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江西中考语文复习课件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一、课外古诗词曲鉴赏(共9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江西中考语文复习课件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一、课外古诗词曲鉴赏(共9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00.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26 21:39: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90张PPT)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一、课外古诗词曲鉴赏
江西近3年真题展示
一、(2021江西)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每小题2分,共4分)
小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前两句写小松原先被掩没在草丛中,而现在感觉要超出蓬蒿的高度了。
B. 后两句写松树幼小时难以被人识别,长成凌云大树才为人们所称道。
C. “刺头”的“刺”勾勒出了小松外形的特点,体现了小松活泼可爱的性格。
D. 诗人观察敏锐,体验深切,诗中描写与议论相结合,充满理趣。
【解析】“刺头”的“刺”,一字千钧,不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而且把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的精神,形象地勾画出来了。没有体现小松“活泼可爱”的性格。故选C项。
C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分)
[答案] 诗歌表达了对小松的赞赏之情和对目光短浅之人不满的情绪。
二、(2020江西)阅读下面的词,完成第1~2题。(每小题2分,共4分)
庆清朝慢 踏青
[宋]王观
调雨为酥,催冰做水,东君①分付春还。何人便将轻暖,点破残寒?结伴踏青去好,平头鞋子小双鸾②。烟郊外,望中秀色,如有无间。 晴则个,阴则个,饾饤③得天气有许多般。须教镂花拨柳,争要先看。不道吴绫绣袜,香泥斜沁几行斑。东风巧,尽收翠绿,吹在眉山④。
【注】①东君:《楚辞·九歌》里有“东君”,这里是借用来称春神。②小双鸾:指古代妇女鞋上绣成的鸾凤。③饾饤(dòu dìng):本形容堆砌罗列貌,此处形容天气变化多端。④眉山:《西京杂记》上说卓文君“眉色如望远山,脸际常若芙蓉” 。这是“眉山”典故的由来。
1.下列对词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词写姑娘们的踏青活动,突出了初春时节景物的特点。
B. 上阕写姑娘们愉悦的心情和野外迷蒙的秀色,表达了对“东君”的敬意。
C. 下阕写天气的无常,以及姑娘们看花觅柳的从容与“小双鸾”沾满泥污的状态。
D. 下阕最后三句写出了姑娘们心情变化后笑容顿敛、眉头紧锁的神情。
【解析】本题考查对词内容的理解。C项“姑娘们看花觅柳的从容”表述有误,下阕中“须教镂花拨柳,争要先看”写出了姑娘们看花觅柳的急切心情与行动,并非表现她们“看花觅柳的从容”。故选C项。
C
2.下列对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的开头写雨水的对仗句,富有形象性;下阕运用夸张手法,增添了喜剧色彩。
B. 词的下阕用口语写天气变化,活泼有意趣;用“镂”“拨”描写姑娘们的行动,用词精巧。
C. 词中化用唐人诗句,自然贴切,如出己手,体现了词人熔铸前人诗句的本领。
D. 这首词充满生活气息,写法新颖,在同类题材作品中很有特色,是豪放词中的佳作。
【解析】本题考查对词的赏析。D项有误,这首词是婉约词中的佳作,而非豪放词。故选D项。
D
三、(2019江西)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第1~2题。(每小题2分,共4分)
【甲】春尽
[唐]韩偓
惜春连日醉昏昏,醒后衣裳见酒痕。
细水浮花归别涧,断云含雨入孤村。
人闲易有芳时恨,地迥难招自古魂。
惭愧流莺相厚意,清晨犹为到西园。
【乙】春尽
[宋]郑獬
春尽行人未到家,春风应怪在天涯。
