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同步训练
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化学教研组
考生注意:
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
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 30分)
一、单选题(1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30分)
1、水是生活中常见的重要物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实验必须:溶剂一定是水
B.生活常识:油锅着火用水来扑灭
C.人体必需:水是人体中含量最多的物质
D.实验认识:电解水说明了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2、把少量的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能形成溶液的是
A.面粉 B.蔗糖 C.茶油 D.泥土
3、下列“一定”的说法正确的是
A.离子是带电粒子,所以带电的粒子一定是离子
B.置换反应会生成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则生成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的反应一定是置换反应
C.分子由原子构成,则分子一定比原子大
D.饱和的硝酸钾溶液降温结晶后,一定仍为硝酸钾的饱和溶液
4、从化学的角度对下列词句进行解释,错误的是
A.点石成金——化学反应中元素种类可以发生改变
B.用洗洁精可除去油污——洗洁精对油污有乳化作用
C.真金不怕火炼——金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D.用铜和黄铜相互刻画,铜上留有更深的划痕——合金的硬度比组成它的纯金属大
5、溶液结晶过程中,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温度一定降低
B.浓度一定减小
C.溶质一定减少
D.溶剂一定减少
6、对所学知识总结是一种好习惯。某同学总结的下列实验现象错误的是
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 B.氢气在空气中燃烧,产生黄色火焰
C.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D.硝酸铵溶于水,溶液温度降低
7、某实验小组用溶质的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密度约为1.04g/cm3)和水(密度约为1g/cm3)配制50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的氯化钠溶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实验的主要步骤有计算、量取、混匀、装瓶贴标签
B.配制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时有液体溅出,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小
C.实验中用到的玻璃仪器有量筒、试剂瓶、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
D.计算需要溶质的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的质量是25g(约24.0mL),水的质量是25g
8、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溶质的质量分数:a>b>c
B.氢氧化钙的溶解度曲线与硝酸钾相似
C.a、b、c三点对应的溶液均为饱和溶液
D.从硝酸钾溶液中获得晶体的方法:冷却热的饱和溶液
9、如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若b中混有少量的a,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b
B.t2℃时,物质a的100g饱和溶液中含有25g物质a
C.t3℃时,分别将a、b、c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溶质质量分数关系是b>a=c
D.t2℃时向50g水中加入15g物质b充分搅拌,所得溶液质量一定小于65g
10、如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的溶解度大于乙和丙
B.将t1℃时甲的饱和溶液变为t2℃时甲的饱和溶液,可以采用蒸发水的方法
C.当大量甲的固体中含有少量固体丙时,可以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甲
D.将t2℃下甲的饱和溶液150g降温到t1℃,则可析出晶体质量为30g
第Ⅱ卷(非选择题 70分)
二、填空题(5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20分)
1、在20℃时,将40g硝酸钾固体加入100g水中,充分搅拌后,仍有8.4g硝酸钾固体未溶解。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___________;上述溶液中硝酸钾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2、小峰同学查阅了KCl和KNO3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并绘制出相应的溶解度曲线。
