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简介及专题练习
一 【知人论世】
人物简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2.个人履历
⑴读书壮游时期(712—746)三十五岁之前
他的出身是一个“奉儒守官”的官僚家庭。杜甫从小就“好学”,七岁时已开始吟诗,“读书破万卷”、“群书万卷常暗诵”的刻苦学习,为他的创作准备了充分的条件。从二十岁起,他结束了书斋生活, 开始了为时十年以上的“壮游”。先南游吴越,后北游齐赵。游齐赵时,曾先后和苏源明、高适、李白等人有时呼鹰逐兽,打猎取乐, 有时登高怀古,饮酒赋诗,并和李白结下了“兄弟”般的友谊。——《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⑵困居长安十年(746—755)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这是安史之乱的酝酿时期,杜甫不仅不能实现他的“致君尧舜上, 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而且开始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屈辱生活。
应制举落第(747)——进赋自荐(751、754)——授官兵曹参军(755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库府锁匙的小官)——《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⑶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这是安史之乱最剧烈的时期,国家岌岌可危,人民灾难惨重,诗人也历尽艰险。
北迁羌村(755)——宁武投效(756)——陷贼居京(756)——潜逃凤翔(757)——出仕左拾遗——因疏救房琯触怒肃宗贬华州司功参军(758)——弃官赴秦州(759)——《月夜》《春望》《北征》《羌村》 “三吏”、“三别”
⑷漂泊西南时期(760—770)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七五九年七月,杜甫弃官由华州经秦州、同谷,历尽千辛万苦,于这年年底到达成都,在成都西郊盖了一所草堂,开始他最后一期“漂泊西南”的生活。大致归纳为:草堂五年、夔州两年、乘舟归乡。
投奔高适(760)——入严武幕(761)“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检校工部员外郎(761)——草堂生涯(760)——移居夔州(766)“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漂泊荆湘(768)——卒于湘江水舟中(770)——《蜀相》《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江畔独步寻花》《秋兴》八首、《蜀相》《登高》《登岳阳楼》《江南逢李龟年》
3.杜甫的思想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揭露和批评。他同情人民,甚至情愿为解救人民的苦难做出牺牲。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以最普通的老百姓为主角,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
4.杜甫的创作及艺术特色
在杜甫中年因其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
⑴ 诗史
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可是作为“诗史”的杜诗并不是客观的叙事,用诗体去写历史,而是在深刻反映现实的同时,还通过独特的风格表达出作者的心情。
⑵ 政治抒情诗
天宝后期以来,杜甫写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不管是陈述政见,如《洗兵马》;或是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如《丽人行》《忆昔二首》;或是寓言讽兴,如《凤凰台》;或是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关怀,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是个人的情感与事实相结合的。
⑶ 战争题材的诗歌
战争题材在杜诗中占有相当大的数量。杜甫对不同性质的战争持不同的态度。他对于朝廷穷兵黩武,消耗人力物力,是反对的,如《兵车行》、在夔州写的《遣怀》《又上后园山脚》;对于平息叛乱,抵御外侮,是支持的,如安史之乱前期写的《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观兵》,以及吐蕃入侵时写的《岁暮》。这些诗谴责什么,歌颂什么,都很鲜明。
⑷ 歌咏自然的诗
杜甫写过许多歌咏自然的诗。他歌咏的对象,往往是既联系自己,也联系时事。历代的诗话、诗评对于杜诗里高度的“情景交融”作过许多论述。但是杜甫的诗不只有高度的情景交融,而且有情、景与时事的交融,作者在写景和抒情时,很少离开现实,随时随地都想到他所处的干戈扰攘、国困民疲的时代。如困居沦陷的长安时写的《春望》、入蜀时写的《剑门》,是最有代表性的。这类诗,杜甫越到晚年成就越大,象五律《客亭》《江上》《江汉》、七律《登楼》《宿府》《阁夜》《秋兴八首》等,都是情景与时事交融的脍炙人口的名篇。
⑸ 淡泊得天机的诗
