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专项测试试卷(word版 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专项测试试卷(word版 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5.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2-04-26 11:21: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专项测试
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化学教研组
考生注意:
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
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 30分)
一、单选题(1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30分)
1、下图所示的实验可用于研究燃烧条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烧杯中的热水只起提高温度的作用 B.图甲实验不会造成空气污染
C.图甲中水下白磷燃烧,因为没有氧气 D.乙中白磷换成红磷,也能观察到燃烧
2、如图是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热水的作用是提高白磷和红磷的着火点
B.热水的温度应该不低于红磷的着火点
C.这个实验设计运用了对比的方法
D.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而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说明燃烧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能源。下列物质属于新能源的是
A.可燃冰 B.太阳能 C.石油 D.煤
4、实验方案(括号内为待检测物质或杂质)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物质 目的 实验方案
A Cu(Zn) 除杂 加入稀硫酸,过滤,洗涤、干燥
B 水、双氧水 鉴别 取样,加适量二氧化锰,观察有无气泡
C K2MnO4(KMnO4) 除杂 加热至固体质量不再发生变化
D CO(H2) 检验 点燃,罩一干冷的烧杯,观察现象
A.A B.B C.C D.D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室内起火,迅速打开所有门窗通风
B.天然气泄漏,迅速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
C.图书馆内,图书发生火灾可以用水基型灭火器进行灭火
D.森林发生火灾,可以用水灭火,是因为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6、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常用“84”消毒液(有效成分是次氯酸钠,化学式为NaClO)或体积分数为75%的医用酒精(酒精的化学式为)来消毒、杀菌。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酒精分子中C、H、O原子的个数比为
B.次氯酸钠由1个钠原子、1个氯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C.疫情防控期间,可以在公共场所大量喷洒医用酒精来消毒
D.喷洒酒精或“84”消毒液时都能闻到气味,说明构成物质的粒子相同
7、下列所采取的安全措施错误的是
A.油锅起火迅速用锅盖盖灭 B.天然气泄漏迅速打开排气扇
C.熄灭酒精灯用灯帽盖灭 D.在森林大火蔓延路线前开辟一条“隔离带”,以控制火灾
8、古诗词蕴含着许多科学道理。从化学视角对以下俗语、诗词理解不当的是
A.“铁杵磨成针”——发生的是物理变化
B.“满架蔷薇一院香 ”——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C.“釜底抽薪”——燃烧需要达到着火点
D.“真金不怕火炼”——金即使在高温时也不与O2反应
9、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鉴别H2和CH4 分别点燃,在火焰上方罩一干冷烧杯
B 除去CO2中的少量CO 点燃
C 鉴别空气和氧气 将红热的木炭分别放入气体中
D 除去CuO中的少量C粉 隔绝空气加强热
A.A B.B C.C D.D
10、 “碳中和”是指一定时间内排放的碳总量与吸收的碳总量相互抵消,实现“零排放”。下列行为不利于实现碳中和的是
A.使用新技术提高传统能源的利用效率 B.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
C.大量使用一次性餐具 D.利用风能实现清洁发电
第Ⅱ卷(非选择题 70分)
二、填空题(5小题,每小题5分,共计25分)
1、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做了一个酸雨危害的模拟实验:向一个空集气瓶和一个充满SO2的集气瓶中各加入少量水。分别将表中所列物质放入上述两种液体中,请你完成如下实验报告。
加入的物质 现象
水 SO2加水
植物叶子或果皮 _______ _______
锌粒 _______ _______
大理石 _______ _______
2、至2020年12月,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规划如期完成。
(1)嫦娥五号携带月壤样品成功返回地球。研究发现月球岩石中含有钙长石(CaO· Al2O3· 2SiO2),钙长石由______种元素组成。
(2)月壤中含有丰富的资源,如核燃料氦-3,请写出氦元素的符号______。
