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语文仿真模拟卷(一)(原卷+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届高考语文仿真模拟卷(一)(原卷+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26 11:10:38

文档简介

仿真模拟卷(一)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人类学在中国历经近百年的发展,成就斐然,为历史学提供了诸多启示。“田野作业”是研究人类学的基本方法,对历史学者有重要的方法论启迪,可以改变传统史学单纯依靠文献的局限。但“田野作业”难免遭遇困难。
首先,“田野”是什么就很难说清。人类学者最初的“田野作业”,主要针对的是相对“原始”的族群,是没有文字传承的部落文化。对于非原始族群来说则情况迥异。中华各民族中有些很早就有了自己的文字,有些在近代接受帮助创造了自己的文字,其社会状况及历史演变,往往有详细的文字记载。这就使中国的人类学研究面临两难境地:依靠田野吧,人家有文字;依靠文字吧,又好像脱离了人类学的研究轨范。由于这一问题的存在,以中国为研究对象的人类学者便开始强调历史文献的重要性,除进行田野调查“访问活人”外,也辛勤钻研历史文献,做“访问死人”的工作,因此中国丰富的历史文献成为人类学的又一宝藏。
【甲】这一变化并不意味着中国人类学者自废武功。中国人类学的研究取向,虽然少了一些西方人类学者喜欢的形而上元素,但其崇实精神对人类学而言,颇有点返璞归真的意味,中国人类学实际上就是人类学与历史的结合。人类学家威廉斯在谈到历史学与人类学的关系时曾把历史学比喻成“小提琴家的左手”。历史学者是否可以将人类学视为“小提琴家的右手”,在自己从事的研究中,主动吸纳人类学者重视抽象理论与宏大叙事的积极元素,以避免当下历史学研究出现“碎片化”倾向呢?
其次,与田野相关的是历史遗存问题。“田野作业”最重要的是看遗存,即世代传承下来的物质和精神的制作。然而正如马林诺夫斯基所言,遗存能够延续,在于它已获得新的意义,除非采取某种明确的道德和价值态度,而不是按这一现象在今天的形态来研究它,否则,我们就只能对其用途和意义做失真的描述。很多流传至今的文化习俗或遗存,一旦其原生态环境不复存在,就已经变化失真了。以纳西古乐为例,你能相信它是真正的唐乐吗?在远离文明繁衍中心的边缘之地能有中原古礼的原生态环境吗?我认为是很难有的。作为“礼”重要标志的原本是中原的古乐,它离开故土,脱离原先的生态系统,要在类似纳西族所在的地区孤独地存在下去,实在难以想象。
这提醒研究者,随着现代文明的推进,很多号称“原始”的生活环境及生存方式,实际上已不复存在,或者至少已发生性状变化,研究者不能轻信“田野”里看到的文化场景。同时,提醒历史学者必须保持高度的学术警惕,不能轻易相信“田野”里所谓的“原始”见闻。
(摘编自杨天宏《人类学对历史学的方法启示》)
材料二 当我们在图书馆和档案馆阅读着装订整齐、入档清楚的文献时,常常会忘了这些材料原来是存在于图书馆和档案馆之外的。面对那些不愿超越文献研究的历史学者,我至少能提出这样的忠告:这类材料在庙宇的墙壁上、在私人的收藏里多得是,除非你到现场考察,否则你是没有机会读到它们的。
然而,多收集些文献材料,不过是从事实地考察最起码的理由。事实上,到田野去的好处远远不止于此。最简单的理由是:你是无法读懂那些文献的——除非你知道那些文献为何书写,如何使用,是谁写的,是谁保存的,保存了什么,扔掉了什么。换句话说,经过层层筛选,最终流入图书馆和档案馆的文献只属极少数。到那些曾经发生过某些事情的地点看一看,会启发我们想到文献在最终落到历史学者的手中之前曾经历过怎样的过程。去过一个地方,你会对这个地方产生感觉。有时老房子还在,有时老房子不在,但基石犹存;有时人还在,你甚至可以跟他聊天。在这方面,历史学者可以从人类学者身上学到一二,因为后者更习惯于从活生生的人身上学习,多于从文献中学习。
【乙】我说“人还在”,我的意思是人们从历史中走出来吗?不错,我的确是这个意思。每当我走访一个地方,我会特别留意这个地方是否一直有人居住,其定居的历史有多久。在这些地方,你还可以看到知识代代相传,尽管人们已受现代教育、电视和互联网的影响甚深。你还可以从当地人的谈话中,听出书写传统在当地出现以来对人们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猜过去的私塾先生、歌者优伶、乡村道士,都曾经利用他们的“文献”,在乡村传播着某种原生的知识,情况就好比我们今天的学校教育和现代媒体把过去的这些知识逐渐擦掉一样。你可以从人们谈话的方式捡拾到一点这方面的历史,聆听历史的窍门是重要的不在于人们说些什么,而在于他们如何说。如有一次在山东,我问一位老人家为什么他的村子只有一个姓氏,他回答说:在过去,很少有男人会入赘到这个村子来。
历史学者从一个参与的观察者转变为科学的观察者——我知道用“科学”这个词不是太恰当,我的意思是我们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不错,中国正以惊人的速度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中国依旧是中国,依旧是那个中国人从他们的历史中获得诸多灵感的中国。
(摘编自科大卫《历史人类学者走向田野要做什么?》)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对中华民族展开人类学方面的研究,不能只采用“田野作业”的方法,因为有些民族的社会状况及历史演变过程往往有详细的文字记载。
B.威廉斯借用小提琴家的左手与右手来比喻历史学与人类学,形象准确地说明了两大学科的密切关系,强调它们之间互相影响,应彼此协调。
C.历史学者运用人类学的“田野作业”这一研究方法时,应注意不要简单地相信所看到的历史遗存,因其脱离所处的时代可能会发生性状变化。
D.尽管人们已经深受电视和互联网等现代文明的影响,但在一些地方还是能看到原生知识的代代相传,学者们依然能从“田野作业”中发现历史。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想在历史研究方面取得更好的成就,历史学者就应借鉴人类学的研究方式,不能只关注历史文献,还必须进行“访问活人”的“田野作业”。
B.虽然纳西古乐在远离文明繁衍中心的边缘之地被保存至今,但仍不能确信它是真正的唐乐,这个例子说明了现有的历史遗存很难不变化失真。
C.与经过层层筛选最终流入图书馆和档案馆的文献相比,那些在“田野作业”中搜集的资料数量更多,对学者们的研究来说也更有历史价值。
D.“田野作业”中关注受访者如何说是聆听历史的窍门,文中山东那位老人家对他的村子只有一个姓氏相关原因的解释,就是典型例证。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最后两段中心论点的一项是(3分)(  )
A.王国维运用现代考古学成果,结合文献史籍资料,对汉代边塞和烽燧、西域丝绸之路等一系列问题做了详尽的考释,创立了以“纸上之材料”与“地下之新材料”相互印证的“二重证据法”。
B.摩尔根研究与他同时代的印第安人部落,其著作却冠以《古代社会》这一名称,是因为原始部落文明在尚未走出原始状态时,很少发生性状变化。
C.费孝通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先后开展了著名的“江村调查”和“云南三村”调查等人类学研究工作,接触到了文明发达程度较高的民族。
D.世界第一部人类学纪录片《北方的纳努克》的导演在回忆录中透露,影片中展现的因纽特部落原始的捕猎海象的方法其实是摆拍。
4.两则材料都围绕“田野作业”展开论述,但目的各不相同,请分别说明。(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何理解文中两个画横线句子的作用?请分别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甲】这一变化并不意味着中国人类学者自废武功。
【乙】我说“人还在”,我的意思是人们从历史中走出来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幺姨的灿烂年华
贺捷生
我亲爱的幺姨,总是认为自己不会被时光打败的幺姨,万不得已,终于坐上轮椅了。这让我们两代从长征路上走过来的女人,让104岁的她和84岁的我,多少有些伤感。生活那么漫长、那么灿烂,从来不向命运低头的幺姨,还以为她仍然是那个以18岁的花样年华嫁给红六军团总指挥萧克将军的女生呢。
