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强化练(九) 古代诗歌阅读A(原卷+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项强化练(九) 古代诗歌阅读A(原卷+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26 11:05:51

文档简介

专项强化练(九) 古代诗歌阅读A
1.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1)~(2)题。
观 书
于 谦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写诗人春日一次具体的观书经历,形象地说明开卷有益之理,抒发了对读书生活的喜爱之情。
B.“直下”“三千”两词,写出了书的吸引力之大和读书速度之快,生动地描绘出诗人如饥似渴的读书情状。
C.颈联对仗工整,说理形象,“活水源流随处满”一句化用了朱熹“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诗句。
D.尾联以“金鞍玉勒寻芳客”为衬托,突出诗人的书斋生活之美好,表达了他勤于读书、高雅不俗的人生志趣。
(2)诗人认为读书有哪些乐趣?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送著作佐郎崔融等从梁王东征①
陈子昂
金天方肃杀,白露始专征。
王师非乐战,之子慎佳兵。
海气侵南部,边风扫北平。
莫卖卢龙塞②,归邀麟阁③名。
[注] ①此诗作于696年,契丹人发动叛乱,唐王朝出兵征讨。②卢龙塞:当时北平郡的边境要塞。三国时,曹操北征乌桓,田畴献策自卢龙口进军,果获大胜,论功行赏时,田畴拒不接受,说:“岂可卖卢龙塞以易赏哉!”③麟阁:麒麟阁。汉宣帝时曾供奉霍光等十一名功臣的画像在此阁中,以表彰他们的功绩。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点明出征送别的时间,“肃杀”“白露”渲染出送别时的气氛,烘托出朝廷军队东征阵容的庄重严肃。
B.颔联表明此次出征定是一场苦战,规谏将随梁王出征的崔融,一定要用好手中的佳兵。
C.颈联表现河北战场的环境,“海气”“边风”都是带杀气的物象,“侵”“扫”写出了军队征伐的气势。
D.全诗写景不事雕琢,词句铿锵,刚健有力,撼动人心,一扫南北朝的“绮靡”诗风。
(2)全诗寄寓着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闻李六景俭自河东令授唐邓行军司马,以诗贺之
白居易
谁能淮上静风波,闻道河东应此科。
不独文词供奏记,定将谈笑解兵戈。
泥埋剑戟终难久,水借蛟龙可在多?
四十着绯①军司马,男儿官职未蹉跎。
[注] ①着绯:穿红色的官服。唐制,文武三品以上服紫,四品服深绯,五品服浅绯,六品服深绿,七品服浅绿,八品服深青,九品服浅青。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开门见山,交代写作缘起。“谁能”二字看似发问,实为肯定其卓越的才能。
B.颔联正面描写,赞美了李景俭具备“文可治世、武可定邦”的才华,对其充满敬佩之情。
C.尾联含蓄地表达了作者虽居低位,被贬江州,但仍思报国却壮志难酬的愤慨之情。
D.诗歌整体语言风格通俗易懂、明白晓畅,真挚地表达了对友人升迁的欣喜之情。
(2)诗歌颈联不仅手法精妙,而且意蕴深刻,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西江月·秋兴
程 馞①
尽日荷锄治圃,有时捉杖寻泉。山翁招我坐桥边,笑指菊花开遍。
隔岸重重竹树,近溪点点潭烟。滩头流下小渔船,转过芦花不见。
[注] ①程馞:字墨仙,明朝休宁人。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尽日荷锄治圃,有时捉杖寻泉”对仗工整,音韵和谐,通过白描再现了作者日常生活的闲适,富有情趣。
B.五、六句妙用叠词,生动准确,“重重”写出“竹树”浓密蓊郁之态,“点点”营造“潭烟”轻盈迷蒙之境。
C.全词融情于景,借竹树潭烟、渔船下滩、芦花隐船三幅图景表达自己对归隐高洁生活的喜爱,引人遐思。
D.词末两句充满神秘,不知小渔船从何而来又去往何处,只知它经滩头顺流而下,最终和芦花一起消失不见。
(2)这首词中的“山翁”形象,对表达作者追求隐逸高洁的品性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AGE专项强化练(九) 古代诗歌阅读A
1.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1)~(2)题。
