沭阳县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调研测试
历史试卷
第I卷(选择题)
本试卷包含单项选择题(第1题~第22题,共22题66分)、材料解析题(第23题~第25题,共3题34分)两部分。本试卷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本部分共22题,每题3分,共66分)。
1.春秋时大国作战,主要是为了争夺中间空旷地带和控制弱小国家,并不倾全力而战,作战时讲究阵形、程序、礼节,多少带有“文质彬彬”的色彩。战国时作战则大多是为了歼灭对方主力,予敌军以毁灭性打击,“文质彬彬”的色彩完全消失。这反映出
A.法家思想主流地位确立 B.社会变革影响价值取向
C.礼乐制度影响力的消亡 D.新兴地主势力逐渐崛起
2.从现有文献看,东晋十一位帝王中,明确与僧尼有交往的就有元帝、明帝等八位之多;东晋权力实际掌握者王导与高僧帛尸梨密多罗交往甚厚,琅琊王氏家族中有两名成员出家为僧,其一即为王导之弟释道宝。这一现象表明
A.儒学正统地位丧失 B.佛教实现了中国化的进程
C.意识形态发生改变 D.世俗政治受佛教影响增强
3.中国历史上的选官制度历经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演变,下列有关选官标准排序与之相符合的选项是
A.血缘→品行才学→门第声望→考试成绩
B.功绩→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
C.血缘→考试成绩→门第声望→品行才学
D.功绩→门第声望→品行才学→考试成绩
4.北宋名臣、历史学家薛居正的儿子薛惟吉死后,其妻柴氏想要携资(十万贯)再嫁,因此,同平章事(中书门下长官)向敏中、右仆射(尚书省长官)张齐贤都争着求娶,相互闹得不可开交。后向、张二人还牵扯进了“违反诏令私买薛家宅地”案,被双双贬官。某历史兴趣小组成员评论这则历史故事的真实性。下列评论理由中合理的有
理由一 宋代婚姻固然看重家世阀,同时也看重嫁妆(钱财)
理由二 中书门下是唐代机构,不可能出现在宋朝
理由三 买卖宅地行为在宋朝完全不受政府干预
理由四 北宋时期,理学受到官方尊崇,寡妇再嫁基本不可能,况官宦人家
A.0个 B.1个 C.2个 D.3个
5.学界认为:《明夷待访录》无论在当时还是在后来,对中国思想界所起的作用十分巨大,被誉为“近代社会的宣言书”。得出该结论的主要依据是该书
A.改变了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 B.迎合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时代潮流
C.基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要求 D.抨击了君主专制和对民主的追求
6.江苏布政使李星沅在获悉《南京条约》的内容后,气愤不已地说“夷妇与大皇帝并书”,并且强调中英两国“官员平行”等内容实在令人无法接受,深忧“千秋万世何以善后”。材料现象折射出
A.政府官员“天朝上国”的意识浓厚 B.《南京条约》中的不平等内容使官员不满
C.传统的“朝贡外交”体系已经崩溃 D.《南京条约》对清朝产生了较深远的危害
7.1840—1895年间,外国人在租界设立的现代工业包括缫丝、食品、药品、印刷、锯木、船舶修理及公共设施如电话、电报、水厂等产业。1895年后,在华外国工业企业以矿业最多,占48.44%;食品次之;纺织再次之;电力和自来水又次之。这一变化说明
A.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受到阻碍 B.西方列强加紧对华资本输出
C.中国已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列强共同宰割中国局面形成
8.下图为1933年3月中央苏区报刊《红色中华》上刊载的漫画:《反对封建压迫》。该漫画揭示了
A.土地革命巩固了红色政权 B.妇女解放运动掀起了新高潮
C.苏维埃政权重视社会改造 D.“左”倾政策影响了苏区生活
9.1940年8月百团大战发起后,9月卫立煌、阎锡山根据蒋介石的指示制定了配合百团大战的攻击部署。1941年,日军发动中条山战役,彭德怀制定了关于配合国民党军应对进攻中原之敌的作战部署。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当时
A.敌后战场发挥重要作用 B.国共两党实行全面抗战路线
C.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D.国共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0.下表列举了部分新中国成立初期大事件
时间 事件
1949年10月 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成立。
1949年12月 亚洲妇女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
1950年 在要求无条件禁止原子武器宣言上签名的中国人达两点三亿。
1952年 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在北京召开。
这些事件
A.体现了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内涵 B.意味着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已经成熟
C.表明了新中国反对美苏霸权的决心 D.标志着新中国基本打破美国的孤立
11.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建设重点在西南、西北地区。据不完全统计,到1965年5月,辽宁地区迁往内地和正在迁往内地的企业及技术支援项目共26个(其中军工企业项目5个),调出约5万人左右。据此可知,这一举措意在
