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上一层楼
筑基达标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薄荷(bó) 耀目(yào) 万籁(lài) 雷电霹雹(báo)
B.滂沱(tuó) 青霭(ǎi) 夜宿(xiǔ) 淅淅沥沥(lì)
C.氤氲(yūn) 羯鼓(jié) 潺潺(chán) 一峰半壑(hè)
D.寒濑(lài) 岑寂(cán) 惊蛰(zhé) 鸟声啾啾(jiū)
提示:A项中“薄”应读“bò”;B项中“宿”应读“sù”;D项中“岑”应读“cén”。
答案:C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淋淋离离 宛然 窥见 乍现 B.千变万化 骇人 翁郁 嗅闻
C.惊心动魄 迷离 清爽 擎天 D.心寒眸酸 按磨 幽暗 晌午
提示:A项中“离”应写作“漓”;B项中“翁”应写作“蓊”;D项中“磨”应写作“摩”。
答案:C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红楼梦》这部文学巨著,是一部让人们百看不厌的百科全书。
B.印度洋大海啸制造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惨剧。
C.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
D.他把捡到的钱包送到办公室后,碰到人看他,脸上露出忐忐忑忑的神情。
提示:D中“忐忐忑忑”不是成语,应改为“忐忑不安”。
答案:D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翻开一部《辞源》或《辞海》,金木水火土,各成世界,而一入“雨”部,古神州的天颜千变万化,便悉在望中。
B.不过要领略“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境界,仍须回来中国。
C.而究竟,是米氏父子下笔像中国的山水,还是中国的山水上像宋画,恐怕是谁也说不清楚了吧?
D.无论鼓琴,咏诗,下棋,投壶,共鸣的效果都特别好。
提示:B项也是直接引用的一种,不过,“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作“境界”的定语,所以,双引号里的内容结束后,不需要加上其他标点。
答案:B
5.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比喻的一句是( )
A.美国的西部,多山多沙漠,千里干旱。天,蓝似安格罗萨克逊人的眼睛;地,红如印第安人的肌肤;云,却是罕见的白鸟。
B.雨来了,雨来的时候瓦这么说,一片瓦说千亿片瓦说,说轻轻地奏吧沉沉地弹。
C.据说住在竹楼上面,急雨声如瀑布,密雪声比碎玉……
D.不然便是雷雨夜,白烟一般的纱帐里听羯鼓一通又一通。
提示: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恰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喻体和比喻词组成。C项不符合这个特点,不是比喻,是拟人。
答案:C
6.下列各句对课文的理解,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散文以作者在不同的地方听雨、看雨、体味雨串连起了一系列人生的感悟,表达了对祖国、对故乡的深深的眷恋之情。
B.这篇散文以听雨为主线,将横的地域、纵的历史和纵横交错的现实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形象密集、描写瑰丽、情切意浓的美的意境。
C.作者采取时空交错的写法:忽而过去,忽而现在,忽而故国,忽而异域;又随时回到台湾,回到厦门街,虽然能够表达诉说不尽的复杂情绪,但是,却给人一种凌乱无章的感觉。
D.作者凭栏听雨,由自我感觉中梳理出种种雨的意象,并将在冷雨所织出的图案中体味的美妙的神韵与传统文化和古典音乐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人宛如置身雨境,雨声盈耳,雨丝濡目。
提示:C项,作者采取时空交错的写法,给人的不是一种凌乱无章的感觉。因为思乡的主线贯穿其中,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特点。
答案:C
综合应用
一、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从安东尼奥尼那里来的。不过那—块土地是久违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二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裙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