幺姨是那个年代最时髦也最有文艺范儿的女生。她档案的第一栏写着:蹇先佛,1916年7月出生,毕业于长沙衡粹女子职业学校艺术系美术专业。13岁那年听说当红军的二姐也就是我妈,嫁给了在湘西创建红军队伍的贺龙。15岁听到了“九一八”事变的消息,义愤填膺地走上街头,喊出“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口号。
1934年12月26日,幺姨记得清清楚楚,18岁的她郑重地走出家门,去找二姐所在队伍的最高军事长官参加红军。父亲贺龙那天在临时司令部,忽然感到眼前一亮,一个青春焕发的女子站在他面前。
幺姨说,司令官,我来参加红军,你不会不欢迎吧?父亲片刻的拘谨,被幺姨的爽朗驱散了。他故意说,参加红军可不是闹着玩的,你一个城里的洋学生,细皮嫩肉的,当红军能干啥?幺姨顺着父亲卖的关子说,我一个艺术系的毕业生,能写会画,你打着灯笼都难找。父亲说,那是那是,我们还真缺你这样的人。想了想,他神情肃然地说,你得先与你二姐商量商量。
幺姨收敛笑容,认真地说,姐夫,二姐跟我谈过了,说了革命的艰难,说了参加红军要流血牺牲。她还告诉我大哥牺牲了。但我想过了,二姐能吃的苦,我也能吃。
父亲说,那好,你当红军的事,我批准了。不过,话要说在前面,我虽然是你的姐夫,但也是这支队伍的总指挥,今后遇上生生死死的事,你可不能躲。幺姨说,姐夫,你放心吧,我们蹇家人没有说话不算数的。
红二、六军团进驻慈利县城关镇时,父亲和萧克将军一进城就去拜访在城东开染坊的我的外公蹇承宴。外公对他们说,蹇家怕是着了共产党的魔,先是大儿和二女当了红军,如今幺女和二儿也争着要跟你们走。我想好了,不阻拦他们。就是这次拜会,让当年只有27岁的红六军团长萧克将军与幺姨相遇相识,两人爱好相近,趣味相投。没多久,没有繁文缛节,他们在母亲和幺姨的故乡结婚了。
1935年11月19日,红二、红六军团接到命令,踏上长征路。我在这年11月1日出生,幺姨在贵州境内发现自己怀孕了。在接下来的路上,被称为“红军姊妹花”的母亲和幺姨,一个背着越来越沉的我走,一个挺着越来越大的肚子走。
母亲和幺姨姐妹俩在长征路上很少见面,1936年7月终于在甘孜住下来,母亲就背着我来到幺姨身边。幺姨给我们准备的礼物,是节省下来的一点粮食和采来的一大把野菜。见面时,母亲告诉幺姨,她们做卫生员的弟弟在翻越雪山时,因跑前跑后照顾伤员,累死在雪山上,埋在雪谷里。
没等姐妹俩从悲伤中缓过劲来,就传来了部队开拔的号角声。她们心知肚明,命令是她们的丈夫——红二方面军总指挥和副总指挥共同下达的,十万火急,即使幺姨随时会分娩也得出发。母亲背着我,搀着幺姨,坚定地向草原深处走去。
第一天走了大半天,四野茫茫。幺姨突然“哎哟”一声,羊水破了,她疼得失声喊叫,蹲在地上起不来。母亲环顾四周,看见路边有个只剩四堵颓败断墙的藏民放羊用过的土堡,忙把幺姨搀进去。没有器械,没有产床,也没有水,母亲就让姨父铲来一些草皮,垫在地上,上面铺上野营用的被褥,天当被,地当床。
孩子生下来了,是个男婴,哭声响亮。姨父喜不自禁,给他取名萧堡生,草原上土堡里出生的意思。
休息了几个小时,继续上路。
第三天,幺姨刚被扶上马走了几步,就一头栽下来。恰巧杨尚昆夫人李伯钊路过,上前一看,说幺姨失血过多,但主要还是饿的。说着,摘下身上装着大约有一斤大米的干粮袋,扔了过来。幺姨拼尽全身力气说,不行呀,李大姐,过草地,粮食是每个人的命啊!但李伯钊头也不回地走远了。
母亲和幺姨走出了草地,大人和孩子都活了下来。
幺姨与萧克将军的第二个孩子,还有第三个孩子,生在战火纷飞的抗日战场上。有意思的是,他们的第三个孩子,不是一个人,而是一部长篇战争小说,书名叫《浴血罗霄》。
五年前,近百岁的幺姨粉碎性骨折,她拒绝保守治疗,勇敢接受手术,又颤颤巍巍地站起来了。104岁的她虽然最终坐上了轮椅,但仍然顽强地挺立着身躯,她就是不想被命运打败。
(有删改)
文本二
我近年写的是回忆和追溯性的散文。有人说我很特别,独自在营造“红色意境”。我觉得这种说法没什么不好,我能够接受。但必须告诉人们,我写的都是我亲身经历的事情,还有我爱着的那些人。真实和真情,是我最在乎、最珍惜的东西。我把这种真实和真情,当作我写作必须遵守的原则。
我重提这些历史,绝不是要重温家族的光荣,而是要说明信仰的光辉和理想的旗帜,是父辈们舍生忘死的动力之源。信仰永远都是鼓舞我们奋发进取的精神号角。有了信仰,我们的事业才能发展,我们的国家才能进步。
(摘编自贺捷生《父亲的雪山母亲的草地》的
《后记》和《自序》)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幺姨积极参加红军队伍,既有“九一八”事变的时代因素,也有家庭因素,还有她比较时髦、有文艺范等个人因素。
B.作者对贺龙元帅着墨不多,通过人物之间的几句对话,就为读者勾勒出一位风趣随和、思虑周密的红军指挥员形象。
C.文章以幺姨坐上轮椅让人伤感开篇,又以幺姨坐上轮椅仍“顽强地挺立着身躯”结尾,这样写既首尾呼应,又升华了主题。
D.文章语言平白如话,通俗生动,已届耄耋之年的作者如同坐在读者面前,将幺姨的革命往事娓娓道来,亲切动人。
7.下列与文本一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毛泽东《七律·长征》中“五岭逶迤腾细浪”与文中“母亲背着我,搀着幺姨,坚定地向草原深处走去”等描写极具画面感,表现了红军的革命意志。
B.作者的舅舅为照顾伤员而牺牲,李伯钊把珍贵的口粮留给幺姨,这两件事的叙述方式不同,但是都能体现不怕艰险、勇于牺牲的长征精神。
C.《浴血罗霄》这部长篇战争小说在战火中诞生,具有虚构性,是萧克夫妇的“孩子”,也是研究中国共产党党史和人民军队军史的珍贵资料。
D.鲁迅的《藤野先生》和本文都以亲历者“我”的口吻展开叙事,前者回忆了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经历,后者再现了幺姨参加红军、长征等革命往事。
8.为什么说幺姨的年华是“灿烂”的?请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如果在“红色经典读书分享会”上推荐《幺姨的灿烂年华》,请结合两则文本,列出理由并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房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人。幼聪敏,博览经史,工草隶,善属文。父病绵历十旬,玄龄尽心药膳,未尝解衣交睫。太宗徇地渭北,玄龄杖策谒于军门。太宗一见,便如旧识,署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玄龄既遇知己,罄竭心力,知无不为。贼寇每平,众人竞求珍玩,玄龄独先收人物,致之幕府。及有谋臣猛将,皆与之潜相申结,各尽其死力。玄龄在秦府十余年,常典管记,每军书表奏,驻马立成,文约理赡,初无稿草。隐太子以玄龄、杜如晦为太宗所亲礼,甚恶之,谮之于高祖,由是与如晦并被驱斥。贞观三年,拜太子少师,固让不受,摄太子詹事,兼礼部尚书。明年,代长孙无忌为尚书左仆射,改封魏国公,监修国史。既任总百司,虔恭夙夜,尽心竭节,不欲一物失所。闻人有善,若己有之。明达吏事,饰以文学,审定法令,意在宽平。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卑贱。论者称为良相焉。高宗居春宫,加玄龄太子太傅,仍知门下省事,监修国史如故。寻以撰高祖、太宗《实录》成,降玺书褒美,赐物一千五百段。其年,玄龄丁继母忧去职,特救赐以昭陵葬地。未几,起复本官。太宗亲征辽东,命玄龄京城留守,手诏曰:“公当萧何之任,朕无西顾之忧矣。”军戎器械,战士粮廪,并委令处分发遣。玄龄屡上言敌不可轻,尤宜诫慎。寻与中书侍郎褚遂良受诏重撰《晋书》。二十二年驾幸玉华宫时玄龄旧疾发诏令卧总留台及渐笃追赴宫所乘担舆入殿将至御座乃下太宗对之流涕,玄龄亦感咽不能自胜。敕遣名医救疗,尚食每日供御膳。若微得减损,太宗即喜见颜色;如闻增剧,便为改容凄怆。后疾增剧,遂凿苑墙开门,累遣中使候问。上又亲临,握手叙别,悲不自胜。皇太子亦就之与之诀。寻薨,年七十。废朝三日。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第十六》)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二十二年/驾幸玉华宫/时玄龄旧疾发/诏令卧总留台/及渐笃/追赴宫/所乘担舆入殿/将至御座乃下/
B.二十二年/驾幸玉华宫/时玄龄旧疾发/诏令卧/总留台/及渐笃/追赴宫/所乘担舆入殿/将至御座乃下/
C.二十二年/驾幸玉华宫/时玄龄旧疾发/诏令卧/总留台/及渐笃/追赴宫所/乘担舆入殿/将至御座乃下/
D.二十二年/驾幸玉华宫/时玄龄旧疾发/诏令卧总留台/及渐笃/追赴宫所/乘担舆入殿/将至御座乃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礼部,官署名,隋唐为六部之一,分礼部司、祠部、主客、膳部四司,掌管礼仪、祭祀、学校、科举等事。