杜甫在长年的转徙流离之后,到了成都,建立草堂,开辟田亩,得到暂时的休息,因此对于花草树木、鸟兽虫鱼的动态进行了细腻的观察,感到无限的热爱,具有深刻的体会。如《屏迹》《为农》《田舍》《徐步》《水槛遣心》《后游》《春夜喜雨》等诗,从诗题上就可以想象出杜甫当时的心境。这类诗当然不能和前边论述的诗篇相比,但也代表了杜甫为人的另一方面,他不只有忧国忧民的深厚感情,也有对于微小生物的爱好。
⑹ 友情诗
杜甫写过一些怀念家属、朋友的诗,大都缠绵悱恻,一往情深。怀念妻子的有陷贼时写的《月夜》,怀念弟弟的有在秦州写的《月夜忆舍弟》;在许多怀念朋友的诗中,以怀念李白的最为突出。
【练习】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南征① 杜甫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
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注)(①此诗是大历四年(公元769年)春,杜甫由岳阳前往长沙途中所作。此时距他去世只有一年。
10.这两首诗在体裁上都属于____________诗,《南征》押韵工整,押____________韵。 五言律诗 in
11.请简要分析杜甫在两首诗中表达情感的异同。
同:都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对自己日渐衰老(伤时、悲己)的感伤。
异:《春望》一诗还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担忧和思念之情。《南征》表达出①羁旅悲愁:常年躲避战乱,漂泊在偏远的地方,偷生落泪。②苦无知音:多年自吟自叹,没有知音倾听理解。
绝句漫兴九首(其七) 唐 杜甫
糁①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笋根雉子②无人见,沙上凫雏③傍母眠。
【注】①糁:米粒。②雉子:小野鸡。③凫雏:小野鸭。
2. 诗人在第一、二句中选取“径”“杨花”“________” “________”等景物,描绘了一幅初夏郊野图。 ①溪 ② 荷叶
3. 品析“沙上凫雏傍母眠”中“傍”字的妙处。
“傍”本指靠近、依靠,诗句中小野鸭亲昵的依偎在母鸭身边安然入睡的状态,流露出作者对这幅宁静、温馨画面的喜爱之情。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注】①此诗是诗人55岁时,于安史之乱后大历元年(766)旅居夔州时的作品。
12.阅读上面的一首诗,回答问题。(6分)
(1)请简要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3分)
【答案】(1)(3分)首联描写了阴沉萧瑟的秋景,烘托了诗人伤感抑郁的心情,奠定了全诗忧愁凄凉的感情基调。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3分)
【答案】(2)(3分)表达了诗人暮年飘零的孤独愁苦之情,对故园的思念之情,对国家动荡时局的担忧之情。
江 村①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注释】①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夏,诗人杜甫在朋友的资助下,在四川成都郊外的浣花溪畔盖了一间草堂,在饱经战乱之苦后,生活暂时得到了安宁,妻子儿女同聚一处,重新获得了天伦之乐。这首诗正作于这期间。
1. 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 首联中的“抱”字用了比喻的手法,概括了草堂周围的环境,一弯清流绕宅而过,传达出诗人与周围自然山水的融合无间,体现了诗人的自适和惬意。
B. 颔联两“自”字,两“相”字,当句自对;“去”“来”与“亲”“近”又上下句为对。自对而又互对,读起来轻快流畅。
C. 颈联捕捉到生活中最普通的画面,传达出一种普遍的亲情的温暖和生活的闲适美好。
D. 中间两联四句,每句一景或一事,从景物和人事两个方面展开描写,幽雅的环境和闲适的人物活动相互映衬,写足了江村幽事。
E. 尾联欢快愉悦,说明作者的心头已经不再有生活的阴霾,完全没有了悲苦之调,再也不愿去迎接那些纷扰和喧嚣。
2. 有评论说“幽”字是全诗的诗眼,请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4分)
诗的前三联紧扣“幽”字来描写物态人事,首联写环境之清幽:清江曲折,绕村而流;颔联写物态之幽然:燕子自由自在,鸥鸟相伴相随;颈联写人事之幽:老妻可亲,稚子可爱,全家怡然。一个“幽”字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安闲悠然。
发潭州① 杜甫
夜醉长沙酒,晓行湘水春。
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
贾傅②才未有,褚公③书绝伦。
名高前后事,回首一伤神。
【注释】①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年)正月,杜甫由夔州出峡,准备北归洛阳,终因时局动乱,亲友尽疏,北归无望,只得以舟为家,漂泊于江陵、公安、岳州、潭州一带。潭州:今湖南长沙一带。《发潭州》一诗,作于大历四年(769年)。②贾傅:即汉代贾谊,因才高为人所忌,被贬为长沙王太傅。③褚公:唐代书法家褚遂良,因谏阻立武则天为皇后,被贬为潭州都督。
1. 下面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 首联紧扣题面,点明此行的目的地、出行的时间。暗含着奔波无定、生计日窘的悲辛和黯然伤情的心绪。
B. 颔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启程时的情景。诗人扬帆直航,岸边鲜花为他送行,船桅上的春燕呢喃作语,似在挽留,营造了欢快热闹的氛围。
C. 颈联用典抒情,以虚写实。诗人登舟而行,百感交集:想到两位古人的遭遇,引起诗人强烈的情感共鸣。
