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以丁龙为例
一、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历史上跨洲、跨国家、跨地区不同规模的人口迁徙,以及移民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认识在迁徙与融入当地社会过程中出现的文化认同。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选必三第三单元“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中的第二课。本单元共3课,从时间上来看,分别是古代、近代和现代的人口迁徙;从人类文化传播史来看,则分别涉及区域文化的形成、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文化的融合与认同。
本课分为三个子目,第一、第二子目是同一时间下的不同空间,即新航路开辟后,殖民扩张导致美洲族群与大洋洲人口结构的改变;第三子目则是同一空间下的不同时间,即19世纪中叶起,华工为美洲、大洋洲开发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传播了中华文化,也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因篇幅限制,本课更多侧重的是宏观层面近代人口跨地域迁移的表现,略过了微观层面移民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对于文化的碰撞和认同也着墨较少。此外,课本用“促进了美洲和大洋洲经济、文化的发展”高度概括华工对当地的影响,缺乏进一步的论证,这对落实课标要求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三、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为高二历史选考学生,学生的学科兴趣、基础知识、关键能力、必备素养等都有一定的积累和提升。同时,经过《纲要》(下)的学习,学生对殖民扩张、人口迁徙等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这些都为本课第一子目、第二子目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三子目“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在《纲要》(下)并未着力描述,学生知识储备有限,甚至可能会与一战中的华工相混淆;同时,华工赴美与近代前期人口迁徙的原因有哪些异同,华工做出了哪些贡献,以及如何体现文化的交流与碰撞,都是需要在教学中解决的,也是非常值得尝试的。
四、教学目标
说明殖民扩张带来的美洲人口结构的变化、描述近代大洋洲人口的替代性变化。结合近代华工入美的时空,说明近代华工的历史贡献。具体来说,可以细化为如下的三个层次:
①通过阅读教材,归纳梳理殖民扩张导致的美洲族群与大洋洲人口结构的改变,并比较与19世纪中叶移民美国原因的异同,提升时空观念素养和历史解释素养。
②通过研读史料,根据近代赴美华工的经历,分析文化的冲突,感悟华工的挑战,实证华工对美国经济的贡献,理解丁龙为代表的华工在中美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学会利用史料对历史进行理性分析,提升史料实证素养和历史解释素养。
③通过全面分析,将丁龙的微视角与近代移民的长时段相结合,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全面认识华工的历史贡献,加强国家和文化的认同,厚植家国情怀,推动文明互鉴,促进文明进步。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近代人口迁徙的原因与表现
难点:以丁龙为代表的近代华工的贡献
六、教学过程
档案中的丁龙
移民时代的在美华工
丁龙与文化传播
纽约
1901年6月28日
哥伦比亚大学校长先生:
谨此奉上一万二千美元现金支票作为对贵校中国学研究基金的捐款。
您恭顺的
丁龙
“一个中国人”
一、档案里的丁龙
一、档案里的丁龙
1899年丁龙的入境宣誓书
18岁来到旧金山,待了一年后来到纽约,现年41岁。
1900年美国联邦人口普查
1857年出生,1875年首次来到美国,是卡本蒂埃(Carpentier)家族的成员。
1901年,卡本蒂埃的信
丁龙是不太富裕的人,他不应该捐出那么多钱。
二、移民时代的美国华工
1、指出丁龙去美国的线路?
2、16-20世纪世界人口跨地域转移还有哪些主要线路?
3、为何始于16世纪?
4、这对美洲和大洋洲的人口结构和文化分别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
——刘伉编《世界综合地图集》
16世纪-20世纪世界人口迁移示意图
二、移民时代的美国华工
为什么会在19世纪中叶加速涌入?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的三个多世纪(1492年-19世纪20年代),移民新大陆殖民地的欧洲人还不到300万人。但是,从19世纪中叶开始,短短的80年间,就有5200万人抵达美洲。1907年一年进入美国的移民数就有130万人,这比1607年英国人在詹姆斯敦建立定居点到美国独立这170年间到达的移民总数还多。
——[美]何塞·C.摩亚 《美国、加拿大、拉丁美洲的移民、文化和社会经济发展:一个全球的和新世界的视角》
根据材料概括近代移民美国的特点?
特点:
时间长、规模大、范围广;
19世纪中叶起移民加速涌入。
1863年北方获得了南北战争的胜利,这不仅宣告了奴隶制度在美国的结束,而且确保了美国在政治上的统一。美国也组织了西进运动……19世纪中叶,移民大量涌人北美,到工厂工作。移民缺乏技术这一点恰好为工业家所着重,他们雇用移民工人操作机器,或者让他们从事重体力劳动,工资却很低。
——摘编自[美]本特利《新全球史》
政治:国家分裂问题的解决和奴隶制的废除;
经济: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劳动力的需求和西进运动;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19世纪中叶移民加速涌入美国的原因?
二、移民时代的在美华工
技术:交通工具的进步;
历史:移民文化传统;
其他:淘金热的吸引……
指出哪些原因是16世纪以来就有的,哪些是这一时期新出现的。
1890年在伤膝溪对印第安人的屠杀
(Wounded Knee Massacre)
1500-1800年间,约有一百万至两百万(白)人来到美洲,相对的,有八百多万非洲人通过奴隶买卖给送到美洲。然而,欧洲裔占北美洲人口的绝大多数, 而悲惨处境和找不到婚配对象使非洲裔人口下降。
——摘编自[美]彭慕兰《贸易打造的世界》
二、移民时代的在美华工
美国最需要的是人工劳动力,而中国最需要的恰是输出这些劳动力,这是多么互惠互利啊!