B.春宫,太子居东宫,因“东”时属春,故“春宫”也称“东宫”,亦代指太子。
C.昭陵,唐太宗与皇后的合葬陵墓,共有180余座陪葬墓,如房玄龄、魏征、李靖等陪葬墓都在其中。
D.尚,指掌管帝王的事物;尚食,指掌管帝王膳食的官职,类似的还有尚衣、尚方、尚飨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房玄龄尊老尽孝。他父亲曾经长时间生病,房玄龄将自己的心思全部用在父亲的药物和膳食上,不曾脱衣服睡过一次好觉。
B.房玄龄竭忠尽智。遇到谋臣和猛将,房玄龄就私下跟他们结交;他通达政事,审定法令务求宽严相济,按才能大小录用人才。
C.房玄龄文笔超群。他在秦王府中常管理文书,每逢写军书奏章,很快完成,文辞简约,说理充分,根本就不用打草稿。
D.房玄龄虔诚恭敬。自从负责总领百官的事务后,他对人对事尽心尽力,喜闻他人的长处,不以自己的长处衡量人或事物。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贼寇每平,众人竞求珍玩,玄龄独先收人物,致之幕府。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隐太子以玄龄、杜如晦为太宗所亲礼,甚恶之,谮之于高祖,由是与如晦并被驱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唐太宗李世民这样评价房玄龄:“有筹谋帷幄,画定社稷之功。”在房玄龄病情不断加重时,唐太宗是如何对待这一功臣的?请用自己的话简要说明。(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15~16题。
宾 至
杜 甫
幽栖地僻经过少,老病人扶再拜难。
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①车马驻江干。
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粝腐儒餐。
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
客 至
杜 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②。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注] ①漫劳:空劳。②旧醅:隔年的陈酒。古人好饮新酒。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两首诗的首联都描写了环境,但《宾至》还写了宾客年老多病特来拜访,从而引出颔联宾客来访的原因。
B.《宾至》颔联含意非常丰富,既表达了作者的自谦之意,还传达出作者的傲岸之态和自嘲之情。
C.《客至》颔联把笔触转向庭院,引出“客至”,作者采用与客对话的口吻,增强宾主接谈的生活实感。
D.《宾至》尾联特致歉意,兼邀贵客重来;《客至》尾联突出邀邻助兴的细节,流露出主人欢欣的心情。
16.两首诗的颈联虽然都写了招待宾客,但是在情感侧重上有所不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陆游《游山西村》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描摹了南宋时农村风俗画卷。
(2)古代诗人常用“梨花”这一意象来代指美好春光,或者渲染浓浓乡愁,或者表达依依惜别之情等。诗人岑参就特别喜欢运用这一意象,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辛弃疾对词的一大贡献就是使用大量军事化意象,让具有女性柔婉之美的词有了昂扬的血性男儿之美,扩大了词的表现空间。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最典型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每年三月,草长莺飞桃花开,四面八方的上海人云集而来,到书院看桃花。灿烂的桃花,含笑怒放,一大片一大片的桃树,形成一个(    )的世界,一张张笑脸沉浸其中。
家家户户的小花园、小果园里,白玉兰、粉玉兰谢了樱花开,__①__,杜鹃谢了月季、玫瑰、扶桑热热闹闹地次第开放。小河边、道路旁、瓜田地角、庭院前后,目力所及之处,都是(    )的花朵,处处惹人眼,各种花儿开得太茂盛了,以至人们分辨不清,空气里(    )着的好闻的味道,__②__。
海风吹来,暖洋洋的,有一股独特的清新气息。海鸥的鸣叫声透着喜气;跳跳鱼在浅海滩欢呼雀跃,迎接着书院的春天;蛏子张开嘴巴,在春水中吐着泡泡;螃蟹也出来感受春日的阳光,在海滩上爬来爬去。海滩边,一片绿色的芦苇一天一个样儿地使劲儿拔节,日渐茂盛起来,很多人前来采摘鲜嫩的叶子回家包粽子。
18.依次填入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迷离 花团锦簇 洋溢
B.迷乱 花团锦簇 弥漫
C.迷离 姹紫嫣红 弥漫
D.迷乱 姹紫嫣红 洋溢
19.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B.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
C.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D.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①现在大多数家长在关注孩子身高时,往往更多地考虑遗传、营养、运动、疾病等因素,却忽略了情绪对身高的影响,其实好心情也是促进孩子长高的重要因素。如果经常吓唬、训斥甚至打骂孩子,孩子的情绪就会受到不良影响,这会影响生长激素的分泌,影响孩子长高。
②除了情绪,睡眠也是一个重要因素。生长激素夜间分泌达到最高的顶点,睡眠促进体力恢复,促进骨钙沉积,促进吸收营养物质。固定的入睡和起床时间有利于孩子形成规律稳定的睡眠周期,刺激人体分泌更多的生长激素,能更高效地帮助孩子长高。对于那些睡得晚的孩子,家长也不必操之过急,应该循序渐进地帮孩子建立规律的睡眠周期。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请用一个反问句概括第①段内容,用一个否定句概括第②段内容。每句不超过15个字。(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2020年诺贝尔文学奖揭晓,授予了美国诗人露易丝·格丽克,这也就意味着村上春树又一次与该奖项失之交臂,不少网友表示:“又是心疼村上春树的一年。”但作为知名作家的村上春树,需要被同情吗?不少人也开始戏称他为“万年陪跑”。70岁的村上春树在他担任DJ的特别电台节目中宣称,自己要干自己喜欢的事,并将继续努力写作到90岁。对于“万年陪跑”的戏称,他本人对此不甚在意,在接受采访时还表示,“最重要的是读者,获不获奖是次要的”。有的人认同他的这种说法,也有的人替他鸣不平,认为优秀的作家应该得到应有的认可。
请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PAGE仿真模拟卷(一)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人类学在中国历经近百年的发展,成就斐然,为历史学提供了诸多启示。“田野作业”是研究人类学的基本方法,对历史学者有重要的方法论启迪,可以改变传统史学单纯依靠文献的局限。但“田野作业”难免遭遇困难。
首先,“田野”是什么就很难说清。人类学者最初的“田野作业”,主要针对的是相对“原始”的族群,是没有文字传承的部落文化。对于非原始族群来说则情况迥异。中华各民族中有些很早就有了自己的文字,有些在近代接受帮助创造了自己的文字,其社会状况及历史演变,往往有详细的文字记载。这就使中国的人类学研究面临两难境地:依靠田野吧,人家有文字;依靠文字吧,又好像脱离了人类学的研究轨范。由于这一问题的存在,以中国为研究对象的人类学者便开始强调历史文献的重要性,除进行田野调查“访问活人”外,也辛勤钻研历史文献,做“访问死人”的工作,因此中国丰富的历史文献成为人类学的又一宝藏。
【甲】这一变化并不意味着中国人类学者自废武功。中国人类学的研究取向,虽然少了一些西方人类学者喜欢的形而上元素,但其崇实精神对人类学而言,颇有点返璞归真的意味,中国人类学实际上就是人类学与历史的结合。人类学家威廉斯在谈到历史学与人类学的关系时曾把历史学比喻成“小提琴家的左手”。历史学者是否可以将人类学视为“小提琴家的右手”,在自己从事的研究中,主动吸纳人类学者重视抽象理论与宏大叙事的积极元素,以避免当下历史学研究出现“碎片化”倾向呢?
