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 3 图形的运动(一)基于已有经验 建构空间观念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 3 图形的运动(一)基于已有经验 建构空间观念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90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2-04-26 13:01: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基于已有经验,建构空间观念
——“轴对称图形”课堂实践与思考
摘要:“轴对称图形”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中图形运动的知识范畴,生活中常见的轴对称现象如何在学生头脑中产生表象?我们在教学中该如何引导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内涵呢?人教版教材二年级下册的“轴对称图形”侧重于感知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想象、交流等活动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从而为后续的学习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逐层推进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关键词:图形的运动 生活经验 知识经验 空间观念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将原有的“图形的变换”改为“图形的运动”,把“轴对称图形”放在了“图形的运动”的标题下呈现。这是一个重大的变化,看似降低了难度,其实则不然。既要使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又要使学生理解轴对称图形是图形的一种运动方式。我们在教学中该如何引导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为后续的学习积累丰富经验,建构空间观念呢?我想撷取几个教学片断来谈谈自己的一点想法。
【片段一】唤醒生活经验、认识轴对称图形
教师直接板书课题“轴对称图形”。
1、分类。
师:说到“对称”,在我们生活中就有很多对称现象,我找了一些,并把它们画了下来。你能根据是否对称,给它们分分类吗?
教师用课件出示一组图片:
学生分后汇报:青蛙、蝴蝶、飞机是对称的,茶杯和左转弯的标志是不对称的。
2、对折
师:我们需要验证,该怎么验证呢?
生:对折看一看,我把青蛙的这样对折,两边一样了。
师:两边一样了,还可以说成?(对齐了、叠在一起了),我们用数学语言可以说成两边重合了(板书:重合),我们就说这个青蛙的图形是对称图形。
师:你能用这种方法来验证其他的几个图形吗?
学生拿出学具带里的图形折一折、比一比,说给同桌听一听。
3、交流
生:我把蝴蝶、飞机对折,发现两边重合,所以蝴蝶、飞机图形是对称图形。
生:我把茶杯对折,发现两边不重合,所以茶杯图形不是对称图形。
师:对折后一点儿都不重合吗?
生:不是的,上边重合了,下边没有重合。
师:像这样的我们就说它没有完全重合。(板书:完全)
生:我把左转弯标志对折,发现两边没有完全重合,所以左转弯标志图形不是对称图形。
生:我把脸谱对折,发现两边完全重合,所以脸谱图形是对称图形。
师:对折后真的完全重合了吗?
生:我把它对折后所有的地方都重合了,没有多出来也没有少的地方。
师:解释的真好!刚才我们把脸谱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我们就判断出脸谱是对称图形。
师:(旋转脸谱)现在它还是对称图形吗?(再旋转脸谱)现在它还是对称图形吗?……
师:只要沿着一条直线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叫对称图形。
【思考】本节课虽然是学生第一次认识轴对称图形,但是生活中可见大量的对称现象,学生对“对称”现象并不陌生。教师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分一分”哪些图形是对称的,哪些图形是不对称的,透过复杂的生活现象抽象出粗略的“对称”属性。学生用“对折”的方法去验证自己的猜想,交流中发现“重合”只是浅显的认识,“完全重合”才能更加严谨地体现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学生经历了学习过程,同时积累了丰富的感知经验,为后续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片段二】积累操作经验、认识轴对称图形
1、剪一剪
师:我想剪一颗爱心奖励你们,(教师随手剪一颗不对称的爱心)
生:不对称,不好看。
师:怎么剪呢?
生:要先把纸对折。
生:对折以后,剪出来的两边是一样的。
生:对折以后剪出来的图形两边一定完全重合。
生:画爱心,然后剪下来。
师:画好了,剪半颗爱心,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师打开爱心贴在黑板上。)
师:你们想展示一下自己的手艺啊?
学生活动,师巡视,收集有代表性的作品。
2、猜一猜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猜猜看这是什么?
生:小树、衣服、葫芦……
3、归纳
师:不管我们剪的是什么,这些作品中间都有一条?(折痕)
师:对折时折痕所在的直线叫做对称轴(板书:对称轴、轴)。
师:为啥叫轴对称图形呢?汽车、自行车的车轮上就有轴,轴在哪儿呢?
师:这些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在哪儿呢?手指老师看一看。
【思考】学生借助观察、操作等直观手段认识初步认识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操作方式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图形的本质特征。通过“剪一剪”使学生发现折痕所在的直线叫做对称轴,学生自然而然地将刚积累的操作经验上升为知识经验,进一步认识到轴对称图形的本质特征,即对折后对称轴两边的图形完全重合。利用 “猜一猜”剪得是什么,学生根据图形的一半想象出整个轴对称图形,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深度理解已经水到渠成。
【片段三】再现活动经验、感悟轴对称图形
1、下面的数字图案,哪些是轴对称?
说一说哪些是轴对称,用手势画出它们的对称轴 。
2、下面的图形分别是从哪张对折后的纸上剪下来的?连一连。
说一说怎样连线,并说一说它们有几条对称轴。
3、红点的位置和哪个点相对应?
课件移动红点,学生想象后说出红点相对应的点。
【思考】 “数学活动经验需要在‘做’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中积淀,是在数学学习活动过程中逐步积累的。”引导学生判断哪些是轴对称的,并用手势将图形对折,在脑海里想象出对折后的样子,凭着这种感觉找出对应点, “轴对称图形”在“静”中“动”了起来,学生在脑海里建构了空间观念。
【片段四】借助媒体教学、感悟升华对称美
播放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感受数学视角下的对称美。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学生汇报总结。)
【思考】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学习轴对称图形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感悟数学的魅力,使学生运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现实世界。学生感受了轴对称的应用价值,在欣赏美、感悟美的过程中,接受数学美的熏陶。
参考文献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
《教育过程》杰罗姆·西摩·布鲁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