观 书
于 谦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写诗人春日一次具体的观书经历,形象地说明开卷有益之理,抒发了对读书生活的喜爱之情。
B.“直下”“三千”两词,写出了书的吸引力之大和读书速度之快,生动地描绘出诗人如饥似渴的读书情状。
C.颈联对仗工整,说理形象,“活水源流随处满”一句化用了朱熹“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诗句。
D.尾联以“金鞍玉勒寻芳客”为衬托,突出诗人的书斋生活之美好,表达了他勤于读书、高雅不俗的人生志趣。
(2)诗人认为读书有哪些乐趣?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解析:A项,“春日”分析错误,且不一定是“一次具体的”,这首诗写诗人自我亲身体会,抒发喜爱读书之情,盛赞读书的作用,并非观书经历。
答案:A
(2)答案:①读书可使人如与故友朝夕相随,忧乐与共,得到慰藉陪伴;②读书可使人沉醉书中,涤荡心胸,感觉清明纯净;③读书可使人增长新知,充实满足;④读书可使人享受书斋生活的美好与高雅,并能自得其乐。(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送著作佐郎崔融等从梁王东征①
陈子昂
金天方肃杀,白露始专征。
王师非乐战,之子慎佳兵。
海气侵南部,边风扫北平。
莫卖卢龙塞②,归邀麟阁③名。
[注] ①此诗作于696年,契丹人发动叛乱,唐王朝出兵征讨。②卢龙塞:当时北平郡的边境要塞。三国时,曹操北征乌桓,田畴献策自卢龙口进军,果获大胜,论功行赏时,田畴拒不接受,说:“岂可卖卢龙塞以易赏哉!”③麟阁:麒麟阁。汉宣帝时曾供奉霍光等十一名功臣的画像在此阁中,以表彰他们的功绩。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点明出征送别的时间,“肃杀”“白露”渲染出送别时的气氛,烘托出朝廷军队东征阵容的庄重严肃。
B.颔联表明此次出征定是一场苦战,规谏将随梁王出征的崔融,一定要用好手中的佳兵。
C.颈联表现河北战场的环境,“海气”“边风”都是带杀气的物象,“侵”“扫”写出了军队征伐的气势。
D.全诗写景不事雕琢,词句铿锵,刚健有力,撼动人心,一扫南北朝的“绮靡”诗风。
(2)全诗寄寓着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解析:B项,“此次出征定是一场苦战”“一定要用好手中的佳兵”错误。句中的“乐战”是“好战”之意。“慎佳兵”是用来劝友人要慎重兵事,少杀戮。
答案:B
(2)解析: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进行分析。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的诗歌往往都表达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一般会直接表达思想感情;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作者的情感或借景抒情。“王师非乐战,之子慎佳兵”,统治者当垂恤生灵,“偃兵天下”,因此王师不喜战伐,以仁义为本。这里用“慎佳兵”来劝友人要慎重兵事,少杀戮。两句诗表面上歌颂王师,实则规谏崔融,显得委婉含蓄,盛赞唐军的仁义。“海气侵南部,边风扫北平”,借表现河北战场的环境,来盛赞唐军的兵威。梁王大军兵多将良,军容整肃,这次东征定能击败叛军,大获全胜。“海气”“边风”都是带杀气的物象,“侵”“扫”表现出东征的气势。“莫卖卢龙塞,归邀麟阁名”,进一步以古人的高风节义期许友人,呼应三、四两句。作者一方面力主平叛;另一方面,又反对穷兵黩武,反对将领们为了贪功邀赏、迎得武则天的欢心而扩大战事,希望他们能像田畴那样淡泊明志,以国家大义为重。这两句实际上是希望友人能在这方面做出表率,表现了作者出语坚决,正气凛然。
答案:①盛赞唐军的仁义。“王师非乐战”写出王师不喜战伐,以仁义为本。②劝勉友人要慎重兵事,垂恤生灵。“之子慎佳兵”表明要慎重兵事,少杀戮。③赞颂唐军的兵威,对征讨怀有必胜的信心。“海气侵南部,边风扫北平”,大军兵多将良,军容整肃,定能击败叛军。④劝诫友人等将领们莫要贪功邀赏。“莫卖卢龙塞,归邀麟阁名”,希望友人能够以国家大义为重。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闻李六景俭自河东令授唐邓行军司马,以诗贺之
白居易
谁能淮上静风波,闻道河东应此科。
不独文词供奏记,定将谈笑解兵戈。
泥埋剑戟终难久,水借蛟龙可在多?
