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1.3 地球的历史
一、单选题
2019年7月,加拿大阿尔伯塔省的矿工在当地矿区发现了完整的海王龙化石,这种海洋爬行动物生活在7000万年前,它与恐龙生活在同一时代。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海王龙生存的地质年代是( )
A.古生代 B.新生代 C.中生代 D.元古代
2.关于海王龙生存的地质年代,描述正确的是( )
A.地球铁矿总储量的60%形成于该地质年代
B.被称为“海洋无脊椎动物时代”
C.是裸子植物繁盛的时代
D.发生了喜马拉雅运动
2019年7月,12岁的杰克逊和家人去俄亥俄州度假,杰克逊在河边玩耍时,无意中发现一个奇怪、隆起的物体(如图),后来证实是猛犸象牙齿。杰克逊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猛犸象是一种适应寒冷气候的动物,是在陆地上生存过得最大的哺乳动物之一。最大的猛犸象体重可达12吨,是冰川时期的庞然大物。猛犸象在距今约一万年前灭绝。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3.猛犸象生活在( )
A.古生代早期 B.古生代晚期 C.中生代 D.新生代
4.猛犸象灭绝时期的迁徙方向是( )
A.向高纬迁徙 B.向低纬迁徙 C.向内陆迁徙 D.向海洋迁徙
5.研究地球历史最主要的途径是( )
A.火山活动 B.地壳运动 C.地层 D.板块碰撞
6.化石在地质学上的意义是( )
①确定地球的年龄②确定地层的时代和顺序③确定地壳运动的类型④推测古地理环境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21年4月18日22时14分,在台湾花莲县(北纬23.94度,东经121.43度)发生6.1级地震,震源深度5千米,下图为“地球内部圈层局部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7.此次地震震源位于图中( )
A.① B.② C.③ D.④
8.关于地球内部圈层,说法正确的是( )
A.①圈层由固体岩石组成,为岩石圈 B.②圈层中纵波传播速度比横波快
C.③圈层为岩石圈,平均厚度为17千米 D.④圈层为地幔,软流层位于其顶部
2017年6月12日,吉林延吉龙山白垩纪地层发掘出6种恐龙骨骼和一具完整的鳄类骨骼古生物化石。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9.白垩纪繁盛的植物是( )
A.孢子植物 B.被子植物 C.裸子植物 D.藻类植物
10.地球的演化史也可以近似的说是生物的进化史,下列关于期间生物的匹配,错误的是( )
A.古生代——鱼类和蕨类 B.前寒武纪——蓝藻
C.中生代——鸟类 D.中生代——三叶虫
地层是地壳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成层岩石的总称,正常情况下,下面的岩层总是比上面的岩层古老。化石多保存于沉积岩层中,相同时代的地层中往往保存着相同或相似的化石。下图为某地层化石分布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1.图中( )
A.甲层深度约2900千米 B.乙层形成时间早于丙层
C.丁层的时代最古老 D.共有十个时代的地层
12.地点3地层的形成过程可能是( )
A.沉积作用-地壳上升侵蚀作用-地壳下沉-沉积作用
B.侵蚀作用-地壳下沉-沉积作用-地壳上升侵蚀作用
C.沉积作用-地壳下沉-沉积作用-地壳上升侵蚀作用
D.侵蚀作用-地壳上升侵蚀作用-地壳下沉-沉积作用
地球有悠久的过去,还有漫长的未来。生物的出现和进化只是其中的一小段,而人类的历史更是短暂的一瞬。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原始鱼类出现在( )
A.元古代 B.古生代中期
C.古生代后期 D.中生代中期
14.含三叶虫化石的地层是( )
A.古生代地层 B.元古代地层
C.中生代地层 D.新生代地层
15.和恐龙同时代灭绝的生物物种是( )
A.原始鱼类 B.古老的两栖类
C.海洋中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种类 D.蕨类植物
