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1张PPT)
孔雀东南飞(并序)
官舍竹
王禹偁
谁种萧萧数百竿?
伴吟偏称作闲官。
不随夭艳争春色,
独守孤贞待岁寒。
声拂琴床生雅趣,
影侵棋局助清欢。
明年纵便量移去,
犹得今冬雪里看!
诗海探珠
【赏析】 这首诗作者首先提出衙中的竹子究竟是谁种的问题,却没有作正面的回答,其实也不用回答,不是和自己一样喜欢竹子的人,不是和自己有相同命运的人,谁又会在这里种它呢?颔联写竹子的品格,颈联写竹子和自己一起弹琴、下棋,写得有声有色,饶有雅趣,多有风韵。尾联以想象作结,表现出诗人愤慨之情。这首诗作者借咏竹子表现了与世无争(随遇而安)、淡泊清高、坚守高尚节操的情怀。
【思考】 诗人借咏竹子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提示】 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
基础自主学案
“取”通“娶”,娶妻。
“簾”通“奁”,梳妆用的镜匣。
“要”通“邀”,约定。
“纫”通“韧”,柔韧。
“丁宁”通“叮咛”,叮嘱。
“冥冥”通“暝暝”,日落。
“菴”通“晻”,阴暗不明。
“傍”通“旁”,旁边。
副词,互相
名词,相貌
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
是偏指一方,可不译出
代词,指代兰芝,可译作“我”
动词,休,休弃使回娘家
动词,派
动词,送
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多么
疑问代词,什么
怎么
动词,出嫁
动词,顺从,依照
副词,刚才,刚刚
动词,辞别
动词,告诉
推脱,谢绝
使动用法,使受委屈。
名词作状语,向东南。
名词作状语,从交州、广州。
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
使动用法,使……受到荣耀。
使动用法,使……像受煎熬一样。
意动用法,以……为最吉利。
自作主张。
无论如何。
昏暗的样子。
连接。
可爱。
告别时的动作。
迎接。
哥哥。
六、特殊句式
①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 _________
②为仲卿母所遣 ________
③誓天不相负 ________________
④君既若见录 ________________
⑤亦自缢于庭树 _______________
⑥仕宦于台阁 _________________
⑦络绎如浮云 _________________
⑧渐见愁煎迫 ______________
判断句
被动句
宾语前置句
宾语前置句
介词结构后置句
介词结构后置句
介词结构后置句
被动句
七、名句默写
①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____________,妾当作蒲苇,___________,盘石无转移。
②两家求合葬,___________。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_____________,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君当作盘石
蒲苇纫如丝
合葬华山傍
枝枝相覆盖
八、文学常识
1.走近作者
吴兆宜,______江苏吴江人,字
_____。_________之弟,生卒年
不详,约清_____康熙十一年前后
在世。诸生,亦善属文。尝注徐
孝穆、庚子山二集,又注《
______________》,才调集及韩偓
诗集,其笺释词藻,颇足备参考。
清朝
显令
吴北骞
圣祖
玉台新咏笺注
2.资料链接
“乐府”,原指汉武帝设立的一个掌管音乐的机构(官署),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辞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在汉代,不像我们现在有这些制作音乐,出唱片的公司,所以,作曲、配词、培养歌星这样的事情由国家出面来做。后来,把乐府这个官署,这个国家机关单位所采集、创作的歌辞就称为“乐府歌辞”、“乐府诗”,或简称为“乐府”。因此,“乐府”,就成了一种诗体的名称了,其中属于汉代的就叫“汉乐府”。
两汉乐府诗体裁以五言为主,兼有七言和杂言。句式灵活自由,语言流畅,通俗易懂、琅琅上口,生活气息较浓。乐府诗主要保存在《_________》。
乐府诗集
九、整体预知
课堂互动探究
[文脉·探究]
1.如何理解“君当作盘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盘石无转移”这句诗?
