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强化练(十二) 词语选用、标点运用
(一)词语选用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陶瓷艺术是一种具有标志性的中国文化符号。作为全世界 的一种艺术语言,它似乎总是以优雅的姿态吸引着世界的目光。制作瓷器需要极度的细心和耐心,否则,不可能制造出 的瓷器。中国陶瓷上有“中国故事”,在表达人物故事或戏曲故事时,工匠们惯于使用“减法”,抓住其中最具“爆发力”的瞬间,或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来概括整个故事的内容,而这些故事又通常取材于当时流行的话本小说,容易被理解。这种以图代文的方式,有助于实现理念与思想的教化和普及。随着瓷器的大量出口,中国传统故事画也传到了异国他乡。中国瓷器所蕴藏的“中国风”,令西方人赞不绝口,但因为文化传统的隔阂,国外文博学界在解读中国瓷器故事画时经常 。当前,在国家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下,古丝绸之路有了新的时代内涵,这给中国陶瓷焕发生机提供了更大的舞台。各方力量应该 ,把陶瓷上的中国故事讲得精准、透彻、动听。
A.耳熟能详 美轮美奂 张冠李戴 同舟共济
B.如数家珍 精美绝伦 指鹿为马 齐心协力
C.耳熟能详 精美绝伦 张冠李戴 齐心协力
D.如数家珍 美轮美奂 指鹿为马 同舟共济
解析:第一处,耳熟能详: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如数家珍:像数自己家里的珍宝一样,形容对列举的事物或叙述的故事十分熟悉。“如数家珍”不可作定语,所以此处选用“耳熟能详”。第二处,美轮美奂:形容新屋高大美观,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精美绝伦:精致巧妙到了极点,没有可以相比的。此处修饰的对象是“瓷器”,所以选用“精美绝伦”更恰当。第三处,张冠李戴:姓张的帽子戴到姓李的头上,比喻弄错了对象或弄错了事实。指鹿为马:比喻有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语境说的是文化传统的隔阂会使国外文博学界在解读中国瓷器故事画时经常弄错对象,并非有意为之,故此处选用“张冠李戴”更恰当。第四处,齐心协力:思想认识一致,共同努力。同舟共济:比喻同心协力,共同渡过难关。语境未说“难关”,选用“齐心协力”更恰当。
答案:C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书法的商业化和娱乐化倾向,是时代使然, ,但不应以损害书法的文化传统和艺术价值为代价。海内外书法界对于书法之美,在仁智互见的同时,也应当对其哲学及美学的基本内涵具有相对统一的认识,否则,既无益于获取书法理论与实践的真知灼见,也无助于在全球各地教授书法,弘扬书法艺术。
当前,社会上某些机构对于一些所谓的书法,蓄意炒作,
。把只有幼儿习字水平、牙牙学语式的题词,吹捧为独具一格;把毫无章法、街头涂鸦式的涂写,夸耀为气韵生动;把用医用注射器喷墨,吹嘘为现代王羲之之作。当今社会“草书”盛行,同许多学生书写违规逾矩的现象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笔者认为,书法教育应当以启功先生为楷模,提升对楷书教学的重视,以楷为楷,楷则近本;不应弃楷崇草,对草书 ,将其视为成名成家的 。在这一方面,学校加强早期楷书书法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A.无可厚非 指鹿为马 趋之若鹜 终南捷径
B.无可非议 指桑骂槐 趋之若鹜 旁门左道
C.无可非议 指鹿为马 争先恐后 终南捷径
D.无可厚非 指桑骂槐 争先恐后 旁门左道
解析:第一处,无可厚非:不可过分指摘,表示虽有缺点,但还可以谅解。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表示言行合乎情理。根据语境“书法的商业化和娱乐化倾向,是时代使然”,书法的商业化和娱乐化应该是有缺点的,应用“无可厚非”。第二处,指鹿为马:比喻有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指桑骂槐:比喻表面上骂这个人,实际上骂那个人。根据语境“当前,社会上某些机构对于一些所谓的书法,蓄意炒作”,应是说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应用“指鹿为马”。第三处,趋之若鹜:形容许多人争着去追逐某种事物,多用于贬义。争先恐后:争着向前,唯恐落后。根据语境“不应弃楷崇草”,“不应”表明对这种行为的否定,应用“趋之若鹜”。第四处,终南捷径:求取官职或名利的最佳途径,也泛指达到目的的便捷途径。旁门左道:泛指不正当的方法、途径等。句中是说达到目的的便捷途径,应用“终南捷径”。
答案:A
3.文段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随着网上购书与数字化阅读越来越方便,实体书店遭遇了来自多方面的压力,在风雨飘摇中艰难地生存着。近年来,火爆的楼市使得房屋租金也随波逐流,实体书店需要较大的销售面积,房租的上涨切实增加了经营成本。实体书店用什么留住读者?一些书店经营者改弦易辙,更新经营理念,创新发展模式:打造最美书店,尝试24小时不打烊,开启书店住宿新模式……一时间,新型书店层出不穷。