2018年1月,科研人员宣布发现了一副有羽毛的恐龙化石,将它命名为“彩虹”。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恐龙生活在( )
A.前寒武纪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
17.恐龙繁荣时期( )
A.被子植物繁盛 B.是重要的造煤时期 C.藻类植物繁盛 D.陆地面积扩大,形成泛大陆
地质学家们在青藏高原科考时,发现了一个非常巨大的棕榈化石,叶柄非常长,接近70厘米,这是在青藏高原的核心地带,这么高的海拔首次发现棕榈化石。全球现生棕榈科植物共有2500多种,主要分布在热带地区,而像青藏高原中部这样的气候环境,棕榈科植物完全不可能存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18.在青藏高原上发现棕榈化石,说明了新生代以来青藏高原地区地壳运动是( )
A.下降运动 B.上升运动 C.向低纬运动 D.东西方向运动
19.由棕榈化石发现可推知古青藏高原地区的气候曾经是( )
A.寒冷干燥 B.寒冷湿润 C.炎热干燥 D.高温湿润
20.中生代恐龙灭绝的事实表明( )
A.生物灭绝与环境无关
B.地球已不适合生命生存和发展
C.地质历史时期,地球经历过一些不利于生物生存的环境变化阶段
D.了解地质历史时期的环境变化对人类无任何意义
21.下图是美国宇航局2012年7月4日拍摄的“太阳活动剧烈爆发图”,大量速度达800千米每秒的带电粒子喷射到太空。关于图示太阳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没有活动周期,但可能持续较长的一段时间
B.地球是太阳系中最先受其影响的行星
C.爆发后8分钟左右引起两极极光产生
D.高峰年导致地球极端天气现象的频率增加
1996年在我国辽宁省西部,发现了中华龙鸟化石,它是一种小型食肉恐龙,它的脊柱和体表有着流苏一样的纤维结构,这种结构可能是羽毛的前身,对于研究鸟类起源有着重要的意义。下图为博物馆展示的中华龙鸟化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2.中华龙鸟生存的地质年代是( )
A.前寒武纪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
23.该地质时期( )
A.大陆在末期汇聚成一个整体 B.是地质历史上重要的成煤期
C.大陆漂移到现在所在的位置 D.是地质历史上重要的铁矿成矿期
24.恐龙大灭绝后迎来的地质时期( )
A.裸子植物繁荣 B.多细胞生物出现 C.海生藻类繁荣 D.哺乳动物快速发展
在陕西某矿区,工人们发现在矿灯照耀下,夹在页岩地层中的煤层乌黑发亮,仔细辨认,还能看出苏铁、银杏等裸子植物粗大的树干。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5.该煤层形成的地质年代和该地质年代最繁盛的动物可能是( )
A.古生代、三叶虫 B.中生代、恐龙
C.新生代、哺乳类 D.新生代、鱼类
26.该煤层形成时的古地理环境是( )
A.湿热的草原环境 B.温暖广阔的浅海
C.湿热的森林环境 D.干旱的陆地环境
在陕西某矿区,工人们发现在矿灯照耀下,夹在顶岩地层中的煤层乌黑发亮。经仔细辨认,人们还能看出银杏等裸子植物粗大的树干。据此回答下题。
27.该煤层形成的地质年代和该地质年代最繁盛的动物可能是( )
A.古生代、三叶虫 B.中生代、恐龙
C.新生代第三纪、哺乳类 D.新生代第四纪、鱼类
28.该煤层形成的古地理环境是( )
A.湿热的草原地区 B.温暖广阔的浅海区域
C.湿热的森林地区 D.干旱的陆地环境
二、综合题
29.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所示的地质年代是________代。
(2)该地质年代的典型动物是________。
(3)这个年代之所以是主要的成煤期,主要是因为陆地植物中________植物占据主要地位。
(4)下列有关生物演化和重大事件,发生在该时期的是________
A.形成高大的喜马拉雅山脉 B.出现了大冰期
C.在中后期进化出了鸟类 D.没有出现物种大灭
30.读下面相关材料,回答问题。
《侏罗纪公园》是一部科幻冒险电影,影片主要讲述了哈蒙德博士召集大批科学家利用凝结在琥珀中的史前蚊子体内的恐龙血液提取出恐龙的遗传基因,将已绝迹6500万年的史前庞然大物复生,使整个努布拉岛成为恐龙的乐园,即“侏罗纪公园”。 下图为“影片中某场景的照片”。
(1)恐龙主要出现在地质历史上的哪个时代?人类是如何认识这种早已灭绝的爬行动物的?
