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谏太宗十思疏》 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课件66张)

文档属性

名称 15.1《谏太宗十思疏》 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课件66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5.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26 14:44: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6张PPT)
唐太宗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魏征究竟做了哪些事,让唐太宗发出这样的感慨?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
掌握文中一些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及用法,进一步积累文言知识。
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
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
背诵课文
教学目标
千古“诤臣”-----魏征
魏征(580-643年),字玄成,巨鹿人。唐代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曾任谏议大夫,封郑国公。魏征为人耿直不阿,以直言敢谏著称,史称“诤臣”。他劝说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告诫太宗“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要“视民如水,视君如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著有《隋书》的绪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主编有《群书治要》,名篇有《谏太宗十思疏》《十渐不克终疏》。

鹞死怀中——唐太宗的故事
一天,唐太宗得到一只雄健俊逸的鹞子,他让鹞子在自己的手臂上跳来跳去,赏玩得高兴时,魏征进来了。太宗怕魏征提意见,回避不及,赶紧把鹞子藏到怀里。这一切早被魏征看到,他禀报公事时故意喋喋不休,拖延时间。太宗不敢拿出鹞子,结果鹞子被憋死在怀里。
劝谏,下级对上级的直言规劝。
唐太宗李世民。
本意是条陈,即逐条陈说。作为一种文体,属古文体的奏议类,专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疏。
解题

太宗

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
十思
奏议类文章是封建时代臣下进呈给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包括奏议疏表对策等。
认识文体——疏
疏,是奏议文体的一种,奏议类文章是古代臣属进呈给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包括奏、议、疏、表、对策等。《文章辨体序说》:“七国以前,皆称上书,奏初改书为奏。汉定礼仪,是有四品:一曰章,以谢恩;二曰奏,以按劾;三曰表,以陈情;四曰议,以执议。”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有名的“疏”类文章有《论贵粟疏》(晁错)、《谏逐客疏》(李斯)、《论积贮疏》(贾谊)等。

写作背景
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活俭朴,颇有作为。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 在贞观初年,他借鉴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政策。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其逐渐骄奢忘本,“喜闻顺旨之说”,“不悦逆耳之言”,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贞观十一年(637) “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谏太宗十思疏》就是其中第二疏,因此也称“论时政第二疏”。唐太宗看了猛然警醒,写了《答魏征手诏》,表示从谏改过。
臣闻求木之长〔zhǎng〕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jùn〕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dāng〕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sè〕源而欲流长者也。
谏太宗十思疏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yīn〕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fú〕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suī〕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zài〕舟覆舟,所宜〔yí〕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谏太宗十思疏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lè〕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yōng〕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chù〕恶〔è〕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miù〕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谏太宗十思疏
总此十思,弘兹〔zī〕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谏太宗十思疏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谏太宗十思疏
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牢固。
根本:树的根部。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或说事物的本质 。
虽:虽然。
而况:表示更进一步,更何况。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谏太宗十思疏
当:主持、掌握
神器之重、域中之大:重、大为形容词作名词,重权,重位。
极天:天之极处,指皇权。
胜:控制,克服。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谏太宗十思疏
我听说:想要树木长得高,一定要使它的根稳固;想要使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树根不稳固却想要树木生长,道德不厚实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最愚昧无知,(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您这)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着国家的重要职权,据有天地间重大的地位,将会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无休止的美善,不考虑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除奢侈而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敦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如同)是砍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住源泉而想要泉水流得长远啊。
谏太宗十思疏
第一段:以“固本浚源”为喻,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的重要性。
思考题:
1.本段开头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什么观点?
答:比喻论证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2.作者认为人君怎样才能治理好国家?
答: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谏太宗十思疏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中心论点: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比喻
第一段
排比
德不厚而思国之安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对比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
谏太宗十思疏
凡百:指所有的。
元首:古义指帝王。
今义国家最高领导人。
景:大。
殷:深。
道:此处指德行。
善始者:开头做得好的人。
实:确实。
繁:多。
克:能够。
终:坚持到底。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语出《诗经》意为人们大都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但很少有人能够善始善终。
盖:表示一种推断。
岂:难道。
而:表顺承,就。
之:代词,指王位。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谏太宗十思疏
殷忧:深切的忧虑。
以:而,表修饰。
下:下属。
既:已经。
纵情:古义放纵情感,即骄傲
今义尽情。
以:而,表并列。
傲物:看不起别人。
一体:整体。
骨肉:父母兄弟子女。
行路:路人,陌生人。
虽:即使。
董:督察。
以:介词,用。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谏太宗十思疏
覆:颠覆。
宜:应当。
慎:警惕。
奔车朽索:出自《书经· 五子歌》“予临兆民,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意思是用腐朽的绳子去驾驭狂奔的马车,比喻随时有危险。
其:难道。
振:同“震”,威吓。
苟:苟且。
而:转折连词。
怀:怀念,感激。
貌:表面上,名词作状语。
恭:恭顺。
惟:只是。
人:民众,避讳李世民。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谏太宗十思疏
(历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上天的重大使命,没有不处在深切的忧虑之中而治道显著,功德圆满之后德行就开始衰微了,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善终的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 当初取得天下时才能有余,现在守天下就显得才能不足,什么原因呢?因为处在深重忧患之中,一定竭尽诚心对待臣民。已经成功,就放纵自己的情感而看不起别人。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谏太宗十思疏
竭尽诚心,就会使敌对的势力(和自己)联合,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毫不相干的陌生人。即使用严酷的刑罚监督人民,用威风怒气来威吓他们,(人们)最终只是苟且免于刑罚但是并不会感念(皇上的)仁慈,表面上恭敬而在内心里却不服气。怨恨不在有多大,可怕的只有民众(的力量);(人民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使船只颠覆,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用腐烂的绳索驾驭疾驰的马车,难道能轻视吗!
第二段: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的道理。

