乐家,从外面回来,刚踏进家门时,看见女儿坐在钢琴前,正弹奏着一首他所熟悉的乐曲。音乐家便倾耳聆听着,脚步也一面随着音符的旋律,轻快地走上通往二楼的阶梯。但就在那举步间,悠扬的乐音却突然停止了!这时,他才抬起一半的脚,也跟着停顿在半空中,心想——咦?应该还有啊……”21世纪教育网
“应该还有……”对!就是这种感觉,我茅塞顿开了。
“一幅画,不该被局限在小小的框框里,是要用丰沛的情感,在有限的画面,做无尽的延伸。”
画花时,老师问我:“谢坤山,你对花的感觉是什么?”
啊!花就是花啊!会有什么感觉?
“玫瑰花给你的感觉是什么?神秘的?浪漫的?或者是带刺的孤傲?你不仅只是在画花,而是要画出内心对花的情怀。”
画画是一种情感的铺陈,一种心境的流泻。
老师要我不只用眼睛观察,更要用心去体会万事万物,多去想想“为什么”。
“为什么人有两只眼睛?”[来源:21世纪教育网
“两只眼睛又为什么都长在前面?”
“为什么不长在下巴的位置?”
“为什么……”诸如此类,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问题,其实都可以挖掘出来作深度的思考,再转化成为色彩与线条,然后借由画笔在画布上表达出来。就算是一个静止的橘子,也可以画出它的甜度,或者是酸的。老师这番“应该还有”的隐喻,又让我在绘画路上更进一步。
1.概括节选部分的内容。
参考答案:写自己如何在学画的跑道上赢得自己。
2.谢坤山在学画方面有所成就,原因是什么。请分条列出。
参考答案:(1)到处看画展,视野变宽;(2)持续作画,执著不辍,有了亲身体验;(3)老师的悉心指导。
3.老师讲的故事是想说明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是想让谢坤山明白画画要画出言外之意,画出情感。
综合拓展提升
二、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戈壁有我
郭保林
①大草原的尾声便是戈壁滩。
②戈壁滩是死亡的草原。
③这是纯种的戈壁,没有一点杂质,旷达的蓝天,飘渺的白云,一目荒旷的沉寂,一目宏阔的悲壮,粗莽零乱的线条,浮躁忧郁的色彩,构成浩瀚、壮美、沉郁、苍凉和富有野性的大写意,一种慑人心魄的大写意。成片成片灰褐色的砾石,面孔严肃,严肃得令人惊惶,令人悚然。这是大戈壁面靥上的痔瘤,还是层层叠叠的老年斑?
④沉重的时间压满大戈壁。戈壁滩太苍老了,苍老得难以寻觅一缕青丝,难以撷到一缕年轻的记忆,仿佛历史就蹲在这里不再走了,昨天,今天,还有明天都凝固在一起。21世纪教育网
⑤据说,我们的车行路线是古丝绸之路。在人类历史上,影响最深、持续时间最长的四大文化体系——中国文化体系、印度文化体系、伊斯兰文化体系、希腊罗马西欧文化体系——的交汇点,就是这条古丝绸之路。它是历史的通道和罗盘,它导引过心灵史、文明史以至于生物史,至今,敦煌宝窟的画壁上还生活着两千年前用骆驼贩运丝绸、茶叶和陶瓷的商人。想当年,这路上骆驼成列,驼铃叮咚,牛马喧阗,驿站如珠,该是一片多么繁华的景象啊!而今丝绸之路荒芜了,湮灭了,罗盘生锈了。
⑥我放飞思绪的小鸟,穿越时间的屏障——我看见飞将军李广,汉家大将军霍去病的啸啸战马,猎猎大旗,迎风踏踏而去;我看见汉武帝的使臣张骞,大唐一代佛宗玄奘的驼队,昂首行进在戈壁荒漠,风沙浩浩,星路遥遥。一曲折杨柳的哀吟,三两声阳关三叠的古韵,使这寂寞的氛围更添一抹凄凉,几缕悲怆……生命的漩涡,人类的梦幻,而今都化为一种历史的难堪,和风沙卷逝而去又卷来的喟叹。
⑦这里原是一个古战场,战争的悲剧曾轰轰烈烈地演出一幕又一幕。目睹这漫漫戈壁,谁说这里是不毛之地?戈壁滩曾长出二十四史一页页辉煌,曾长出唐诗宋词的悲壮,曾长出阳关三叠的凄怆,也长出过“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黯然神伤……
⑧一切都被风沙埋没了,被时间的巨浪吞噬了。
⑨人类是难以征服宇宙的。人类只是在宇宙的缝隙中默讨着生活的偶然幸存。在宇宙面前,人类是孤独的。几千年来,人类在这里播种的文明和文化、繁荣和繁华、恩爱和仇恨、美丽和丑恶、善良和罪孽……都化为了乌有。只留下这类似月球地貌的灰褐色宣言,只留下太阳孤独的鸣唱,只留下漠风唱给死亡的挽歌!