【提示】 这是《孔雀东南飞》中的名句,此句出自刘兰芝之口,下面有焦仲卿的“盘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相互呼应。这个比喻第一次出自刘兰芝之口,表示刘兰芝对爱情坚贞不渝,永不变心。第二次是焦仲卿用这个比喻来责问刘兰芝为什么改变初衷。表明人物之间产生了误会,出现了分歧。这两次比喻和故事情节的发展是一致的,并能推波助澜,使情节曲折起伏,生动感人。
2.诗歌写兰芝严妆,和婆婆告别,和小姑告别,有何作用?
【提示】 写刘兰芝严妆主要运用一连串的夸张性的铺陈排比,旨在写她的美,更表现了她的从容镇定,兰芝用自己的美,向丈夫表达了自己对他的爱,向婆婆表示了她的无辜和坚强。和婆婆告别又表现了她从容镇定,不卑不亢,“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这番话表面上是自谦自责,实际上是柔中寓刚,与那个“怒不止”的婆婆在修养和性格上形成鲜明的对照。而与小姑告别时“泪落连珠子”。因为她看着小姑长大,现在
一旦离别,不觉悲从中来,这泪水中既有同小姑朝夕相伴的深情,也有对自己无端被遣归的悲愤。而一旦登车去,那无法抑制也无须再掩饰的悲伤使她终于失声痛哭起来。至此,兰芝那倔强而又善良的性格以及她对小姑、对仲卿依依难舍的深情得到了细腻而又充分地表现。
3.请简要概括刘兰芝的性格特征。
【提示】 刘兰芝坚强、持重,不为威迫所屈,也不为荣华所动。她明白婆婆要驱逐她,就主动要求“遣归”,对仲卿说“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对婆婆说“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不卑不亢,很有教养。阿兄逼婚,她说“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外柔内刚,自有主意。刘兰芝还是个善良温顺的妇女。她对仲卿体贴谅解,一方面忠于爱情,“君当作盘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盘石无转移”,另一方面设身处地,“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
4.诗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如何实现和完成的?
【名师点拨】 通过有个性的人物对话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是《孔雀东南飞》最大的艺术成就。全诗“共一千七百八十五字,古今第一首长诗也。淋淋漓漓,反反复复,杂述十数人口中语,而各肖其声音面目,岂非化工之笔”(《古诗源》卷四,沈德潜按语)。在贯穿全篇的对话中,可以看到,刘兰芝对仲卿、对焦母、对小姑、对自己的哥哥和母亲讲话时的态度与语气各不相同,正是在这种不同中可以感受到她那勤劳、善良、备受压迫而又富于反抗
精神的外柔内刚的个性。同样的,在焦仲卿各种不同场合的话语中,也可以感受到他那忠于爱情、明辨是非但又迫于母亲威逼而软弱、又有发展的性格。此外,简洁的人物行动刻画,精练的抒情性穿插,比兴手法和浪漫色彩的运用,都对形象的塑造起了重要的作用。
5.如何理解结尾“化鸟”这样的情节安排?
【名师点拨】 这首诗运用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精心塑造人物形象,在结尾安排了“化鸟”这一情节,则是浪漫主义创作风格的具体体现,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巧妙结合则充分地表现了焦仲卿和刘兰芝矢志不渝的爱情,表现了人们对幸福婚姻的向往,对封建制度的抗议和嘲弄,从而更充分地表现了诗歌的主题。
[楼主]
兰芝是一位勤劳、善良、美丽的女性,与焦仲卿夫妻感情又极为深厚,但却遭到了焦母的虐待乃至驱逐,最后不得不与仲卿双双殉情。焦母驱逐兰芝的原因是什么?