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思考:在这部分分析中作者用到了什么论证方法,说明了什么道理呢?
对比论证。将“殷忧”者和“得志”者的行为作对比(殷忧则道著,功成则德衰,殷忧则竭诚待下因而吴越一体,得志则纵情傲物因而骨肉行路,)说明能否竭尽诚心对待臣民是事业成败的关键。
比喻论证。引用古人的论述以水和舟及奔车朽索的关系比民和君的关系说明君王能否守业在于人心向背,君王必须竭诚待下,才能使群众怀念其仁德,产生恭顺之心。
请同学们思考:本段与第一段有何关系?
第一段提出问题:人君当思: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第二段分析问题:为何思?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第二段是第一段的深度分析,使得劝谏效果更好。
概括历代君主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
第二段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以______引出分析论证,用“殷忧”和“得志”的不同心态说明?
用古人的论述以______的关系比______的关系,切中要害,令人警觉。
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
设问
水和舟
民和君

由第一课我们了解到取得一定成功的唐太宗渐渐骄奢、忘本,对百姓作威作福,老百姓这时也有了怨嗟之言,而此时魏征的劝谏可谓当头棒喝,尤其第二段的论证毫无情面,真正让唐太宗意识到骄奢的危害,意识到老百姓的作用,进而才能欣然接受接下来要学习的十思,这样来看,第二段在整个劝谏中起了很重要的桥梁作用。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 yōng)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chù)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 miù)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课文诵读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谏太宗十思疏
诚:如果;果真。
则:就。
以:表目的,来。
戒:克制。
作:建造,兴建。
止:适可而止。
安: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安定。
念:想到。
谦冲:谦虚。
而:连词,表递进。
自牧:意为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满溢:骄傲自满而听不进不同意见。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谏太宗十思疏
下:名词作动词,居于……之下。
乐:意动用法,以……为乐 。
以为度:以(之)为,把……作为限度。
忧:担心。
懈怠:意志松懈。
而:连词,表并列。
虚:使动用法,使……虚空。
下:名词,臣下。
想:考虑。
正:使动用法,使……正,端正。
黜:贬斥。
恶:形容词作名词,邪恶小人。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谏太宗十思疏
因:因为。
罚所及:动用刑罚。
以:连词,表结果,以致 。
而:表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所以”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谏太宗十思疏
统治天下的人,如果真的能够做到看见(自己)贪图的东西,就要想到用知足来自我克制,将要大兴土木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定,想到(君位)高而险就要不忘谦虚,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样能够居于百川之下,喜爱狩猎就想到网三面留一面以此作为限度,担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担心(耳目被)堵塞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考虑到(朝中可能会出现)以谗言陷害别人的邪恶小人,就想到使自身端正罢黜奸邪,施加恩泽就要考虑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
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谏太宗十思疏
九德:简而廉、刚而实、强而义、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
简:选拔。
而:此处两个“而”为连词,表顺承。
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谏太宗十思疏
信:诚信的。
效:献出。
驰:奔驰效劳。
养:保养,颐养。
鸣:使动用法,使……发声,可译为演奏。
垂拱:垂衣拱手。
而:连词,表顺承。
化:教化。
下:名词,臣下。
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谏太宗十思疏
司:管理。
役:役使。
聪明:听觉、视觉灵敏。
亏:毁坏,减损 。
无为之大道:指君主无为、垂拱而治,臣下辛劳、各司其职的统治方法。
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谏太宗十思疏
全面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光大九德的修养,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他,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献出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使出他的力量,仁爱的人就能散播他的恩惠,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的忠诚。
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谏太宗十思疏
文臣武将争先恐后前来效力,国君和大臣没有大事烦扰,可以尽情享受出游的快乐,可以颐养得像赤松子与王子乔那样长寿,皇上弹着琴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不用再说什么,天下人就已经都有教化了。为什么一定要(自己)劳神费思,代替臣下管理职事,役使自己灵敏的耳朵、明亮的眼睛,违背无为而治的方针呢!
第三段:指出具体做法,即“十思”。