A.风雨飘摇 B.随波逐流
C.改弦易辙 D.层出不穷
解析:随波逐流:比喻没有坚定的立场,没有主见,盲目地随着别人行动。结合“火爆的楼市使得房屋租金”分析,应用“水涨船高”。水涨船高:比喻事物随着它所凭借的基础的提高而提高。
答案:B
4.文段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中国人擅长在石头上进行书法创作,希望通过亘古不变的材料实现永存文字的理想。石头取材方便、质地坚硬、体量巨大、保存容易、镌刻困难、端正严肃、质朴无华等特性,让石头上的书法与其他材料上的书法,早早有所区别。摩崖是中国人创造的、体量最大的书法,选址多在断崖峭壁之上。因此其内容与形式,必须与所处环境休戚相关,既突出周围景观地貌的主题,起到点题作用,又隐身于大山大水之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摩崖石刻起源于远古时代的一种记事方式,盛行于北朝时期,直至隋唐以及宋元以后连绵不断。
A.亘古不变 B.质朴无华
C.休戚相关 D.连绵不断
解析:休戚相关:形容关系密切,利害一致。语境形容摩崖的内容和形式与环境之间关系密切,与“利害”无关,应使用“息息相关”。息息相关:彼此呼吸也相互关联,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A项,亘古不变:从古至今永远也不会改变。强调的是“不变”,使用正确。B项,质朴无华:朴实而毫不虚夸。形容“石头”,使用正确。D项,连绵不断:连绵,连续不断的样子,形容连续不止,从不中断。这里形容石刻记事,使用正确。
答案:C
5.文段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回国后我又几度访问苏州。奇怪的是,似乎冥冥中命薄缘悭,每次都遇到白先勇先生。他忙忙碌碌地往来于国外、国内之间,只想把昆曲艺术再一次隆重地推向海内外。他向我介绍苏州昆剧团的演员和剧目时,如数家珍捧以示客,这让我不禁觉得感慨系之。我们常常与珍宝咫尺天涯而不知相护相守。所谓文化,就在这相护相守间。
A.命薄缘悭 B.如数家珍
C.感慨系之 D.咫尺天涯
解析:A项,命薄缘悭:命运坏,缘分浅。与后文表达自相矛盾。B项,如数家珍:好像数自己家藏的珍宝那样。比喻对所讲的事情十分熟悉。此处符合语境。C项,感慨系之:感,感触;慨,慨叹;系,联结。有所感触,慨叹不已。与前文“觉得”重复。D项,咫尺天涯:比喻距离虽近,但很难相见,像是远在天边一样。对词义误解,在文中使用不当。
答案:B
6.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随着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核心特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全球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式将发生深刻 。数字经济已成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重要基石,数字经济是以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通过 应用各类信息通信技术,推动生产生活数字化转型的全新的经济系统。这一经济形态正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产、生活和消费行为,不断 出新组织、新业态、新模式。数字基建对数字经济的价值体现不仅在“建”,关键在“用”。发展数字经济,建设数字中国,要让数字基础设施成为“ ”,不断提升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水平,实现高质量发展。
A.变化 融汇 诞生 先行官
B.变化 融合 催生 领头羊
C.变革 融汇 诞生 领头羊
D.变革 融合 催生 先行官
解析:第一空,变化:事物在形态上或本质上产生新的状况。变革:改变事物的本质(多就社会制度而言),程度较重。语境是“全球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式”将发生根本性变化,故选“变革”。第二空,融汇:融合汇聚。融合:几种不同的事物合成一体。语境是“应用各类信息通信技术”,使其成为一体,故选“融合”。第三空,诞生:出生。催生:比喻催促某样东西问世。语境是“这一经济形态”促使“新组织、新业态、新模式”产生,故选“催生”。第四空,先行官:率领先头部队的将领。领头羊:羊群中领头的羊,借指带领大家前进的领头人或单位。语境是让“数字基础设施”成为先行部队,故选“先行官”。
答案:D
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那个夏日的下午,正是我异常繁忙之时,前行的车突然被堵在路上,此时无事可做,只好定下心来, 进退不得,又何必心烦气躁?眺望车外,路两边都是树。平时大概没有什么人会注意绿叶,也只有此时此境的我,在暑热逼人时又恰好身处冷气车厢,才会这么好整以暇地欣赏起它们来。那一树树的叶子,繁茂而翠绿,平时不知路过多少次了,却总是视而不见。人啊!拥有的一切,既不懂得要如何珍惜,也不觉得会瞬间失去,总以为凡事都是必然的,今天有的,明天照旧会有;等到刹那间失去了,才 为何当初不曾好好把握。
