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兔同笼》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103页至10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2、尝试用列表法、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使学生体会列表、假设的一般性。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迁移能力。
过程与方法: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通过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渗透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难点:
1、 理解掌握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和方法。
2、 学会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鸡兔同笼”的问题。
教学过程:
1、 谈话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生活中,你们见过鸡和兔吗?(学生自由说一说后),老师直接引入课题。(老师板书课题)
2、 展示情境,尝试探究
(1) 出示情景,初步感知
课件出示教材103页的相关内容
1、问:你看懂了吗
2、题目中的数据有点大,不便于我们猜测和计算,那我们能不能将数据稍改小一点来研究呢
(2) 化繁为简,寻找规律
1、课件出示变化后的例题。
2、学生读题
3、问:你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回答后老师追问,联系生活常识,我们还能说出哪些隐藏信息?(指名回答后课件展示)
(三)猜想验证,教学列表法
1、 师:有了以上信息,我们就可以先来猜一猜笼子里可能会有几只鸡?几只兔?但不能胡乱猜,必须抓住关键条件。
2、 师:我发现同学们猜的结果对的很多,但很零乱,没有一定的顺序,那我们能不能按着一定的顺序来猜测呢?(学生自由说一说后,老师引出列表格的方法)
3、 同桌共同完成学习单。
4、 请完成较快的同学上台填(课件出示)
5、 老师简要归纳什么是列表法。
(四)观察表格,展开学习讨论,引出假设法
1、 学生观察表格,看一看有什么发现,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汇报)
师生分析:从左往右观察,鸡怎样变?兔怎样变?脚又是怎样变的?反过来观察呢?(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想一想)
寻找出变化规律:发现一只鸡比一只兔少2只脚,鸡每减少一只,兔就增加一只,此时脚就增加2只。
2、引导学生观察表格左起第一列,看有什么发现,引出假设全是鸡。
(1)师:左起第一列中的8和0是什么意思?那笼子里原本有鸡和兔,这时相当于把什么当什么来算了?那把一只4 只脚的兔当一只2只脚的鸡来算会有什么结果呢?(学生回答)
(2)师:假设全是鸡就有16只脚,但实际有26只脚,少了10只脚是为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
(3)学生同桌讨论后列算式,请动作快的一组上台展示并分享每一步的意义。
3、再次观察表格右起第一列,看有什么发现?引出全是兔。同桌说一说分析过程后尝试列算式,指1名学生上台板演,其余同学在草稿上完成。
三、师生简要说一说以上方法后,观看课件里的微课小视频,从而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多种多样,扩展学生的视野。
四、巩固训练
用刚刚学过的方法(自己喜欢的)解决开始的题目,学生独立完成。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不同方法,你明白了吗?
六、布置作业:教材105页的“做一做”。
板书设计;
鸡兔同笼
列表法
假设法
假设全是鸡
2×8=16(只)
26-16=10(只)
4-2=2(只)
兔10÷2=5(只)
鸡8-5=3(只)
学 习 单
请按照已有的顺序不重复、不遗漏地将表格填写完整
鸡 8 7 6 5
兔 0 1
脚 16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