其次,与田野相关的是历史遗存问题。“田野作业”最重要的是看遗存,即世代传承下来的物质和精神的制作。然而正如马林诺夫斯基所言,遗存能够延续,在于它已获得新的意义,除非采取某种明确的道德和价值态度,而不是按这一现象在今天的形态来研究它,否则,我们就只能对其用途和意义做失真的描述。很多流传至今的文化习俗或遗存,一旦其原生态环境不复存在,就已经变化失真了。以纳西古乐为例,你能相信它是真正的唐乐吗?在远离文明繁衍中心的边缘之地能有中原古礼的原生态环境吗?我认为是很难有的。作为“礼”重要标志的原本是中原的古乐,它离开故土,脱离原先的生态系统,要在类似纳西族所在的地区孤独地存在下去,实在难以想象。
这提醒研究者,随着现代文明的推进,很多号称“原始”的生活环境及生存方式,实际上已不复存在,或者至少已发生性状变化,研究者不能轻信“田野”里看到的文化场景。同时,提醒历史学者必须保持高度的学术警惕,不能轻易相信“田野”里所谓的“原始”见闻。
(摘编自杨天宏《人类学对历史学的方法启示》)
材料二 当我们在图书馆和档案馆阅读着装订整齐、入档清楚的文献时,常常会忘了这些材料原来是存在于图书馆和档案馆之外的。面对那些不愿超越文献研究的历史学者,我至少能提出这样的忠告:这类材料在庙宇的墙壁上、在私人的收藏里多得是,除非你到现场考察,否则你是没有机会读到它们的。
然而,多收集些文献材料,不过是从事实地考察最起码的理由。事实上,到田野去的好处远远不止于此。最简单的理由是:你是无法读懂那些文献的——除非你知道那些文献为何书写,如何使用,是谁写的,是谁保存的,保存了什么,扔掉了什么。换句话说,经过层层筛选,最终流入图书馆和档案馆的文献只属极少数。到那些曾经发生过某些事情的地点看一看,会启发我们想到文献在最终落到历史学者的手中之前曾经历过怎样的过程。去过一个地方,你会对这个地方产生感觉。有时老房子还在,有时老房子不在,但基石犹存;有时人还在,你甚至可以跟他聊天。在这方面,历史学者可以从人类学者身上学到一二,因为后者更习惯于从活生生的人身上学习,多于从文献中学习。
【乙】我说“人还在”,我的意思是人们从历史中走出来吗?不错,我的确是这个意思。每当我走访一个地方,我会特别留意这个地方是否一直有人居住,其定居的历史有多久。在这些地方,你还可以看到知识代代相传,尽管人们已受现代教育、电视和互联网的影响甚深。你还可以从当地人的谈话中,听出书写传统在当地出现以来对人们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猜过去的私塾先生、歌者优伶、乡村道士,都曾经利用他们的“文献”,在乡村传播着某种原生的知识,情况就好比我们今天的学校教育和现代媒体把过去的这些知识逐渐擦掉一样。你可以从人们谈话的方式捡拾到一点这方面的历史,聆听历史的窍门是重要的不在于人们说些什么,而在于他们如何说。如有一次在山东,我问一位老人家为什么他的村子只有一个姓氏,他回答说:在过去,很少有男人会入赘到这个村子来。
历史学者从一个参与的观察者转变为科学的观察者——我知道用“科学”这个词不是太恰当,我的意思是我们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不错,中国正以惊人的速度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中国依旧是中国,依旧是那个中国人从他们的历史中获得诸多灵感的中国。
(摘编自科大卫《历史人类学者走向田野要做什么?》)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对中华民族展开人类学方面的研究,不能只采用“田野作业”的方法,因为有些民族的社会状况及历史演变过程往往有详细的文字记载。
B.威廉斯借用小提琴家的左手与右手来比喻历史学与人类学,形象准确地说明了两大学科的密切关系,强调它们之间互相影响,应彼此协调。
C.历史学者运用人类学的“田野作业”这一研究方法时,应注意不要简单地相信所看到的历史遗存,因其脱离所处的时代可能会发生性状变化。
D.尽管人们已经深受电视和互联网等现代文明的影响,但在一些地方还是能看到原生知识的代代相传,学者们依然能从“田野作业”中发现历史。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项,“威廉斯借用小提琴家的左手与右手来比喻历史学与人类学”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一第3段“人类学家威廉斯在谈到历史学与人类学的关系时曾把历史学比喻成‘小提琴家的左手’”可知,威廉斯只是把历史学比喻成“小提琴家的左手”。
答案:B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想在历史研究方面取得更好的成就,历史学者就应借鉴人类学的研究方式,不能只关注历史文献,还必须进行“访问活人”的“田野作业”。
B.虽然纳西古乐在远离文明繁衍中心的边缘之地被保存至今,但仍不能确信它是真正的唐乐,这个例子说明了现有的历史遗存很难不变化失真。
C.与经过层层筛选最终流入图书馆和档案馆的文献相比,那些在“田野作业”中搜集的资料数量更多,对学者们的研究来说也更有历史价值。
D.“田野作业”中关注受访者如何说是聆听历史的窍门,文中山东那位老人家对他的村子只有一个姓氏相关原因的解释,就是典型例证。
解析:本题考查根据文中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C项,“对学者们的研究来说也更有历史价值”于文无据。
答案:C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最后两段中心论点的一项是(3分)(  )
A.王国维运用现代考古学成果,结合文献史籍资料,对汉代边塞和烽燧、西域丝绸之路等一系列问题做了详尽的考释,创立了以“纸上之材料”与“地下之新材料”相互印证的“二重证据法”。
B.摩尔根研究与他同时代的印第安人部落,其著作却冠以《古代社会》这一名称,是因为原始部落文明在尚未走出原始状态时,很少发生性状变化。
C.费孝通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先后开展了著名的“江村调查”和“云南三村”调查等人类学研究工作,接触到了文明发达程度较高的民族。
D.世界第一部人类学纪录片《北方的纳努克》的导演在回忆录中透露,影片中展现的因纽特部落原始的捕猎海象的方法其实是摆拍。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最后两段阐述的是历史遗存问题,作者认为,“很多流传至今的文化习俗或遗存,一旦其原生态环境不复存在,就已经变化失真了”“研究者不能轻信‘田野’里看到的文化场景”。D项,“摆拍”表明“因纽特部落原始的捕猎海象的方法”在现代已经不复存在或发生了变化,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最后两段的中心论点。A项,说的是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既重视文献资料又重视实地考察。B项,说的是印第安人原始部落文明尚未走出原始状态时很少发生性状变化。C项,说的是费孝通通过实地考察接触到了文明发达程度较高的民族。
答案:D