⑩我在戈壁滩上漫步。太阳已西斜,热浪开始退潮。
四维空间只剩下一维。不,还有我!有我在,大戈壁便增加成了二维。我和宇宙之神肩并肩地站在遥远的地平线上,四周弥漫着“古从军”乐曲的那种迂回悲壮。此时此刻,只有我和宇宙之神在谈心、聊天。宇宙之神伏在我的肩头,悄声说:“大戈壁最美的风景是晚霞,不信,你等着瞧——”
宇宙之神并未说假话。当大戈壁的黄昏降临之时,的确是一帧美丽悲怆的大风景。且看,远处那一道道起伏跌宕的沙梁,那是夕阳点燃的一条条火龙,火龙在晚风中飞跃腾动,给戈壁滩增添无限的生机和壮观。而遍地的砾石,红光灼灼,热烈动人。那骆驼刺和红柳也开出星星点点的红花,结满星星点点的红果,更添一抹斑驳富丽的景观,给人以庄严、神秘的感觉。
夕阳沉去了。我站在暮色中,只觉得自己也化为一朵花,向大戈壁倾吐着爱恋之曲;化为一棵草,一棵树,向宇宙颂扬着生命之歌!
4.第⑨段说“人类是孤独的”,又说“只留下太阳孤独的鸣唱”,结合文意分别解释这两个“孤独”的含义。
参考答案:①孤独:指人类无力抗争宇宙,在宇宙面前,人类是孤立无援的。②孤独:是说在戈壁的荒漠上,已没有其他的生命,没有生命为伴。
5.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1)沉重的时间压满大戈壁。
(2)它是历史的通道和罗盘。
参考答案:(1)①广阔的戈壁滩没有生命的历史太久远了。②戈壁滩见证了太多的历史的变迁。
(2)这片戈壁当年是绿洲,是历史上联系中西方文化的桥梁和纽带。
6.文章第⑦段用了四个含“长出”的句子,这些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四个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修辞手法有:排比、比拟、引用。感情表达上的作用:概述了戈壁(或古丝绸之路)当年的辉煌和凄怆,表达了作者对当年戈壁历史作用的赞叹和对现今荒凉死寂的哀挽。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走向大自然
王充闾
①“人诗意地居住在大地上。”德国诗人荷尔德林这句诗因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的阐发而在世界上广为流传。在海德格尔那里,“诗意”已远不只是一种艺术追求,而成为解决人生价值和意义问题的重要依据,成为生命的哲学,它的终极思考是人生的诗化,是使有限的生命寻得永恒的家园。
②悠悠万物,生息繁衍,无始无终,而每一个人只是这世界上的短暂的过客,人在大地上的居住只是匆匆过客的短暂居停,而要使这短暂的存在超越瞬间而走向永恒,走向自由,就理应把存在审美化,使之与自然和谐,融为一体,用海德格尔的话讲就是“通过原一,大地和天空,神圣者和短暂者统一于一”。由此便产生了原根意义上的诗性。
③其实,在中国,从庄子、屈原到李白、杜甫、王维、苏轼,从诗经、乐府到唐诗、宋词,诗人们一直行进在寻求存在的诗化和诗化的存在的漫漫长路上。这些哲诗留给我们的绝不仅仅是一幅幅风景画,它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的情绪,正如海德格尔所说的,它是人“诗意地居住”的情怀,是对自然的审美观照。世界上没有哪个民族能与中华民族对于自然美的虔敬与敏锐的审美感受力相比。
④我走过许多名山大川,游过不少奇观胜境,每当徜徉于大自然赐予我们的这一片敞开的大地上,前人对于自然的盛赞之情便从心中涌出。这些美的诗文往往成为我精神上的导游,引我走向那些人与自然互相交流互相融合构成的审美境地,从古老的文明中寻求必然,探索内在超越之路。这时,我也总会产生一种生命还乡的欣慰与生命谢恩的热望。我把这种感觉写下来,于是有了那些渗透生命体验和人生归宿感的写景抒情的文字。
⑤曾经游黄山,走西湖,看绍兴禹陵,追长岛诗踪……在那些留着千百年来许许多多诗心墨痕的所在,我往往是因“蜜”寻“花”,并不想按照景点导游图的指点挤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为“到此一游”而排队拍照,而宁愿在景深人静处长久伫立,脚踏在实实在在的自在的敞开的大地上,一任尘封在记忆中的此一景的诗文涌动起来,与那些曾经在这里驻足的诗人对话,心中流淌着时间的溪流,在冥蒙无际的空间的一个点上,感受着一束束性灵之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在山水间,大自然与那一个个易感的心灵共同构成了洞穿历史长河的审美生命、艺术生命,“天地精神”与现实人生结合,超越与“此在”沟通。大自然,成为人们的生命之根、力量之源、艺术之泉。
⑥我也曾经来到许多前人未曾涉足的山水之中。在那些未经开发的、原始粗犷的自然景观中,蕴藏着一种野性的力量,一种蓬蓬勃勃的生机,并且总是在熏染着、启迪着、暗示着人们,给人以旺盛的、健朗的生命活力,给人以生生不息的奋斗精神,给人以冬春相继的乐观信念。千里瀚海、万顷荒原、巍巍高山、莽莽苍穹,这样一些在时间上悠远、在空间上浩大的景物,往往成为可以与之直接对话的生命之灵。