第三自然段文言知识总结
古今异义
役聪明之耳目 古义:听觉、视觉灵敏。
今义:智力发达,记忆和理解能力强。
词类活用
知止以安人: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安定。
江海下百川:名词作动词,居于……之下。
乐盘游: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思正身以黜恶:正,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端正。
恶,形容词作名词,邪恶小人。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能,形容词作名词,有才能的人。
善,形容词作名词,好的意见、建议。
请同学们分别用十个词概括“十思”的内容(可以自己总结,也可以用原文中的词语),思考这“十思”说了几方面的内容?
谏太宗十思疏
3.念高危
4.惧满溢
5.乐盘游
6.忧懈怠
7.虑壅蔽
8.想谗邪
9.恩所加
10.罚所及
1.见可欲
2.将有作
思知足以自戒
思知止以安人
思谦冲而自牧
思江海下百川
思三驱以为度
思慎始而敬终
思虚心以纳下
思正身以黜恶
思无因喜以谬赏
思无因怒而滥刑
戒骄傲自满
戒轻信人言
戒奢侈扰民
戒赏罚不公
戒纵欲怠惰
谏太宗十思疏
正己
安人
正心
修身
治平
天下
(1)在生活上,应该知足知止,游乐有度,戒奢侈。(思知足、思知止、思节制)
(2)在修养上,应该谦冲自牧,慎始慎终,戒骄躁。(思谦冲、思慎始、思虚心)
(3)在用人上,应该虚心纳下,正身黜恶,戒轻信。(思容纳、思正身)
(4)在执法上,应该赏罚分明,不徇私情,戒赏罚不公。(思恩赏、思刑罚)
“十思”的核心内容是什么?这十思各从哪些角度去谈论治国之道?
核心:正己安人。
角度:一二思—戒奢侈;三四思—戒骄躁;五六思—戒放纵;七八思—戒蒙蔽;九十思—戒主观。
“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一句以反问结束全文,可以收到怎样的效果?
作者以反问的形式启发太宗,讲明了十思的现实意义,可以更加坚定他实行开明政治的决心。
魏征眼中最理想的政治境界是怎样的?
于臣
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各展所长
各得其用
在君
可以尽豫游之乐
可以养松、乔之寿
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垂拱而治
.本段在句式运用上有何特点?有何表达效果?
特点:句式整齐而富于变化,多用骈偶、排比论述,如写“十思”运用排比,贯穿到底;“十思”后的总结之语又用了对偶和排比(如“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表达效果:辞工文畅,音律和谐,铿锵成韵,读来如觉连珠滚动,文章一气呵成,论述步步为营,气势雄健有力,警示振聋发聩。
总结文章思路
人君当思
为何当思
思些什么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诚能十思,垂拱而治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谏太宗十思疏
言穷切至
可为万代王者法
请联系现实,思考本文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通过学习,我们领略了魏征的劝谏艺术,更体会到古代文人志士不计个人安危得失的强烈的责任意识。我们要学习古圣先贤的责任担当,提升自身的能力,从而更好地服务社会。
逆行者的责任担当
新冠肺炎的肆虐,牵动着大家的心,无数的白衣天使奋战一线,为我们换来安康的同时也有数位医生牺牲,这其中就包括李文亮医生,他是这次疫情的吹哨人之一,钟南山院士称他为“国士无双”,也是他发出的诤言发起了这场病毒的最初预警。
逆行者的责任担当
“病毒人传人,要隔离”“可防可治,不必恐慌”“情况会慢慢好起来,必须要有坚强的斗志。”
说这些话的人是钟南山,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学专家,曾为非典型肺炎防治作出突出贡献。
非常时期,他以84岁高龄临危受命,奔走于疫情防控一线,在高规格发布会上直言病毒会人传人。
武汉、北京、广州……他奔忙的脚步从未停歇。他的忧、他的真、他的泪如尖锐的雕刀,在战“疫”的时光里刻下印记。这背后,是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医者的使命,学者的大义。

