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26 09:25: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案(主页)
2021 —2022学年度 第 二 学期
课程名称: 高一历史 授课章节:第 二 章第 2节
授课班级: 授课人: 授课日期:
教学模块 中古时期的亚洲 教学时数 1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材文字、图片资料的阅读,知道中古时期亚洲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认识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在东西方文化、经济交流方面所起的作用,感悟中古时期亚洲文明的多元性和不平衡性,增强历史解释的能力。 探讨文明交流的可能性与必要性,知道文明发展的一些基本规律,形成对不同文明的开放包容的态度。
学习者 分析 为了符合高一的学业水平测评要求,本课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的知识的结构化以及各种类型的史料的处理和解读。另一方面,学生对阿拉伯帝国和古代日本的状况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对奥斯曼帝国和中古时期的印度缺乏一定的了解,故本课在设计时既注重对知识结构的搭建,又注重方法的指导与史观的引领。方法方面具体表现为地图的识读、图片史料的解读,多种类型史料信息的提取和综合概括等多个方面。价值引领方面主要是指对不同文明的理解包容,对文明融合创新的感悟与认同。
教学重点 难点 重点: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起的作用;奥斯曼帝国对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影响。 难点:日本幕府政治统治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方法 及教具 讲授法、探究学习法、问题讨论法、材料分析法、多媒体演示法等 资源 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文献材料 多媒体等资源
 教研组长签字: 教导处审批:
时间: 年 月 日 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过程 导入:展示习近平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的一段讲话。 在数千年发展历程中,亚洲人民创造了辉煌的文明成果。《诗经》、《论语》、《塔木德》、《一千零一夜》、《梨俱吠陀》、《源氏物语》等名篇经典,楔形文字、地图、玻璃、阿拉伯数字、造纸术、印刷术等发明创造,长城、麦加大清真寺、泰姬陵、吴哥窟等恢宏建筑……都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各种文明在这片土地上交相辉映,谱写了亚洲文明发展史诗。——习近平《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 设问:这些亚洲文明是如何产生的,对整个人类文明产生了哪些影响? 讲授新课 一、阿拉伯帝国 1、阿拉伯帝国的兴起 (1)6世纪:多部落并存,相互混战 (2)7世纪初,伊斯兰教创立。622年,穆罕默德迁居麦地那,建立政权。到穆罕默德去世时,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3)7世纪中期起,阿拉伯人大规模对外扩张,先后征服叙利亚、两河流域、伊朗和北非的广大地区。 (4)8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2、阿拉伯帝国的统治 (1)政治:阿拉伯帝国鼎盛时期,政治稳定,最高统治者哈里发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下设官僚机构辅助,最重要的是宰相、枢密院、财政部等。宰相协助哈里发统管政务,枢密院掌管令状与文告,财政部负责收支。 (2)经济:帝国经济繁荣,手工业和商业得到很大发展,阿拉伯商人在东到中国、西到西欧、南至非洲的广大地区从事陆上和海洋贸易。帝国境内城市繁多,都城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文化:阿拉伯人继承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他们广泛翻译古代波斯、印度、希腊和罗马的古典著作,融合东西方文化,在文学艺术、科学和思想等领域取得重要成就。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的造纸术、印度的数字先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 总结 阿拉伯帝国在东西方交流中的内容和积极作用 1.交流的内容 (1)贸易交流:阿拉伯帝国曾是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扼三洲要冲,控制连接亚欧的商路,有海上贸易和陆上贸易。 (2)文化交流:阿拉伯人继承和发展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在文学、艺术和思想上取得重要成就,又将它们贡献给了人类,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对东西方文化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3)技术交流 ①阿拉伯的三角帆船传到西方,推动三桅船的制造,有利于新航路的开辟。 ②阿拉伯人将许多中国的发明,如指南针、火药等传到西方,推动西方社会的转型。 2.