A.改变中西部地区落后面貌 B.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C.应对国际局势和战争威胁 D.实现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12.由于历史环境的不同,埃及、印度、希腊和中国等古代文明创造出各具特色的文化成果。下列古代文明成果对应关系一致的是
A.古代埃及——60进制 B.古代中国——方舟传说
C.古代印度——《吉尔伽美什》 D.古代西亚——楔形文字
13.中世纪早期,学者们的思想灵感大多来源于《圣经》和教会;11世纪初期,西欧的一些主教们在教区内组建学校,并邀请知名学者担任主讲教师;12世纪,教会学校已开设了法学、医学和神学等正式课程。这反映了中世纪基督教会
A.促使民族国家意识兴起 B.是西欧社会的宗教权威
C.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 D.已经脱离社会发展实际
14.消费价格指数是反映消费品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价格越高,价格指数越大,据统计,从1475年到1597年,英国历史上消费品价格指数一路攀升。形成价格指数不断上升的主要原因是
A.生产萎缩使产品供应越来越少 B.贵族追求享受大量购买奢侈品
C.殖民掠夺使金银输入越来越多 D.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
15.16-17世纪,大批西班牙天主教教士来到拉丁美洲,成立了众多教会,组织印第安人迁入传教区进行劳动以获得上帝福音,还为原住民们建立医院和大学。由此可知
A.文化殖民具有隐蔽性 B.宗教改革具有进步性
C.拉美经济具有落后性 D.西欧文明具有包容性
16.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两大运动具有相同的时代属性,恩格斯认为它们在意大利被称为文艺复兴,而在德意志称为宗教改革。这里“相同的时代属性”主要是指
①四分五裂的政治状况 ②商品经济相对比较发达
③世俗统治权相对强大 ④人文环境相对比较宽松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7.在英国,理性的自由运用体现在科学家能够自由地进行科学研究和发表科学成果,并将自然科学运用到宗教领域和社会科学领域。人们在科学的日益进步中增长了信心和怀疑精神,这种信心和怀疑精神转化为理性的思维方式。材料表现了
A.科学革命助推人文精神 B.近代自然科学逐渐普及
C.启蒙理性精神源于英国 D.理性主义成为时代选择
18.钱乘旦指出:“英国把殖民地当成帝国商业网络的组成部分,殖民地和母国之间是一种以生产为基础的商业往来。这种关系及帝国在整个世界的大规模商业活动,使英国产品的需求量不断扩大,最终达到无法满足的程度……于是工业革命就被刺激出来了。”这一观点说明
A.没有殖民地就没有工业革命 B.市场扩大导致工业革命的发生
C.殖民活动决定了经济的发展 D.工业革命促进殖民地经济发展
19.以下史实与结论的逻辑关系对应正确的是
选项 史实 结论
A 1787年,美国制定宪法 确立了美国邦联制的国家形式
B 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 英国的责任内阁制和两党制形成
C 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签署“解放”法令 俄国近代工业化完成
D 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颁布 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制国家
A.A B.B C.C D.D
20.19世纪40年代,欧洲工人运动如火如荼,巴黎成为欧洲革命运动的中心,许多国家的革命者聚集于此。在这里,马克思经常参加工人集会,深入到工人住宅区进行调查,了解工人的痛苦,并与许多工人组织建立了联系。以上这段史料适合用来研究
A.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大影响 B.《共产党宣言》的重大意义
C.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 D.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失败原因
21.“这不仅指亚洲人民掀起反帝反封建斗争,资产阶级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更是指亚洲资产阶级从改良走上革命,走上由资产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加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与材料相关的事件是
A.伊朗的立宪运动 B.埃及的抗英斗争
C.苏丹马赫迪起义 D.海地的独立斗争
22.以下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的图示,其中正确的是
A.A B.B C.C D.D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解析题:结合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本部分共3题,共34分)
23.(10分)世界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
威尼斯
大都
)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世界文明发祥地的分布特点,并简析其成因。(3分)
(2)根据材料二,写出图4中3、6古代文明的名称,指出两者的一个相似点。(3分)
(3)分析材料三中图示的商业活动对世界文明发展的影响。(2分)