温度/℃ 20 30 50 60 80
溶解度/g KCl 34 37 42.6 45.5 51.1
KNO3 31.6 45.8 85.5 110 169
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表示KCl溶解度曲线的是_____(填a或b)。
(2)60℃时,将KCl和KNO3的饱和溶液同时降温到20℃,则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KCl_____KNO3(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3)KCl和KNO3在t℃时具有相同的溶解度(S),则S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g。
(4)30℃时,将50gKNO3固体放入100g水中充分溶解,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列出计算式即可,不必计算出结果)。
3、正确读写化学符号是学好化学的基础,请回答下列问题。
(1)镁元素的符号为_______;
(2)三个碳酸根离子可用符号表示为________;
(3)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______;
(4)硫酸铜溶液中溶剂的化学式为________。
4、如图是几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
(1)10℃时硝酸铵的溶解度是___________。
(2)10℃时把10g氯化钠加入到100g水中充分搅拌,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溶液中存在的溶质的粒子是_______。
(3)约______℃时硝酸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相等。
(4)70℃ 50g水中最多溶解氯化铵的质量是______。
(5)80℃时150g硝酸钾放入100g水中,充分搅拌,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是______,溶质的质量分数是________。小红用此溶液通过降温结晶得到硝酸钾晶体,得到60g硝酸钾晶体需要把溶液温度降至__________℃。
5、如表是氯化钠和硝酸钾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运用溶解度表与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 10 30 50 60
溶解度/g 氯化钠 35.8 36.3 37.0 37.3
硝酸钾 20.9 45.8 85.5 110
(1)图中能表示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是______(选填“A”或“B”),P点表示的含义是______。
(2)据表格可知,氯化钠和硝酸钾两物质溶解度相等的温度范围在______℃之间。
(3)60℃时,100g水中加入90g硝酸钾,充分溶解,所得溶液是_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将该溶液降温到10℃时,析出晶体的质量为______g。
(4)60℃时,用等质量的氯化钠、硝酸钾分别配制两种饱和溶液,测得其质量依次为m1g和m2g,则m1______m2(填或“>”、“<”“=”)。
三、计算题(5小题,每小题5分,共计25分)
1、为测定某石灰石中碳酸钙的含量,小明同学取20g石灰石样品于锥形瓶中,将200g稀盐酸缓缓加入锥形瓶中(杂质不溶于水也不与酸反应),充分反应后,测得剩余固体质量随加入稀盐酸质量的变化曲线如下图,求:
(1)该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
(2)所加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3)如果要配制200g10%的稀盐酸,则需要量取浓度为36%的浓盐酸(密度为1.18g/cm3)体积为___________mL。(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2、某兴趣小组为测定实验室中一瓶久置的过氧化氢的水溶液中过氧化氢的质量分数,实验测得相关数据如下图所示:
(1)剩余的混合物中二氧化锰的质量为___________g,它在反应中起___________作用。
(2)反应生成的氧气的质量为___________g。
(3)计算该过氧化氢的水溶液中过氧化氢的质量分数(精确到1%)。
3、石灰厂为了测定一批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取用25 g石灰石样品,把125 g稀盐酸分5次加入样品中(样品中除碳酸钙外,其余的成分既不与盐酸反应,也不溶于水),充分反应后经过滤、干燥等操作,最后称量,得实验数据如下表:
次数 1 2 3 4 5
稀盐酸的用量 25g 25g 25g 25g 25g
剩余固体的质量 20 15 g 10 g 5 g 5 g
(1)该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是______;
(2)计算该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结果精确到0.1%)。
4、分别对100g 20%的硝酸钾溶液进行如下操作,请计算出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1)加入100g水:________
(2)加入20g硝酸钾:________。
