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强化练(十) 古代诗歌阅读B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野 老①
杜 甫
野老篱前江岸回,柴门不正逐江开。
渔人网集澄潭②下,贾客船随返照来。
长路关心悲剑阁,片云何意傍琴台?③
王师未报收东郡,城阙秋生画角哀。
[注] ①此诗作于刚在成都草堂定居之时。②“澄潭”指百花潭,是草堂南面的水域。③“剑阁”“琴台”皆为蜀地名。剑阁乃出川之要道,琴台为成都名胜。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两句写江岸回曲,竹篱茅舍,此时诗人正在草堂前的江边漫步观赏。
B.“渔人网集澄潭下”写渔民纷纷下网打鱼;“贾客船”是商人之船,商船映照着晚霞纷纷在门前靠岸。
C.“长路”是说草堂前有条路径,直通剑阁,令人望而生畏、生悲。“片云”指阴云,它引发诗人遐思。
D.诗的前四句写草堂之景,笔触悠闲疏淡,后四句转入抒情,深沉蕴藉,前后相互映衬,增强艺术感染力。
(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野老”的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解析:“长路”承上“贾客船”而来,这些“贾客船”令人想起那漫漫长途;而剑阁失守,诗人顿感归路断绝,前路渺茫。“片云”自喻浮云般的漂泊之身,表怅惘之情。
答案:C
(2)答案:①悠闲欣喜、闲适恬淡的寄居者:诗人刚在草堂定居,得到久违憩息,江村生活素淡恬静,充满村野之趣,这使他聊感欣慰。②漂泊流离的异乡人:“片云”比喻自己浮云般的漂泊之身,留滞蜀中,剑门失守,归路断绝,内心迷乱。③忧国忧民的爱国者:战乱未平,兵戈阻绝,诗人流寓在外,报国无门,无论片云还是城阙,秋色还是角音,都浸染了深沉的爱国哀思。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感春(分司东都作)①
韩 愈
辛夷花房②忽全开,将衰正盛须频来。
清晨辉辉烛霞日,薄暮耿耿③和烟埃。
朝明夕暗已足叹,况乃满地成摧颓。
迎繁送谢别有意,谁肯留恋少环回④。
[注] ①唐宪宗元和二年(807),韩愈因受谗言诽谤,自请分司东都。唐宋之制,中央官员在陪都(洛阳)任职者,称为分司。所任之职多为闲职。②花房:花冠,花瓣的总称。③耿耿:微明貌。④环回:盘桓,徘徊。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说辛夷花开了,要经常来观赏,因为现在辛夷花开正盛但将会衰败。
B.清晨辛夷花在烛光和霞日的共同映照下光彩熠熠,傍晚却因烟埃而微明。
C.颈联承接颔联之意又进一步,想象辛夷花衰败之景象,那会更令人感叹。
D.全诗将现实的辛夷花盛开与未来的辛夷花颓败作对比,表现出感春之意。
(2)古人认为诗歌应有“味外之旨”,请结合全诗分析尾联的“味”和“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解析:B项,“辛夷花在烛光和霞日的共同映照下”错,“烛”是“烛照、照亮”之意。
答案:B
(2)答案:味:作者面对辛夷花的盛开和衰败别有感慨,发出谁肯留恋这株辛夷花,为它逗留片刻的追问,表现出辛夷花无人欣赏的惆怅。旨: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含蓄地表达了对自己被闲置东都无人赏识的抑郁与怨愤。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①
柳宗元
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
伏波②故道风烟在,翁仲③遗墟草树平。
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
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④。
[注] ①柳宗元、刘禹锡因参与“永贞革新”而久遭贬谪,奉旨返京后,再度被远谪。此诗便作于两人在衡阳分手、各赴谪地之时。②伏波:这里指汉代伏波将军马援,其在抵御外侮、平定叛乱上功勋卓著。③翁仲:后世称石像或墓道石像为翁仲,此指伏波将军庙前的石像。④濯缨:洗濯冠缨。《楚辞·渔父》中有“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句。后以“濯缨”比喻超脱世俗,志节坚贞。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写两人在长期贬谪之后重回长安,没料到再度被远谪,两句表现了命运之多变,人生之艰辛。
B.“伏波故道风烟在”写两人行在伏波将军当年出征的路上,追忆前贤,不由得心生自勉奋发之意。
C.“翁仲遗墟草树平”写伏波将军的庙宇空余石像荒草、断壁残垣,借此感慨人心变异,世道衰微。
D.“休将文字占时名”话中有话,因为两人曾因作诗讽刺权贵而背上罪名,此处多有调侃、自嘲之意。
(2)尾联“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是怎样抒发感情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解析:B项,表达的不是“自勉奋发之意”,而是在追忆前贤的同时,古(人)今(我)对比,感慨自身飘零于世,壮志难酬。
答案:B
(2)解析:尾联说不必临河取水,离别时的眼泪就可以洗濯冠缨,这是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濯缨”是化用《楚辞·渔父》的名句“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有与友人共勉之意。同时,尾联还化用了李陵赠别苏武的诗句“临河濯长缨,念子怅悠悠”,表达与朋友分别时的感伤。