[沙发]
兰芝没有遵从封建礼教的妇德要求,“本自无教训”,“举动自专由”,虽然温顺,能干,但骨子里有倔劲,因而为焦母所不容。
[细剖·深析]
[板凳]
焦刘两家贵贱悬殊,门第不对,焦母见异思迁,为娶进罗敷而逼走兰芝。
[三楼]
焦母无法理解也不能容忍仲卿与兰芝间真挚热烈的爱情。《礼记·本命》中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焦母迫害刘兰芝用的是第一条。《礼记》中还规定:“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焦母压制焦仲卿用的就是孝顺这一条。
写作素材积累
情节波澜曲折,跌宕起伏
《孔雀东南飞》中故事情节曲折动人,作者在开头设置了尖锐的矛盾冲突,仲卿希望能够缓解矛盾,于是百般求告,但矛盾不仅未得到丝毫缓解,反遭母亲搥床痛骂,仲卿迫于无奈,只得让兰芝暂回家门。兰芝回家后,县令、太守相继为儿子求婚,兰芝不为所动,一一回绝。但其兄为了攀结权贵,步步相逼,这样使矛盾进一步激化,兰芝被迫之下选择允婚,其实已作了以死抗争的打算。仲卿闻讯,责问兰芝,兰芝道出真情,许下诺言,并约定黄泉
技法借鉴
相见。他们以死抗争的方式将矛盾推向了最高峰,最后两家求得合葬,葬后两人双双化鸟,告诫世人。
随堂练笔
精心构思一个故事,运用“技法借鉴”中提供的方法,简要写出提纲,100字左右。
1.课内素材开发
忠贞爱情的典范
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先后安排了故事主人公刘兰芝两次拒婚的场景描写。第一次是兰芝被休回家之后,县令遣媒上刘家为儿子求婚,兰芝断然拒绝;第二次是太守遣媒上刘家为儿子求婚,兰芝迫于兄长的压力,当场应婚,实际上却是作好了抗婚殉情的思想准备。两次描写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对于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刻画人物形象起到了重要作用,表现出刘兰芝对爱情的忠贞。
素材积累
[适用话题]这则材料可用于“坚强”、“执着”、“换个思路”、“困境”等有关话题写作中。
2.鲜活素材速递
中国农大4名教授实名举报原校长石元春
9月11日,新语丝网站已挂出实名公开举报信《中国学术腐败第一贪——揭露、控告原北京农业大学校长、“三院院士”石元春的学术腐败》。而据资料显示,被举报人石元春,以及举报人李季伦、陶益寿、林培等都年过八旬。
举报信指出,石元春“离任校长后要做农业企业家,窃取他人科研成果,骗取深圳市委信任,投资数千万元,分别在深圳和北京成立绿鹏公司,自任董事长。结局是肥了自己,亏了国家,最后不得不廉价拍卖。时至今日他又以生物质能源权威自居,到
处忽悠领导和群众,我们这些知情人和受害者实在难以容忍这样一个巨贪在我国教育界和科技界兴风作浪,有义务剥去他的伪装,显露其真实面目”。
[适用话题]这则材料可用于“学术腐败何时了”、“公信力”、“责任”、“监督的力量”等有关话题的写作中。
黄 昏
季羡林
黄昏是神秘的,只要人们
能多活下去一天,在这一
天的末尾,他们便有个黄
昏。但是,年滚着年,月
滚着月,他们活下去有数
不清的天,也就有数不清
的黄昏。我要问:有几个人觉到这黄昏的存在呢?
