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度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专项测试试题(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度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专项测试试题(word版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2-04-26 11:16: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专项测试
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化学教研组
考生注意:
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
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 36分)
一、单选题(12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36分)
1、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西藏人民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西藏人民在生活中获取能量的方式也不断发生改变。下列获取能量的方式没有涉及化学性质的是
A.用牛粪烧水 B.用木材烧水 C.用煤气烧水 D.用电磁炉烧水
2、人呼出的气体中主要成分是
A.水蒸气 B.二氧化碳 C.氮气、氧气 D.二氧化碳、水蒸气
3、下列语句中,从物质变化的角度分析,主要体现化学变化的是
①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③伐薪烧炭南山中 ④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⑤胡粉投火中,色坏还为铅 ⑥白玉为床金作马
A.①②④⑤ B.①②④⑥ C.②③④ D.②③⑤
4、下列实验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A. B.
C. D.
5、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蜡烛熔化 B.白磷自燃 C.酒精挥发 D.干冰升华
6、日常生活中常涉及许多变化。下列变化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打造金饰 B. 风力发电
C.葡萄制酒 D.雕琢玉石
7、2021 年 7 月 25 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古代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的文化和技术的交流中,下列技术中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蚕丝织布 B.谷物酿酒 C.铁的冶炼 D.烧制瓷器
8、下列化学仪器对应的名称错误的是
A.燃烧匙 B.蒸发皿
C.长夹子 D.滴瓶
9、下列图示的“错误操作”与选项中“可能引起的后果”不匹配的是
A.读数偏大 B.腐蚀胶帽
C.标签受损 D.炸裂试管
10、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量9.5mL液体 B.两人合作滴加液体
C.放置试管 D.说明气密性良好
11、下图所示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中,正确的是
A.称量固体 B.倾倒液体
C.检查气密性 D.加热液体
12、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加热液体 B.取用粗盐
C.连接仪器 D.溶解固体
第Ⅱ卷(非选择题 64分)
二、填空题(6小题,每小题6分,共计36分)
1、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实验室取用药品要注意节约,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应该取用最少量,固体药品只需盖满试管底部,液体药品取用___________mL。
(2)实验室现有5mL、10mL、20mL、50mL、100mL的量筒,现要量取15mL的盐酸,应___________mL的量筒。量液时,量筒必须平放,视线要与液体凹液面的最___________(填“高”或“低”)处保持水平;某同学用量筒量液体时,量筒放平稳后,初次读数时仰视,读数为10mL,加入部分液体后按正确的方法观察,读数为15mL。则该学生实际加入量筒内的液体体积___________5mL(填“大于”或“小于”)。
2、如图是实验室常用的仪器,请用图中仪器的名称按要求填空。
(1)用于夹持试管的仪器是______。
(2)取用粉末状药品时一般选用______。
(3)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的是______。
(4)既可用作反应容器又能直接加热的是______。
3、某小组同学进行了有关蜡烛成分测定的实验,请你填写下列空白。
实验步骤 现象 结论
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 烧杯内壁有小液滴 产物中有______
将内壁涂有______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 ______ 产物中有二氧化碳
4、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托盘天平在使用前应先检查是否______,再进行称量,添加砝码时,先加质量_____的砝码,再加质量_____的砝码,最后移动____。
(2)小静同学用托盘天平称量烧杯和药品,当天平达到平衡时观察标尺如图所示:
若托盘天平的右盘上有20g砝码,则所称量的烧杯和药品的质量是______。如果由于操作错误,误将所称量的烧杯和药品放在了右盘,其余情况相同,则所称量的烧杯和药品的实际质量是_____。
5、2020年全球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酒精能够杀死细菌和病毒,其中75%的酒精效果最佳。医用酒精的主要成分是乙醇,乙醇的性质有①有特殊气体的液体、②易挥发、③易燃烧、④能与水相互溶解。以上描述属于物理性质的是__________(填序号),属于化学性质的__________;医用酒精属于__________(选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6、掌握常用仪器的特征、用途,有利于开展化学学习和研究。
(1)写出下列序号仪器名称:D______。G______。H______。
(2)仪器B的用途是______。使用B仪器加热时注意事项______。
(3)加热少量的水至沸腾。实验中需要上图中的仪器是______(填序号),还需要补充仪器______,该实验应该注意的事项有______、______(答两点)。
(4)某实验中用到了下列仪器,其中属于计量仪器的是______(填序号)。
(5)做化学实验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某同学在完成实验后,将仪器按下图放置,其中正确的一项是______(填序号)。