这一片绿让我想起了年少时光,那时候物质实在太匮乏了:器具用坏修了又修;手表是要戴一辈子的;衣服只有三两件,哥传弟,姐传妹。 如此,日子还是过得很开心。那时候,一个大杂院里住好几家人。院子中间是公用的空地,养鸡的养鸡,养狗的养狗,剩下窄窄的角落,长了一些不起眼的花花草草,也不知道是谁种下的。公用厕所旁有一棵夹竹桃,叶子尖 长,叶面深绿,叶背浅绿,在晨曦中摇曳生姿,为我们增添了不少生活的情趣。
A.既然 察觉 虽然 却
B.即使 察觉 虽然 而
C.即使 惊觉 尽管 却
D.既然 惊觉 尽管 而
解析:第一处,即使:表示假设的让步。既然:承认现实或已有的结论,并进一步做出判断。堵车与“进退不得”已经是事实,应用“既然”。第二处,察觉:发觉;看出来。惊觉:惊醒;吃惊地察觉。人们是在美好事物消失后才发现自己没有好好珍惜,应用“惊觉”。第三处,虽然:承认前边的事为事实,但后边的事不因前事而不成立。尽管:姑且承认某种事实,下文多有转折连词相呼应。与前一句之间是转折关系,用“虽然”“尽管”都可以。第四处,却:连词,表示转折。而:连词,可以表并列、承接、转折等。夹竹桃叶子的特点“尖”和“长”之间是并列关系,应用“而”。
答案:D
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一千年而始终活着,血脉畅通、呼吸匀停,这是一种何等 的生命!一代又一代艺术家 向我们走来,每个艺术家又牵连着喧闹的背景,在这里举行着横跨千年的游行。纷杂的 使我们眼花缭乱,呼呼的旌旗使我们满耳轰鸣。在别的地方,你可以蹲下身来细细玩索一块碎石、一条土埂,在这儿完全不行,你也被裹卷着,身不由己,踉踉跄跄,直到被历史的洪流 。
A.广博 不绝如缕 衣饰 消融
B.广博 前呼后拥 衣服 融化
C.壮阔 前呼后拥 衣饰 消融
D.壮阔 不绝如缕 衣服 融化
解析:“广博”,广泛博大。“壮阔”,壮美阔大。第一处修饰的是“生命”,故用“壮阔”。“不绝如缕”,比喻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儿就要断了,用来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前呼后拥”,旧时形容官员出行随从的人很多,现泛指前后护随的人很多。语境是艺术家向我们走来,因此第二处应选“前呼后拥”。“衣饰”,指衣着和装饰,比“衣服”表意更丰富,与“眼花缭乱”搭配更佳,因此第三处应选“衣饰”。“融化”,指冰或者雪变成水,也指一句话温暖了一个人的心。“消融”,消失融化。“消融”与“洪流”搭配更佳,因此第四处应选“消融”。
答案:C
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儒学作为一种精神导向 在唐诗的创作宗旨和思想内涵中,对其产生了 而又深远绵长的影响。通过对儒学的吸收、 、融合,唐诗逐渐开拓着自身新的发展道路,尤其在应制、宦游、乐府、咏史等多种诗歌类型中,形成了 的诗性表达。
A.渗透 潜移默化 转化 文质浑融
B.渗漏 潜移默化 转化 文质彬彬
C.渗透 耳濡目染 转变 文质彬彬
D.渗漏 耳濡目染 转变 文质浑融
解析:“渗透”,渗入,透过。比喻某种事物或势力逐渐进入其他方面。“渗漏”,气体或液体通过孔隙流失。第一处,从主体与对象上分析,一种思想进入另一种思想,应选“渗透”。“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了变化。“耳濡目染”,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语境是一种思想对另一种思想渗透,从而使另一种思想发生变化。因此第二处应选“潜移默化”。“转变”,由一种情况变到另一种情况。“转化”,矛盾双方经过斗争,在一定条件下,向着和自己相反的方面转变。“转化”的意思包含“转变”。根据语境,第三处应用“转化”。“文质彬彬”,指人的文采和实质配合适当,形容人气质温文尔雅,行为举止端正,文雅有礼貌。“文质浑融”,文华与质朴融合。根据语境,第四处应选“文质浑融”。
答案:A
10.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晋人书札和小品文中隽句天成, 。陶渊明的诗句和文句的 ,也是这“世说新语时代”的产物。陶渊明散文化的诗句又 地影响着宋代散文化的诗派。苏、黄、米、蔡等人的书法也力追晋人萧散的风致。但总嫌 ,没有晋人的自然。
A.俯拾即是 巧妙 深深 好高骛远
B.俯拾即是 隽妙 遥遥 做作夸张
C.比比皆是 隽妙 深深 做作夸张
D.比比皆是 巧妙 遥遥 好高骛远
解析:“俯拾即是”,只要低下头来捡取,到处都是。形容多而易得。“比比皆是”,到处都是,形容极其常见。根据语境,第一处应用“俯拾即是”。“巧妙”,精巧美妙;灵巧高妙。“隽妙”,隽永美妙。第二处应用“隽妙”。“陶渊明散文化的诗句”对“宋代散文化的诗派”的影响,语境强调时间跨度,因此第三处用“遥遥”合适。“好高骛远”,比喻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过远的目标。第四处,与后面的“没有晋人的自然”照应的是“做作夸张”。
答案:B
(二)标点运用
11.下列各项句子中的破折号,与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有一天,我抱着女儿上公园,突然她说,妈妈……头……她说着,把一缕东西从我的头发上摘下,托在手里。我定睛一看,魂飞天外——一条五彩斑斓的虫子,在女儿的小手内,显得狰狞万分。
A.爸爸立刻叫我立正站好——每次他有什么严重的教训总是叫我们立正站好——然后他严肃地问我:“为什么遇到担肥的人捏鼻子转头?”