美文佳作欣赏
早晨,当残梦从枕边飞去的时候,他们醒转来,开始去走一天的路。他们走着,走着,走到正午,路陡然转了下去。仿佛只一溜,就溜到一天的末尾,当他们看到远处弥漫着白茫茫的烟,树梢上淡淡涂上了一层金黄色,一群群的暮鸦驮着日色飞回来的时候,仿佛有什么东西轻轻地压在他们的心头。他们知道:夜来了。他们渴望着静息;渴望着梦的来临。不久,薄冥的夜色糊了他们的眼,也糊了他们的心。他们在低隘的小屋里忙乱着,把黄昏关在门外,倘若有人问:你看到黄昏了没有?黄昏真美啊,他们却茫然了。
他们怎能不茫然呢?当他们再从崖里探出头来寻找黄昏的时候,黄昏早随了白茫茫的烟的消失,树梢上金色的消失,鸦背上日色的消失而消失了。只剩下朦胧的夜。这黄昏,像一个春夜的轻梦,不知在什么时候漫了来,在他们心上一掠,又不知在什么时候去了。
黄昏走了。走到哪里去了呢?——不,我先问:黄昏从哪里来的呢?这我说不清。又有谁说得清呢?我不能够抓住一把黄昏,问它到底。从东方么?东方是太阳出的地方。从西方么?西方不正亮着红霞么?从南方么?南方只充满了光和热,看来只有说从北方来的最适宜了。倘若我们想了开去,想到北方的极端,是北冰洋,我们可以在想象里描画出:白茫茫的天地,白茫茫的雪原,和白茫茫的冰山。再往北,在白茫茫的天边上,分不清哪是天,是地,是冰,是雪,只是朦胧的一片灰白。朦胧灰白的黄昏不正应当从这里蜕化出来么?
然而,蜕化出来了,却又扩散开去。漫过了大平原,大草原,留下了一层阴影;漫过了大森林,留下了一片阴郁的黑暗,漫过了小溪,把深灰色的暮色溶入淙淙的水声里,水面在阒静里透着微明;漫过了山顶,留给它们星的光和月的光;漫过了小村,留下了苍茫的暮烟……给每个墙角扯下了一片,给每个蜘蛛网网住了一把。以后,又漫过了寂寞的沙漠,来到我们的国土里。我能想象:倘若我迎着黄昏站在沙漠里,我一定能看着黄昏从辽远的天边上跑了来,像什么呢?是不是应当像一阵灰蒙的白雾?或者像一片扩散的云影?跑了来,仍然只是留下一片阴影,又跑了去,来到我们的国土里,随了弥
漫在远处的白茫茫的烟随了树梢上的淡淡的金黄色,也随了暮鸦背上的日色,轻轻地落在人们的心头,又被人们关在门外了。
但是,在门外,它却不管人们关心不关心,寂寞地,冷落地,替他们安排好了一个幻变的又充满了诗意的童话般的世界,朦胧微明,正像反射在镜子里的影子,它给一切东西涂上银灰的梦的色彩。牛乳色的空气仿佛真牛乳似的凝结起来。但似乎又在软软地粘粘地浓浓地流动里。它带来了阒静,你听:一切静静的,像下着大雪的中夜。但是死寂么?却并不,再比现在沉默一点,也会变成坟墓般地死寂。仿佛一点也不多,一点也不少,幽美的轻适的阒静软软地粘粘地浓浓
地压在人们的心头。灰的天空像一张薄幕;树木,房屋,烟纹,云缕,都像一张张的剪影,静静地贴在这幕上。这里,那里,点缀着晚霞的紫曛和小星的冷光。黄昏真像一首诗,一支歌,一篇童话;像一片月明楼上传来的悠扬的笛声,一声缭绕在长空里亮唳的鹤鸣;像陈了几十年的绍酒;像一切美到说不出来的东西。说不出来,只能去看;看之不足,只能意会;意会之不足,只能赞叹。——然而却终于给人们关在门外了。
【赏评】 这篇文章给予人很强的朦胧感,作者并没有紧紧抓住日常人们所见的黄昏进行深入描写,而是以黄昏的何去何从,从大范围概括抽象地写黄昏,给人们一种情绪缥缈的感觉,又给“人们富于议理思辨性的深刻印象”。作者虽然描写的只是黄昏这样平凡的一样事物,然而却能标新立异,从新的视角,新的观点进行描绘,不落俗套,确实值得细细品味。本文语言质朴凝炼,意境优美朦胧,充分展示了作者的文学风格与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