A. B. C. D.
(6)根据如下实验示意图回答相关问题:
①小明同学用实验一所示方法加热固体,小亮同学说这套装置存在问题,应立刻改进。改进方法是______。
②实验二的操作可能造成的后果是______。
三、实验探究(4小题,每小题7分,共计28分)
1、探究课题: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是什么?
提出问题:蜡烛刚熄灭时,总会有一缕白烟冒出,它的成分是什么?
提出假设:
A.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二氧化碳
B.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水蒸汽
C.白烟是石蜡蒸气凝结的石蜡固体
实验探究:
(1)吹灭蜡烛,立即用一个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白烟,其目的是为了验证假设______(填序号),但是这样并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原因是:①______,②______。
(2)吹灭蜡烛,立即用一块干而冷的玻璃片放在白烟上,玻璃片上没有水雾,说明白烟不是______。
(3)吹灭蜡烛,立即将燃着的木条去点白烟(不要接触烛芯),发现蜡烛重新被点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这为假设______提供了证据.同时可排除假设______,因为______。
2、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中为了探究蜡烛燃烧的产物是什么,做了如下实验
实验方法 现象 得到结论
(1)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一个______ ______ 蜡烛燃烧生成水
(2)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一个内壁用澄清石灰水湿润的烧杯 ______ 蜡烛燃烧生成______
(3)用火柴点燃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 蜡烛______被点燃 白烟是蜡烛的固体小颗粒
3、据报道:某居民楼发生天然气爆炸事故,经初步调查,事件起因是炉灶连接的软管老化,造成天然气泄漏,遇明火燃烧、发生燃爆。小何同学刚开始学习化学,他想知道天然气燃烧是不是化学变化,对此进行如下探究,请你参与他的探究过程并回答有关问题。
(提出问题)天然气燃烧是化学变化吗?
(查阅资料)天然气是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的混合物。
(猜想与假设)假设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加工处理形成的一种能被检验的假设性结论,其表述方式为:如果……,那么……。
(1)对于天然气燃烧是否为化学变化,你做出的假设是________。
(收集证据)小何同学设计了下列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2)打开天然气阀门,点燃灶头处气体并将其调至小火,把一只干冷的玻璃杯罩在火焰上,观察到:
①玻璃杯内壁出现_______,说明_______。
②手摸玻璃杯壁有_______感觉。
③将玻璃杯迅速倒置,向其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到_____,说明_____。
(获得结论)
(3)该实验结论是_________,作出此判断的依据为______________。
(反思与交流)
(4)天然气燃烧过程伴随发光放热的现象,小何同学认为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小何同学举例说明:观察白炽灯(灯丝为钨丝)。
通电前 通电中 通电后
灯丝为银白色固体 发出白光,手摸灯泡有______感觉 灯丝为银白色固体
分析:通电前后,钨丝本身没有发生变化,灯泡通电发光、放热属于_____变化。
4、关于蜡烛的实验探究:小敏是某班的小小化学家,最近对蜡烛产生了兴趣,于是开始了系列实验。
(1)点燃一支蜡烛,先用一木筷迅速插入蜡烛火焰中,片刻后取出,观察到木筷表面出现了如图(a)上所示的圆弧状焦黑斑,其产生的原因是_______。
(2)如图(b),在火焰正上方罩一个普通漏斗,用一燃着的火柴接近漏斗颈口处,可观察到火焰____。
(3)如图(c)斜插入蜡烛焰心时,观察到漏斗颈口处产生了黄色火焰,这是由于_______。
(4)为了探究蜡烛的燃烧产物,他取了个干冷的小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发现杯壁有_____出现,将小烧杯迅速倒置,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发现石灰水___,据此他得出蜡烛燃烧生成____、___的结论。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D
【详解】
A、用牛粪烧水的过程,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选项A不符合题意;
B、用木材烧水的过程,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选项B不符合题意;
C、用煤气烧水的过程,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选项C不符合题意;