(2)在恐龙化石分布较多的地区,在恐龙生活的时代,这些地区的气候和植被有什么共同特点?
(3)在恐龙繁盛的时代,地球上主要以什么植物为主?对于目前人类社会有何积极影响?
3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辽宁省岫岩陨石坑形成于距今约5万年的一次陨石撞击。据地质工作者勘察推算,最初坑深约500来,直径约1400米。岫岩陨石坑形成后,曾一度成为封闭的湖泊。后经侵蚀,坑壁形成缺口,导致湖水外泄,露出坑底的湖床。经流水侵蚀、切割形成坑壁的冲沟与坑底的小河流,新的水系系统形成。而今,坑深减少到150米,直径却达1800米。通过在陨石坑中心的钻探,发现了厚达107米的湖相沉积物,该沉积物富含大量有机质。地质工作者发现,在这个世外桃源般的地方,村民们在这里幸福的生活和劳作。下图示意该陨石坑地质剖面。
(1)简述该陨石坑形成至今的地貌演变过程。
(2)说明该陨石坑深度变化的原因。
(3)阐释湖相沉积物中富含大量有机质的原因。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2.C
【解析】
【分析】
1.
由材料可知,海王龙生活在7000万年前,属于中生代(距今2.52亿年~6600万年),与恐龙生活在同一时代,恐龙在中生代时期盛行,C项正确。古生代距今5.41亿年-距今2.52亿年,A错误。新生代距今6600万年,B错误。元古代距今约25亿年到距今16亿年,D错误。故本题选择C。
2.
由上题可知,海王龙生存的地质年代是中生代,中生代时期裸子植物盛行,C项正确。地球的铁矿等金属矿成矿时期是在前寒武纪时期,A项错误。早古生代是海洋无脊椎动物发展的时代,B项错误。新生代发生了喜马拉雅运动,D项错误。故本题选择C。
【点睛】
本题考查地质年代的特点和划分,熟记年代和特点即可,难度小。
3.D
4.A
【解析】
【分析】
3.
材料“猛犸象是一种适应寒冷气候的动物,是在陆地上生存过得最大的哺乳动物之一。最大的猛犸象体重可达12吨,是冰川时期的庞然大物。猛犸象在距今约一万年前灭绝”,说明猛犸象生活在一万年前的新生代,D正确;新生代是距今6600万年以来的地质时期,古生代早期、古生代晚期、中生代均位于新生代之前,故A错误;B错误;C错误;故选D。
4.
材料“猛犸象是一种适应寒冷气候的动物,是冰川时期的庞然大物,距今约一万年前灭绝”,说明猛犸象灭绝的直接原因是冰期结束,气候转暖,故灭绝时期为了寻找寒冷的生存环境,猛犸象向着高纬地区迁徙,A正确;B错误;猛犸象始终生存在陆地上,故不会向海洋迁徙,D错误;内陆迁徙降水减少而不是气候寒冷,故不会向内陆迁徙,C错误;故选A。
【点睛】
地球上生物的生长过程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因此根据动物的习性特点可推断当时的地理环境特征以及发生的变化。新生代是距今6600万年以来的地质时期,大型哺乳动物发展,出现人类,以及出现数次的冰期交替。
5.C
【解析】
【分析】
【详解】
地层是具有时间顺序的层状岩石,研究地层是了解地球历史的最主要途径,C正确。火山活动、地壳运动、板块碰撞一般发生在特定的地区,且也会被记录在地层中,因而排除ABD,选C。
【点睛】
6.B
【解析】
【分析】
【详解】
化石中常含有动植物的遗体或遗迹,能很好地反映地球历史,所以在地质学上常用来确定地层的时代和顺序。同时,由古生物形成的化石种类及特点不可避免地打上了当时地理环境的烙印。因此,根据古生物化石可以推测古地理环境。故选②④的组合,即B项正确。
7.A
8.B
【解析】
7.
此次地震震源深度5千米,地壳的平均厚度为17千米,陆地33千米,所以本次地震发生在地壳,位于图中①处地壳,A正确。②是地幔、③是岩石圈、④为软流层及其以下的地幔部分。A正确,BCD错误,故选A。
8.