⑦“保护、保存”大自然给我们的恩赐,是我们“诗意地居住”的前提,是我们以性灵之光驱逐黑暗,让大地不再被遮蔽的路径。然而,作为自然之子的人类却往往忽视和忘却了大地的恩泽,野蛮地践踏它,当大自然失去了青春、活力和平衡时,它会痛苦而愤怒地对人类实行报复,这种报复又立即会使人类陷入尴尬的困境。我曾经对践踏和破坏大自然的行为表示愤怒,为那些戕害大地也贬低自己的人感到沉重,有时,我甚至想,假如工业文明的物欲满足是以破坏生态平衡为代价,那么,宁愿让自然美景再沉睡百年,直到人类的“居住”真正成为“诗意的居住”。
⑧无论如何,山水万物与我们同在。诗人何为?诗人使人达到诗意的存在。似乎读懂了庄子,也读懂了海德格尔。又似乎与荷尔德林长谈,吟着他的诗,“我们每人走向和到达/我们所能到达的地方”。
7.在第③段中,“存在的诗化”和“诗化的存在”的含义各是什么?
参考答案:存在的诗化:人类生存的审美化,并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诗化的存在:在艺术创造中关注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8.在第⑤段谈到,作者往往是因“蜜”而寻“花”,联系上下文,谈谈“花”“蜜”各指什么?
参考答案:“蜜”:古老文明中那些体现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艺术创作。“花”:大自然与心灵共同构成的审美生命、艺术生命。
9.作者在⑤⑥段中是从哪些角度来表达文章主旨的?根据文章的主旨,假如作者“在新疆,行进在茫茫瀚海之中”,你认为作者会想到什么?21世纪教育网
参考答案:第⑤段从历史人文的角度表达出自然的审美意义和价值。第⑥段从时空的角度揭示出自然是生命之灵。个体有涯的生命,融入无涯的天地之中,走向大自然。(要点:“茫茫瀚海”与人和自然的关系。)
三、语言表达及应用
10.2005年的春节晚会上,舞蹈《千手观音》无疑是一道味美可人的大餐。21位如花般的聋哑仙子,用她们对生命、对青春、对美的理解和向往,以优美的肢体语言诠释了人世间最神圣、最纯洁、也最打动人的情感——爱,出神入化地再现了东方艺术神韵。当手语主持人深情地告诉人们“爱是我们共同的语言”时,想必你也为此感动甚至潸然泪下吧,那么现在就请你拟一条发给这些残疾演员的手机短信,借此来表示你对他们的敬意或是祝福或是赞扬。要求:字数在60字以内,在短信中要运用比喻或排比的修辞手法。
参考答案:(示例)《千手观音》像一幅画,展示了你们生命的精彩,青春的美丽,爱心的圣洁!愿“观音”保佑你们幸福平安!21世纪教育网
1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调整画线部分的语序,并做到各短语、句子格式协调一致,匀整对称。(字数不得增减。)
唐玄宗之所以凸显于岁月的浮雕之外,成为一处孤绝的风景,还在于他不仅带来了大繁荣,而且带来了大混乱;不仅经历了大失败,而且经历了大成功;他的生命里人生的至喜与至悲均在浓缩,世间的荣耀与耻辱都聚焦在他的岁月里,伟大与渺小交融,显赫与悲凉同在,这样一个李隆基,难道还不能吸引我们好奇的目光吗?
参考答案:①不仅经历了大成功,而且经历了大失败;②不仅带来了大繁荣,而且带来了大混乱;③人生的至喜与至悲均在他的生命里浓缩;④世间的荣耀与耻辱都在他的岁月里聚焦。[来源:21世纪教育网]
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1)—(3)题。
十五夜望月
王 建21世纪教育网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21世纪教育网
(1)这首诗前两句写景,你能看出当时诗人的形象和心境是怎样的吗?
(2)诗评家认为此诗之妙,妙在后两句。请从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上作简要分析。
(3)《全唐诗》录入此诗,“落”字写作“在”字。请你说说,是“落”好还是“在”好?为什么?21世纪教育网
参考答案:(1)当时诗人孤独无眠,久久地望月苦思,心境很凄凉。
(2)后两句不直抒自己入骨的相思之情,而是用委婉的问句表达,这样便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在望月的许多人中,秋思最深的恐怕只有我啊!”
(3)“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给人以形象的动感,仿佛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在”字相形见绌,平淡寡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