夜来过岭忽闻雨,今日满溪俱是花。
前树未回疑路断,后山才转便云遮。
野间绝少尘埃污,唯有清泉漾白沙。
1.下列对两首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首诗都描绘了暮春时节落花流水、云雨变幻之景,流露出伤春之感与家国之悲。
B. 甲诗首联写诗人因“惜春”而连日喝酒的行为和醉昏昏的状态。
C. 乙诗颈联描绘了山回路转、气象万千的景象。
D. 甲诗尾联写诗人愧对流莺清晨到西园的厚意,乙诗尾联写诗人喜于山间宜人之景。
A
【解析】A项中“流露出伤春之感与家国之悲”在甲诗中有所体现,但乙诗中表达的是羁旅之愁和对污浊现实的憎恶,A项中的“都”字说法有误。
2.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诗融叙事、写景、抒情为一体,情感沉挚动人;乙诗重在写景,情寓景中。
B. 甲诗使用“细”“浮”“别”“断”“孤”等词语描写景物,反衬诗人悲凉情绪。
C. 乙诗“春风应怪在天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含蓄风趣。
D. 甲诗“地迥难招自古魂”表达的心境与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所表达的心境有相通之处。
【解析】B项“甲诗使用‘细’‘浮’‘别’‘断’‘孤’等词语描写景物,反衬诗人悲凉情绪”,这些词语直接描写烘托出了诗人的悲凉情绪,而“反衬”指的是利用与主要形象相反相异的次要形象,从反面来衬托。这里可以看出是正面描写,直接烘托,所以选项B表述不准确。
B
备考试题集训
山水田园
一、(优质原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每小题2分,共4分)
山亭夏日
高 骈
绿树阴浓①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精帘②动微风起,满架蔷薇③一院香。
【注】①浓:指树丛的阴影很浓稠(深)。②水精帘:形容质地精细而色泽莹澈的帘。③蔷薇:植物名。它的茎长似蔓,须建架供其攀援生长。夏季开花,有红、白、黄等色,美艳而香。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第二句写诗人看到池塘内的楼台倒影,其中“入”字用得极好,它写出了此时楼台倒影的真实情景。
B. 诗歌第三句巧用比喻,把烈日照耀下晶莹透澈的水面比作水晶帘,生动形象地描写出微风吹来,水光潋滟,碧波粼粼的清新静谧景象。
C. 诗歌第四句调动视觉,为幽静的景致增添了鲜艳的色彩,充满了醉人的芬芳,使全诗洋溢着夏日特有的生气。
D. 此诗写山亭夏日风光,描绘了绿树阴浓,楼台倒影,池塘水波,满架蔷薇,构成了一幅色彩鲜丽、情调清和的图画。
【解析】C项中“调动视觉”说法错误。由“一院香”可知,调动的是嗅觉。
C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表达了诗人对夏日乡村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二、(优质原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每小题2分,共4分)
晚 步
姚揆
陋巷贫疑本姓颜①,晚来闲步出林间。
数声长笛吹沈②日,一片残云点破山。
岛寺渐疏敲石磬③,渔家方半掩柴关。
迟回④从此搜吟久,待得溪头月上还。
【注】①颜:颜回,也称颜渊。孔子的学生。身居陋巷,箪食瓢饮,不改其乐。②沈:同“沉”。③石磬:简称“磬”,是中国古老的石制打击乐器,为“八音”中的“磬石”音。④迟回:徘徊。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点明时间、地点和事件,运用典故着重写了诗人的心志:摆脱贫穷。
B. 颔联调动听觉和视觉,动静结合,由近及远,描写傍晚渔村景色。
C. 颈联视听结合,描写岛上寺庙的石磬声和渔家的半掩半开的柴门。
D. 这首诗语言浅显流畅,疏淡,但对仗工稳,用词精准。
【解析】A项“摆脱贫穷”说法错误。首联上句运用颜渊的典故,意在表明安贫乐道的志趣。
A
2.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答案] 塑造了一个安贫乐道、喜爱山水田园风光、酷爱音乐和写诗的诗人形象。
三、(优质原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每小题2分,共4分)
郊 行
刘克庄
一雨饯①残热,忻然②思杖藜③。
野田沙鹳立,古木庙鸦啼。