5、实验室用6.25g含碳酸钙80%的石灰石和一定质量的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石灰石中的杂质不溶于水,也不与稀盐酸反应),加入稀盐酸的质量与产生气体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试计算:
(1)该石灰石样品中含碳酸钙的质量为_______;
(2)生成气体的质量为_______;
(3)所用稀盐酸溶液溶质质量分数_______。(写出计算过程)
四、实验探究(5小题,每小题5分,共计25分)
1、下面是教材下册中“物质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的活动与探究。请你一同完成该探究并回答有关问题:
水中加入的溶质 NaCl固体 NH4NO3固体 NaOH固体
加溶质前水的温度/℃ 20 20 20
溶解现象 全部溶解 全部溶解 全部溶解
溶质溶解后溶液的温度的变化 温度无明显变化 温度降低 温度升高
结论 (填“放热”或吸热“) 固体氯化钠溶于水无明显放热和吸热现象 ①_____ ②_____
③根据物质溶解过程中发生的变化,说明NH4NO3固体溶解时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_____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填“<”或“>”或“=”符号)。
2、下表列出了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
溶解度/g 13.3 20.9 31.6 45.8 63.9 85.5 110
某兴趣小组做了以下实验:
(1)上述实验过程中得到的溶液一定属于不饱和溶液的是__________(填序号),⑤所对应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
(2)实验过程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相等的是__________(填序号)。
(3)为了回收硝酸钾晶体,小组同学提出了如下方案处理实验后的废液:将⑤继续冷却至0℃,过滤,共可回收得到硝酸钾固体______ g。
3、为了探究相同条件下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某兴趣小组同学进行如下两组实验。(提示:本实验所用汽油与KMnO4、碘均不发生化学反应)
(实验1)KMnO4晶体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实验,根据实验步骤、实验操作图示填写相关实验现象。
实验步骤 实验操作图 实验操作及现象
步骤1 向A、B试管中分别加入5mL水和无色汽油,振荡后静置; (1)A试管中晶体全部溶解,溶液呈___色;B试管中晶体不溶解,汽油不变色。
步骤2 将步骤1中A试管内溶液倒入B试管中,振荡后静置;(2)B试管中观察到的现象为:_______
(实验2)碘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实验,根据实验操作图示回答相关问题。
实验操作图 实验结论或解释
(3)由图2所示现象可知:_____(选填“不”“微”“易”)溶于水;(4)图3所示试管中液体分层。上层紫红色溶液的名称是____;说明碘在汽油中的溶解性比在水中___(选填“强”“弱”)
(实验结论)由上述实验可得出_________(写出两点)。
[注意:若答对下列小题奖励4分,化学试卷总分不超过60分。]
(反思与应用)(5)①碘易溶于酒精。若(实验2)中汽油用酒精代替,振荡后静置,最终所得液体__(填“分层”或“不分层”)。
②“从稀碘水中提取碘”是“海带提碘”工艺中的一个重要步骤,其原理类似(实验2)中第二步操作。工业上实际生产时使用其他挥发性液体代替汽油,这种挥发性液体必须具备的条件是________。
4、请从A或B两题中任选1个作答。如图在三只试管中进行实验。
A B
①固体溶解形成紫色溶液 ②固体几乎不溶解 ③固体溶解,形成紫红色溶液 ①紫色石蕊小花不变红 ②紫色石蕊小花不变红 ③紫色石蕊小花变红
(1)对比实验①、②的现象,可得出的结论是 。 (2)设计实验②、③的目的是 。 (1)设计实验①的目的是 。 (2)对比实验①、②、③的现象,可得出的结论是 。
A _______ , ________ 。B _________ , _________ 。
5、某化学小组从理论上初步探究“已知质量比的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混合物中提纯硝酸钾”。
(分析提纯方法)
硝酸钾和氯化钠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温度/℃ 0 20 40 60 80 100
溶解度/g KNO3 13.3 31.6 63.9 110 169 246
NaCl 35.7 36.0 36.6 37.3 38.4 39.8
(1)20℃时,NaCl的溶解度为_____。 将20g NaCl加入50g水中配制成_____g NaCl溶液。
(2)根据表中数据,绘制KNO3的溶解度曲线_____。
(3)根据KNO3的溶解度曲线,预测KNO3在70℃时的溶解度约为_____g。
(设计提纯步骤)
①选取样品(85gKNO3和5gNaCl的混合物)
②配制80℃时KNO3的饱和溶液(加水约50mL,水的密度约为1g mL﹣1)
③降温至20℃
④得到晶体
(设计提纯方案)
(4)为了证明 ④中得到的晶体为纯净的KNO3,该小组同学结合已有知识,从理论上初步设计了以下方案;(不考虑不同溶质对溶解度的相互影响及实验过程中水和固体的损失等影响因素)
方案一 通过化学实验进行检验,取少量④中得到的晶体于试管中,加水配成溶液,滴加_____,观察实验现象没有_____产生,则不含NaCl。