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太初有字,于是汉族的心灵、他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沥淅沥淅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视觉上的这种美感,岂是什么rain也好pluie也好所能满足?翻开一部《辞源》或《辞海》,金木水火土,各成世界,而一入“雨”部,古神州的天颜千变万化,便悉在望中,美丽的霜雪云霞,骇人的雷电霹雹,展露的无非是神的好脾气与坏脾气,气象台百读不厌、门外汉百思不解的百科全书。
在古老的大陆上,千屋万户是如此。二十多年前,初来这岛上,日式的瓦屋亦是如此。先是天黯了下来,城市像罩在一块巨幅的毛玻璃里,阴影在户内延长复加深。然后凉凉的水意弥漫在空间,风自每一个角落里旋起,感觉得到,每一个屋顶上呼吸沉重都覆着灰云。雨来了,最轻的敲打乐敲打这城市,苍茫的屋顶,远远近近,一张张敲过去,古老的琴,那细细密密的节奏,单调里自有一种柔婉与亲切,滴滴点点滴滴,似幻似真,若孩时在摇篮里,一曲耳熟的童谣摇摇欲睡,母亲吟哦鼻音与喉音。或是在江南的泽国水乡,一大筐绿油油的桑叶被啮于千百头蚕,细细琐琐屑屑,口器与口器咀咀嚼嚼。雨来了,雨来的时候瓦这么说,一片瓦说千亿片瓦说,说轻轻地奏吧沉沉地弹,徐徐地叩吧挞挞地打,间间歇歇敲一个雨季,即兴演奏从惊蛰到清明,在零落的坟上冷冷奏挽歌,一片瓦吟千亿片瓦吟。
……二十五年,没有受故乡白雨的祝福,或许发上下一点白霜是一种变相的自我补偿吧。一位英雄,经得起多少次雨季?他的额头是水成岩削成的还是火成岩?他的心底究竟有多厚的苔藓?厦门街的雨巷走了二十年与记忆等长,一座无瓦的公寓在巷底等他,一盏灯在楼上的雨窗子里,等他回去,向晚餐后的沉思冥想去整理青苔深深的记忆。前尘隔海。古屋不再。听听那冷雨。
7.文章第二自然段由“雨”联想到“方块字”,这样联想合理吗?为什么?
8.最后一段说“向晚餐后的沉思冥想去整理青苔深深的记忆”,作者为什么用“青苔深深”来修饰“记忆”?
9.通读全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选择“雨”作为它表达情感的依托,为什么要强调一个“冷”字。
10.大量使用叠词叠句是本文语言运用的一大特色。请你举出实例赏析其妙处。
7.提示:应该注意“雨”和“方块字”的联系,同时要联系文章的主题,作者的思乡之情贯穿始终。文中的“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太初有字,于是汉族的心灵、他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便是明证。
参考答案:合理。因为作者面对撩人情思的“雨”自然联想到方块字特有表意的形旁——“雨”部,再联想到与“雨”相关的汉字——“霜雪云霞,雷电霹雹”而这一个个寄托着汉族的心灵、祖先的回忆和希望的汉字,勾起了对祖国的思念之情。作者借对汉字的联想,表达自己对祖国的拳拳之心。
8.提示:作者用“青苔深深”来修饰“记忆”,说明他们之间有相同点。青苔生于潮湿而人迹罕至的地方,历久而成,而作者身处远离祖国的台湾,并且时间很长,记忆之深邃可想而知。
参考答案:“青苔”生于潮湿而人迹罕至的地方,历久而成,身处远离祖国的作者借“青苔深深”来修饰“记忆”以形象表达埋藏于心底的那分记忆的深邃与遥远。
9.提示:雨的特点与作者的情感非常相似,同时雨是自己与祖国的联系,再者“冷”是雨的外在特征,并且与作者的情感一致。
参考答案:因为“二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作者与祖国分离,惟有雨成为二者的联系。选择“雨”作意象也是为了表现缠绵悠长的故国之思。“冷”有两层含义:(1)突出在春寒料峭里的雨给人的外在的实在的感受。(2)表现作者远离大陆内心产生的凄凉。
10.提示:本题需结合实例进行赏析,言之成理即可。注意运用叠音词的妙处是:增加语言的音韵美,摹声绘形生动真切,给人以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之感。
参考答案:文中大量使用叠音词写雨,如:“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沥淅沥淅沥”,不仅把春雨细密飘洒的特点写得淋漓尽致,渲染了环境气氛,更便于表达作者心中那绵绵不尽的情思,而且使文章的语言具有和谐的韵律美。
二、写作训练
11.余光中用“冷雨”向我们展示了他内心凄凉而缠绵的思乡之情。他满怀的愁绪可曾勾起你的一丝感伤呢?其实,人人心中都有冷雨,比如说,“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是李煜心中的冷雨,表达了深切的亡国之恨;“十年生死两茫茫”是苏轼心中的冷雨,表达了他对妻子深深的悼念之情;而“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是辛弃疾心中的冷雨,抒发的是他心中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那么,你心中的冷雨又是什么呢?请大家仔细聆听一下自己内心的冷雨,以“我心中的冷雨”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文章。
写作提示:写作之前要拓展思路,可以写亲情、友情、学习、人际交往、个人情绪(自卑)等,一定要融入自己的主观感受和理解。描写要生动、细腻,能够体现出情感与冷雨的共通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