(4)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早期文明的特点。(2分)
2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哥伦布大交换:植物、动物、微生物和人
1492年 哥伦布到达新大陆,生物交流开始
16世纪初 马和牛被引进到新大陆
1510年 西班牙殖民地开始进口奴隶劳动力
1555年 中国出现最早的玉米种植记录
16世纪70年代 巴西成为主要的奴隶输入地
16世纪80年代 巴西成为世界最重要的蔗糖产地
约1700年 欧洲人渗透地区的美洲土著人口下降60%—80%
18世纪初 咖啡风靡欧洲和中东、巴西和印度尼西亚开始生产咖啡
——摘自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著《世界部历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试着给“哥伦布大交换”下一个完整的定义,并评价“哥伦布大交换”。
25.(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一边倒”的政策,不是单纯的在国际斗争战线上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的外交战略,它是一种基于国家利益的意识形态的深切认同、发展道路的正确选择,是中国共产党人立足党情、国情独立自主地做出的正确战略抉择。
——杨云龙、肖昊宸《“一边倒”外交政策形成原因再析》
材料二 由于历史问题、社会制度等原因,到50年代中期,中国的周边国家对新兴的社会主义中国仍持恐惧或怀疑的态度。斯大林的逝世与朝鲜战争的结束使社会主义阵营的对外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东西方关系开始缓和,出现了和平共处的可能,适用于处理国家间交往的“新方针”应运而生。
——齐建华《影响中国外交决策的五大因素》
材料三 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支持联合国发挥积极作用,支持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中国将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实行“一边倒”政策的原因。(2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50年代中期中国外交的“新方针”,说明其历史意义及外交实践。(6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知识,指出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及举措。(4分)
沭阳县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调研测试
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 BDABD 6—10 ABCDA 11—15 CDCCA 16—20 BABDC 21—22 AC
二、材料解析题
23.(10分)
(1)特点:多分布在中低纬度地区;临近大河流域(或海洋)。(2分)
成因:自然地理条件优越,适宜人类生产和生活。(1分)
(2)名称:3处为古埃及文明,6处为印加文明。(2分)
相似点:国王拥有大权,实行中央集权。(1分)
(3)—方面,推动了阿拉伯帝国经济文化的繁荣;另一方面,促进了世界经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文明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2分)
(4)世界各文明之间既有相似性,又有多元性;亚欧大陆文明之间有交流和影响。(2分)
24.(12分)
定义:历史上的“哥伦布大交换”是指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以后,“新大陆”和“旧大陆”之间的各种植物、动物以及疾病、宗教、文化、人口的互相传播和交流。(2分)
评价:促进了物种的相互交流,改变世界的生态面貌;改变了人们的经济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促进了人口的交流,但也改变了部分地区的人口结构(印第安人锐减);使文明区域分散、隔绝的状态被打破,地域性历史逐渐演变为世界历史;有利于世界市场的形成。同时也造成疾病的传播和亚非拉美人口的大量流失。(10分)
25.(12分)
(1)原因:美苏冷战;与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的认同;国家利益的驱动;走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任意二点,2分)
(2)“新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分)
历史意义:成为解决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2分)
实践: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2分)
(3)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分)
举措:推动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生效;倡议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理念。(任意二点,2分)
试卷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