方案二 计算析出KNO3晶体的质量约为_____g(精确到整数)与④中得到晶体的质量进行比较,若相等,则不含NaCl。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C
【详解】
A、实验室溶剂一般选择水,除了水之外还有乙醇等,故不符合题意;
B、油锅着火用水灭火,油会浮在水面,燃烧的更旺,故不符合题意;
C、水是人体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故符合题意;
D、电解水说明了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B
【详解】
A、面粉不溶于水,与水混合形成悬浊液,故A错误;
B、蔗糖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B正确;
C、茶油不溶于水,与水混合形成乳浊液,故C错误;
D、泥土不溶于水,与水混合形成悬浊液,故D错误。
故选B。
【点睛】
3、D
【详解】
A.离子是带电的粒子,但是带电的粒子不一定是离子,也可能是质子、电子等,错误;
B.置换反应会生成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但生成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的反应不一定是置换反应,如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错误;
C.分子由原子构成,但分子不一定比原子大,分子和原子不能比较大小,但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其一个分子的体积比构成它的原子大,错误;
D.饱和的硝酸钾溶液降温结晶后,有晶体析出,所得溶液一定仍为硝酸钾的饱和溶液,正确;
故选D。
4、A
【详解】
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是由钙、碳、氧三种元素组成的,黄金是由金元素组成的,因此石灰石是不可能变成黄金的,故选项解释不正确;
B、洗洁精能去油污,利用洗洁精的乳化作用,能将大的油滴分散成细小的油滴随水冲走,故选项解释正确;
C、真金不怕火炼是因为金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即使在高温下也不与氧气反应,故选项解释正确;
D、用铜和黄铜相互刻画,铜上留有更深的划痕是因为合金的硬度比组成它的纯金属大,故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A。
5、C
【详解】
A、溶液结晶的过程温度不一定降低,如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将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升高温度可以结晶出固体,故A错误;
B、溶液结晶的过程浓度不一定减小,如恒温蒸发某物质的饱和溶液,浓度不变,故B错误;
C、溶液结晶的过程一定有固体析出。溶质一定减少,故C正确;
D、溶液结晶的过程中溶剂不一定减少,如冷却热饱和硝酸钾溶液析出硝酸钾晶体,溶剂质量不变,故D错误。
故选C。
6、B
【详解】
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现象是发出白光,说法正确;
B、氢气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说法错误;
C、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现象是产生大量白烟,说法正确;
D、硝酸铵溶于水,会吸收热量,所以溶液温度降低,说法正确;
答案:B。
7、B
【详解】
A、配置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主要步骤是计算、量取、混匀、装瓶贴标签,正确。
B、溶液具有均一性,配制好的溶液装入试剂瓶时有液体溅出,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错误。
C、实验中用到的玻璃仪器有量筒、胶头滴管(量取试剂),烧杯、玻璃棒(溶解试剂),试剂瓶,正确。
D、50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的氯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1.5g,需要6%的氯化钠溶液25g,其密度为1.04g/cm3,约为24.0mL。需要水的质量为50g-25g=25g。正确。
故选B。
【点睛】
8、D
【详解】
A、b、c表示100g水中溶解等量的硝酸钾,两者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错误;
B、氢氧化钙溶解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减小,氢氧化钙的溶解度曲线与硝酸钾不相似,错误;
C、c为该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错误;
D、硝酸钾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从硝酸钾溶液中获得晶体的方法为冷却热的饱和溶液,正确。
故选D。
9、D
【详解】
A:a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很大;b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大。若b中混有少量的a,可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b。A错。
B:t2℃时,物质a的125g饱和溶液中含有25g物质a。B错。