失仆行迷路,逢樵负过溪。
独游吾有趣,何必问栖栖④。
【注】①饯:送走。②忻然:喜悦貌;愉快貌。③思杖藜:想拄着手杖出去走走。杖藜,拐杖。④栖栖:忙碌不安的样子。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饯”字形容雨后暑气消散情景,活泼传神;“忻然”一词道出了诗人因雨后清凉而产生的愉快感。
B. 颔联视听结合,以声衬静,勾勒出一派静谧旷远的郊野景象,透露出诗人闲适恬淡的心情。
C. 尾联以景结情,写诗人倚杖独游,颇有自得之趣,透露出诗人避世之念,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
D. 这首诗结构完整,文笔清疏简淡,气韵流畅,既展现了郊野清幽的境界,又透露出诗人自在潇洒的情怀。
【解析】C项“以景结情”说法错误。尾联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避世之想,以示对现实的不满。
C
2.这首诗句句扣题,写郊野独行的景象和感受。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 首联写郊行兴起的原因,颔联写郊行所见,颈联写诗人郊外的行踪,尾联写郊行的乐趣。
四、(优质原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每小题2分,共4分)
南乡子·夏日作
李之仪
绿水满池塘。点水蜻蜓避燕忙。杏子压枝黄半熟,邻墙。风送花花几阵香。 角簟①衬牙床②。汗透鲛绡③昼影长。点滴芭蕉疏雨过,微凉。画角④悠悠送夕阳。
【注】①簟(diàn):竹席。②牙床:饰以象牙之床。③鲛绡(jiāo xiāo):传说中鲛人所织的丝绢。这里指用薄纱所做的衣服。④画角:古代乐器名,相传创自黄帝,或曰传自羌族。形如竹筒,以竹木或皮革制成,外加彩绘,故称“画角”。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的上片描绘的是蜻蜓避燕、杏子压枝、牙床小憩的画面;下片描绘的是荷花飘香、芭蕉疏雨、画角夕阳的画面。
B. “杏子压枝黄半熟,邻墙”,采用倒装的句式,描绘出一幅“杏子压枝图”,突出了黄杏压枝这一景象。
C. 上片的“送”字将风拟人化,让风作为传送花香的媒介,贴切而生动,让人沐浴在沁人心脾的花香中,产生如临其境之感。
D. 这首词调动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写景,笔触细腻,体物入微,画面感很强,给读者以淡雅清疏的自然美感。
【解析】A项分析有误。“牙床小憩”是下片描绘的画面,“荷花飘香”是上片描绘的画面。
A
2.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抒发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每小题2分,共4分)
宿洞霄宫
林 逋
秋山不可尽,秋思亦无垠。
碧涧流红叶,青林点白云。
凉阴一鸟下,落日乱蝉分。
此夜芭蕉雨,何人枕上闻。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从山写起,“不可尽”写出山之大,“秋”点出时令,“无垠”展现一路美景观赏不尽。
B. 颈联写“乱蝉”声噪,“凉阴”见得日已西斜,“落日”时近黄昏,时间流转,层次分明。
C. 尾联遐思悠悠,意境优美,空山寂静,无人与作者享受夜雨芭蕉的情韵。
D. 全诗饱含作者对洞霄宫美景的喜爱,也透露了作为隐士的一种清高和傲骨。
【解析】D项“透露了作为隐士的一种清高和傲骨”说法有误。本诗透露了诗人作为隐士的孤寂。
D
2.请分析颔联写景有怎样的特点。
[答案] ①色彩绚丽。“碧”“红”“青”“白”四字,彩绘出鲜艳的生机活泼的秋山秋水。②动静结合。涧水、红叶流是动,青林、白云是静。一动一静,表现了秋色的动人。③俯仰相映。“碧涧流红叶”是向下看,“青林点白云”是向上看。(答出两点即可)
边塞征战
六、(2021宁夏)(4分)
少年行(其一)
(唐)王昌龄
西陵①侠年少,送客过长亭②。
青槐夹两路,白马如流星。
闻道羽书③急,单于寇井陉④。
气高轻赴难⑤,谁顾燕山铭⑥。
注释:①西陵:汉代帝王陵墓大多在京城长安西北,故称西陵。②长亭:古代设在路旁的亭舍,供行人休息或送别之用。③羽书:即羽檄,古代插有鸟羽的紧急军事文书,指有战事发生。④井陉:今河北井陉县。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以路险难行著称。⑤赴难:赶赴危难或国难。⑥燕山铭:又称燕然铭,即燕然山铭。指东汉窦宪破北匈奴,登燕然山刻石勒功。泛指歌颂战功的文字。
