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1.2离骚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1.2离骚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26 11:47: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离骚》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离骚》出自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本单元主要学习的是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包括:《<诗经>两首》、《离骚》、《孔雀东南飞》、《魏晋诗三首》。在教材结构的安排上,汉魏晋五言诗是学生在学习了《诗经》和《离骚》的基础上接着学习的,可以看得出来,教材有意让学生按照诗歌发展的历程学习古代诗歌。
《离骚》属于中国古代优秀作品,新课标中明确指出“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汲取民族智慧”,“评价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同时,《离骚》,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经典之作,学习时,要在学生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把握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情感,注意独特的创作手法和诗体节奏。
二、学情分析:
高一新生,诗歌鉴赏的能力处于低水平,特别是面对像《离骚》这种年代久远,字形难辨,字音难读,意义难懂的文章,对于学生来说是很有难度的。不过,在本单元学习之初,对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做了大体的介绍,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相信通过学生课前学案引导,自觉预习,课上积极主动思考,师生的共同探讨、教师的点拨和启发,学生应该能够通过反复诵读、比较鉴赏和把握诗歌的意境与思想内容。
三、教学目标:
1. 了解屈原生平及《离骚》、《楚辞》特点。
2. 疏通理解文意,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培养阅读古诗文的能力。(重难点)
3. 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难点)
4. 鉴赏重要语句,把握诗文形象、体会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重点)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端午节习俗的画面,感受热烈气氛,进而导出在这个热闹节日背后一代忠臣——屈原的故事!
(二)知人论世——了解屈原
屈原,我国最早的大诗人。名 ,字___。战国时期 国人。
其政治理想的内容是 。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 。后遭谗去职,两次被流放,因无力挽救楚国灭亡,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投汨罗江而死。其主要作品有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等。
(三)立足课文,感知屈原
1.幻灯片展示两幅风格迥异的屈原图片。
在你的想像中,屈原有怎样的外貌,怎样的品格和精神?(可发挥自己的想像,用自己的语言先概括,然后再用课文中的诗句来说)
[明确]a、外貌概括:奇装异服:身披花草(芰荷为衣,芙蓉为裳 )峨冠博带(高冠长佩) 配饰缤纷,香气四溢 “制芰荷……”“高余冠……”“佩缤纷……”
b、品格和精神概括:屈原爱国忧民、洁身自好,绝不与周围群小同流合污,誓死坚持真理、捍卫理想……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刚正不阿,一身正气)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洁身自好,自我完善)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坚持真理,献身理想)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忧国忧民,热爱祖国)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坚定信念,奋斗不懈)
2.作者为什么身披花草,奇装异服,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教师明确,并进行深层次挖掘及讲解:以“香草”“美人”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这种方法又叫“移情法”。
移情法:即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借用“移情”,可言难言之语 ,可抒难抒之情。
(四)疏通字词,感知课文。
1.压缩字词,保留诗歌“原味”
试着将课文第一段的诗句进行压缩,留下你觉得足以说清作者意图的话。可以整句,也可以散句。例如压缩为四言:太息掩涕,民生多艰。修姱靰羁,朝谇夕替……
教师明确,通过分析学生的压缩内容,疏通字词。
问:压缩后的诗句跟原诗形式相比,有什么区别?哪一个更好?大家自己读读看。
[明确]四言诗比原诗更整齐,更有节奏感了,但是读起来比原诗要快,显得比较急促。
另外,其他被删除的字也有作用,因为它们在调节语速、表达语气、准确表达情感等方面确实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2.寻找抒情线索句,理清思路。
王邦采《离骚·汇订》:“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屈子之情生于文也,忽起忽落,忽断忽续,屈子之文生于情也。”
由于《离骚》篇幅较长,内容又极为复杂,古今学者在分析其结构以把握其脉络上,各人理解往往不同。因此,对其段落的划分和大意的概述也不尽一致。
姜亮夫《楚辞今绎讲录》:“关于《离骚》的分段,历来不一,归纳起来大致有95家之多。”
[明确]情感线:哀——怨——恨——悔
对民生多艰的哀;
对君王荒唐的怨;
对楚国投机逢迎的时俗的恨;
对自己相道的悔;
其实都源于自己理想的难以实现。
(五)“微写作” 话题
【角度一】屈原离我们而去了,但他的精神永在,魅力长存。学过《离骚》后,你对屈原有怎样的评价呢?请适当引用屈原的诗句,写一段250字左右的评价。
【角度二】人们对屈原投江而死存在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屈原之死重于泰山,有人则认为屈原之死轻如鸿毛。你如何评价屈原沉江的举动。请写一段250字左右的文字表达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