关于地球内部圈层,说法正确的是:②圈层中纵波传播速度比横波快,B正确。①是地壳,岩石圈为地壳和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A错误。地壳的平均厚度为17千米,③圈层为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上部,平均厚度远远超过17千米,C错误。④为软流层及其以下的地幔部分包含软流层,D错误。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
本题组主要考查地球的内部圈层的有关知识。地球圈层结构分为地球外部圈层和地球内部圈层两大部分。地球外部圈层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球内圈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
9.C
10.D
【解析】
【分析】
9.
根据地球演化的历史可知,白垩纪是裸子植物繁盛的时代,C正确;古生代志留纪至石炭纪为陆上孢子植物时代,A错误;新生代为被子植物时代,B错误;元古代至古生代奥陶纪为海生藻类时代,D错误。故选C。
10.
根据地球演化的历史可知,古生代是鱼类和蕨类植物繁盛的时代,A正确;前寒武纪是蓝藻繁盛的时代,B正确;中生代出现了鸟类,C正确;三叶虫等海洋无脊椎动物出现在早古生代,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
地球的演化史:1.太古代(距今25亿年以前),出现了原始细菌、蓝绿藻类。2.元古代(距今25亿~5.41亿年),藻类日益繁盛。3.古生代(距今5.41亿~2.5217亿年),①早古生代:三叶虫、珊瑚等空前繁盛,被称为“海洋无脊椎动物时代”,后期出现鱼类。②晚古生代动物:鱼类→两栖类植物:蕨类植物繁茂。4.中生代(距今2.5217亿~0.66亿年),蕨类植物衰退,裸子植物迅速发展,“裸子植物时代”动物:恐龙等爬行动物繁盛,被称为“爬行动物时代”。5.新生代(距今0.66亿年至现在),被子植物为主,被称为“被子植物时代”动物:哺乳动物繁盛,被称为“哺乳动物时代”第四纪出现了人类。
11.B
12.A
【解析】
11.
由材料信息“正常情况下,下面的岩层总是比上面的岩层古老”可知,乙层形成时间早于丙层,B正确。丁层的时代最新,C错误。由“化石多保存于沉积岩层中,相同时代的地层中往往保存着相同或相似的化石”可知,图中共有四种化石,所以共有四个地层,D错误。图中无任何关于甲层深度的信息,A错误。故选B。
12.
读图,比较地点1和地点3的化石,可知地点3中缺失了乙岩层,按照正常沉积过程,地点3应同地点1相同具有4个不同岩层,说明在形成的过程中,乙岩层受外力侵蚀,所以其形成过程应为先在沉积作用下形成中甲和乙岩层,之后地壳升,乙岩被外力侵蚀掉,之后地壳下沉,外力积形成丙和丁,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地层的形成过程。正常情况下,下面的岩层总是比上面的岩层古老。化石多保存于沉积岩层中,相同时代的地层中往往保存着相同或相似的化石。
13.B
14.A
15.C
【解析】
13.本题主要考查原始鱼类出现的时间。
A、元古代是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A错误;
B、古生代早期是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的时期;中期时,出现了脊椎动物——鱼类,B正确;
C、到了古生代后期,鱼类逐渐演化为两栖类,C错误;
D、中生代是爬行动物时代,D错误。
故选B。
14.本题主要考查三叶虫化石出现的地层。不同时代的地层中,含有不同的生物化石。三叶虫是古生代的海生无脊椎动物,在古生代末期灭绝,故只有古生代地层中含有三叶虫化石,A正确。故选A。
15.本题主要考查和恐龙同时代灭绝的生物物种。根据所学知识,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是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
AB、在古生代末期,60%以上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种类灭绝,脊椎动物中的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全部灭绝,AB错误;
C、在中生代末期,恐龙和海洋中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种类灭绝了,C正确;
D、在古生代末期,蕨类植物明显衰退,D错误。
故选C。
16.C
17.B
【解析】
【分析】
16.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前寒武纪是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还没有出现恐龙,排除A;古生代先后出现了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两栖动物,还没有出现恐龙,排除B;中生代属于爬行动物时代,作为爬行动物的代表——恐龙就生活在这一时代,C符合题意;中生代末期恐龙灭绝,因此恐龙没有生活在新生代,排除D。故选C。
17.
