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1.2离骚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1.2离骚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26 11:48: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离骚(节选)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离骚》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是“楚辞”体的代表作品。
2.通过学习《离骚》,了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移情法”。如屈原借诗中的“香草”“美人”表述自己的政治理想及情怀。
3.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重音。
4.了解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和创作手法:丰富的想象,形象的描述。
二、能力目标
1.培养通过把握诗文形象,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2.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离骚》,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并学习诗人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执著追求理想的高尚节操。
【教学重点】
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2.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2.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
1.运用讲读法、逐节诵读、讲讲背背,指点难字读音、难字词义。
2.运用讨论法,让学生理解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感情及他为追求理想而九死未悔的精神。
3.通过比较阅读法,延展课堂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充实对作品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检查1~5节的背诵
二、具体研习诗歌的6-12节
1.学生集体朗读诗歌。
2.分组讨论下列问题,然后小组代表发言。
(1)屈原的政治理想是什么?
(2)如何才能实现此理想?诗中怎样阐发的?
(3)屈原在楚国振兴中担当了一个怎样重要的角色?
(4)诗人面对着的是一个怎样的现实?这说明了什么?
小组代表发言后,明确:
(1)屈原的政治理想是实现圣君贤相的政治。他希望国君能像尧、舜一样“耿介”即光明正大,“即遵道而得路”,遵循正道而得大路畅通。最终使国君能“及前王之踵武”,即赶上先王们的足迹。
(2)要想实现此理想,国君必须得“弃秽”“改乎此度”,即抛弃秽政,改变不合理的治国法度,也即应实行“美政”。他从“美政”的要求出发,托古喻今,在诗中一再称道尧舜等圣王(“众芳之所在”“遵道而得路”),否定桀纣等暴君(“昌被”而“窘步”)。他想通过对比来说明圣君贤相的重要,并借以说明楚无圣君贤相的危险性。屈原认为只有德行高尚的圣王,才能君临人间:“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上天无所偏私,只有“圣哲茂行”,才能“用此下士”。这正是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的体现。
(3)屈原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他“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在楚怀王时期,他担任过左徒和三闾大夫两项官职。三闾大夫掌管五族三姓(昭、屈、景)之事,屈原在这个职位上曾努力栽培王族子弟,希望他们成为优秀人才,为国效力。当他任职左徒时,更受到楚怀王的重用,“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候,王甚任之”。
所以屈原很想利用这些条件来实现他的远大政治理想,即首先使楚国富强壮大起来。于是,他“导夫先路”又“忽奔走以先后”,勇于担当振兴楚国的重任。
(4)诗人面对着的楚国现实是:楚王的昏庸,“党人”的“偷乐”,“民生之多艰”,使楚国陷于“路幽昧以险隘”的危境。“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齎怒”“曰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在腐朽的贵族统治集团的打击排挤下,诗人遭谗见废。正由于此,导致了诗人“美政”理想的幻灭。这不只是个人的悲剧,更重要的是反映了当时的楚国,不能顺应历史洪流前进以致必然崩溃的命运。
(解说:以上几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有层次地理解诗歌的内容,便于抓关键句条理背诵)
3.学生试背6-12节。
三、品析诗歌艺术
1.提问:在上一课时中,我们了解了屈原的高尚品质,那么,诗人是如何表现其品质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学生思考后明确:诗句“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很好地体现了诗人光辉俊洁的人格。用“江离”“辟芷”“秋兰”三种香草来装饰自己,比喻自己,极其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自己美好的精神世界,使诗歌充满了浪漫主义气息。
2.教师补充
我们把《离骚》中作者以“香草”“美人”喻指自己美德的这种表现方法称做“移情法”,即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这种方法在我国的古典诗词中经常见到。如: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表现了诗人对隐居田园,过清淡朴素的闲居生活而不感寂寞的思想感情)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兴亡和个人命运的概括追忆)
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唐·杜甫《绝句漫兴》)
(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及自己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的痛苦和愁闷)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唐·张九龄《感遇》)
(比喻自己的志洁行劳,不同流合污)
3.要求学生从自己知道的诗歌中举几例运用了“移情法”的句子。
明确: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这两句写对社会人生客观规律的参悟,在人的生命历程中,生活是复杂的,就像春天的繁花芳草,到处开放,到处生长,逐渐使人眼花缭乱,使人策马奋蹄,不断地前奔探索)
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村。(南北朝·谢朓《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
(表现了对亲友的依依不舍之情和对未来的不胜迷惘之感)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唐·李贺《马诗》其五)
(表达作者希望自己驰骋沙场,杀敌报国的雄心)
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唐·戴叙伦《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这两句诗抒发了诗人的怀乡思亲之情)
(解说:联系旧知识,意在加深学生对移情法的理解)
4.要求学生将《离骚》和前边学过的《诗经》作个比较,看看二者有何异同?