1.下面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 “白马如流星”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信使骑着白马飞驰而过的情态。
B. “寇”,名词用作动词,写单于侵犯中原,战事紧急。
C. 这首诗刚健豪迈,读来让人热血沸腾。
D. 这首诗写一位少年在长亭送别友人的情景,表达了依依不舍之情。
【解析】这首诗写一位少年在长亭送别友人时,听闻外族入侵、边境告急的消息,义愤填膺,豪气冲天,义无反顾地从军赴边,英勇杀敌,立志要像窦宪那样驱逐鞑虏,“刻石燕然”。反映了盛唐强盛的国威和广大有志之士积极向上,渴望建功立业的时代精神。并没有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故D项说法错误。
D
2.你从“气高轻赴难,谁顾燕山铭”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少年?(2分)
[答案] 少年得知敌人入侵、战事紧急的消息,义愤填膺,豪气冲天,义无反顾地报国从军;立志要像窦宪那样驱逐侵犯边疆的敌人,“刻石燕然”,建功立业,但不慕名利,充满了爱国壮志。(意思对即可)
七、(优质原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每小题2分,共4分)
关山月
崔 融
月生西海上,气逐边风壮。
万里度关山,苍茫非一状。
汉兵开郡国,胡马窥亭障①。
夜夜闻悲笳②,征人③起南望。
【注】①亭障:亦作“亭鄣”。古代边塞要地设置的堡垒。②悲笳:悲凉的笳声。笳,古代少数民族的一种乐器。③征人:驻守边疆的战士。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描写边塞环境,明月高悬,北风浩荡,并以“月”起兴,营造壮阔的场景。
B. 颔联写边塞的遥远,军情的紧急,行军的迅速,环境的恶劣和战斗的惨烈。
C. 颈联运用对比的手法写敌我双方,由“窥”字可知胡人是入侵。
D. 整首诗语言通俗易懂,用词精准,气势雄阔,情感真挚。
【解析】B项中“战斗的惨烈”描述错误。颔联中没有写战斗场面。
B
2.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表达了诗人对戍边将士的苦寒生活和思乡情感的同情。
即景抒怀
八、(2021乐山)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6分)
初授官题高冠草堂
(唐代)岑参
三十始一命①,宦情多欲阑。
自怜无旧业,不敢耻微官。
涧水吞樵路,山花醉药栏②。
只缘五斗米,辜负一渔竿。
【注】①一命:最低的官职。②药栏:草药的栅栏。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首联中“始”字点题,作者三十岁开始当官,对官场的想法和兴趣变得更多了。
B. 第二联说可怜自己没有家业,尽管被授予的是一个小官,自己也不敢以之为耻。
C. 尾联反映了作者只因为一份微薄的官俸,放弃隐逸山林、水滨的矛盾心理。
D. 作者运用典故,在对比中表现了自己愧对前人,憋屈而无可奈何的真挚情感。
【解析】A项理解有误。首联感慨多年未得有做官的机会,到了三十多才好不容易有个官做,感慨这么多年做官的热情已经多半消退了。
A
2.第三联“涧水吞樵路,山花醉药栏”中“醉”字用得好不好?请简要分析原因。(3分)
[答案] 示例:用得好。运用拟人手法,化静为动形象地写出了山花东倒西歪的情态,表现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九、(2021南昌二调)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第1~2题。(每小题2分,共4分)
浣溪沙(其二)
[元]姜彧
山滴岚光水拍堤,草香沙暖净无泥。只疑误入武林①溪。
两岸桃花烘日出,四围高柳到天垂。一尊心事百年期。
【注】①武林:指杭州。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片写山水的清秀,从拍岸的河水写到山峰上的云岚再写到岸边的春草与沙滩。
B. 下片写桃红柳绿,生机盎然,词人要把眼前这绝佳之处,作为自己人生的归宿。
C. 词中着一“疑”字,将眼前景色与江南名胜并提,其秀美程度便也不言自明。
D. 下片写桃柳,一鲜红,一碧绿,一蓬勃向上,一茁壮下垂,两者相映成趣。
A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表达了作者面对美景的欣喜、畅快之情(或对山林美景的喜爱与赞美)和对归隐山林的向往之情。