骈散结合,华美流畅。

正反论述,务尽其旨。

比喻排比,生动有力。
写作特点
  1.骈散结合,华美流畅
  唐代的奏疏,习惯上都用骈文写。这篇奏疏虽然也用了许多骈偶句式,却突破了骈体的束缚,骈散语句交替运用,既有骈文的整齐华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
  2.正反论述,务尽其旨
  全文以论述为主,对同一个问题,作者往往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剖析,这样,说理更加透彻。如第一段先从正面论述"固本疏源",再从反面阐述不这样做的危害;第二段关于"殷忧""竭诚"与"得志""傲物"的反复论述,第三段贯穿"十思"的本能欲望(或反应)与理性自制的对举,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3.比喻排比,生动有力
  文章以浅显的比喻衬出中心论题,比喻作为一种推理手段,起到了生动、直观的效果;全文的论述多用排比句式,铺排罗列,勾连而下,气势不凡,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智者尽言,国家之利。
太宗用之,子孙长世。
观之后,尽心于我,献纳忠谠,安国
利人,成我今日之功业,为天下所
称者,惟魏征而已。古之名臣,何
以加也。 ——《旧唐书 魏征传》
非魏公不敢为此言,非太宗亦不敢
纳而用之。千古君臣,令人神往。
——清 林云铭《古文析义》
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一、通假字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无”通“毋”,不要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振”通“震”,威吓
  简能而任之
“简”同“拣”,选拔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以为:古义,把...作为。
今义:认为。
二、古今异义
根本:古义,树木的根;
今义,指事物的本质。
纵情:古义,放纵情感, 今义,尽情。
虚心:古义,使……谦虚; 今义,一种谦虚的美德。
三、词类活用
① 名词用作状语
  貌恭而不心服 貌:表面上。心:在内心。
② 名词作动词
  江海下百川 下:居于……之下。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 君:做君主,统治。
③ 形容词用作名词
  人君当神器之重 重:重任、重权。
  居域中之大 大:重位。
  惧谗邪 邪:邪恶的小人。
  择善而从之 善:好的意见。
  则思正身以黜恶 恶:奸恶的小人。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能:有才能的人。善:好的意见。
  居安思危 安:安全的环境。危:危险的可能。
④ 形容词用作动词
  智者尽其谋 尽:用尽。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远:远长。
  塞源而欲流长者 长:远长。
  能克终者盖寡 终:坚持到底。
⑤ 形容词使动用法
  必固其根本 固:使……牢固。
  知止以安人 安:使……安宁。
宏兹九德 宏:使……弘扬。
何必劳神苦思 劳:使……疲劳,苦:使……辛苦
正身以黜恶 正:使……端正。
  思虚心以纳下 虚:使……谦虚。
⑥动词用作名词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 可欲:指看见想要的东西 
⑦形容词意动用法
  乐盘游,则三思以为度 乐:以……为乐,喜欢。
  忧懈怠,则慎思而敬终 忧:以……为忧,担心。
四、重要虚词
之:①臣闻求木之长者 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②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结构助词,的。
   ③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代词,指代天下。
以:①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来,表目的的连词
   ②虽董之以严刑。 介词,用
   ③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来,表目的的连词
   ④则思谦冲以自牧 连词,表递进。
而:①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连词,表转折。
   ②垂拱而治 连词,表修饰。
  
五、重点实词
盖:①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断,大概
 
虽:①臣虽下愚,知其不可 虽然
   ②虽董之以严刑 即使
诚:①必竭诚以待下 诚心
   ②诚能见可欲 如果
下:①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臣下的意见
   ②虽在下愚,知其不可 智力低下
   ③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居于……之下
   ④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地位低下的人
当:①人君当神器之重 掌握,主持
  ②安步当dàng车 当作
以从容的不行代替乘车。近义词:安贫乐道
反义词:急于求成
安:①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 安定
  ②燕雀安知鸿之志哉 怎么
  ③项王曰:“沛公安在?” 哪里
  ④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享受
  ⑤不念居安思危 安全的环境
  ⑥则思知止以安人 使……安宁
求:①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想要 (追求)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探求
  ③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请求
  ④不求闻达与诸侯 追求
 
治:①望国之治 安定
  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医治
  ③不效则治臣之罪 惩治
所:①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所”加动词的固定结构
  ②山峦为晴雪所洗。 表被动
克:①能克终者盖寡 能够
  ②然操虽能克绍 战胜
  ③公乃与克日会战 约定
  ④克己复礼为仁 约束
终:①终苟免而不怀仁 最终
  ②能克终者盖寡 坚持到底
六、句法
  1、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状语后置句
  2、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之)为度。
省略句
  3、 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岂……乎”是固定句式,一般译为“难道……吗?
4、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判断句
成语积累
居安思危:处在安乐的环境中,要想到可能有的危险。指要提高警惕,防止祸患。
载舟覆舟:民众犹如水,可以承载船,也可以倾覆船。比喻人民是决定国家兴亡的主要力量。
择善而从:指采纳正确的建议或选择好的方法加以实行。
慎始慎终:事情从开始到结束都谨慎小心。
垂拱而治:古时比喻统治者不做什么,却能使天下太平。多用来称赞帝王无为而治。
戒奢以俭:戒奢侈,行节俭。
翻译以下句子:
1.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2.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3.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4.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