(3)卫星上的微型电子仪器常采用银锌电池,银锌电池工作时的能量转换情况是______。
(4)为避免月球样品被污染,采集回地球的月球样品必须存放在充满氮气的密封箱内,利用了氮气的性质是:______。
3、燃烧与人类生活、生产有密切的关系。
西侯度遗址是中国最早的人类用火证据,曾为全国二青会圣火采集留下了举国关注的佳话。圣火采集,选用主要成分为______的天然气作为清洁燃料(填物质名称),圣火燃烧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4、现有发现或人工合成的大多数物质都含有碳元素。
(1)目前人们使用的燃料大多数来自化石燃料。化石燃料包括天然气、煤、______。
(2)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3)“碳海绵”是超轻的固体材料(如图所示),由碳元素组成,具有多孔结构,弹性好。它对石油有很强的吸附能力(不吸水),麦穗上的碳海绵将吸入的石油挤出后仍可恢复原状。下列关于碳海绵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填字母序号)。
A.具有吸附性
B.可重复使用 麦穗上的碳海绵
C.可处理海上石油泄漏
(4)石墨烯具有坚硬、透光性好、导热性强等特性。如图是通过实验测得的石墨烯层数与导热能力间的关系。分析图得到的结论是______。
5、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传播“低碳”理念,倡导“低碳”生活。请回答下列问题。
(1)所谓“低碳”的“碳”,主要指的是___________的较低量排放。
(2)请写出一条生活中符合“低碳”理念的具体方法。___________
三、计算题(3小题,每小题7分,共计21分)
1、 “△△牌”钾肥的部分信息,根据该信息计算:
△△牌钾肥 主要成分:K2SO4 (杂质不含钾元素净重50kg) ××化工厂
(1)硫酸钾中钾、硫、氧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____;
(2)请计算该钾肥中钾元素的含量最高为多少 (保留一位小数)
2、2020年12月,嫦娥五号搭乘长征五号火箭顺利完成探月工程。
(1)火箭发动机一般使用煤油、液氢,液氧、二氧化氮作推进剂,其中的煤油属于_____(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液氧呈_____色。
(2)二氧化氮造成的环境污染主要是_____,使用液氢作燃料的优点有_____。
(3)计算2千克液氢充分燃烧,需要助燃剂液氧的质量是多少?
3、甲烷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
(1)甲烷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 。
(2)若一定质量的甲烷完全燃烧生成水的质量是18g,原来甲烷中碳元素的质量为 g。
四、实验探究(2小题,每小题12分,共计24分)
1、多角度认识物质的变化,能帮助我们更全面了解物质世界。
探究活动一、探究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改变
甲同学和乙同学分别设计了下面两个实验,请根据图示回答问题:
(进行探究)完成实验记录:
实验方案 实验现象 化学方程式 实验结论
甲 ___________ 该反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乙 镁条燃烧,发出耀眼白光,反应前后质量不相等 ___________ 该反应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与讨论)乙方案实验现象是正确的,但结论却是错误的,在实验操作完全正确的情况下,导致乙方案实验后称量固体质量比反应前镁条质量减轻的原因是___________。
(实验反思)探究或验证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关系时,若要用到有气体参加或有气体生成的反应,反应必须在___________容器中进行。
(实验结论)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微观解释)化学反应前后,___________均不变,所以质量守恒。
探究活动二、探究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为铁在不同情况下与氧气反应的实验:
①比较实验甲与乙,分析影响实验现象的因素是___________。
②实验丙的产物与乙相同,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③上述实验中,能说明“反应物与氧气接触的面积不同,现象不同”的是___________(填标号)。
(2)小强用图2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得到以下实验事实(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
①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②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③不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
该实验中,能证明可燃物必须达到一定温度(着火点)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___________(填序号)
(3)图中热水所起到的作用是___________。
2、小云通过探究发现,氯酸钾与氧化铜(CuO)、氧化铁(Fe2O3)混合加热,也能较快产生氧气,于是进行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氯酸钾的熔点为356℃,常温下稳定,在400℃以上则分解产生氧气。酒精灯加热温度为400℃~500℃.