明确:不同点:(1)形式不同,《诗经》为整齐的四言诗,《离骚》的句子不拘长短,可六言、七言。
(2)表现的手法不同:《诗经》为现实主义的手法。《离骚》为浪漫主义的手法。
相同点:二者都运用了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5.教师可补充本文的赋、比、兴的运用特点。
明确:本文的赋既用于叙事,如追述身世和名字的由来:“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也用于抒情,如:“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與之败绩。”
本文的比、兴与表现的内容合而为一,具有象征的性质。如以香草象征诗人的高洁,以香木比喻群贤,以婚姻好和比喻君臣亲密合作等。比兴手法的运用,使全诗显得生动形象、丰富多彩。
(解说:设计此题,意在让学生自己动脑,明确两大创作手法的特色,加深其对赋、比、兴手法的理解)
四、鉴赏重点诗句
1.让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一两句诗,写一篇鉴赏短文,字数不限。
提示:可从句式、修辞、内容等方面入笔。
鉴赏范例: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屈原《离骚》)
这两句诗诗人运用了比兴的手法,以草木零落起兴,同时也比喻美人迟暮。想到草木不断地飘零凋谢,不禁担忧美人也会日益衰老。迟暮:是指年老。光阴如梭,美人的青春就像日益飘零的草木,作者感叹岁月无情,来日无多,只希望能把握住短暂的人生,做出一番事业。
2.指一名学生朗读他写的鉴赏短文,师生展开讨论。
五、组织学生探究阅读
探究课题一:你是如何看待屈原的爱国情感的?有人说他这是一种“宗国”思想,你同意吗?
观点一:同意。屈原的爱国思想其实是一种“爱君”思想。战国后期的“合纵”“连横”之争,是中国内部的矛盾争斗,因为它们都是周王的诸侯国。随着诸侯国势力的强大,他们都取代周天子而王天下。屈原力主联齐抗秦的“合纵”策略,一是为保卫楚的独立,二是进而实现楚“王”天下的企图,这只能说是为争夺全中国领导权而进行的内部斗争,并非是抵御外国的侵略。像他在作品中所说的“帝高阳之苗裔兮”就带有明显的血统夸耀。“来吾道夫先路”“恐皇與之败绩”“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则是一种出于“家天下”感情和宗国观念的使命感和忧患意识。对于屈原出于宗国观念的尽忠报国,存君兴国,不少古人本是看得很清楚的,如:
故宅秭归江,前人熊绎城。
眷言怀此都,不比异姓卿。
(宋·王十朋《题屈原庙》)
眷言念宗国,东身良非难。
(明·吴珂《读<离骚>》)
屈原的种种努力,客观地说,为的是楚王的统治,我们不必人为地拔高理解他。
观点二:不同意否认屈原的爱国意识。上种观点是站在我们今天的角度去看待的。我们现在之于屈原的时代,相距上千年,我们不能苛求那个时代的屈原像我们今天这样考虑问题,施行政策,具有和我们一样的思维、观点以及胸怀世界的气度。那个时候的屈原,为了国家的前途,为了人民的生活,忧心如焚,奔走呼号,这不是爱国的表现还能是什么?在他的心中,楚国就是他的祖国,楚国的人民就是他的同胞,我们能非议他的爱国精神吗?
探究课题二:你赞成他的沉江的举动吗?
观点一:不赞同。屈原虽遭楚王放逐但楚国人民并没有抛弃他。他自感面君无望,心中的理想无法实现,便抱石沉江,这其实是文人心理脆弱的表现。他应坚强地活下去,活着,便有希望。
观点二:屈原的这一举动可以理解,作为那个时代的文人,即便他出身贵族,他和君王仍是附庸和主人的关系,他的理想只有在君王赏识并支持下才能实现,他的高洁的节操只有君王帮他力排众议时才能保持,当君王不赏识他,不支持他,他便失去了支撑他的柱石,若不想改节,不想改变自己,那么,他只有走这一条路,我想,屈原走向这条不归路是无奈的,并不是他真心所愿。
(解说:设计此题,意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对旧有的知识要大胆怀疑)
六、课文小结
《离骚》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浪漫主义诗歌杰作,作品表现了丰富的想象力,创造了宏大的艺术空间和开阔的生活画面,塑造了诗人非凡的自我形象。以其崇高的理想、高洁的人格、强烈的情感和奇特的形貌、驰骋于神山仙界。柳宗元曾惊叹地说:“先生之貌不可得兮,犹仿佛其文章。”比兴的手法渗透到整个作品之中,比喻和象征形象被突显了出来,春兰秋菊、飘风云霓,全都成了有生命之物,司马迁称其:“其文约,其词微”“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板书设计】
追述世系
身世被赐佳名
品质扈江离辟芷
自修内美修能纫秋兰为佩光辉俊洁之人格
离骚(节选)朝搴木兰忧国忧民之情怀
夕揽宿莽
道夫先路以弃秽改度
政治
理想奔走先后以遵道得路
【延伸阅读】
阅读司马迁的《屈原贾生列传》(节选),完成文后各题。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说人坏话,巴结逢迎的人)之蔽明也,邪曲(邪、不正派的人)之害公(公正的好人)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遭受忧患。离通”罹”,遭受)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通“旨”)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方正(2)穷(3)信(4)约
(5)微(6)廉(7)迩
2.用原文回答问题。
(1)屈原写作《离骚》的原因是。
(2)“离骚”的含义是。
(3)屈原用“离骚”为其作品命名的原因是。
3.翻译画横线的句子。
4.概括本段文意。
参考答案:
1.(1)端方正直的人(2)困窘、困厄(3)诚信(4)简要(5)深微,微妙(6)廉洁(7)近
2.(1)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2)离忧(遭遇忧患)
(3)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3.【译文】他自动地远离污泥浊水,像蝉脱壳那样摆脱污秽,超脱于尘埃之外,不沾染世俗的污垢,他真是一个洁白干净出污泥而不染的人。我们推论他的这种志趣,即使同日月争光也是可以的。
4.本段文字写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写作《离骚》的原因;二是对《离骚》作了高度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