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4.1.1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冀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4.1.1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冀教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2-04-26 18:08: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操作、分析、讨论等数学活动,探索发现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经历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的思辨、推理等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场中,享受到成功的乐趣,进而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探索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关系。
教学难点:探索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规律。
教学流程:
活动导入,激发兴趣,产生疑惑
师谈话引导:同学们都很擅长动手操作,今天咱们一起先来玩一玩,将同样长的这根纸条看成一条线段,任意剪成三段,注意安全。开始。
试着动手围一围,能否像这样首尾相连围成三角形。预设:有的像这样首尾相接围成了三角形,有没有围不成的。(出示三根纸条首尾相连围成三角形的方法)
拍图对比,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想说的?
孩子自由说一说,大胆提出猜想:为什么都是剪成三段,有的能围有的确不能围。
师:看来,要想围成一个三角形,三条边的长短不是随心所欲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板书课题。
追问:你打算怎么研究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导入目的:在动手剪一剪,围一围中初步感知三角形的三条边的长短有一定的关系,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启发学生猜想,寻求数学知识的本源。
二、动手操作,探索关系。
1、动手操作,
师引导:请同学们将剪的吸管收起来。我们先选一些长度的小棒围一围,用实验的方法试一试。大家看这些小棒长度分别是多少?8厘米、5厘米,4厘米,2厘米。
请看活动要求:大屏幕显示。
操作要求:
(1)同桌合作任意选三根小棒。
(2)按一定顺序记录好每次使用的小棒的长度。
(3)摆一摆,看看能否用选定的三根小棒首尾相连地围成一个三角形。把每次研究的结果记录下来。
追问:操作时需要注意什么?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反馈交流,填写表格,探索规律,拍照呈现四种情况。选择一个梳理工整的学生。
小棒长/cm 小棒长/cm 小棒长/cm 能否围成
第一次 8 5 4 能
第二次 5 4 2 能
第三次 8 5 2 不能
第四次 8 4 2 不能
汇报:你们用了哪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吗?
请学生说:我选的是哪些长度的小棒,能围成或不能围成三角形。注意语言表述。
生反馈,追问:一共四种选择方案吗?(学生回答,师呈现4种选择方案)都找到的请举手?大家围得的结果都相同的请举手。
操作意图:通过已知长度的小棒,方便孩子观察并找出所有可能的方案,实际动手实验摆一摆围一围,锻炼孩子动手能力,同时,在具体实验操作中感受,不同长度小棒在围的过程中,有的能首尾相接,有的却不能,从而发现不同长度的三根小棒围的过程产生的两种结果。
(2)第一层次:刚才我们找到四种选择方案,围出了两种不同的结果。仔细观察这两种为什么围不成三角形?(出示四种小棒围的直观图)
引导学生交流:第种情况中,5cm和2cm的小棒太短了,三根小棒不能首尾相接,所以不能围成三角形。
第种情况4cm和2cm的小棒太短了,三根小棒不能首尾相接,所以不能围成三角形。(此处可以在学生说的过程中相机展示)5+2<8、4+2<8。
比较:这两种情况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指出:因为这两种情况围成的三根小棒都是有两根太短了,它们的和加起来小于最长的那根小棒,所以三根小棒首尾不能相接,不能围成三角形。
(3)第二层次:从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中任意选出两根,将它们的长度和与第三根比较,结果怎样?
请生板眼并汇报:8+5>4、8+4>5、5+4>8;8+4>2、8+2>4、4+2<8。
师:你比了几组,结果怎么样?
生:我比了3组,任意选择两条边看看是不是比第三条边大,只要有一组不符合,就不能围成三角形。
师:你们听明白他的意思吗?
比较:刚才比较的时候,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都是比了3组,任意两边长度的和都是大于第三边。
小结:任意两根小棒长度的和一定大于第三根小棒。(多请几个孩子完整地说一说)
3、第三层次:验证规律。
追问:所有的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一定大于第三边吗 自己用尺子在纸上任意画一个三角形,量一量,算一算。
学生自由操作,快速反馈结果:我画的三角形三条边长度是多少,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师生共同总结规律:三角形三边长度有什么关系?
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同桌说一说。
长8厘米、5厘米和2厘米的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变一变,长8厘米、5厘米和3厘米的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吗?(动态演示2厘米延长成3厘米)
说明:当两根小棒长度和等于第三根时,两根小棒连接起来就和第三根重合,角没有了,也不能围成三角形。
再次强调: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
设计意图:分成三个层次教学。第一层次引导孩子有序的通过已知长度的小棒选一选、围一围。发现哪些不能围,发现有两边长度的和小于第三边,所以首尾不能相连,围不成三角形。第二层次,判断比较为什么能围的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与第三边比较。得出初步结论。第三层次,画一个三角形,比较任意三边关系,最终得出结论。最后在反例中得出任意两边长度的和等于第三边。
实际应用,拓展延生。
1、现学现用,优化判断,练一练第1题:
出示:下面哪组线段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为什么?
2cm、4cm、6cm;2cm、2cm、5cm;6cm、2cm、5cm;
交流:怎么这么快就判断出来了,有什么诀窍?
小结:如果两条短边的长度和大于长边这个条件符合了,那么就意味着三个条件全都符合了。
再判断:7cm、13cm、6cm ;14cm、5cm、6cm ;10cm、10cm、8cm ; 9cm、9cm、9cm
2、生活解释
出示情景:从学校到少年宫有几条路线?走哪条路线比较近? 应用:能用今天的知识解释吗?
以前我们在学习中知道,两点间的所有的连线中线段最短;今天通过学习三角形边长的学习,知道三角形形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同样可以说明两点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3、拓展:已知8厘米、4厘米,另外一边可能是几厘米?动态演示
4厘米<第三条边<12厘米
4、练一练第2题。
根据给定的三角形的两条边,讨论第三条边的长度所在区间,并选择合适的第三边长度。6厘米—30厘米之间。
5、课外大讲堂
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有什么收获?
师总结:三点,一,三角形三边关系很简单,和两点间线段最短的知识是一致的;二、三角形三边关系很有趣,不是等于不是小于,而是任意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三、成功往往只差一点点。
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灵活度不够。因为害怕学生学习有难度,开放性不够。
教材深度挖掘太深。对孩子的学习知识的深度要求难了,对于优化判断要求早了,孩子不能很好的掌握,应该是在充分的练习之后,再感知。还有关于已知两边的长度,求第三边的长度范围,也是有一定的深度。孩子还是小了,不能很快掌握。
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还是要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