B.我也知道补过的方法的:送他风筝,赞成他放,劝他放,我和他一同放。我们嚷着,跑着,笑着。——然而他其时已经和我一样,早已有了胡子了。
C.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
D.“唉,天可真凉了——”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C项与文中的破折号都表示解释说明。A项,表示插说;B项,表示意思的转折;D项,表示声音的延长。
答案:C
12.下列各项句子中的问号,和文中问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俯身向地下看,“龙爪榕”的布局也是一个合纵连横的大战场,数个大根凸起,在地面上盘起让人不解其意的各种图形。更多的中根、小根乃至小小根,则一直延伸过来,生长到深不可测、宽不可测、远不可测的未知——也许整个古镇的地下,都是它的根系在维系和支撑着吧?
A.怎样阅读《红楼梦》这样的长篇小说呢?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把握。
B.难道闹钟没有响?他从床上明明是看见闹钟定在四点的,它肯定响过。
C.祥林嫂,你们的阿毛如果还在,不是也就有这么大了么?
D.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
解析:文段最后一句的问号表示揣测和无疑而问的语气,C项与其相同。A项,有问有答,为设问;B项,为反问;D项,表示语气强烈的疑问。
答案:C
13.下列各项句子中的引号,和文中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青的青翠,黄的金贵。在希望的田野上,玉米从破土出芽到拔节吐穗,模样昂扬,气质清新,颇得庄稼人的喜爱。尤其是平原地带那成千上万亩的阵势,宛如一望无际的海洋。庄稼人爱玉米,玉米却从不骄傲。天南海北,山川平原,玉米入土即生,是非常好养活的“硬核”庄稼。
A.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
B.我们有些同志喜欢写长文章,但是没有什么内容,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布,又臭又长”。
C.人们在“足不出户”的时代就能测算出遥远的星星的体积有多大、温度有多高。
D.他主持的研究课题通过了国家“863计划”论证。
解析:C项与文中的引号都表示特殊含义。A项,表示反语;B项,表示引用;D项,表示特定称谓。
答案:C
14.下列各项句子中的括号,和文中括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贫困的岁月里,人也能感受到某些深刻的幸福,像我常记得添一碗热腾腾的白饭,浇一匙猪油、一匙酱油,坐在“户定”(厅门的石阶)前细细品味猪油拌饭的芳香,那每一粒米都充满了幸福的香气。
A.赵国的长城东起于代(今河北宣化境内),经过山西北部折入阴山,至高阙为止。
B.南方古猿的脑量(450~650毫升)高于一般化石猿类和现代类人猿。
C.他说得好:“未画之前,不立一格;既画之后,不留一格。”(《板桥集·题画》)
D.我们有力量打破这个黑暗,争到光明!我们的光明,就是反动派的末日!(热烈地鼓掌)
解析:A项与文中括号都为解释说明。B项,为补充说明; C项,为解释引语的出处; D项,插入语,表示听众对讲话的反应。
答案:A
15.下列各项句子中的省略号,和文中省略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与盛唐相比,宋朝的时代精神已不在马上,而在闺房;不在世间,而在心境……心灵的安逸享受占据首位。不是对人世的征服进取,而是从人世的逃遁退避;不是人物或人格,而是人的心情意绪成了艺术和美学的主题。”宋代被认为是中国传统社会中文人的黄金时代。宋代文人不仅掀起了文人画的浪潮,确立了士大夫阶层的地位,而且由对绘画的审美扩大到园林、居室、器用等领域,追求极简之美,形成了品调高雅的造物艺术审美观。
A.新媳妇把被子铺在棺材底。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
B.鲁侍萍走至周萍面前:“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C.全城的人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写信,不敢交朋友,不敢看书……
D.你出门便是八抬大轿,还说不阔?……吓,什么都瞒不过我。
解析:C项与文中的省略号作用相同,都表示列举。A项,表示语言断断续续;B项,表示语言的转换;D项,表示静默或思考。
答案:C
16.下列各项句子中的叹号,和文中叹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看见过幼稚园放学没有?从小小的门里,挤着的跳出涌出使人眼花缭乱的一大群的快乐、活泼、力量、生命;这一大群跳着涌着的分散在极大的周围,在生的季候里做成了永远的春天!一春来,对于春的憎嫌,这时都消失了。喜悦地仰首,眼前是烂漫的春,骄奢的春,光艳的春——似乎春在九十日来无数的徘徊瞻顾,百就千拦,只为的是今日在此树枝头,快意恣情地一放!