D. 尾联进一步借古人以抒怀。想到贾谊、褚遂良在不同的时代都名高一时,却都被贬抑郁而死,诗人的沉郁悲愤之情达到高潮。
E. 这首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或用典言情,或直接抒怀,句句含情,百转千回,创造了深切感人、沉郁深婉的艺术意境。
2. 尾联含“伤神”二字,请结合全诗,谈谈作者“伤神”的原因有哪些?(4分)
1. (4分)AB 【解析】A项“点明此行的目的地”理解有误,点明的是出发地。B项“营造了欢快热闹的氛围”理解有误,诗人赋予落花、飞燕以人的感情来“送客”“留人”,渲染了一种悲凉冷落的气氛。
2. (4分)①在外漂泊的凄苦;②自己忠而见疑、贤而被谤、怀才不遇的感伤;③忧国伤时的悲愤;④感叹身世的愁绪。
恨别① 杜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②急为破幽燕。
(注)①此诗为杜甫安史之乱时期在成都所作。②司徒:指唐军将领李光弼。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点明诗歌的题旨,“四千里”恨离家之远,“五六年”伤战乱之久。
B.颔联第一句描述蜀中草木盛衰变易,承接上句暗示诗人已流落蜀中多年。
C.颈联通过“宵立昼眠,忧而反常”的生活细节描写,委婉表达无限情思。
D.尾联意为诗人听到唐军连战皆捷的喜讯,又担心司徒不乘胜追击而退缩。
10.结合诗歌内容和写作背景,说说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9.D
10.参考答案:①因战争而不得不流落他乡的孤独飘零之感;②远离家乡不得归而产生的思家忆弟之情;③不能重返故土而老于蜀中的年华逝去之悲;④希望早日破幽燕平叛乱的忧国之情。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语言朴实自然,辞浅情深,情景交融,哀婉动人。
B.颔联交代时令,点明主旨,“月是故乡明”实写眼前明月,抒发了思乡之情。
C.颈联中“有”与“无”对比鲜明,绵绵愁思中夹杂对生离死别的焦虑和不安。
D.尾联将个人际遇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表现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2.诗题有“月”,诗人却没有直接从月写起,那么诗中前两句描写了什么景物?有什么作用?
1.B
2.描写了鼓声和雁声。点明了月夜的背景。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烘托了诗人孤寂凄凉的心情。
送韩十四①江东觐省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释】①韩十四:名不详,作者友人。②老莱衣:传说春秋时代楚国隐士,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他的双亲欢娱。③黄牛峡:长江峡名,在今湖北宜昌西。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
1. 下面对本诗的理解或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 首联交代背景。苍劲中蕴藏一股抑郁之气,暗扣题目,“万事非”三字,包容着巨大的世间沧桑,概括了辛酸的人间悲剧,流露出诗人的忧愤和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B. 颔联写自己与朋友的经历,用一个问句,表示对韩十四此行真挚的关切。同时透露出,由于当时正是乱世,韩十四的前途也不免有渺茫之感。
C. 颈联虚实结合,描写诗人的遐想和怅惘,实写黄牛峡水声回响不绝,虚写稀疏的树影在白马江边掩映摇曳,秋意更深,景象更觉怅然。
D. 尾联感情激昂,“此别”总括前面离别的情景,“各”字收束全诗,“犹恐”二字与“叹息人间万事非”前后呼应,意味深长。
E. 从情感表达来看,本诗的“此别应须各努力”与“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都是对友人劝慰之语,都未落入写离别“凄凄戚戚”之情的俗套。
2. 这首诗的颈联运用了哪几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写出两种即可)
1. (4分)BE 【解析】A项“万事非”三字,流露出诗人深厚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C项应为“虚写黄牛峡水声回响不绝,实写稀疏的树影在白马江边掩映摇曳”。D项“感情激昂”有误,全诗感情深沉委婉。
2. (4分)①以静衬动,“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以峡岸的静衬托江水的汹涌,表现了对友人行程艰难的忧虑;②寓情于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描写江边寒风中树影稀疏的凄凉之景,将因友人离去而孤寂伤感之情寄寓其中;③虚实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是虚写,是想象友人过黄牛峡时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是实写,写诗人在江边送别韩十四的情景。一虚一实,抒发了诗人与友人离别之时的伤感;④听觉与视觉相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诗人从听觉角度描绘一路辗转旅途艰险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从视觉角度描写了当时的离别之景。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