四十着绯①军司马,男儿官职未蹉跎。
[注] ①着绯:穿红色的官服。唐制,文武三品以上服紫,四品服深绯,五品服浅绯,六品服深绿,七品服浅绿,八品服深青,九品服浅青。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开门见山,交代写作缘起。“谁能”二字看似发问,实为肯定其卓越的才能。
B.颔联正面描写,赞美了李景俭具备“文可治世、武可定邦”的才华,对其充满敬佩之情。
C.尾联含蓄地表达了作者虽居低位,被贬江州,但仍思报国却壮志难酬的愤慨之情。
D.诗歌整体语言风格通俗易懂、明白晓畅,真挚地表达了对友人升迁的欣喜之情。
(2)诗歌颈联不仅手法精妙,而且意蕴深刻,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解析:C项,“表达了作者虽居低位,被贬江州,但仍思报国却壮志难酬的愤慨之情”错误,尾联“四十着绯军司马,男儿官职未蹉跎”的意思是“不惑之年就官至司马,你这一辈子没有浪费了光阴啊”。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李景俭升为军司马的喜悦之情以及对友人仕途前景充满期望的心情。
答案:C
(2)解析:从整体上看,诗歌语言风格通俗易懂、明白晓畅,真挚地表达了对友人升迁的欣喜之情。颈联“泥埋剑戟终难久,水借蛟龙可在多”的意思是“剑戟尘埋总会有显露锋芒的机会,蛟龙腾飞不在于水的多少”。这两句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剑戟埋于泥沙”“蛟龙困于浅滩”比喻贤达人才受到埋没,得不到明主的重用,这既是对友人李景俭的比喻,也是对诗人自己的比喻。同时,诗人被贬官,位卑言轻,对李景俭升任行军司马有称羡之意,遣词贴切,语意明晰。“终难久”“可在多”表面上是说剑戟埋于泥沙终有显露锋芒的机会,蛟龙困于浅滩终有腾飞升天的时候,既表达了对李景俭终于升迁的祝贺与欣慰,也表达了希望自己能重新被朝廷起用、为国建功立业的期盼之情。
答案:运用比喻,用“埋于泥沙之剑戟”“困于浅滩之蛟龙”比喻受埋没之人才,既喻友,也喻己;“终难久”“可在多”既表达了对李景俭终于升迁的祝贺与欣慰,也表达了希望自己能重新被朝廷起用、为国建功立业的期盼之情。
4.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西江月·秋兴
程 馞①
尽日荷锄治圃,有时捉杖寻泉。山翁招我坐桥边,笑指菊花开遍。
隔岸重重竹树,近溪点点潭烟。滩头流下小渔船,转过芦花不见。
[注] ①程馞:字墨仙,明朝休宁人。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尽日荷锄治圃,有时捉杖寻泉”对仗工整,音韵和谐,通过白描再现了作者日常生活的闲适,富有情趣。
B.五、六句妙用叠词,生动准确,“重重”写出“竹树”浓密蓊郁之态,“点点”营造“潭烟”轻盈迷蒙之境。
C.全词融情于景,借竹树潭烟、渔船下滩、芦花隐船三幅图景表达自己对归隐高洁生活的喜爱,引人遐思。
D.词末两句充满神秘,不知小渔船从何而来又去往何处,只知它经滩头顺流而下,最终和芦花一起消失不见。
(2)这首词中的“山翁”形象,对表达作者追求隐逸高洁的品性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解析:D项,“最终和芦花一起消失不见”错误,是消失在芦花中。
答案:D
(2)答案:①“山翁”本就是怡然自安、超然自处的隐逸者形象。②“招”与“笑”,可见作者与“山翁”关系的亲密,“山翁”衬托了作者的隐逸形象。③“笑指菊花开遍”,菊花衬托出二人品质高洁。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