A.你给我出去!
B.我多么想看看他老人家呀!
C.怎么会是你啊!
D.咔嚓!一道闪电划破了夜空。
解析:B项与文中叹号都表示强烈的情感。A项,叹号表示命令、祈求;C项,叹号表示强烈的反问语气;D项,叹号用于拟声词后,表示声音短促或突然。
答案:B
17.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丁句,标点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甲]古人说:“一死一生,乃知交情。”这话不错,患难之交最珍贵。[乙]可凡事都有悖论:瓷器越华贵,越经不起碰摔;交情越深厚,越经不起伤害。楚汉之际,张耳与陈余结为刎颈之交,后来只因一次误会,竟水火不容,刀戈相见……[丙]有一首诗写得好,说朋友是“雪夜的火炉、雨中的红伞、无言的牵挂、彼此的忧欢、一个灵魂孕育在两个人的胸膛……”可是,我们无须背诵华丽的辞藻,不必探寻朋友的哲理内涵。[丁]人之交友出于天性,“嘤其鸣矣,求其友声”,为的是人生路上能有几位同行的伙伴,走得不寂寞。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丙句中,“一个灵魂孕育在两个人的胸膛”是一个主谓结构的句子,不能与前面几个并列的名词性短语相并列,“忧欢”后的顿号应改为逗号。
答案:C
18.文段中画横线的甲、乙、丙、丁句,标点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甲]古人笔下生花,作品如行云流水。人们最初读到的有关“捣衣”的古典诗词,会是哪一首呢?[乙]可能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抑或是李白的《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丙]那么,“捣衣声”究竟是怎样的声音?是单调机械扰人心绪的?还是杂而不乱缠绵深淳的?许多人不甚明白。从事民俗研究的王明教授也曾为此感到困惑。然而,某个深秋夜晚在内蒙古乡村的所见所闻,让他茅塞顿开——[丁]那一晚,“清冷的月光如霜似水洒在地上,一片惨白。此时,‘梆梆梆’的捣衣声,响成一片,有高有低,互相呼应,构成一篇激动人心的乐章”。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选择问句中,通常只在最后一个选项的末尾用问号,所以丙句中第二个问号应改为逗号。
答案:C
19.文段中的①~④处,标点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黟县的西递和宏村,拥有蜚声海内外的徽派建筑群。两村背依青山,清流抱村穿户,数百幢明清时期的民居静静伫立。高大奇伟的马头墙有骄傲睥睨的表情、跌宕飞扬的韵致、①灰白的屋壁被时间涂画出斑驳的线条。李白的“黟县小桃源,烟霞百里间。地多灵草木,人尚古衣冠”,道出了这里山水风物的幽美、民风人情的淳厚从容。要真正领略徽派建筑之美,该是在西递村。②在都市的喧哗之外,西递向我们呈现了一种宁静质朴的民间生活。从远处望去,西递是一片线条简洁的黑瓦铺成的屋顶和高大的白墙,黑白相间,③错落有致。迈入老屋你会发现,这些老屋内部的繁复精致与外部的简洁纯粹形成鲜明的对照,徽派建筑中著名的三雕——④木雕、砖雕、石雕,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本题从文章结构层次方面考查对标点符号的运用。①处,顿号应改为逗号。文段中“马头墙”与“屋壁”是一个层次,“表情”与“韵致”包含在“高大奇伟的马头墙……”一句中,是较低的一个层次。
答案:A
PAGE专项强化练(十二) 词语选用、标点运用
(一)词语选用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陶瓷艺术是一种具有标志性的中国文化符号。作为全世界 的一种艺术语言,它似乎总是以优雅的姿态吸引着世界的目光。制作瓷器需要极度的细心和耐心,否则,不可能制造出 的瓷器。中国陶瓷上有“中国故事”,在表达人物故事或戏曲故事时,工匠们惯于使用“减法”,抓住其中最具“爆发力”的瞬间,或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来概括整个故事的内容,而这些故事又通常取材于当时流行的话本小说,容易被理解。这种以图代文的方式,有助于实现理念与思想的教化和普及。随着瓷器的大量出口,中国传统故事画也传到了异国他乡。中国瓷器所蕴藏的“中国风”,令西方人赞不绝口,但因为文化传统的隔阂,国外文博学界在解读中国瓷器故事画时经常 。当前,在国家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下,古丝绸之路有了新的时代内涵,这给中国陶瓷焕发生机提供了更大的舞台。各方力量应该 ,把陶瓷上的中国故事讲得精准、透彻、动听。