——1868年6月23日,纽约州众议员皮尔庞特演讲。转引自王元崇:《中美相遇:大国外交与晚清兴衰:1784-1911》
1852-1875年间,大约20万中国人移民到了加利福尼亚。一些人在淘金热中发了财;然而大多数人作为契约劳工从事种植业或者参加了中央太平洋铁路的修筑。亚洲的移民进一步增加了美国的劳动力,促进了美国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
——摘自[美]本特利《新全球史》 (第五版)
根据材料指出在美华工主要从事的行业,并分析他们对美国经济的贡献。
二、移民时代的在美华工
加利福尼亚州外国矿工执照税交纳情况
(1850-1870年 单位:美元)
1850一1854 1854-1870
交纳给州 政府 87271.01 (占50% ) 1967814.70 (占40% )
交纳给各县 85525.59 (占49% ) 1967 814.70 (占40% )
税吏所得 1745.42 (占1% ) 983907.00 (占20% )
总交纳数 174542.02 (占100% ) 4919536.40 ( 100% )
其中华侨 交纳数 87271.01 (占50% ) 4821145.28 (占98% )
——引自杨国标等《美国华侨史》
加利福尼亚和太平洋沿岸的资源,曾经由于得到中国人民的廉价劳动力,而获得比没有这一因素更为迅速的发展。就物质繁荣而论,太平洋沿岸毫无疑问是最大的受惠者。
——1877年2月27日中国移民入境程度和影响调查委员会向国会提交的第689号报告书,转引自钟真《美国华工》
二、移民时代的在美华工
根据漫画指出部分美国人对华工的态度?
1848年之前,旅美华人只有45人,1851-1890年移民29.06万, 但到1890年实际在美人数为10.75万,倒流回国率达73%左右。
——引自梁茂信《美国移民史新论》
太平铁路公司华工 月支出项目
船票费用 1.66美元(40 美元,2年还清)
贷款利息: 4% 0.14美元(3.2美元,2年还清)
购买食物 6美元
中药费用 1.5美元
代写书信费用 0.5美元
会费 1美元
铁铲 0.2美元(2.4美元,1年还清)
合计 13美元
——钟真《美国华工》
注:月收入28美元
试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在美华工“倒流回国”的原因。
三、丁龙与文化传播
丁龙只身去美国当华工, 便投到将军家里。不几天受不了打骂跑了。过了几天, 将军家里失火, 丁龙却回来了。将军惊喜之余,俱问所以,丁龙道:“此刻需人帮助,我若不来,似乎就不合我们孔夫子所讲的忠恕之道了。”
——摘自钱穆《关于丁龙讲座》
19世纪末美国纽约有某大富翁。雇华仆一人,名丁龙。数年后将之辞退,但该翁居室不慎失火,翁幸免于难。丁龙闻讯后即自动返来侍候在侧,翁不胜感动,因问曰:“为何自愿重返 丁龙答曰:“家父早有名训,亲邻有难,必助之。”
——李欧梵《道德的故事》
丁龙,是清末时期一个到美国撞大运的中国“猪仔”。初到美国时,他修铁路、做苦工,历尽辛酸。卡本蒂埃把丁龙挑选出来,成为私佣和管家。卡本蒂埃脾气暴躁, 一日突然解雇丁龙,并让他立即离开。谁知,第二天一早,早餐、雪茄烟都已备好,丁龙微笑着望着他。卡本蒂埃想不明白,一个普通的中国仆人, 怎会有如此博大的胸襟?事后丁龙告诉他:我们中国的先哲孔夫了曾说,做人要仁慈、宽厚。我知道你不是恶人,只是一时脾气暴躁,我理解你。
——摘自海龙《一位华工的高贵梦想》,载于《人民日报》2014年2月9日第7版
丁龙在卡本蒂埃家的事迹因年代久远已很难考证,
但通过这三则故事可以推断出较为可信的事迹有哪些?
Dean Lung’s remarkable generosity prompted Carpentier to give additional donations totaling $200,000 in honor of his friend and employee for the endowment of Chinese studies at the University.
——引自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官网
哥大东亚系是全美最早的汉学系之一,也是中国文化海外传播与研究的一块高地。胡适、冯友兰、徐志摩、马寅初、陶行知、陈衡哲、潘光旦、闻一多等在这里留下足迹;顾维钧、张学良、李宗仁等在这里留下了珍贵的口述实录。
——摘自海龙《一位华工的高贵梦想》,载于《人民日报》2014年2月9日第7版
1943年《排华法案》被废除
2012年美国正式以立法形式就《排华法案》向全体美国华人道歉
2014年美国劳工部将筑路华工纳入劳工荣誉堂
2020年《ChinaDaily》发表
In search of Dean Lung,
a Chinese person
三、丁龙与文化传播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以丁龙为例
不变:
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劳动力的需求
影响:
赞助文化交流
促进经济发展
践行传统美德
推动文明进步
丁龙为代表的华工
七、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