【解析】A项表述的内容顺序有误,上片先写山上的云岚,接着写拍岸的河水和岸边的春草与沙滩。
十、(2021赣州适应性考试)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第1~2题。(每小题2分,共4分)
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①渡头争渡喧②。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③,忽到庞公④栖隐处。
岩扉⑤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注】①渔梁:洲名,在湖北襄阳城外汉水中。《水经注·沔水》中记载:“襄阳城东沔水中有渔梁洲,庞德公所居。”②喧:吵闹。③开烟树:指月光下,原先烟雾缭绕下的树木渐渐显现出来。④庞公: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鹿门山。荆州刺史刘表请他做官,不久后,携妻登鹿门山采药,一去不回。⑤岩扉:指山岩相对如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两句形成鲜明的对比,前一句写古寺的幽静,后一句写渡头的喧嚣。
B. 颔联写诗人乘船归家,村人们也随着他回到了江村的各自的家中。
C. 本诗按照时空的顺序,依次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写出鹿门清幽的景色。
D. 本诗与《商山早行》中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都采用了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来写出环境的静谧。
【解析】诗人不是归家,是去鹿门。故选B项。
B
2.简要分析本诗中用典的用意。
[答案] 诗歌借用庞德公隐居鹿门山的典故,含蓄地表达诗人的隐逸情怀。(意同即可)
十一、(2021宜春模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2题。(每小题2分,共4分)
晚泊浔阳望香炉峰
孟浩然
挂席①几千里,名山都未逢。
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
尝读远公②传,永怀尘外踪。
东林精舍③近,日暮但闻钟。
【注】①挂席:挂船帆航行。②远公:指东晋高僧慧远。著有《庐山记》。慧皎《高僧传》:“释慧远本姓贾氏,雁门楼烦人也。欲往罗浮山,及届浔阳,见庐峰清静,足以息心,始住龙泉精舍。”③东林精舍:即东林寺,在庐山麓,慧远创建。精舍:佛舍。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全诗主要写诗人“晚泊浔阳”时的所见、所闻、所思。
B. 前四句点染勾勒壮美的江山胜景,后四句叙写拜访慧远而不遇。
C. 尾联“日暮”点明闻钟的时刻,“闻钟”又渲染“日暮”的气氛,加深了深远的意境。
D. 这首诗色彩淡素,含蓄空灵,浑成无迹,被人赞曰“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解析】诗的前四句是从眼中所见直写“望”庐山之意,后四句则是从意中所想透出“望”字神情。他想起了曾经在香炉峰麓建造“东林精舍”,带领徒众“同修净业”的高僧慧远,并不是真去拜访慧远。故选B项。
B
2.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诗人对江山胜景的热爱赞美之情;对隐逸生活的追羡。
十二、(2021名校联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2题。(每小题2分,共4分)
筹笔驿①
李商隐
猿鸟犹疑畏简书②,风云常为护储胥③。
徒令上将④挥神笔,终见降王⑤走传车。
管乐有才真不忝⑥,关张无命欲何如
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
【注】①筹笔驿:古地名,旧址在今四川省广元市北。相传三国时蜀汉诸葛亮出兵伐魏,曾驻此筹划军事。很多诗人在此留下了凭吊诸葛亮的怀古之作。大中九年(公元855年),李商隐罢梓州幕随柳仲郢回长安,途经此驿,写下这首咏怀古迹的诗篇。②猿鸟句:诸葛亮治军以严明著称,这里意谓至今连猿鸟还在惊畏他的简书。疑:惊。简书:指军令。古人将文字写在竹简上。③储胥:军用的篱栅。④上将:指诸葛亮。⑤降王:指后主刘禅。⑥不忝:不愧。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颔联的意思是,诸葛亮徒然在这里挥笔运筹谋划,后主刘禅最终却乘坐驿车去投降。