D、用电磁炉烧水的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选项D符合题意;
故选:D。
2、C
【详解】
在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量最多的成分是氮气占78%,此外还有氧气占16%、二氧化碳占4%。因此在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量最多的成分是氮气。所以人呼出的气体中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人体吸入氧气与体内有机物发生缓慢氧化,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所以人呼出的气体中含量增加的成分是二氧化碳、水蒸气。
综上所述:选择C。
3、D
【详解】
①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的过程中,只是物质的形状、状态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意思是在无边的沙漠中,有烽火台燃起的孤烟,“直”直地耸立,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生成“燃起的孤烟”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③伐薪烧炭南山中过程中有新物质木炭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④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过程中,只是物质的状态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⑤胡粉投火中,色坏还为铅的过程中,有新物质铅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⑥白玉为床金作马的过程中,只是物质的形状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从物质变化的角度分析,主要体现化学变化的是②③⑤。故选:D。
4、A
【详解】
A、熄灭酒精灯要使用灯帽盖灭,所示操作正确。
B、绝对不可以用嘴吹灭酒精灯,所示操作错误;
C、为了防止污染胶头滴管后再进一步污染试剂,用胶头滴管滴加液体时,滴管位于试管口上方垂直滴加,不能伸入试管内或触碰试管壁,所示操作错误。
D、倒取液体时瓶塞应该倒放,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A。
5、B
【分析】
化学变化有其他物质生成;物理变化没有其他物质生成。
【详解】
A.蜡烛熔化的过程中没有其他物质生成,致使蜡烛的状态发生了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B.白磷燃烧的过程中生成了五氧化二磷,属于化学变化;
C.酒精挥发的过程中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干冰升华的过程中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B。
【点睛】
6、C
【详解】
A、打造金饰,利用黄金的良好的延展性改变形状,不涉及化学变化,故A错误;
B、风力发电过程将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误;
C、葡萄酿酒过程中将葡萄糖转化为乙醇,有新物质产生,属于化学变化,故C正确;
D、雕琢玉石只是改变了玉石形状,没有新物质产生,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误;
故选C。
7、A
【详解】
A、蚕丝织布的过程,没有新的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选项A符合题意;
B、谷物酿酒的过程,有新的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选项B不符合题意;
C、铁的冶炼的过程,有新的物质铁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选项C不符合题意;
D、烧制瓷器的过程,有新的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选项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8、C
【详解】
A、由图可知,仪器为燃烧匙,正确。
B、仪器为蒸发皿,正确。
C、仪器为试管夹,错误。
D、仪器为滴瓶,正确。
故选:C。
9、D
【详解】
A、量筒读数时俯视读数,读取数值大于实际数值,会使读数偏大,故A不符合题意;
B、胶头滴管倒放会使液体倒流腐蚀胶帽,故B不符合题意;
C、倾倒液体的瓶子,标签背向手心会使液体腐蚀标签,故C不符合题意;
D、液体加热时,液体的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防止液体溅出伤人,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
10、C
【详解】
A、量9.5mL液体,用10mL量筒,错误。
B、滴加液体一人滴加,错误。
C、试管倒放在试管架上,正确。
D、上下移动两液面,液面始终保持水平,说明气密性不好,错误。
故选:C。
11、C
【详解】