C:t3℃时,分别将a、b、c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a、b仍然是饱和溶液,c变为不饱和溶液,但c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所以溶质质量分数关系是b>a﹥c。C错。
D:t2℃时b的溶解度是25g,50g水最多溶解物质b12.5g,所得溶液质量最多为62.5g。小于65g。正确。
综上所述:选择D。
10、B
【详解】
A、比较物质的溶解度大小时需要说明温度,温度不同,溶解度的大小不能确定,不符合题意;
B、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甲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将t1℃时甲的饱和溶液变为t2℃时甲的饱和溶液,可以采用增加溶质、蒸发水的方法,符合题意;
C、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当甲的固体中含有少量丙可以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不符合题意;
D、将t2℃下甲的饱和溶液150g,溶液中含有溶质50g,溶剂100g,降温到t1℃时,溶解度为30g,溶液仍为饱和溶液,则溶液中含有的溶质质量为30g,析出晶体质量为20g,不符合题意;
故选B。
二、填空题
1、31.6g 24.0%
【分析】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中的溶解度。
【详解】
在20℃时,将40g硝酸钾固体加入100g水中,充分搅拌后,仍有8.4g硝酸钾固体未溶解,说明在该温度下,溶解的硝酸钾的质量为(40-8.4)g=31.6g。根据溶解度的定义,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故填31.6g。
20℃时100g水中硝酸钾固体未全部溶解,说明该溶液未硝酸钾的饱和溶液,则溶质质量分数为 ,故填24.0%。
【点睛】
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可用溶解度计算 ,其中S为溶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
2、
(1)b
(2)大于
(3)34~37
(4)
【分析】
(1)
通过分析溶解度表中的数据可知,氯化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所以图中表示KCl溶解度曲线的是b;
(2)
60℃时,将KCl和KNO3的饱和溶液同时降温到20℃,降温后,氯化钾和硝酸钾的溶解度均减小,均有溶质析出,还是饱和溶液,20℃时,溶解度:氯化钾大于硝酸钾,故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小关系是KCl大于KNO3;
(3)
KCl和KNO3在t℃时具有相同的溶解度(m),由表中数据可知,20℃时,溶解度:氯化钾大于硝酸钾,30℃时,溶解度:氯化钾小于硝酸钾,故20℃<t<30℃,则m的取值范围是34g~37g;
(4)
3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45.8g,所以将50g KNO3固体放入100g水中充分溶解,只能溶解45.8g,得到的是饱和溶液,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3、
(1)Mg
(2)3
(3)O2
(4)H2O
【分析】
(1)
镁元素表示为:Mg;
(2)
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该离子元素符号的右上角标上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号在后,带一个电荷时,1通常省略,多个离子,就是在元素符号前面加上相应的数字;故三个碳酸根离子表示为:;
(3)
氧气由氧分子构成,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氧分子,分子用化学式表示,故填:O2;
(4)
硫酸铜溶液中的溶剂为水,化学式为:H2O。
4、
(1)140g
(2) 固体消失(或全部溶解) Na+、 Cl-
(3)68
(4)30g
(5) 150g 60% 50
【分析】
(1)
由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知:10℃时,硝酸铵的溶解度是140g,故填:140g。
(2)
1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约为35g,即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35g氯化钠固体,所以把10g氯化钠加入到100g水中充分搅拌,观察到的现象是固体消失,氯化钠溶液中存在的溶质的粒子是Na+、 Cl-,故填:固体消失(或全部溶解);Na+、 Cl-。
(3)
曲线的交点,表示某温度下的溶解度相等,由硝酸钠和硝酸钾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知:约68℃时,硝酸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度相等,故填:68。
(4)
由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知:70℃时,氯化铵的溶解度为60g,即 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60g氯化铵固体,所以50g水中最多溶解氯化铵的质量是30g,故填:30g.