A.耳熟能详 美轮美奂 张冠李戴 同舟共济
B.如数家珍 精美绝伦 指鹿为马 齐心协力
C.耳熟能详 精美绝伦 张冠李戴 齐心协力
D.如数家珍 美轮美奂 指鹿为马 同舟共济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书法的商业化和娱乐化倾向,是时代使然, ,但不应以损害书法的文化传统和艺术价值为代价。海内外书法界对于书法之美,在仁智互见的同时,也应当对其哲学及美学的基本内涵具有相对统一的认识,否则,既无益于获取书法理论与实践的真知灼见,也无助于在全球各地教授书法,弘扬书法艺术。
当前,社会上某些机构对于一些所谓的书法,蓄意炒作,
。把只有幼儿习字水平、牙牙学语式的题词,吹捧为独具一格;把毫无章法、街头涂鸦式的涂写,夸耀为气韵生动;把用医用注射器喷墨,吹嘘为现代王羲之之作。当今社会“草书”盛行,同许多学生书写违规逾矩的现象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笔者认为,书法教育应当以启功先生为楷模,提升对楷书教学的重视,以楷为楷,楷则近本;不应弃楷崇草,对草书 ,将其视为成名成家的 。在这一方面,学校加强早期楷书书法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A.无可厚非 指鹿为马 趋之若鹜 终南捷径
B.无可非议 指桑骂槐 趋之若鹜 旁门左道
C.无可非议 指鹿为马 争先恐后 终南捷径
D.无可厚非 指桑骂槐 争先恐后 旁门左道
3.文段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随着网上购书与数字化阅读越来越方便,实体书店遭遇了来自多方面的压力,在风雨飘摇中艰难地生存着。近年来,火爆的楼市使得房屋租金也随波逐流,实体书店需要较大的销售面积,房租的上涨切实增加了经营成本。实体书店用什么留住读者?一些书店经营者改弦易辙,更新经营理念,创新发展模式:打造最美书店,尝试24小时不打烊,开启书店住宿新模式……一时间,新型书店层出不穷。
A.风雨飘摇 B.随波逐流
C.改弦易辙 D.层出不穷
4.文段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中国人擅长在石头上进行书法创作,希望通过亘古不变的材料实现永存文字的理想。石头取材方便、质地坚硬、体量巨大、保存容易、镌刻困难、端正严肃、质朴无华等特性,让石头上的书法与其他材料上的书法,早早有所区别。摩崖是中国人创造的、体量最大的书法,选址多在断崖峭壁之上。因此其内容与形式,必须与所处环境休戚相关,既突出周围景观地貌的主题,起到点题作用,又隐身于大山大水之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摩崖石刻起源于远古时代的一种记事方式,盛行于北朝时期,直至隋唐以及宋元以后连绵不断。
A.亘古不变 B.质朴无华
C.休戚相关 D.连绵不断
5.文段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回国后我又几度访问苏州。奇怪的是,似乎冥冥中命薄缘悭,每次都遇到白先勇先生。他忙忙碌碌地往来于国外、国内之间,只想把昆曲艺术再一次隆重地推向海内外。他向我介绍苏州昆剧团的演员和剧目时,如数家珍捧以示客,这让我不禁觉得感慨系之。我们常常与珍宝咫尺天涯而不知相护相守。所谓文化,就在这相护相守间。
A.命薄缘悭 B.如数家珍
C.感慨系之 D.咫尺天涯
6.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随着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核心特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全球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式将发生深刻 。数字经济已成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重要基石,数字经济是以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通过 应用各类信息通信技术,推动生产生活数字化转型的全新的经济系统。这一经济形态正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产、生活和消费行为,不断 出新组织、新业态、新模式。数字基建对数字经济的价值体现不仅在“建”,关键在“用”。发展数字经济,建设数字中国,要让数字基础设施成为“ ”,不断提升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水平,实现高质量发展。