恐龙繁荣时期是中生代,中生代时,裸子植物进化出花粉管,能进行体内受精,完全摆脱对水的依赖,更能适应陆生生活,祼子植物繁盛,形成茂密的森林,为煤炭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条件,因此中生代是造煤的重要时期,B符合题意;被子植物繁盛在新生代,形成泛大陆、藻类植物繁盛的时期是古生代,因此排除ACD。故选B。
【点睛】
地壳演化史中,动物界发展阶段:元古代为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古生代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为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古生代泥盆纪为鱼类时代;古生代石炭纪和二叠纪为两栖动物时代;中生代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为爬行动物时代;新生代第三纪为哺乳动物时代;新生代第四纪为人类时代。植物界发展阶段:元古代至古生代奥陶纪为海生藻类时代;古生代志留纪至石炭纪为陆上孢子植物时代;古生代二叠纪至中生代侏罗纪为祼子植物时代;中生代白垩纪以来为被子植物时代。
18.B
19.D
【解析】
18.
青藏高原上发现棕榈化石,说明了该地区地质史上曾经有过高温湿润的气候,后来地壳上升,才演化成高原气候。故选B。
19.
根据材料棕榈叶柄非常长,接近70厘米,说明棕榈科植物需要高温湿润的气候条件。因此判断青藏高原地区的气候曾经是高温潮湿,D正确,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地球历史的演化,要求学生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20.C
【解析】
【分析】
【详解】
中生代恐龙灭绝的事实表明在中生代时期,地球上生物生存环境严重恶化,导致恐龙灭绝,反映了地质历史时期,地球经历过一些不利生物生存的环境变化阶段,C正确,B错误。生物灭绝与环境有关,A错误。了解地质历史时期的环境变化对人类有重要意义,D错误。故选C。
【点睛】
21.D
【解析】
【详解】
耀斑持续时间仅有几分钟到几十分钟,随黑子的变化同步起落,周期约是11年,A错误;距太阳最近的行星(水星)最先受到太阳活动的影响,B错误;日地距离大约为1.5亿千米,太阳活动喷射的带电粒子8分钟左右到不了地球,C错误;太阳活动高峰年可能导致地球极端天气现象的频率增加,D正确。
故选D
22.C
23.B
24.D
【解析】
【分析】
22.
中华龙鸟是一种小型食肉恐龙,主要生活在中生代,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3.
该时期泛大陆逐渐分离成现在的各个大陆,故A错误。中生代植物、动物大量繁殖,是地质历史上重要的成煤期,故B正确。中生代时,大陆还没有漂移到现在所在的位置,故C错误。中生代并不是地质历史上重要的铁矿成矿期,故D错误。故选B。
24.
恐龙大灭绝后是中生代末期,恐龙大灭绝后迎来的地质时期是新生代,哺乳动物快速发展,D正确。裸子植物繁荣是中生代,A错。多细胞生物出现元古代,B错。海生藻类繁荣是古生代,C错。故选D。
【点睛】
中华龙鸟生存于距今约1.4亿年的地质时期,因其形态与鸟类较像,定名为“中华龙鸟”,后证实为一种小型食肉恐龙。
25.B
26.C
【解析】
25.苏铁、银杏等裸子植物繁盛时期是中生代,恐龙是该地质年代最繁盛的动物。故B正确,A、C、D错误。
26.“还能看出苏铁、银杏等裸子植物粗大的树干”,说明该煤层形成时植物高大、茂密。四选项中只有湿热的森林环境符合此特点。故C正确,A、B、D错误。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和阅读材料的能力,难度一般。
27.B
28.C
【解析】
【分析】
27.
中材料在煤层中看出银杏等裸子植物粗大的树干,银杏等裸子植物繁盛于中生代,中生代最繁盛的动物是恐龙,B正确,ACD错误,故选择B。
28.