(5)
由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知:8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70g,所以150g硝酸钾放入100g水中,充分搅拌,能完全溶解,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是150g,溶质的质量分数是;用此溶液通过降温结晶得到硝酸钾晶体,得到60g硝酸钾晶体需要把溶液温度应降至50℃,因为5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90g,可析出晶体质量为150g-90g=60g,故填:150g;60%;50。
5、
(1) A t1℃时A、B(或氯化钠和硝酸钾)两物质的溶解度相同
(2)10~30
(3) 不饱和 69.1
(4)>
【解析】
(1)
分析氯化钠和硝酸钾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表,可知氯化钠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硝酸钾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故溶解度曲线中氯化钠为A,硝酸钾为B;P点为氯化钠和硝酸钾溶解度曲线在t1℃时的交点,故P点表示t1℃时A、B(或氯化钠和硝酸钾)两物质的溶解度相同。
(2)
由氯化钠和硝酸钾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表,可知10℃时,氯化钠溶解度大于硝酸钾溶解度,20℃时氯化钠溶解度小于硝酸钾溶解度,故氯化钠和硝酸钾两物质溶解度相等的温度范围在10℃~30℃;
(3)
由氯化钠和硝酸钾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表,可知60℃时,硝酸钾溶解度为110g,即在60℃时,100g水中加入110g硝酸钾,充分溶解后溶液恰好饱和,现在100g水中加入90g硝酸钾,充分溶解,所得溶液是不饱和溶液。将该溶液降温到10℃时,硝酸钾溶解度为20.9g,即在10℃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20.9g硝酸钾,原溶液中有90g硝酸钾,在10℃时只能溶解20.9g硝酸钾,析出硝酸钾晶体的质量=90g-20.9g=69.1g;
(4)
60℃时,由硝酸钾溶解度大于氯化钠溶解度,可知用等质量的氯化钠、硝酸钾分别配制两种饱和溶液,氯化钠需要水的量大于硝酸钾需要水的量。溶液的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故溶解后氯化钠溶液质量m1大于硝酸钾溶液的质量m2。
三、计算题
1、
(1)75%
(2)解:设所加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x
x=7.3%
答:该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7.3%
(3)解:设需要量取浓度为36%的浓盐酸的体积为x,根据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可得:200g×10%=1.18g/cm3×x×36%,x≈47.1mL
【分析】
(1)
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剩余固体的质量为杂质的质量,故该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
(2)
见答案;
(3)
见答案。
2、
(1) 1.0 催化
(2)1.6
(3)设该过氧化氢的水溶液中含过氧化氢的质量为x
x=3. 4g
所以该过氧化氢的水溶液中过氧化氢的质量分数为
答:该过氧化氢的水溶液中过氧化氢的质量分数是5%。
【解析】
(1)
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二氧化锰是反应的催化剂,反应前后二氧化锰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剩余的混合物中二氧化锰的质量为1. 0g,它在反应中起催化作用;
(2)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生成氧气的质量为68. 0g-(67. 4g-1. 0g)=1. 6g;
(3)
见答案。
3、
(1)80%
(2)由表中数据可知,加入25g稀盐酸,消耗碳酸钙的质量为:25g-20g=5g。
解:设该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是x
x=14.6%
答:该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是14.6%
【分析】
(1)
由表可知,最后剩余的5g为石灰石中的杂质,该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是:;
(2)
见答案。
4、
(1)10%
(2)33.3%
【解析】
(1)
,故填:10%。
(2)
,故填:33.3%。
5、
(1)5.0g克