A.变化 融汇 诞生 先行官
B.变化 融合 催生 领头羊
C.变革 融汇 诞生 领头羊
D.变革 融合 催生 先行官
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那个夏日的下午,正是我异常繁忙之时,前行的车突然被堵在路上,此时无事可做,只好定下心来, 进退不得,又何必心烦气躁?眺望车外,路两边都是树。平时大概没有什么人会注意绿叶,也只有此时此境的我,在暑热逼人时又恰好身处冷气车厢,才会这么好整以暇地欣赏起它们来。那一树树的叶子,繁茂而翠绿,平时不知路过多少次了,却总是视而不见。人啊!拥有的一切,既不懂得要如何珍惜,也不觉得会瞬间失去,总以为凡事都是必然的,今天有的,明天照旧会有;等到刹那间失去了,才 为何当初不曾好好把握。
这一片绿让我想起了年少时光,那时候物质实在太匮乏了:器具用坏修了又修;手表是要戴一辈子的;衣服只有三两件,哥传弟,姐传妹。 如此,日子还是过得很开心。那时候,一个大杂院里住好几家人。院子中间是公用的空地,养鸡的养鸡,养狗的养狗,剩下窄窄的角落,长了一些不起眼的花花草草,也不知道是谁种下的。公用厕所旁有一棵夹竹桃,叶子尖 长,叶面深绿,叶背浅绿,在晨曦中摇曳生姿,为我们增添了不少生活的情趣。
A.既然 察觉 虽然 却
B.即使 察觉 虽然 而
C.即使 惊觉 尽管 却
D.既然 惊觉 尽管 而
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一千年而始终活着,血脉畅通、呼吸匀停,这是一种何等 的生命!一代又一代艺术家 向我们走来,每个艺术家又牵连着喧闹的背景,在这里举行着横跨千年的游行。纷杂的 使我们眼花缭乱,呼呼的旌旗使我们满耳轰鸣。在别的地方,你可以蹲下身来细细玩索一块碎石、一条土埂,在这儿完全不行,你也被裹卷着,身不由己,踉踉跄跄,直到被历史的洪流 。
A.广博 不绝如缕 衣饰 消融
B.广博 前呼后拥 衣服 融化
C.壮阔 前呼后拥 衣饰 消融
D.壮阔 不绝如缕 衣服 融化
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儒学作为一种精神导向 在唐诗的创作宗旨和思想内涵中,对其产生了 而又深远绵长的影响。通过对儒学的吸收、 、融合,唐诗逐渐开拓着自身新的发展道路,尤其在应制、宦游、乐府、咏史等多种诗歌类型中,形成了 的诗性表达。
A.渗透 潜移默化 转化 文质浑融
B.渗漏 潜移默化 转化 文质彬彬
C.渗透 耳濡目染 转变 文质彬彬
D.渗漏 耳濡目染 转变 文质浑融
10.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晋人书札和小品文中隽句天成, 。陶渊明的诗句和文句的 ,也是这“世说新语时代”的产物。陶渊明散文化的诗句又 地影响着宋代散文化的诗派。苏、黄、米、蔡等人的书法也力追晋人萧散的风致。但总嫌 ,没有晋人的自然。
A.俯拾即是 巧妙 深深 好高骛远
B.俯拾即是 隽妙 遥遥 做作夸张
C.比比皆是 隽妙 深深 做作夸张
D.比比皆是 巧妙 遥遥 好高骛远
(二)标点运用
11.下列各项句子中的破折号,与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有一天,我抱着女儿上公园,突然她说,妈妈……头……她说着,把一缕东西从我的头发上摘下,托在手里。我定睛一看,魂飞天外——一条五彩斑斓的虫子,在女儿的小手内,显得狰狞万分。
A.爸爸立刻叫我立正站好——每次他有什么严重的教训总是叫我们立正站好——然后他严肃地问我:“为什么遇到担肥的人捏鼻子转头?”
B.我也知道补过的方法的:送他风筝,赞成他放,劝他放,我和他一同放。我们嚷着,跑着,笑着。——然而他其时已经和我一样,早已有了胡子了。
C.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
D.“唉,天可真凉了——”
12.下列各项句子中的问号,和文中问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俯身向地下看,“龙爪榕”的布局也是一个合纵连横的大战场,数个大根凸起,在地面上盘起让人不解其意的各种图形。更多的中根、小根乃至小小根,则一直延伸过来,生长到深不可测、宽不可测、远不可测的未知——也许整个古镇的地下,都是它的根系在维系和支撑着吧?
A.怎样阅读《红楼梦》这样的长篇小说呢?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把握。
B.难道闹钟没有响?他从床上明明是看见闹钟定在四点的,它肯定响过。
C.祥林嫂,你们的阿毛如果还在,不是也就有这么大了么?