4.两则材料都围绕“田野作业”展开论述,但目的各不相同,请分别说明。(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两则材料都围绕“田野作业”展开论述,但论述目的不同。材料一的选文标题是《人类学对历史学的方法启示》,第1段指出“‘田野作业’是研究人类学的基本方法,对历史学者有重要的方法论启迪”,启示历史学者要重视借鉴人类学研究中“田野作业”的研究方法;材料一第2~5段从“‘田野’是什么就很难说清”“与田野相关的是历史遗存问题”两个方面阐述了“田野作业”遭遇的困难,启示历史学者在重视借鉴“田野作业”这一研究方法时更要看到其遇到的困难和其中存在的问题。材料二的选文标题是《历史人类学者走向田野要做什么?》,第1段和第2段指出对历史学者来说,到田野去的好处很多,表明“田野作业”对于中国社会历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第3段和第4段中作者通过自身开展“田野作业”的实践指出开展“田野作业”时要深入实地考察,要从“参与的观察者”转变为“科学的观察者”,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根据以上分析,用自己的语言组织答案即可。
答案:材料一:启示历史学者要重视借鉴人类学研究中“田野作业”的研究方法,更要看到“田野作业”遇到的困难和其中存在的问题。材料二:①指出“田野作业”对于中国社会历史研究的重要意义;②强调开展“田野作业”时要深入实地考察,做一个“科学的观察者”。
5.如何理解文中两个画横线句子的作用?请分别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甲】这一变化并不意味着中国人类学者自废武功。
【乙】我说“人还在”,我的意思是人们从历史中走出来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中重要句子的作用的能力。分析材料中两个画横线句子的作用,可从内容、结构、手法等角度入手。【甲】句:内容上,“这一变化”指的是上文人类学者“除进行田野调查‘访问活人’外,也辛勤钻研历史文献”,这突出了历史文献对人类研究的重要性,说明人类学研究应强调历史文献的重要性;手法上,把“田野作业”比喻为“武功”,语言生动形象,轻松活泼,而中国人类学者没有“自废武功”,表明中国人类学者没有放弃“田野作业”。【乙】句:内容上,“人还在”是指实地考察中遇到“活生生的人”,“人们从历史中走出来”是说历史学者通过走访“活生生的人”,可以获得代代相传的“原生的知识”;结构上,“人还在”承接上文内容,含蓄地提醒历史学者应重视“活生生的人”传下来的原生知识;手法上,通过设置问题,引起读者的关注。
答案:【甲】①这句话传达了作者的观点:人类研究应强调历史文献的重要性。②以“武功”为喻,表明中国人类学者没有放弃“田野作业”。③语言生动形象,轻松活泼。
【乙】①这句话传达了作者的观点:代代相传的原生知识还在民间保留。②承接上文,含蓄地提醒历史学者应重视这些原生知识。③以设置问题的方式,引起读者的关注。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幺姨的灿烂年华
贺捷生
我亲爱的幺姨,总是认为自己不会被时光打败的幺姨,万不得已,终于坐上轮椅了。这让我们两代从长征路上走过来的女人,让104岁的她和84岁的我,多少有些伤感。生活那么漫长、那么灿烂,从来不向命运低头的幺姨,还以为她仍然是那个以18岁的花样年华嫁给红六军团总指挥萧克将军的女生呢。
幺姨是那个年代最时髦也最有文艺范儿的女生。她档案的第一栏写着:蹇先佛,1916年7月出生,毕业于长沙衡粹女子职业学校艺术系美术专业。13岁那年听说当红军的二姐也就是我妈,嫁给了在湘西创建红军队伍的贺龙。15岁听到了“九一八”事变的消息,义愤填膺地走上街头,喊出“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口号。
1934年12月26日,幺姨记得清清楚楚,18岁的她郑重地走出家门,去找二姐所在队伍的最高军事长官参加红军。父亲贺龙那天在临时司令部,忽然感到眼前一亮,一个青春焕发的女子站在他面前。
幺姨说,司令官,我来参加红军,你不会不欢迎吧?父亲片刻的拘谨,被幺姨的爽朗驱散了。他故意说,参加红军可不是闹着玩的,你一个城里的洋学生,细皮嫩肉的,当红军能干啥?幺姨顺着父亲卖的关子说,我一个艺术系的毕业生,能写会画,你打着灯笼都难找。父亲说,那是那是,我们还真缺你这样的人。想了想,他神情肃然地说,你得先与你二姐商量商量。
幺姨收敛笑容,认真地说,姐夫,二姐跟我谈过了,说了革命的艰难,说了参加红军要流血牺牲。她还告诉我大哥牺牲了。但我想过了,二姐能吃的苦,我也能吃。
父亲说,那好,你当红军的事,我批准了。不过,话要说在前面,我虽然是你的姐夫,但也是这支队伍的总指挥,今后遇上生生死死的事,你可不能躲。幺姨说,姐夫,你放心吧,我们蹇家人没有说话不算数的。
红二、六军团进驻慈利县城关镇时,父亲和萧克将军一进城就去拜访在城东开染坊的我的外公蹇承宴。外公对他们说,蹇家怕是着了共产党的魔,先是大儿和二女当了红军,如今幺女和二儿也争着要跟你们走。我想好了,不阻拦他们。就是这次拜会,让当年只有27岁的红六军团长萧克将军与幺姨相遇相识,两人爱好相近,趣味相投。没多久,没有繁文缛节,他们在母亲和幺姨的故乡结婚了。
1935年11月19日,红二、红六军团接到命令,踏上长征路。我在这年11月1日出生,幺姨在贵州境内发现自己怀孕了。在接下来的路上,被称为“红军姊妹花”的母亲和幺姨,一个背着越来越沉的我走,一个挺着越来越大的肚子走。
母亲和幺姨姐妹俩在长征路上很少见面,1936年7月终于在甘孜住下来,母亲就背着我来到幺姨身边。幺姨给我们准备的礼物,是节省下来的一点粮食和采来的一大把野菜。见面时,母亲告诉幺姨,她们做卫生员的弟弟在翻越雪山时,因跑前跑后照顾伤员,累死在雪山上,埋在雪谷里。
没等姐妹俩从悲伤中缓过劲来,就传来了部队开拔的号角声。她们心知肚明,命令是她们的丈夫——红二方面军总指挥和副总指挥共同下达的,十万火急,即使幺姨随时会分娩也得出发。母亲背着我,搀着幺姨,坚定地向草原深处走去。
第一天走了大半天,四野茫茫。幺姨突然“哎哟”一声,羊水破了,她疼得失声喊叫,蹲在地上起不来。母亲环顾四周,看见路边有个只剩四堵颓败断墙的藏民放羊用过的土堡,忙把幺姨搀进去。没有器械,没有产床,也没有水,母亲就让姨父铲来一些草皮,垫在地上,上面铺上野营用的被褥,天当被,地当床。
孩子生下来了,是个男婴,哭声响亮。姨父喜不自禁,给他取名萧堡生,草原上土堡里出生的意思。
休息了几个小时,继续上路。
第三天,幺姨刚被扶上马走了几步,就一头栽下来。恰巧杨尚昆夫人李伯钊路过,上前一看,说幺姨失血过多,但主要还是饿的。说着,摘下身上装着大约有一斤大米的干粮袋,扔了过来。幺姨拼尽全身力气说,不行呀,李大姐,过草地,粮食是每个人的命啊!但李伯钊头也不回地走远了。
母亲和幺姨走出了草地,大人和孩子都活了下来。
幺姨与萧克将军的第二个孩子,还有第三个孩子,生在战火纷飞的抗日战场上。有意思的是,他们的第三个孩子,不是一个人,而是一部长篇战争小说,书名叫《浴血罗霄》。
五年前,近百岁的幺姨粉碎性骨折,她拒绝保守治疗,勇敢接受手术,又颤颤巍巍地站起来了。104岁的她虽然最终坐上了轮椅,但仍然顽强地挺立着身躯,她就是不想被命运打败。
(有删改)
文本二
我近年写的是回忆和追溯性的散文。有人说我很特别,独自在营造“红色意境”。我觉得这种说法没什么不好,我能够接受。但必须告诉人们,我写的都是我亲身经历的事情,还有我爱着的那些人。真实和真情,是我最在乎、最珍惜的东西。我把这种真实和真情,当作我写作必须遵守的原则。
我重提这些历史,绝不是要重温家族的光荣,而是要说明信仰的光辉和理想的旗帜,是父辈们舍生忘死的动力之源。信仰永远都是鼓舞我们奋发进取的精神号角。有了信仰,我们的事业才能发展,我们的国家才能进步。
(摘编自贺捷生《父亲的雪山母亲的草地》的
《后记》和《自序》)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幺姨积极参加红军队伍,既有“九一八”事变的时代因素,也有家庭因素,还有她比较时髦、有文艺范等个人因素。
B.作者对贺龙元帅着墨不多,通过人物之间的几句对话,就为读者勾勒出一位风趣随和、思虑周密的红军指挥员形象。
C.文章以幺姨坐上轮椅让人伤感开篇,又以幺姨坐上轮椅仍“顽强地挺立着身躯”结尾,这样写既首尾呼应,又升华了主题。
