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鲁教版(新版2018)第4册八年级信息技术下册 7 趣味编程跟我走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鲁教版(新版2018)第4册八年级信息技术下册 7 趣味编程跟我走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信息技术(信息科技)
更新时间 2022-04-26 17:41: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7课 趣味编程跟我走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Python语言的特点。
2. 掌握从IDLE启动Python。
3. 初步掌握Python的两种编程模式。
二、教学重点:启动Python和Python的两种编程模式。
教学难点:Python的两种编程模式。
三、教学准备
1. 教学环境
软件环境:多媒体网络教学软件、Python编程软件。
硬件环境:多媒体网络教室。
2. 教学资源
教学课件、微课等。
四、教学建议
本课是Python编程的入门课,让学生体验代码编程的神奇功能,激发学生对电脑编程的兴趣是本课的主要任务之一,为后面课程的学习做好引领和铺垫。
在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环节,教师可向学生展示利用Python编写的程序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新知园地”部分,教师可引导学生自学,并且可结合Python编程实例(亦可与
其他编程语言如C或C++编写的同样功能的程序相对比),让学生了解Python语言的特点。
(一)Python语言的特点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此知识点时可以先让学生自学教材,整体感知Python语言的特点,然后通过举例(可结合Python成功的案例),让学生对学习Python充满期待,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启动Python
教师可引导学生自学教材,了解Python软件包自带的集成开发环境IDLE,然后引导学生根据教材的图7-3启动IDLE集成开发环境。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也可依据学生的操作情况选择是否演示讲解启动方法。
(三)Python编程模式
教师可引导学生自学教材,让学生探究Python的两种编程模式。
1. 交互模式
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实践一”学习在交互模式下编程和运行程序的方法。关于操作实践的内容教师可以采用课本的例子,也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取有代表性的或其他学生更感兴趣的内容。
“小试身手”为print()函数的巩固应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
主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完成,目的在于让学生体验并掌握print()
函数的用法。
在此“小试身手”处,教师应向学生解释利用print()函数输出文字的规则:输出的文字需用英文半角的单引号或双引号括起来,但单引号和双引号不能混用。教师可以通过举例的形式让学生了解这一规则,print()函数为Python中的常用函数,应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Python不仅可以输出字符,还可以进行加(+)、减(-)、乘(*)、除(/)等运算。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数学知识,让学生动手实践,在Python的交互模式下,直接进行加、减、乘、除等数学运算,体验Python语言在数学计算方面的强大魅力。
2. 文件编辑模式
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实践二”学习在文件编辑模式下进行编程。文件的“新建”“保存”和“运行”要重点讲解。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
两种编程模式探究完成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总结这两种编程模式的异同点,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探究实践二”后面的“小试身手”,要求学生编程输出一个由“*”组成的三角形。教师可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编写程序完成该任务。教师不必要求学生局限于某一种编程模式,这样更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进行头脑风暴式创作,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深度思维能力。下图为“小试身手”的参考程序。
(四)巩固提升
第1题:参考程序:
第2题:参考答案:wawawa后缺少了一个英文半角单引号。
本题是检测学生对print()函数及其输出文字规则的掌握情况。
(五)成果分享
教师可先组织小组内的成果分享与交流,然后再进行全班分享。教师可引导学生分享交流本节课的新收获、学习到的新知识和新技能,并展示交流各自的学习成果。
五、教学评价设计
本课的主要内容包括Python语言的特点、启动Python和Python的两种编程模式。教师可以根据课堂上学生的表现,依据SOLO分类评价理论进行过程性评价;也可依据SOLO分类评价理论对学生的操作水平和程序编写完成情况进行分级评价。
六、补充资料
本课的“知识链接”属于补充性学习材料,主要向同学们介绍了三类计算机语言,用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学生通过了解三种计算机语言的特点,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学习能力进行拓展学习。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