(提出猜想)除MnO2、CuO外,Fe2O3也可以做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剂。
(完成实验)按下表进行实验并测定分解温度。
实验编号 实验药品 分解温度
1 3.0g氯酸钾 460℃
2 3.0g氯酸钾和0.5g二氧化锰 248℃
3 3.0g氯酸钾和0.5g氧化铜 267℃
4 3.0g氯酸钾和Xg氧化铁 290℃
(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1)实验3的化学反应式_____________。
(2)小云从下图选择该实验的最佳发生装置是__________。
(3)实验4中X的值应为_________,由实验______与实验4对比,证明猜想合理。
(结论)通过该实验探究中,得到的结论有______________(填序号)。
A.催化剂可降低反应温度
B.二氧化锰只能催化氯酸钾的分解
C.催化剂的质量和性质在反应前后不变
D.催化剂可改变产物的质量
E.三种催化剂中,二氧化锰对氯酸钾分解效果最好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C
【详解】
A、烧杯中的热水既起提高温度的作用,又起到为白磷隔绝空气的作用,说法错误;
B、白磷燃烧有大量白烟生成,污染空气,说法错误;
C、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可燃物和氧气接触,图甲中水下白磷燃烧,因为没有氧气,说法正确;
D、乙中白磷换成红磷,不能观察到燃烧,因为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240℃),说法错误;
答案:C。
2、C
【详解】
A、热水的作用是提供热量,使温度达到白磷着火点,同时隔绝水中白磷与空气接触。错误。
B、热水的温度应该不低于白磷的着火点。错误。
C、这个实验设计运用了对比的方法,水中白磷与铜片上白磷对比说明燃烧需要与空气接触。铜片上白磷和红磷对比可说明燃烧需要温度需要达到可燃物着火点。正确。
D、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而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说明燃烧需要与空气接触。错误。
故选C。
【点睛】
3、B
【详解】
煤、石油、天然气属于化石燃料,属于传统能源,太阳能是正在开发和利用的新能源,可燃冰可能会成为未来的新能源,不是正在开发和利用的新能源。
故选B。
4、C
【详解】
A、锌的活动性比铜强,锌的活动性比氢强,除去铜中的少量锌,可以使用稀硫酸,生成硫酸锌和氢气,再过滤,洗涤、干燥得到铜,可以达到实验目的,不符合题意;
B、二氧化锰能够催化双氧水分解,因此可以使用二氧化锰鉴别水和过氧化氢,观察有无气泡,可以达到实验目的,不符合题意;
C、高锰酸钾受热分解为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除去锰酸钾中的高锰酸钾,不能通过加热的方法,因为会引入二氧化锰杂质,符合题意;
D、鉴别一氧化碳或氢气时,将气体点燃,火焰上方罩一干冷的烧杯,若有水珠出现证明气体是氢气,无明显现象为一氧化碳,可以达到实验目的,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B
【详解】
A、室内起火,若迅速打开所有门窗通风,等于加快空气流通,给燃烧提供更多的氧气,使燃烧更旺,故A选项错误;
B、天然气泄漏,迅速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降低室内天然气的浓度,同时也能降低室内温度,防止燃烧和爆炸的发生,故B选项正确;
C、图书、档案着火,不能用水基型灭火器扑灭,会对图书档案造成二次破坏,应使用灭火时不留痕迹的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故C选项错误;
D、森林发生火灾,用水灭火,是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不是降低了着火点,故D选项错误;
故选B。
6、A
【详解】
A.酒精分子中C、H、O原子的个数比为,选项说法正确。
B.一个次氯酸钠分子由1个钠原子、1个氯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选项说法错误。
C.疫情防控期间,可以在公共场所适量喷洒医用酒精来消毒,选项说法错误。
D.喷洒酒精或“84”消毒液构成物质的粒子不相同,一个是钠离子和次氯酸根离子构成的,一个是乙醇分子构成的,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
7、B
【详解】
A、油锅起火迅速用锅盖盖灭是隔绝了氧气使火熄灭,不能用水浇灭,故A选项正确;