D.文章语言平白如话,通俗生动,已届耄耋之年的作者如同坐在读者面前,将幺姨的革命往事娓娓道来,亲切动人。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A项,“还有她比较时髦、有文艺范儿等个人因素”说法错误。根据文本一第2段的内容可知,幺姨“最时髦也最有文艺范儿”与她毕业的学校和专业有关,并非她“积极参加红军队伍”的个人因素。
答案:A
7.下列与文本一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毛泽东《七律·长征》中“五岭逶迤腾细浪”与文中“母亲背着我,搀着幺姨,坚定地向草原深处走去”等描写极具画面感,表现了红军的革命意志。
B.作者的舅舅为照顾伤员而牺牲,李伯钊把珍贵的口粮留给幺姨,这两件事的叙述方式不同,但是都能体现不怕艰险、勇于牺牲的长征精神。
C.《浴血罗霄》这部长篇战争小说在战火中诞生,具有虚构性,是萧克夫妇的“孩子”,也是研究中国共产党党史和人民军队军史的珍贵资料。
D.鲁迅的《藤野先生》和本文都以亲历者“我”的口吻展开叙事,前者回忆了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经历,后者再现了幺姨参加红军、长征等革命往事。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了解并掌握相关文学常识的能力。D项,“亲历者”说法错误。根据文本一中的时间提示可知,作者并没有亲历幺姨参加红军的革命往事。
答案:D
8.为什么说幺姨的年华是“灿烂”的?请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幺姨的灿烂年华”是文本一的标题,这一标题对文本一的主要内容起统摄概括作用。作者在第1段中写“总是认为自己不会被时光打败”“从来不向命运低头”的幺姨坐上了轮椅,接着作者回忆了幺姨青年时代参加红军和长征的经历,结尾作者写五年前幺姨粉碎性骨折,勇敢接受手术后又颤颤巍巍站起来的经历,以及如今幺姨虽然坐上了轮椅,但她“仍然顽强地挺立着身躯”,不向命运低头。根据文本一的主要内容可知,“灿烂年华”一方面是指幺姨的青年时代是灿烂的,她在人生最美好的年华参加了红军,不畏艰难,不惧流血牺牲,投身革命,并收获了和萧克将军的爱情;另一方面也可以指幺姨的一生是灿烂的,现在她虽然坐上了轮椅,“仍然顽强地挺立着身躯”,勇敢面对人生的艰难险阻,从不向命运低头。
答案:①幺姨的青年时代是灿烂的,她在人生最美好的年华投身革命,并收获了爱情。②幺姨的一生是灿烂的,她献身革命事业,勇敢面对人生的艰难险阻,从不向命运低头。
9.如果在“红色经典读书分享会”上推荐《幺姨的灿烂年华》,请结合两则文本,列出理由并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鉴赏文本写作特色的能力。根据文本二中贺捷生对自己回忆性散文的评价可知:她能够接受“独自在营造‘红色意境’”的说法;她强调自己写的都是“亲身经历的事情”和“爱着的那些人”,“真实和真情”是写作原则;她的写作意图是要表明“信仰的光辉和理想的旗帜,是父辈们舍生忘死的动力之源”“有了信仰,我们的事业才能发展,我们的国家才能进步”。写推荐理由时要简要说明《幺姨的灿烂年华》这篇文章是如何体现文本二中作者所说的“红色意境”“真实和真情”“信仰”的,并用自己的语言组织答案即可。
答案:①《幺姨的灿烂年华》刻画了老一辈革命家的光辉形象,营造了“红色意境”。②再现了真实的历史场景,抒发了作者的崇敬、赞美之情,体现了“真实和真情”的创作原则。③热情讴歌了坚定的革命信仰和为理想献身的精神,而这些正是当下事业发展和国家进步的动力之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房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人。幼聪敏,博览经史,工草隶,善属文。父病绵历十旬,玄龄尽心药膳,未尝解衣交睫。太宗徇地渭北,玄龄杖策谒于军门。太宗一见,便如旧识,署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玄龄既遇知己,罄竭心力,知无不为。贼寇每平,众人竞求珍玩,玄龄独先收人物,致之幕府。及有谋臣猛将,皆与之潜相申结,各尽其死力。玄龄在秦府十余年,常典管记,每军书表奏,驻马立成,文约理赡,初无稿草。隐太子以玄龄、杜如晦为太宗所亲礼,甚恶之,谮之于高祖,由是与如晦并被驱斥。贞观三年,拜太子少师,固让不受,摄太子詹事,兼礼部尚书。明年,代长孙无忌为尚书左仆射,改封魏国公,监修国史。既任总百司,虔恭夙夜,尽心竭节,不欲一物失所。闻人有善,若己有之。明达吏事,饰以文学,审定法令,意在宽平。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卑贱。论者称为良相焉。高宗居春宫,加玄龄太子太傅,仍知门下省事,监修国史如故。寻以撰高祖、太宗《实录》成,降玺书褒美,赐物一千五百段。其年,玄龄丁继母忧去职,特救赐以昭陵葬地。未几,起复本官。太宗亲征辽东,命玄龄京城留守,手诏曰:“公当萧何之任,朕无西顾之忧矣。”军戎器械,战士粮廪,并委令处分发遣。玄龄屡上言敌不可轻,尤宜诫慎。寻与中书侍郎褚遂良受诏重撰《晋书》。二十二年驾幸玉华宫时玄龄旧疾发诏令卧总留台及渐笃追赴宫所乘担舆入殿将至御座乃下太宗对之流涕,玄龄亦感咽不能自胜。敕遣名医救疗,尚食每日供御膳。若微得减损,太宗即喜见颜色;如闻增剧,便为改容凄怆。后疾增剧,遂凿苑墙开门,累遣中使候问。上又亲临,握手叙别,悲不自胜。皇太子亦就之与之诀。寻薨,年七十。废朝三日。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第十六》)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二十二年/驾幸玉华宫/时玄龄旧疾发/诏令卧总留台/及渐笃/追赴宫/所乘担舆入殿/将至御座乃下/
B.二十二年/驾幸玉华宫/时玄龄旧疾发/诏令卧/总留台/及渐笃/追赴宫/所乘担舆入殿/将至御座乃下/
C.二十二年/驾幸玉华宫/时玄龄旧疾发/诏令卧/总留台/及渐笃/追赴宫所/乘担舆入殿/将至御座乃下/
D.二十二年/驾幸玉华宫/时玄龄旧疾发/诏令卧总留台/及渐笃/追赴宫所/乘担舆入殿/将至御座乃下/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卧”的意思是卧床,“总留台”的意思是总领留守事务,“卧”作“总留台”的状语,两者中间不可断开,故排除B项和C项。“宫所”的意思是宫殿,在文中指玉华宫,“乘担舆入殿”的意思是乘坐轿子进入宫殿,语意完整,故应在“宫所”后断开,排除A项。
答案:D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礼部,官署名,隋唐为六部之一,分礼部司、祠部、主客、膳部四司,掌管礼仪、祭祀、学校、科举等事。
B.春宫,太子居东宫,因“东”时属春,故“春宫”也称“东宫”,亦代指太子。
C.昭陵,唐太宗与皇后的合葬陵墓,共有180余座陪葬墓,如房玄龄、魏征、李靖等陪葬墓都在其中。
D.尚,指掌管帝王的事物;尚食,指掌管帝王膳食的官职,类似的还有尚衣、尚方、尚飨等。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D项,“尚飨”是旧时祭文常用的结语,意为希望死者来享用祭品。
答案:D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房玄龄尊老尽孝。他父亲曾经长时间生病,房玄龄将自己的心思全部用在父亲的药物和膳食上,不曾脱衣服睡过一次好觉。
B.房玄龄竭忠尽智。遇到谋臣和猛将,房玄龄就私下跟他们结交;他通达政事,审定法令务求宽严相济,按才能大小录用人才。
C.房玄龄文笔超群。他在秦王府中常管理文书,每逢写军书奏章,很快完成,文辞简约,说理充分,根本就不用打草稿。