积极作用 (1)对西方:推动西方社会的转型 ①阿拉伯人把东方的技术,尤其是中国的发明创造传入西方,有利于西方社会的转型; 为西欧探索新航路提供了技术支持。 ②阿拉伯文版本保留的古希腊罗马文化译成拉丁文重回欧洲,促进了文艺复兴的到来。 ③阿拉伯人在自然科学领域的成就促进了欧洲自然科学的发展。 对中国:阿拉伯的文学、天文学、医药学和数学等对中国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二、奥斯曼帝国的兴起 1、建立 (1)13世纪,信奉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土耳其人在两河流域上游发展起来,不断攻击拜占庭帝国,逐步征服小亚细亚。 (2)14世纪中期,他们逐步征服巴尔干和东南欧部分地区。 (3)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人攻占君士坦丁堡,灭亡拜占庭帝国,将君士坦丁堡改名伊斯坦布尔,定为奥斯曼帝国的首都。 (4)到16世纪后期,奥斯曼帝国先后征服西亚和北非部分地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2、奥斯曼帝国的统治 (1)政治:奥斯曼帝国的最高统治者是苏丹,他既是宗教领袖,也是国家和军队的主宰,还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在帝国中,宗教上层和封建主是统治阶级,工商业者和农民承担各种苛捐杂税。 (2)经济:15—16世纪,帝国一度经济繁荣,首都伊斯坦布尔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帝国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受到一定影响。 ⑶影响 ①它保存了大量的希腊、罗马古籍,为后来西欧的文艺复兴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 ②它对基督教、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传统和西亚、北非等地的东方文化因素兼收并蓄,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文化;继承了东罗马帝国及伊斯兰文化,并加入了新的元素,因而东西文明在其得以综合并创新发展。 (3)奥斯曼帝国对亚欧商旅征收重税和海盗式抢劫,破坏了地中海区域原来的商业秩序和环境;促使西欧国家致力于寻找新的商路,开辟新航路。 (4)奥斯曼帝国征服巴尔干和东南欧部分地区,导致该地区国际关系的紧张。 (5)奥斯曼帝国向外扩张,使伊斯兰教及其文化得到更大范围的传播和发展,促进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三、印度 (一)笈多帝国 1. 建立过程 ①4世纪初期,北印度地区陷入分裂,战乱频繁。恒河中游的笈多帝国经过多年征战,几乎征服了北印度地区; ②笈多帝国直接控制地区主要为恒河中下游,其他地区仍处于分裂状态。 2. 印度教的产生 笈多帝国时期,由婆罗门教转化而来的印度教逐渐成为印度主要的宗教。 (二)德里苏丹国家 1. 建立过程 7世纪后,北印度地区陷入分裂状态,11世纪突厥人入侵印度;13世纪,突厥人在印度建立德里苏丹国家, 2. 政治体制 德里苏丹国家实行政教合一,以伊斯兰教为国教;最高统治者称苏丹,掌握国家最高的行政、立法、司法和军事权力;地方划分行省,行省总督有苏丹任命,重要职务由穆斯林担任。 四、日本 1、兴起:秦汉之际,中国移民迁入,把冶铁和水稻种植技术带到日本,推动了日本社会的发展。 2、大化改新: (1)开始 从646年开始,日本经过约半个世纪的改革,模仿隋唐制度,建立了中央集权制的国家。 (2)内容: 政治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中央设二官八省,地方设国、郡、里,由中央派人管理;以才选官经济⑴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人民收为国有、变为公地公民。 ⑵大化改新实行“班田收授法”,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 ⑶实行租庸调制度,统一租税。教育在中央设太学,地方设国学 。外交派遣唐使,向中国唐朝政治经济体制学习, 成立古代中央集权国家
(3)影响: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了封建社会的标志。 大化改新是一场古代日本以学习和模仿中国隋唐经济和政治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它建立了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使日本社会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但也存有一定的局限。 探究 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政治方面参考了隋唐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他们仿照隋唐的官制,改革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参照隋唐律令,制定了《大宝律令》。建筑风格日本都城的建设规模完全模仿长安,甚至街道的排列方法也几乎一样,也有“朱雀街”“东市”“西市”等名称。语言文字8世纪以前,日本使用汉字作为表达记述的工具。留学生吉备真备和学问僧空海和尚,在日本人民利用中国汉字的标音表意基础上,创造了日文假名字母。教育方面天智天皇在京都设立大学,后来学制逐渐完备,学习的内容与唐时期大体相仿。文学方面唐代丰富多彩的文学,深为日本人民欣赏。