B. 尾联的“恨”的意思是痛恨,写出了诗人对梁父吟的不满。
C. 本诗在写法上有虚写也有实写,如首联是虚写,用“猿鸟”“犹疑”“畏”,点明诸葛亮的威严。
D. 本诗既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颂扬之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其功败垂成的遗憾。
【解析】“恨”的意思应该是“遗恨”,它既是写诸葛亮之“遗恨”,又是作者“隐然自喻”。故选B项。
B
2.本诗在写作上有抑有扬,请简析。
[答案] 诗的首联说猿鸟畏其军令,风云护其藩篱,极写诸葛亮之威严,为扬;颔联却言诸葛亮徒有神智,终见刘禅投降,长途乘坐驿车,被送往洛阳,蜀汉归于败亡,为抑;颈联初句称诸葛亮才识真无愧于管仲、乐毅,又为扬;对句写关羽、张飞无命早亡,诸葛亮失却羽翼,又为抑。抑扬之间似是自相矛盾,实则文章连属。表现出了作者对诸葛亮功业未成的遗憾。
十三、(优质原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每小题2分,共4分)
建 业①
丁开②
谁遣③凄凉满眼中,蘋花渺渺④又秋风。
龙蹲虎踞⑤江山大,马去牛来⑥社稷空。
纵有千人惟诺诺⑦,本无百岁更匆匆。
乾坤颠倒孤舟在,聊复残生伴钓翁。
【注】①建业:今江苏南京,古有“金陵”“建康”等称呼。此诗大约作于南宋灭亡后,诗人途经建业,有感于它的残破荒芜。②丁开:南宋时被贬扬州的官吏。③遣:使,让。④渺渺:无边无际。⑤龙蹲虎踞:形容地势雄伟险要。⑥马去牛来:指江山易主,改朝换代。⑦千人惟诺诺:化用《史记·商君列传》中赵良的话,这里指南宋诸臣只知唯唯诺诺,秉承权臣的旨意,而权臣醉生梦死,及时行乐,不把国家安危放在心上。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遣”字用得传神,说明建业的残破荒芜是人为的,其罪魁祸首就是蒙古军的铁骑。
B. 颔联将建业的今昔作了鲜明的对比,南宋王朝江山雄伟,如今却落得个“社稷空”的下场。
C. 尾联写国亡已不可挽回,作者只得扁舟一叶,独钓江湖,表达了诗人孤寂坚守、无奈失落的情感。
D. 这首诗画面冷清,满目凄凉,语言苍凉悲壮,淡语中蕴含着极大的愤慨、哀痛之情,深切感人。
【解析】A项理解有误。“建业的残破荒芜”有两个原因:一是金兵的入侵,二是南宋统治者的腐败和昏庸。
A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复杂的思想感情?
[答案] ①对外族入侵,建业一片荒凉的愤慨之情。②对南宋王朝官场的讽刺、失望。③对南宋君王用人唯庸的强烈不满。④对自己孤寂坚守的无奈、哀痛和憾恨之情。(答到两点即可)
十四、(优质原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每小题2分,共4分)
西江月·新秋写兴①
刘辰翁
天上低昂②似旧,人间儿女成狂③。夜来处处试新妆。却是人间天上。 不觉新凉似水,相思两鬓如霜。梦从海底跨枯桑④。阅尽银河风浪⑤。
【注】①写兴:抒写情怀。②低昂:起伏,指星月的升沉变化。③成狂:指欢度七夕的景象。④梦从海底跨枯桑:用《神仙传》沧海屡变为桑田的典故,比喻世事变化很大。⑤阅尽银河风浪:指牛郎织女七夕经历银河风浪,暗寓人间经历风浪险恶。阅,经历。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的上片侧重写七夕儿女幸福欢快的景象,前两句紧扣“新秋”,分写“天上”与“人间”七夕情景。
B. 上片“却是”二字言外有意:故国山河沦陷,人们本应深怀黍离之悲,但今天却依旧狂欢,叫人无限悲痛。
C. 词的下片侧重直抒词人的感受,上句写词人由于“相思”——怀念故国,自己的两鬓已经如白如霜。
D. 词的下片后两句属实写,词人借梦境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对世事沧桑、兴盛衰亡的慨叹,升华了词境。
【解析】D项“属实写”说法错误,应为虚写。
D
2.这首词运用什么手法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这首词运用对照(词人作为独醒的爱国者与普通人相对照)的手法,抒发了词人眷怀故国的深沉悲壮的情感。
十五、(优质原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每小题2分,共4分)
尾犯·庐山
晁补之