A、托盘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图中所示操作砝码与药品位置放反了,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倾倒液体时,瓶塞应倒放,试管稍微倾斜,瓶口应紧挨,标签应朝向手心处,图中瓶塞未倒放,瓶口未紧挨,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的方法是将仪器连接好后,将玻璃导管的一端放入水中,用双手握住试管,观察是否有气泡冒出,如有气泡冒出,则气密性良好,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D、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C。
12、C
【详解】
A、加热烧杯中的液体,需要垫石棉网,不应该超过容器容积的三分之一,故A不符合题意;
B、瓶塞需要倒放,避免污染桌面,故B不符合题意;
C、连接仪器时,用水湿润玻璃管进行旋转连接,故C符合题意;
D、量筒不能用于溶解药品,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二、填空题
1、
(1)1-2
(2) 20 低 小于
【解析】
(1)
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应该取用最少量,固体药品只需盖满试管底部,液体药品取用1-2 mL;
(2)
量筒的选择遵循两个原则,一次性原则和就近原则,现要量取15mL的盐酸,应选择20mL的量筒,量液时,量筒必须平放,视线要与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某同学用量筒量液体时,量筒放平稳后,初次读数时仰视,读数为10mL,则实际液体的体积大于10mL,加入部分液体后按正确的方法观察,读数为15mL,则该学生实际加入量筒内的液体体积小于5mL。
2、
(1)试管夹
(2)药匙
(3)胶头滴管
(4)试管
【解析】
(1)
试管夹用于夹持试管,用于夹持试管的仪器是试管夹;
(2)
药匙用于取用粉末状药品,取用粉末状药品时一般选用药匙;
(3)
胶头滴管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的是胶头滴管;
(4)
试管既可以用作反应仪器,也可以直接加热,既可用作反应容器又能直接加热的是试管。
3、水 澄清石灰水 烧杯内壁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详解】
烧杯内壁有小液滴,说明产物中有水;
检验二氧化碳,一般用澄清石灰水,故将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若有二氧化碳生成,则烧杯内壁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4、
(1) 平衡 大 小 游码
(2) 22.4g 17.6g
【分析】
(1)
托盘天平在使用前应先检查是否平衡,再进行称量;
添加砝码时,先加质量大的砝码,再加质量小的砝码,最后移动游码;
(2)
所称量的烧杯和药品的质量是:20g+2.4g=22.4g;
左盘质量=右盘质量+游码质量,故所称量的烧杯和药品的实际质量是:20g-2.4g=17.6g。
5、①②④ ③ 混合物
【详解】
①有特殊气味的液体,说明了乙醇的气味和状态,属于物理性质;
②易挥发,说明了乙醇具有挥发性,属于物理性质;
③易燃烧,说明了乙醇具有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
④能与水相互溶解,说明了乙醇的溶解性,属于物理性质;医用酒精中含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
故填:①②④;③;混合物。
【点睛】
物理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化学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
6、
(1) 集气瓶 长颈漏斗 铁架台
(2) 配制溶液和较大量试剂的反应容器 不能直接加热,需垫上石棉网加热
(3) AE 试管夹
用外焰加热
试管里的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
(4)①⑤
(5)C
(6) 试管口略向下倾斜 打破试管
【分析】
(1)
由图可知,仪器D为集气瓶;仪器G为长颈漏斗;仪器H为铁架台;
(2)
由图可知,仪器B为烧杯,烧杯可用于配制溶液和较大量试剂的反应容器;
烧杯不能直接加热,可垫上石棉网加热;
(3)
加热少量的水至沸腾,可选择试管进行加热,加热需要酒精灯,故需要仪器AE;还需要补充试管夹夹持试管;
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应用外焰加热,且试管里的液体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等;
(4)
托盘天平和量筒属于计量仪器,故填:①⑤;
(5)
A、实验完毕,酒精灯应盖上灯帽,防止酒精挥发,不符合题意;
B、实验完毕,砝码应放回砝码盒,不符合题意;
C、实验完毕,试剂瓶需盖上瓶塞,标签朝外存放,符合题意;
D、实验完毕,胶头滴管应清洗干净,放在试管架或烧杯等容器中,不能平放在桌面上,不符合题意。
故选C;
(6)
①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炸裂试管;
②把密度较大的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入玻璃容器时,应该先把容器横放,把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入容器口后,再把容器慢慢地竖起来,使药品或金属颗粒滑到容器底部,以免打破容器,故实验二的操作可能造成的后果是:打破试管。