幕府统治: (1)产生背景 ①10世纪,庄园(土地私有制)的形成、发展导致班田制(土地国有制)被破坏和地方豪强势力增强,彼此争夺利益,社会动乱,皇权式微。 ②武士集团形成,其重要性日益增强。 2.等级权力 ①天皇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 ②日本社会分为士、农、工、商等不同的身份等级,士是统治阶级,上至将军、大名(地方封建主),下至一般武士。 ③幕府将军和守护大名联合,形成幕藩体制;将军由同一家族的人世袭担任,大名享有世袭统治权但听命于将军。 ④将军和大名都养有自己的家臣即武士,武士从上一级获得封地和禄米,但必须效忠上级。 3.影响 ①导致日本中央集权体制逐渐瓦解。 ②使手工业、农业技术得到进步;城镇逐渐形成;加快了内外贸易,日本经济迅速发展。同时使日本独特文化得以昌盛。 ③德川幕府严格的等级制和锁国政策保护了封建制度,但使得社会矛盾日益尖锐;也失去了利用工业革命等海外优势条件促进经济发展的机会,造成了日本的落后,为19世纪中期的内外危机留下了隐患。 五、朝鲜 1、7世纪末:新罗初步统一朝鲜半岛,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 2、10世纪初:高丽王朝建立,仿效唐制,三省六部、地方十道、土地国有、科举考试、儒家经典、词章之学 3、14世纪末,李成桂建立李氏朝鲜 4、16世纪末,中朝军民联合抗击日本侵略,维护朝鲜独立 课堂小结:中古时期的亚洲文明多元,交流广泛。西亚出现了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南亚出现了德里苏丹国。伊斯兰文明在西亚和南亚不断发展壮大。东亚的日本、朝鲜等国深受儒家文明的影响。日本吸收中国先进的文明成果,在本国实行“大化改新”,后来又建立起独具特色的幕府统治制度。 作业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在阿拉伯国家成立之初,穆罕默德就注重提高阿拉伯人的文化。因此,历代统治者都比较注重先进文化的摄取。一方面积极网罗各种人才为帝国服务,一方面组织力量大力翻译和研究古代希腊、波斯和印度的文化典籍与著作。经过长期的努力,帝国境内的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印度文化和阿拉伯的传统文化被整合起来,形成一种崭新的阿拉伯文化。摘编自朱寰《世界上古中古史》 材料二 在中日文化交流中,隋唐以前,主要通过中国移民赴日本传播中国先进文明,带去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隋唐时期,中日主要通过互派使节人员往来,尤其是日本派遣大批遣唐使、留学生、留学僧来华,出现了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第一次高潮。交流内容则以制度文化层面为主,同时也涉及精神文化如佛教、建筑、雕塑、诗歌等方面。——摘编自王晓秋《中日文化交流史话》 材料三 中国是东方文明的重要代表,欧洲则是西方文明的发祥地。正如中国人喜欢茶而比利时人喜爱啤酒一样,茶的含蓄内敛和酒的热烈奔放代表了品味生命、解读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但是,茶和酒并不是不可兼容的,既可以酒逢知己千杯少,也可以品茶品味品人生。中国主张“和而不同”,而欧盟强调“多元一体”。中欧要共同努力,促进人类各种文明之花竞相绽放。 ——摘自习近平主席在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 (1)根据材料一,概括阿拉伯统治者在文化领域采取的主要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阿拉伯在东西文化交流方面所作的贡献。 (2)根据材料二,分别归纳隋唐以前和隋唐时期,中日交流在形式上和主要内容的变化。 (3)依据材料三,谈谈你对文明的理解。(不得摘抄材料原文) 答案(1)措施:重视人才,翻译、研究、摄取东西方文化,整合东西方文化。贡献:将印度的数字(阿拉伯数字)和中国的造纸术等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 形式上:隋唐以前主要通过中国移民赴日本传播中国先进文明,隋唐时期互派使节来往。内容上:隋唐以前中国向日本传播生产工具和技术,隋唐时期以日本学习中国制度文化为主。 (3)理解:文明具有多样性,这是人类社会的客观现实,是当今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动力; 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应尊重文明的多元化和个性化; 在坚持自己的优秀文化的同时,要不断吸收其他文明的精华,要用宽容的心态尊重人类社会的不同文明等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内容虽然不多,但时空跨度又比较大,对学生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我给出的策略是“提炼教材重点、重视逻辑演进、培养核心素养”。首先,把每一个子目中课标强调的、与教材其他课节内容联系密切的、又有一定思维含量的内容作为本课重点加以详细分析。 其次,要重视历史学习的逻辑演进。比如在讲到日本“大化改新”和幕府统治时,要提供相关史料,分析改革和制度实施的原因。有些内容教材讲得不多,但不补充学生又会产生疑惑。所以要适当补充背景材料,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内容。 第三,面对新课标新教材,教师要注意历史课堂不仅仅是对历史知识的讲授,更是对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所以本课运用文字、图片等史料,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使学生会利用相关历史资料解决问题。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