D.房玄龄虔诚恭敬。自从负责总领百官的事务后,他对人对事尽心尽力,喜闻他人的长处,不以自己的长处衡量人或事物。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B项,“宽严相济”说法错误。原文说的是“审定法令,意在宽平”,其中“宽平”的意思是宽仁公平。
答案:B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贼寇每平,众人竞求珍玩,玄龄独先收人物,致之幕府。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隐太子以玄龄、杜如晦为太宗所亲礼,甚恶之,谮之于高祖,由是与如晦并被驱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竞:争相。珍玩:珍宝玩物。收:收揽。(2)亲礼:亲近礼遇。恶:憎恨。谮:诬陷。
答案:(1)每次平定贼寇,众人争相求取珍宝玩物,只有玄龄先收揽人才,将他们招入幕府。
(2)隐太子因为房玄龄、杜如晦被太宗亲近礼遇,十分憎恨他们,在高祖面前诬陷他们,因此房玄龄和杜如晦一起被驱逐。
14.唐太宗李世民这样评价房玄龄:“有筹谋帷幄,画定社稷之功。”在房玄龄病情不断加重时,唐太宗是如何对待这一功臣的?请用自己的话简要说明。(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阅读全文可知,结尾部分的“敕遣名医救疗……悲不自胜”写了房玄龄病情不断加重时唐太宗的做法。由“敕遣名医救疗,尚食每日供御膳”可概括出答案①。由“遂凿苑墙开门,累遣中使候问”可概括出答案②。由“上又亲临,握手叙别,悲不自胜”可概括出答案③。
答案:①派遣名医救治,供给他御膳;②凿开苑墙,多次派使者问候;③亲自看望,与他握手叙别。
【参考译文】
房乔,字玄龄,是齐州临淄人。他年幼时聪明机敏,广泛地阅读古代典籍,擅长草书和隶书,善于写文章。父亲一连病了一百天,玄龄竭尽心力侍奉父亲药物和膳食,不曾脱衣服睡觉。太宗攻占渭北之地,玄龄驱马来到军门外拜见(太宗)。太宗一见到他.就像(见到)老朋友一样,任命他为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玄龄已经遇到了知己,便用尽自己的心力,知道的没有不马上去做的。每次平定贼寇,众人争相求取珍宝玩物,只有玄龄先收揽人才,将他们招入幕府。等遇到有谋略的臣子和勇猛的战将,都私下和他们结交,使这些人能够竭尽全力效命。玄龄在秦王府中十多年,常管理文书,每逢写军书奏章,停马立即写成,文辞简约说理充分,一开始就不拟草稿。隐太子因为房玄龄、杜如晦被太宗亲近礼遇,十分憎恨他们,在高祖面前诬陷他们,因此房玄龄和杜如晦一起被驱逐。贞观三年,朝廷任命玄龄为太子少师,他坚决推辞不接受,代理太子詹事,兼任礼部尚书。第二年,他代替长孙无忌担任尚书左仆射,改封魏国公,监修国史。他担任总领百官的官职之后,日夜虔诚恭敬,费尽心力,坚持操守,不想让一件事失当。听说别人有优点,好像他自己也有一样。他通达政事,整治文献经典,审查修订法令,意图追求宽仁公平。选取人才时不求全责备,不拿自己的长处来衡量人或事物,按才能的大小录用人才,不分高低贵贱。议论的人都称赞他是良相。高宗在东宫时,加任玄龄为太子太傅,玄龄仍主持门下省事务,像原来那样监修国史。不久因撰写成《高祖实录》《太宗实录》,皇帝下诏书加以褒扬,赏赐一千五百段杂帛。这一年,玄龄遭逢继母去世而辞官,朝廷特地下诏赐给昭陵墓地。不久,他守丧尚未满期就被重新起用担任原来的官职。太宗亲自征伐辽东,任命玄龄为京城留守,亲手写诏书说:“你担当萧何一样的重任,我就没有西顾之忧了。”军队的兵器,战士的军粮,都交给他处置调发。玄龄多次上书说不可轻视敌人,尤其应当警惕谨慎。不久与中书侍郎褚遂良奉命重新编写《晋书》。贞观二十二年,皇帝驾临玉华宫,当时玄龄旧病复发,皇帝下诏让他卧床总领留守事务。等他渐渐病重,(太宗)催促他赶到玉华宫,乘坐轿子进入宫殿,快要到皇帝御座跟前才下来。太宗面对着他流泪,玄龄也感动哽咽不能自已。皇帝下诏派名医救治,掌管皇帝膳食的官员每天供给他御膳。如果他的病情稍微减轻,太宗脸上就流露出高兴的神色;太宗如果听说他的病情加重,脸色就变得凄惨悲伤。后来玄龄的病情加重,皇帝就派人凿开苑墙开设一扇门,多次派遣使者问候(他的病情)。皇帝又亲自前去,握着他的手和他话别,悲痛得不能自已。皇太子也前去跟他诀别。不久玄龄去世,享年七十岁。朝廷停止朝会三天。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15~16题。
宾 至
杜 甫
幽栖地僻经过少,老病人扶再拜难。
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①车马驻江干。
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粝腐儒餐。
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
客 至
杜 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②。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注] ①漫劳:空劳。②旧醅:隔年的陈酒。古人好饮新酒。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两首诗的首联都描写了环境,但《宾至》还写了宾客年老多病特来拜访,从而引出颔联宾客来访的原因。
B.《宾至》颔联含意非常丰富,既表达了作者的自谦之意,还传达出作者的傲岸之态和自嘲之情。
C.《客至》颔联把笔触转向庭院,引出“客至”,作者采用与客对话的口吻,增强宾主接谈的生活实感。
D.《宾至》尾联特致歉意,兼邀贵客重来;《客至》尾联突出邀邻助兴的细节,流露出主人欢欣的心情。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内容、情感的能力。A项,“宾客年老多病”说法错误,《宾至》首联中的“老病人扶”说的是作者自己。
答案:A
16.两首诗的颈联虽然都写了招待宾客,但是在情感侧重上有所不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内容、情感的能力。
答案:①《宾至》颈联写款待之事,佳客停留一整天,作者用来待客的食物粗糙不精,自谦中实含作者自伤之意;②《客至》颈联着意抒写主人竭诚尽意的盛情和力不从心的歉疚,以及主客之间真诚相待的深厚情谊。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陆游《游山西村》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描摹了南宋时农村风俗画卷。
(2)古代诗人常用“梨花”这一意象来代指美好春光,或者渲染浓浓乡愁,或者表达依依惜别之情等。诗人岑参就特别喜欢运用这一意象,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辛弃疾对词的一大贡献就是使用大量军事化意象,让具有女性柔婉之美的词有了昂扬的血性男儿之美,扩大了词的表现空间。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最典型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答案:(1)箫鼓追随春社近 衣冠简朴古风存 (2)(示例一)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示例二)边城细草出 客馆梨花飞 (示例三)徒教柳叶长 漫使梨花开 (示例四)客舍梨花繁 深花隐鸣鸠 (示例五)自怜蓬鬓改 羞见梨花开 (3)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每年三月,草长莺飞桃花开,四面八方的上海人云集而来,到书院看桃花。灿烂的桃花,含笑怒放,一大片一大片的桃树,形成一个(    )的世界,一张张笑脸沉浸其中。
