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上一层楼
筑基达标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晨曦(xī) 饺馅(xiàn) 花翎(líng)
B.妥当(dàng) 翘首(qiáo) 犄角(jī)
C.发酵(jiào) 鸡雏(chú) 悄然(qiǎo)
D.呜咽(yè) 入殓(liǎn) 模样(mó)
提示:D项“模”应读“mú”。
答案:D
2.下面的词语书写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除夕 制办 寥寥数语 敷陈演绎
B.旱烟 谜底 前仰后合 踵事增华
C.膳房 相貌 入乡随俗 一叠连声
D.轰笑 通晓 乐极生悲 于心难忍
提示:A项,“制办”应为“置办”;C项,“一叠连声”应为“一迭连声”;D项,“轰笑”应为“哄笑”。
答案:B
3.下面加点的词语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
A.我的大哥在外做瓦工,一年难得回家几次,但是,旧历年、中秋节却绝无例外地必然赶回来。
B.《笑林广记》上的故事,本是寥寥数语,虽说是笑话,但“包袱”不多,笑料有限。
C.在我的心目中,她就是戏台上头戴花翎、横刀立马的大元帅。
D.不管我遇到怎样不快活的事,只要看到嫂嫂那一双笑眼,便一天云彩全散了,即使正在哭闹着,只要嫂嫂把我抱起来,立刻就会转危为安。
提示:D项“转危为安”的意思是(局势、病情等)从危急转为平安,与原句语境不符,应改为“破涕为笑”。
答案:D
4.下面句中的标点符号运用不准确的一项是( )
A.一次,嫂嫂说她要“露一手”,不过,得准备一个大号的瓷碗。乡下僻塞,买不着,最后,还是她回家把舅爷传下来的浅花瓷碗捧了过来。
B.母亲看她一天天瘦削下来,说是太劳累了,劝她停下来歇歇,她说:等小弟再大一点,娶了媳妇,我们家就好了。
C.嫂嫂不让父亲说下去,呜咽着说:“我不想听这个‘可是’。”
D.因为旧俗,妇女改嫁后再不能登原来婆家的门,所谓“嫁出的媳妇泼出的水”。
提示:B项“她说:等小弟再大一点娶了媳妇,我们家就好了”这句话是间接引用,不应该用冒号,应改为逗号。
答案:B
5.《碗花糕》作者是____________,当代作家,散文集有:____________、《清风白水》,杂文集____________等。在旧体诗方面也有很高的成就。
提示:考查文学常识的掌握情况。
答案:王充闾 《柳荫絮语》 《人才诗话》
综合应用
一、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待我长到四五岁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记得一个大年三十晚上,嫂嫂叫我到西院去,向堂嫂借枕头。堂嫂问:“谁让你来借的?”我说:“我嫂。”结果,在一片哄然笑闹中被堂嫂“骂”了出来。堂嫂隔着小山墙,对我嫂嫂笑骂,我嫂嫂又回骂了一句什么,于是,两个院落里便伴随着一阵阵爆竹的震响,腾起了“叽叽嘎嘎”的笑声。原来,旧俗:年三十晚上到谁家去借枕头,等于要和人家的媳妇睡觉。这都是嫂嫂出于喜爱,让我出洋相,有意地捉弄我,拿我开心。
还有一年除夕,她正在床头案板上切着菜,忽然一迭连声地喊叫着:“小弟,小弟!快把荤油罐给我搬过来。”我便趔趔趄趄地从厨房把油罐搬到她的面前。只见嫂嫂拍手打掌地大笑起来,我却呆望着她,不知是怎么回事。过后,母亲告诉我,乡间习俗,谁要想早日“动婚”,就在年三十晚上搬动一下荤油坛子。
6.在横线处填入一个能够总领这两段文字的语句。
7.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出这两段文字写了嫂嫂的哪两件事情。
8.从这两段文字可以看出嫂嫂的什么性格?用两三个词语表述出来。
9.这两段文字引用了两则民间习俗,使文章充满乡土气息。请你另列举出两个民间风俗,用简洁的语言叙述出来。
6.提示:整体感知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然后用简洁的语句概括出来。
参考答案:嫂嫂就常常引逗我做些惹人发笑的事。(意思对即可。)
7.提示:分别阅读两段文字,抓住重点语句概括出嫂嫂做的事情。注意不要回答成段落大意。
参考答案:三十晚上让“我”到西院去借枕头、搬荤油罐子。(意思对即可。)
8.提示:这两段文字主要写了嫂嫂引逗我做惹人发笑的事,体现了嫂嫂乐观开朗的性格和对“我”的喜爱。
参考答案:乐观、开朗、有趣、爱“我”。
9.提示:考查课外知识积累,我国民俗丰富多彩,体现了浓郁的民族特色。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这道题应该很容易解答。
答案示例:过大年贴对联,表示喜庆、吉祥。把过腊月二十三叫“过小年”,有些地方叫“祭灶”,即祭主宰吉凶祸福的“灶王爷”,以求温饱。农历七月初七的“乞巧节”,是民间姑娘与少妇乞巧的节日。由于这个节日的主要活动者是女性,人也称之为“女儿节”“少女节”。
二、写作训练
10.文中的场面描写生动传神,很有艺术性。请仔细阅读,体会其中的艺术魅力。另选一个自己熟悉的生活场景,仿照本段写一个场面。相信你一定能写得很棒。
写作提示:首先选择一个自己熟悉的生活场景,如:考试前的场面、打饭的场面、运动会的场面、一家人吃饭的场面、做游戏的场面等等。然后确定哪些略写哪些详写,点面结合,把场面写活、写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