三、实验探究
1、A 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 刚吹灭蜡烛周围有残余的二氧化碳 水蒸气 C AB 二氧化碳和水不能燃烧
【详解】
(1)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吹灭蜡烛后立即用一个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白烟,其目的是为了验证假设A,但是这样并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原因是:①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②刚吹灭蜡烛周围有残余的二氧化碳。
(2)吹灭蜡烛,立即用一块干而冷的玻璃片放在白烟上,玻璃片上没有水雾,说明白烟不是水蒸气。
(3)吹灭蜡烛,立即将燃着的木条去点白烟(不要接触烛芯),发现蜡烛重新被点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这为假设C提供了证据,同时可排除假设AB,因为二氧化碳和水都不能燃烧。
2、干冷的烧杯 烧杯内壁产生水雾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O2 能
【详解】
(1)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滴,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的烧杯,烧杯内壁产生水雾说明生成水,故填:干冷的烧杯;烧杯内壁产生水雾。
(2)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一个内壁用澄清石灰水湿润的烧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说明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故填: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
(3)用火柴点燃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蜡烛能被点燃,说明白烟是蜡烛的固体小颗粒,故填:能。
3、如果天然气燃烧时有新物质生成,那么天然气燃烧是化学变化 水雾 天然气燃烧有水生成 发烫 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天然气燃烧有二氧化碳生成 天然气燃烧是化学变化 有新物质生成 发烫 物理
【详解】
[猜想与假设]
化学变化是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故填写:如果液化气燃烧时有新物质生成,那么天然气燃烧是化学变化;
[收集证据]
①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玻璃杯,观察杯壁是否由水雾,若出现水雾,证明产物中有水,故填写:水雾;天然气燃烧有水生成;
②检验反应是否放出热量,可以用手去感知玻璃杯的热度,故填写:发烫;
③检验二氧化碳可以用澄清石灰水,若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产物里有二氧化碳,故填写: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天然气燃烧有二氧化碳生成;
[获得结论]
天然气燃烧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有新物质生成,故填写:天然气燃烧是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
[反思与交流]
灯丝通电会发热,分析:通电前后,钨丝本身没有发生变化,灯泡通电发光、放热属于物理     变化,故填写:发烫;物理。
4、火焰各层温度不同 熄灭 气体中含有石蜡蒸气 水珠 变浑浊 二氧化碳 水
【详解】
(1)蜡烛的火焰分为三层,外层火焰温度最高,焰心温度最低,点燃一支蜡烛,先用一木筷迅速插入蜡烛火焰中,片刻后取出,观察到木筷表面出现了如图(a)上所示的圆弧状焦黑斑,其产生的原因是火焰各层温度不同外焰温度高,加热部位最先碳化,故填:火焰各层温度不同。
(2)图(b),在火焰正上方罩一个普通漏斗,用一燃着的火柴接近漏斗颈口处,可观察到火焰熄灭,是由于蜡烛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故填:熄灭。
(3)(c)斜插入蜡烛焰心时,观察到漏斗颈口处产生了黄色火焰,由于气体中含有石蜡蒸气,石蜡蒸汽燃烧产生黄色火焰,故填:气体中含有石蜡蒸气。
(4)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干冷的小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发现杯壁有水珠(或水雾)出现,将小烧杯迅速置,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发现石灰水变浑浊,得出蜡烛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故填:水珠;变浑浊;二氧化碳;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