D.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
13.下列各项句子中的引号,和文中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青的青翠,黄的金贵。在希望的田野上,玉米从破土出芽到拔节吐穗,模样昂扬,气质清新,颇得庄稼人的喜爱。尤其是平原地带那成千上万亩的阵势,宛如一望无际的海洋。庄稼人爱玉米,玉米却从不骄傲。天南海北,山川平原,玉米入土即生,是非常好养活的“硬核”庄稼。
A.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
B.我们有些同志喜欢写长文章,但是没有什么内容,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布,又臭又长”。
C.人们在“足不出户”的时代就能测算出遥远的星星的体积有多大、温度有多高。
D.他主持的研究课题通过了国家“863计划”论证。
14.下列各项句子中的括号,和文中括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贫困的岁月里,人也能感受到某些深刻的幸福,像我常记得添一碗热腾腾的白饭,浇一匙猪油、一匙酱油,坐在“户定”(厅门的石阶)前细细品味猪油拌饭的芳香,那每一粒米都充满了幸福的香气。
A.赵国的长城东起于代(今河北宣化境内),经过山西北部折入阴山,至高阙为止。
B.南方古猿的脑量(450~650毫升)高于一般化石猿类和现代类人猿。
C.他说得好:“未画之前,不立一格;既画之后,不留一格。”(《板桥集·题画》)
D.我们有力量打破这个黑暗,争到光明!我们的光明,就是反动派的末日!(热烈地鼓掌)
15.下列各项句子中的省略号,和文中省略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与盛唐相比,宋朝的时代精神已不在马上,而在闺房;不在世间,而在心境……心灵的安逸享受占据首位。不是对人世的征服进取,而是从人世的逃遁退避;不是人物或人格,而是人的心情意绪成了艺术和美学的主题。”宋代被认为是中国传统社会中文人的黄金时代。宋代文人不仅掀起了文人画的浪潮,确立了士大夫阶层的地位,而且由对绘画的审美扩大到园林、居室、器用等领域,追求极简之美,形成了品调高雅的造物艺术审美观。
A.新媳妇把被子铺在棺材底。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
B.鲁侍萍走至周萍面前:“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C.全城的人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写信,不敢交朋友,不敢看书……
D.你出门便是八抬大轿,还说不阔?……吓,什么都瞒不过我。
16.下列各项句子中的叹号,和文中叹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看见过幼稚园放学没有?从小小的门里,挤着的跳出涌出使人眼花缭乱的一大群的快乐、活泼、力量、生命;这一大群跳着涌着的分散在极大的周围,在生的季候里做成了永远的春天!一春来,对于春的憎嫌,这时都消失了。喜悦地仰首,眼前是烂漫的春,骄奢的春,光艳的春——似乎春在九十日来无数的徘徊瞻顾,百就千拦,只为的是今日在此树枝头,快意恣情地一放!
A.你给我出去!
B.我多么想看看他老人家呀!
C.怎么会是你啊!
D.咔嚓!一道闪电划破了夜空。
17.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丁句,标点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甲]古人说:“一死一生,乃知交情。”这话不错,患难之交最珍贵。[乙]可凡事都有悖论:瓷器越华贵,越经不起碰摔;交情越深厚,越经不起伤害。楚汉之际,张耳与陈余结为刎颈之交,后来只因一次误会,竟水火不容,刀戈相见……[丙]有一首诗写得好,说朋友是“雪夜的火炉、雨中的红伞、无言的牵挂、彼此的忧欢、一个灵魂孕育在两个人的胸膛……”可是,我们无须背诵华丽的辞藻,不必探寻朋友的哲理内涵。[丁]人之交友出于天性,“嘤其鸣矣,求其友声”,为的是人生路上能有几位同行的伙伴,走得不寂寞。
A.甲 B.乙
C.丙 D.丁
18.文段中画横线的甲、乙、丙、丁句,标点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甲]古人笔下生花,作品如行云流水。人们最初读到的有关“捣衣”的古典诗词,会是哪一首呢?[乙]可能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抑或是李白的《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丙]那么,“捣衣声”究竟是怎样的声音?是单调机械扰人心绪的?还是杂而不乱缠绵深淳的?许多人不甚明白。从事民俗研究的王明教授也曾为此感到困惑。然而,某个深秋夜晚在内蒙古乡村的所见所闻,让他茅塞顿开——[丁]那一晚,“清冷的月光如霜似水洒在地上,一片惨白。此时,‘梆梆梆’的捣衣声,响成一片,有高有低,互相呼应,构成一篇激动人心的乐章”。
A.甲 B.乙
C.丙 D.丁
19.文段中的①~④处,标点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黟县的西递和宏村,拥有蜚声海内外的徽派建筑群。两村背依青山,清流抱村穿户,数百幢明清时期的民居静静伫立。高大奇伟的马头墙有骄傲睥睨的表情、跌宕飞扬的韵致、①灰白的屋壁被时间涂画出斑驳的线条。李白的“黟县小桃源,烟霞百里间。地多灵草木,人尚古衣冠”,道出了这里山水风物的幽美、民风人情的淳厚从容。要真正领略徽派建筑之美,该是在西递村。②在都市的喧哗之外,西递向我们呈现了一种宁静质朴的民间生活。从远处望去,西递是一片线条简洁的黑瓦铺成的屋顶和高大的白墙,黑白相间,③错落有致。迈入老屋你会发现,这些老屋内部的繁复精致与外部的简洁纯粹形成鲜明的对照,徽派建筑中著名的三雕——④木雕、砖雕、石雕,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A.① B.②
C.③ D.④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