答案:①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不必临河取水,离别时的眼泪就可以洗濯冠缨,表现两人珍重惜别的感伤,以及历尽艰辛的悲怆。②用典。“濯缨”用《楚辞》之典,有与友人共勉之意,希望彼此无畏打击,保持志行之高洁。(第二点如回答“化用前人诗句”并分析,亦可)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好事近·又和纪别
高 登
饮兴正阑珊,正是挥毫时节。霜干银钩锦句,看壁间三绝。
西风特地飒秋声,楼外触残叶。匹马翩然归去,向征鞍敲月。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饮兴”二句,道出他们酒兴正浓,气氛热烈,席间不禁要提笔挥毫。
B.“霜干”,指所画的傲霜挺立的古柏。“银钩”,指书法笔姿之遒劲多姿。
C.“触”字传神地写出原本无形的风吹动树叶的情形,使字面更富音响。
D.该词洗却了悲酸之态,音调爽朗,意境新颖,是首颇具特点的送别词。
(2)请简要赏析词中“友人”的形象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解析:A项,“道出他们酒兴正浓,气氛热烈”错,“阑珊”意为“衰落、萧瑟的样子”。
答案:A
(2)答案:①高雅超俗。能画傲霜挺立的古柏,书法笔姿遒劲多姿,还即席作诗,朋友的绘画、书法、辞章高悬壁上,词人看罢,更是喝彩赞叹,称之为“三绝”。②洒脱豪迈。友人在暮色中,只身匹马翩然而去,在马上还兴致勃勃地吟咏诗歌。
PAGE专项强化练(十) 古代诗歌阅读B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野 老①
杜 甫
野老篱前江岸回,柴门不正逐江开。
渔人网集澄潭②下,贾客船随返照来。
长路关心悲剑阁,片云何意傍琴台?③
王师未报收东郡,城阙秋生画角哀。
[注] ①此诗作于刚在成都草堂定居之时。②“澄潭”指百花潭,是草堂南面的水域。③“剑阁”“琴台”皆为蜀地名。剑阁乃出川之要道,琴台为成都名胜。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两句写江岸回曲,竹篱茅舍,此时诗人正在草堂前的江边漫步观赏。
B.“渔人网集澄潭下”写渔民纷纷下网打鱼;“贾客船”是商人之船,商船映照着晚霞纷纷在门前靠岸。
C.“长路”是说草堂前有条路径,直通剑阁,令人望而生畏、生悲。“片云”指阴云,它引发诗人遐思。
D.诗的前四句写草堂之景,笔触悠闲疏淡,后四句转入抒情,深沉蕴藉,前后相互映衬,增强艺术感染力。
(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野老”的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感春(分司东都作)①
韩 愈
辛夷花房②忽全开,将衰正盛须频来。
清晨辉辉烛霞日,薄暮耿耿③和烟埃。
朝明夕暗已足叹,况乃满地成摧颓。
迎繁送谢别有意,谁肯留恋少环回④。
[注] ①唐宪宗元和二年(807),韩愈因受谗言诽谤,自请分司东都。唐宋之制,中央官员在陪都(洛阳)任职者,称为分司。所任之职多为闲职。②花房:花冠,花瓣的总称。③耿耿:微明貌。④环回:盘桓,徘徊。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说辛夷花开了,要经常来观赏,因为现在辛夷花开正盛但将会衰败。
B.清晨辛夷花在烛光和霞日的共同映照下光彩熠熠,傍晚却因烟埃而微明。
C.颈联承接颔联之意又进一步,想象辛夷花衰败之景象,那会更令人感叹。
D.全诗将现实的辛夷花盛开与未来的辛夷花颓败作对比,表现出感春之意。
(2)古人认为诗歌应有“味外之旨”,请结合全诗分析尾联的“味”和“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①
柳宗元
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
伏波②故道风烟在,翁仲③遗墟草树平。
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
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④。
[注] ①柳宗元、刘禹锡因参与“永贞革新”而久遭贬谪,奉旨返京后,再度被远谪。此诗便作于两人在衡阳分手、各赴谪地之时。②伏波:这里指汉代伏波将军马援,其在抵御外侮、平定叛乱上功勋卓著。③翁仲:后世称石像或墓道石像为翁仲,此指伏波将军庙前的石像。④濯缨:洗濯冠缨。《楚辞·渔父》中有“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句。后以“濯缨”比喻超脱世俗,志节坚贞。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写两人在长期贬谪之后重回长安,没料到再度被远谪,两句表现了命运之多变,人生之艰辛。
B.“伏波故道风烟在”写两人行在伏波将军当年出征的路上,追忆前贤,不由得心生自勉奋发之意。
C.“翁仲遗墟草树平”写伏波将军的庙宇空余石像荒草、断壁残垣,借此感慨人心变异,世道衰微。
D.“休将文字占时名”话中有话,因为两人曾因作诗讽刺权贵而背上罪名,此处多有调侃、自嘲之意。
(2)尾联“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是怎样抒发感情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好事近·又和纪别
高 登
饮兴正阑珊,正是挥毫时节。霜干银钩锦句,看壁间三绝。
西风特地飒秋声,楼外触残叶。匹马翩然归去,向征鞍敲月。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饮兴”二句,道出他们酒兴正浓,气氛热烈,席间不禁要提笔挥毫。
B.“霜干”,指所画的傲霜挺立的古柏。“银钩”,指书法笔姿之遒劲多姿。
C.“触”字传神地写出原本无形的风吹动树叶的情形,使字面更富音响。
D.该词洗却了悲酸之态,音调爽朗,意境新颖,是首颇具特点的送别词。
(2)请简要赏析词中“友人”的形象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