煤是植物遗体经过生物化学作用和物理化学作用而转变成的沉积有机矿产,该煤层中出现银杏,银杏为高大的树木,生长在温暖湿润的陆地,所以该煤层形成时地理环境是温暖湿润的森林地区,C正确,草原地区没有高大的树木,A错误,浅海不利于树木的生长,B错误,干旱的环境不利于树木生长,D错误,故选择C。
【点睛】
按煤的煤化程度,将所有煤分为褐煤、烟煤和无烟煤。
29.(1)中生
(2)恐龙
(3)裸子
(4)C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恐龙图片为材料,考查中生代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题目难度较低。
(1)
图示的动物为恐龙,恐龙为中生代生物。
(2)
图示的动物为恐龙,这是中生代最为典型的动物。
(3)
这个时期由于裸子植物在陆地上占据主要地位,故是地质历史时期最主要的成煤期。
(4)
形成高大的喜马拉雅山脉是在新生代,出现大冰期也是在新生代。在中生代中后期,一些爬行类动物进化出羽毛,开始向鸟类发展,也出现了物种大灭绝事件。故选C。
30.(1)中生代;通过研究古地层中的恐龙化石。
(2)气候温暖湿润;植被茂密。
(3)裸子植物;中生代大量裸子植物死亡,埋藏于地层中,形成了目前人类社会大量使用的化石燃料——煤炭。
【解析】
【分析】
通过对恐龙化石的研究,探索地球环境演化过程。
【详解】
(1)恐龙虽然早已灭绝,但是我们可以研究古地层中的恐龙化石,通过确定恐龙化石所在的地层的地质年代,可以确定恐龙主要出现在地质年代。
(2)恐龙个体庞大,所需的食物量巨大,因此在恐龙化石分布较多的地区,在恐龙生活的时代,这些地区的气候和植被都有这样共同特点:气候温暖湿润,有利于植物生长,因此植被茂密,可以为恐龙提供丰富的食物。
(3)在恐龙繁盛的时代,地球上主要裸子植物为主;中生代大量裸子植物死亡,埋藏于地层中,形成了目前人类社会大量使用的化石燃料——煤炭,为现代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能源。
31.(1)洼地(陆地)积水成湖(水域);湖水外泄后再形成洼地(陆地);陨石坑变浅底部变平缓。
(2)坑周围高地、坑壁受到外力风化侵蚀作用,高度逐渐降低;坑周围高处的风化产物,被外力搬运到陨石坑底部沉积,导致坑底高度增加。
(3)湖泊中水生动植物残体沉积在湖床上;湖泊周围陆生动植物残体受外力作用搬运到湖泊中;水底氧气含量少,水温低,有机质分解缓慢;经历漫长的时间,逐渐积累而成。
【解析】
本题组主要考查辽宁省岫岩陨石坑的有关知识。岫岩陨石坑是中国首个被证实的陨石坑,位于辽东半岛北部的辽宁省鞍山市。此陨石坑形态呈碗状,属于简单坑,直径1800米,坑深约150米,坑区基岩为20亿年前形成的早元古代变质岩地层。陨石坑是小行星或彗星高速撞击行星及其卫星表面形成的凹坑或环状地质构造,对探索地球的形成和演化、古生物变迁、成岩成矿以及地球深部物质状态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详解】
(1)地貌演变大致过程:陨石撞击形成洼地,洼地(陆地)积水成湖(水域);湖水侵蚀坑壁,形成缺口;湖水外泄;形成洼地(陆地);湖泊沉积,陨石坑变浅,底部变平缓。
(2)坑深度的变化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坑周围高地、坑壁受到外力风化和流水侵蚀作用,高度逐渐降低;二是坑周围高处的风化产物,被外力搬运到陨石坑底部沉积,导致坑底高度增加。三是湖泊周围陆生动植物残体,经过长年沉积转变成有机质,使坑变浅。
(3)主要从有机质的来源和分解进行分析。一方面是湖泊中水生动植物残体沉积在湖床上形成有机质;二是湖泊周围陆生动植物残体受外力作用搬运到湖泊中形成有机质;三是水底氧气含量少,水温低,有机质分解缓慢;经历漫长的时间,逐渐积累,从而形成大量的有机质。
【点睛】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