(2)解:设生成气体的质量为x
x=2.2g
答:生成气体的质量为2.2g
(3)解:设该稀盐酸中溶质质量分数为y
y=5%
答:该稀盐酸中溶质质量分数为5%
【解析】
(1)
实验室用6.25g含碳酸钙80%的石灰石,则样品中碳酸钙质量为 ,故填5.0g;
(2)
见答案。
(3)
见答案。
四、实验探究
1、吸热 放热 >
【详解】
①硝酸铵溶解于水温度降低,所以可以知道硝酸铵溶解时表现出来的是吸收热量;
②氢氧化钠溶于水温度升高,所以氢氧化钠表现出来的是放出热量;
③硝酸铵溶解时表现出来的是吸收热量的,说明NH4NO3固体溶解时扩散过程吸收的热量>水合过程放出的热量。
2、①③④ 析出晶体(合理答案均可得分) ②⑤ 61.7
【详解】
(1)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将25g硝酸钾溶于100g水中得到的溶液①为不饱和溶液,再加入25g时得到的溶液②为饱和溶液且有硝酸钾剩余50g﹣31.6g=18.4g,将②溶液升温到50℃,因5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85.5g,因此得到的溶液③为不饱和溶液,再加入25g得到的溶液④仍为不饱和溶液,再降温到20℃时得到的溶液⑤是饱和溶液且析出硝酸钾晶体75g﹣31.6g=43.4g,故属于不饱和溶液的是①③④。故填:①③④;析出晶体(合理答案均可得分)。
(2)②⑤都是20℃时的饱和溶液,因此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故填:②⑤。
(3)将⑤继续冷却至0℃,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3.3g,因此析出晶体的质量为75g﹣13.3g=61.7g。故填:61.7。
【点睛】
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所以一定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其溶解度相同;同时注意溶解度概念中的隐藏条件,同时还要明确只有被溶解的物质才属于溶质。
3、紫红 液体分层,试管中晶体溶解 微 碘的汽油溶液 强 不同溶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不分层 不溶于水
【详解】
实验l:
(1)A试管中晶体全部溶解,溶液呈紫红色;B试管中晶体不溶解,汽油不变色;
(2)B试管中高锰酸钾溶解,由于汽油和高锰酸钾溶液不能互溶,观察到的现象为液体分层,B中高锰酸钾溶解,
实验2:
(3)由图2所示现象可知:液体显淡黄色,是因为少量碘溶解在水中,说明碘微溶于水;
(4)图3所示试管中液体分层。上层紫红色溶液的名称是碘的汽油溶液,说明碘在汽油中的溶解性比在水中强;
实验结论:
不同溶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反思与应用:
(5)①碘易溶于酒精。若实验2中汽油用酒精代替,振荡后静置,最终所得液体不分层,这是因为酒精和水能够互溶。
②工业实际生产时使用其他挥发性液体代替汽油,这种挥发性液体必须具备的条件是不溶于水,以便于该挥发性液体的碘溶液和水分离。
4、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性比在汽油中的强 比较高锰酸钾和碘在汽油中的溶解性强弱 证明CO2不能使干燥的紫色石蕊小花变色 H2O和CO2反应生成了新的物质,能使紫色石蕊变色
【详解】
A:(1) ①、②的溶质种类相同,溶剂的种类不同,①固体溶解形成紫色溶液,②固体几乎不溶解,对比实验①、②的现象,可得出的结论是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性比在汽油中的强;
(2) ②、③中溶剂种类和量相同,溶质的种类不同,②固体几乎不溶解,③固体溶解,形成紫红色溶液,设计实验②、③的目的是比较高锰酸钾和碘在汽油中的溶解性的强弱;
B:(1) ①紫色干燥石蕊小花遇二氧化碳不变红,设计实验①的目的是证明CO2不能使干燥的紫色石蕊小花变色;
(2) ②喷水后紫色石蕊小花不变红,说明水不能使紫色石蕊小花变色,湿润的石蕊纸花遇二氧化碳变红,对比实验①、②、③的现象,可得出的结论是H2O和CO2反应生成了新的物质,能使紫色石蕊变色。
5、36g 68 138 硝酸银 沉淀 77.2
【详解】
(1)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20℃时,NaCl的溶解度为36g,将20g NaCl加入50g水中配制成68gNaCl溶液;
(2)根据表格中硝酸钾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用横坐标表示温度,纵坐标表示物质的溶解度,可画出其溶解度曲线如下,
(3)根据KNO3的溶解度曲线,获得KNO3在70℃时的溶解度约为138g;
[设计提纯方案]
方案一 通过化学实验进行检验,取少量(4)中得到的晶体于试管中,加水配成溶液,滴加硝酸银,观察实验现象没有沉淀产生,则不含NaCl;
方案二 设56.2g水在20℃时溶解的硝酸钾为x
100g:31.6g=56.2g:x
x=17.8g
所以析出KNO3晶体的质量约为77.2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