B、煤气泄漏,打开排气扇容易产生电火花,容易发生爆炸,应关闭阀门,打开门窗通风,故B选项错误。
C、酒精灯不慎打翻起火,迅速用湿抹布扑盖,隔绝氧气灭火,故C选项正确;
D、在森林大火蔓延路线前开辟一条“隔离带”,清除和隔离可燃物进行灭火,故D选项正确;
故选B。
8、C
【详解】
A.“铁杵磨成针”——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是物理变化,理解得当。
B.“满架蔷薇一院香 ”——分子在不断地运动,理解得当。
C. “釜底抽薪”——燃烧需要有可燃物,清除可燃物可以灭火,理解不当。
D.“真金不怕火炼”——金化学性质稳定,即使在高温时也不与O2反应,理解得当。
故选:C
9、C
【详解】
A、氢气和甲烷都具有可燃性,在空气中燃烧火焰呈淡蓝色,在火焰上方罩一干冷烧杯,烧杯内壁都有水雾生成,无法鉴别氢气和甲烷,故A项错误;
B、除去二氧化碳中的少量一氧化碳,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当一氧化碳含量较少时,一氧化碳不能被点燃,且点燃一氧化碳还必须引入氧气,氧气的质量不好控制,无法出去二氧化碳中少量的一氧化碳,故B项错误;
C、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木条燃烧的更旺,证明该气体是氧气;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木条继续燃烧,证明该气体是空气,可以鉴别,故C项正确;
D、除去CuO中的少量C粉,隔绝空气加强热,碳和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引入新的杂质,不能达到目的,故D项错误;
故选C。
10、C
【详解】
A.使用新技术提高传统能源的利用效率,利于实现碳中和。
B.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减少了资源浪费,利于实现碳中和。
C.大量使用一次性餐具,造成资源的浪费,不利于实现碳中和。
D.利用风能实现清洁发电,节约了资源,利于实现碳中和。
故选:C
二、填空题
1、无明显变化 被腐蚀,变软 无明显现象 锌粒被腐蚀,表面有气泡产生 无明显现象 大理石被腐蚀,表面有气泡产生
【分析】
二氧化硫能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
【详解】
植物叶子或果皮:将其放入只有水的瓶中无明显变化;将其放入另一个有二氧化硫的瓶中,被酸腐蚀,变软;
锌粒:将其放入只有水的瓶中,锌与水不反应,所以无明显现象;将其放入另一个有二氧化硫的瓶中,锌和亚硫酸反应,所以锌粒被腐蚀,表面有气泡产生;
大理石:将其放入只有水的瓶中,大理石与水不反应,所以无明显现象;将其放入另一个有二氧化硫的瓶中,大理石和亚硫酸反应,所以大理石被腐蚀,表面有气泡产生,但一段时间后,反应停止,因其表面生成亚硫酸钙是微溶物,阻止反应继续进行。
2、
(1)四
(2)He
(3)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4)化学性质稳定
【分析】
(1)
钙长石(CaO· Al2O3· 2SiO2)中含有钙元素、铝元素、硅元素、氧元素共计四种元素;
(2)
氦元素的元素符号为He;
(3)
银锌电池的工作原理为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4)
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常用作保护气,保证密封物质不变质。
3、甲烷
【详解】
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故填甲烷;
甲烷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为:CH4+2O2CO2+2H2O。
4、
(1)石油
(2)
(3)ABC
(4)石墨烯层数在5层以内时,一层时导热能力最好,三层时导热能力最差
【解析】
(1)
三大化石燃料包括天然气、煤、石油。
(2)
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
A、碳海绵具有多孔的结构,对石油有很强的吸附能力(不吸水),所以具有吸附性,选项正确,符合题意;
B、麦穗上的碳海绵将吸入的石油挤出后仍可恢复原状,所以可重复使用麦穗上的碳海绵,选项正确,符合题意;
C、对石油有很强的吸附能力(不吸水),所以可处理海上石油泄漏,选项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ABC。
(4)
由图可知,石墨烯层数在5层以内时,一层时导热能力最好,三层时导热能力最差。
5、
(1)二氧化碳2