庐山小隐①。渐年来疏懒,浸②浓归兴③。彩桥飞过,深溪地底,奔雷余韵。香炉④照日,望处与、青霄⑤近。想群仙、呼我应还,怪来须丝垂镜。 海上云车⑥回轫⑦。少姑⑧传、金母⑨信。森翠裾⑩琼佩 ,落日初霞,纷纭相映。谁见壶中景 。花洞 里、杳然 渔艇。别是个、潇洒乾坤 ,世情 尘土休问。
【注】①小隐:此指小憩、游玩,休养身心。②浸:更加。③归兴:归隐的想法、兴致。④香炉:即庐山北部名峰——香炉峰。⑤青霄:青云。霄,云气。⑥云车:传说仙人所乘之车。⑦回轫:掉转车头。轫,刹车的支轮木。⑧少姑:少女,这里指年轻的仙女。⑨金母:古代神话中的女神,即西王母。⑩翠裾:青绿色的裙子。 琼佩:玉佩。 壶中景:典故,即仙境之景。 花洞:即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入口。 杳然:杳无踪影的样子。 乾坤:本指天地,此代指世界。 世情:世俗之情,指人世间的荣辱恩怨等种种感情。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片四到六句,视听结合,意境绮丽壮观,让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B. 上片最后三句,借助想象,暗含着对时光流逝、功业无成的慨叹。
C. 下片前五句,结合神话传说,发挥想象,描绘了犹如仙境一般的庐山风景,写得瑰丽神奇,令人神往。
D. 整首词采用写意手法,用了众多神话传说及文学典故,使自然景物与人文景观有机融合,增添了韵味。
【解析】B项“功业无成”说法错误,由“须丝垂镜”可知,慨叹的是人生苦短。
B
2.这首词采用什么手法来写景和抒情?试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案] 虚实结合。词的上片前八句是实写庐山的绮丽壮美的景色,后三句是虚写神仙惊怪自己容颜衰老。下片结合神话传说和文学典故,描绘了犹如仙境一般的庐山风景。
十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每小题2分,共4分)
访杨云卿淮上别墅
惠 崇
地近得频到,相携向野亭。
河分冈势断,春入烧痕青。
望久人收钓,吟馀鹤振翎。
不愁归路晚,明月上前汀。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诗人写自己“频到”杨云卿家,又与他“相携”而游,足见二人友情之深。
B. 颔联所写之景是诗人远望山川大地所见,将春天到来却转瞬即逝表现得真实且细腻。
C. 诗的后四句写诗人陶醉于春景,忘记了时光的流逝,直到天色已晚,却意犹未尽。
D. 全诗质朴自然,既表现出景物的美好,又写出诗人沉湎山水、清淡无为的情怀。
【解析】B项“将春天到来却转瞬即逝表现得真实且细腻”理解有误。据“春入烧痕青”可知农民放火烧冬留下的焦痕上,又长出了嫩绿的青草,由烧痕之青而呈现春色,表明春天的到来,而不是“转瞬即逝”。
B
2.本诗是如何运用动静、远近手法来表现画面,使其充满生机且富有层次感的?
[答案] 动静结合:通过写静景“山冈”“烧痕”和动景“河断”“春入”,使整个画面充满了生机。
远近手法:通过描写远景山川大地和近景“人收钓”“鹤振翎”表现了画面富有层次感。
十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每小题2分,共4分)
畲田①词五首(其四)
王禹偁
北山种了种南山,相助力耕岂有偏?
愿得人间皆似我,也应四海少荒田。
【注】①畲(shē)田:烧荒垦种。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诗描述了烧荒垦种过程中协力互耕、依次而进的场景。
B. 作者以贴近畲田劳动者的口吻创作,劳动场景具体生动,内容真切。
C. 第三句中的“我”指诗人自己,表现诗人和山民的心紧紧相连。
D. 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提倡开荒种地,以恢复农业生产的期望和心怀天下的宽阔胸襟。
C
2.本诗体现了当时劳动人民怎样的美好品质?
[答案] 体现了当时劳动人民团结互助(协力互耕)、勤奋劳作、自力更生等美好品质。(任写两点即可)
【解析】“我”不仅仅指自己,更多的是代表辛勤劳动的山民,故C项说法错误。
十八、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每小题2分,共4分)
南轩竹
曾 巩
密竹娟娟数十茎,旱天萧洒有高情。
风吹已送烦心醒,雨洗还供远眼清。
新笋巧穿苔石去,碎阴微破粉墙生。
应须万物冰霜后,来看琅?偕??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