家家户户的小花园、小果园里,白玉兰、粉玉兰谢了樱花开,__①__,杜鹃谢了月季、玫瑰、扶桑热热闹闹地次第开放。小河边、道路旁、瓜田地角、庭院前后,目力所及之处,都是(    )的花朵,处处惹人眼,各种花儿开得太茂盛了,以至人们分辨不清,空气里(    )着的好闻的味道,__②__。
海风吹来,暖洋洋的,有一股独特的清新气息。海鸥的鸣叫声透着喜气;跳跳鱼在浅海滩欢呼雀跃,迎接着书院的春天;蛏子张开嘴巴,在春水中吐着泡泡;螃蟹也出来感受春日的阳光,在海滩上爬来爬去。海滩边,一片绿色的芦苇一天一个样儿地使劲儿拔节,日渐茂盛起来,很多人前来采摘鲜嫩的叶子回家包粽子。
18.依次填入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迷离 花团锦簇 洋溢
B.迷乱 花团锦簇 弥漫
C.迷离 姹紫嫣红 弥漫
D.迷乱 姹紫嫣红 洋溢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①迷离: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迷乱:迷惑错乱;使迷惑错乱。此处是说一大片一大片桃树上的桃花开放,模糊一片,让人难以分辨清楚,故选用“迷离”更合适。②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形象。姹紫嫣红:形容各种颜色的花卉艳丽、好看。“花团锦簇”后面不能跟“花朵”,“姹紫嫣红”符合各种花儿开放处处惹人眼的语境,故选用“姹紫嫣红”更合适。③洋溢:(情绪、气氛等)充分流露。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此处是说空气中充满好闻的味道,故选用“弥漫”更合适。
答案:C
19.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B.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
C.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D.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中,“欢呼雀跃”“迎接”赋予跳跳鱼以人的情态,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D项,“溅泪”和“惊心”分别赋予“花”和“鸟”以人的情态,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和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A项,没有使用修辞手法。B项,钉头比粮仓里的粟粒还多,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C项,“主人下马客在船”使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管弦”代指音乐,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答案:D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第①空,“白玉兰、粉玉兰谢了樱花开……杜鹃谢了月季……次第开放”使用了顶针的手法,故此处可填“樱花谢了杜鹃开”或意思相近的语句。第②空,根据前文“各种花儿开得太茂盛了,以至人们分辨不清……味道”可知,花儿太多且开得太茂盛,让人分不清空气中好闻的味道来自哪种花儿,故此处可填“究竟是哪种花儿的芳香”或意思相近的语句。
答案:(示例)①樱花谢了杜鹃开 ②究竟是哪种花儿的芳香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①现在大多数家长在关注孩子身高时,往往更多地考虑遗传、营养、运动、疾病等因素,却忽略了情绪对身高的影响,其实好心情也是促进孩子长高的重要因素。如果经常吓唬、训斥甚至打骂孩子,孩子的情绪就会受到不良影响,这会影响生长激素的分泌,影响孩子长高。
②除了情绪,睡眠也是一个重要因素。生长激素夜间分泌达到最高的顶点,睡眠促进体力恢复,促进骨钙沉积,促进吸收营养物质。固定的入睡和起床时间有利于孩子形成规律稳定的睡眠周期,刺激人体分泌更多的生长激素,能更高效地帮助孩子长高。对于那些睡得晚的孩子,家长也不必操之过急,应该循序渐进地帮孩子建立规律的睡眠周期。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两处语病:一是“最高”和“顶点”语义重复,可删去“最高的”;二是“吸收营养物质”语序不当,应将“营养物质”提到“吸收”前,以和前面的“体力恢复”“骨钙沉积”保持结构上的一致。
答案:(示例)生长激素夜间分泌达到顶点,睡眠促进体力恢复,促进骨钙沉积,促进营养物质吸收。
22.请用一个反问句概括第①段内容,用一个否定句概括第②段内容。每句不超过15个字。(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和选用句式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段落大意,概括出的语句不符合所要求的句式的,再进行句式的转换即可。第①段的主要意思是:不能忽略情绪对身高的影响。用一个反问句表达同样的意思,应该是:岂能(怎能)忽略情绪对身高的影响?第②段的主要意思是:睡眠也是影响身高的重要因素。用否定句表达同样的意思,应该是:不能忽视睡眠对身高的影响。
答案:①岂能忽略情绪对身高的影响? ②不能忽视睡眠对身高的影响。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2020年诺贝尔文学奖揭晓,授予了美国诗人露易丝·格丽克,这也就意味着村上春树又一次与该奖项失之交臂,不少网友表示:“又是心疼村上春树的一年。”但作为知名作家的村上春树,需要被同情吗?不少人也开始戏称他为“万年陪跑”。70岁的村上春树在他担任DJ的特别电台节目中宣称,自己要干自己喜欢的事,并将继续努力写作到90岁。对于“万年陪跑”的戏称,他本人对此不甚在意,在接受采访时还表示,“最重要的是读者,获不获奖是次要的”。有的人认同他的这种说法,也有的人替他鸣不平,认为优秀的作家应该得到应有的认可。
请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本则材料围绕村上春树又一次与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的事件展开,不少网友对此感到遗憾,替他鸣不平,而村上春树本人则不以为然。审题和立意的关键是抓住关键词和关键句来思考。材料中的关键句是村上春树的两句话“自己要干自己喜欢的事”和“最重要的是读者,获不获奖是次要的”。材料的最后一句话,为考生审题立意指明了方向。考生可以针对村上春树的说法,发表自己的观点,或同意或反对,据此确定立意。若认同村上春树的说法,可以从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淡泊名利等角度立意;若不认同其说法,可以从优秀的作家应该得到应有的认可等角度立意。注意行文时一定要言之有物,切忌泛泛而谈。
【立意】①不忘初心,勇于做自己;②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③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等等。
PAGE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