(2)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分析】
(1)
所谓“低碳”的“碳”,主要指的是二氧化碳的较低量排放;
(2)
生活中符合“低碳”理念的有:骑自行车上学、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等。
三、计算题
1、(1)39:16:32;(2)44.8%
【详解】
(1)硫酸钾中钾、硫、氧元素的质量比为,故填:39:16:32
(2)硫酸钾中钾元素的含量,故填:44.8%
【点睛】
化合物中某元素质量分数(含量)=
2、(1)不可再生,淡蓝
(2)酸雨,燃烧无污染、热值高、原料来源广
(3)解:设需要助燃剂液氧的质量为x
x=16kg
答:需要助燃剂液氧16kg。
【详解】
(1)煤油是石油分馏的产品,属于不可再生能源,液氧呈淡蓝色。
(2)二氧化氮和空气中水生成酸性物质,造成的环境污染主要是酸雨,使用液氢作燃料的优点有无污染或热值高或原料来源广
(3)见答案。
3、(1)3:1;
(2)解:设原来甲烷的质量是x
x=8g
甲烷中碳元素的质量为:
答:原来甲烷中碳元素的质量为6g。
【详解】
(1)甲烷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4=3:1;
(2)见答案。
四、实验探究
1、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生成蓝色沉淀,反应前后天平保持平衡 2Mg+O22MgO 氧化镁粉末飘散到空气中 密闭 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 氧气的浓度 3Fe+2O2Fe3O4 甲丙 ②④ 加热以及隔绝氧气
【详解】
[进行探究]
硫酸铜和氢氧化钠生成硫酸钠和氢氧化铜沉淀,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生成蓝色沉淀,反应前后天平保持平衡,说明质量守恒;乙中镁条燃烧生成氧化镁,化学方程式2Mg+O22MgO,故填: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生成蓝色沉淀,反应前后天平保持平衡;2Mg+O22MgO。
[分析与讨论]
在实验操作完全正确的情况下,导致乙方案实验后称量固体质量比反应前镁条质量减轻的原因是氧化镁粉末飘散到空气中,故填:氧化镁粉末飘散到空气中。
[实验反思]
探究或验证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关系时,若要用到有气体参加或有气体生成的反应,反应必须在密闭容器中进行,故填:密闭。
[微观解释]
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的过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均不变,所以质量守恒,故填: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均不变。
(1)①比较实验甲与乙,甲空气中氧气含量较低,乙实验中氧气浓度高,分析影响实验现象的因素是氧气的浓度,故填:氧气的浓度。
②铁粉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故填:3Fe+2O2Fe3O4。
③甲铁丝在空气中不燃烧,丙铁粉在空气中燃烧,能说明“反应物与氧气接触的面积不同,现象不同”,故填:甲丙。
(2)②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说明可燃物必须达到一定温度(着火点),故填:②④。
(3)图中热水所起到的作用是加热白磷以及隔绝氧气,故填:加热以及隔绝氧气。
2、 C
0.5 1 AE
【详解】
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1)实验3是氯酸钾在氧化铜做催化剂时分解,化学方程式为 。
(2)根据题目信息可知,氯酸钾分解温度高于其熔点,因此需要反应装置可以防止液体外流,因此选择C为发生装置最为合适;故答案为:C。
(3)从表格可知研究的是不同催化剂对分解温度的影响,所以催化剂的量应相同,所以X是0.5。由实验1与实验4对比,说明氧化铁也能降低氯酸钾分解温度,证明了猜想合理。
结论:
A.催化剂可降低反应温度可从表格中获得,正确。
B.二氧化锰不只能催化氯酸钾的分解,错误。
C.催化剂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不变,并且该实验无相关信息,错误。
D.催化剂可能改变产物的质量,错误。
E.三种催化剂中,经过对比,二氧化锰对氯酸钾分解效果最好,正确。
故选A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