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张PPT)
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教材分析
模块:《中外历史纲要(上)》 单元一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单元二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单元三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
单元四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模块:《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单元一 政治制度
单元二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单元三 法律与教化
单元四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第12课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第14课当代中国外交
单元五 货币与赋税制度
单元六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古
今
大专题小时序
大时序小专题
时间跨度大
提升难度大
知识容量大
第一目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第二目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第三目 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第四目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按照朝代顺序,在初中和高一教材中都有零星提及,尤其高一教材在历代处理民族关系的具体措施方面介绍得较为详细。但是由于时间跨越整个中国古代史,学生在基础知识的掌握上依然有所欠缺,同时在部分概念的理解上并不透彻。其次,没有形成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的框架体系,在知识上比较零散、碎片化。
没有体系的掌握就很难在体系的基础上进行提升,无法在长时段上去把握历代民族关系和治边措施的特点,从而深刻理解民族关系的有效处理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带来的影响。
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
重点: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边疆管理制度和中国对外交往基本史实
难点: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和对外交往基本体制
教法学法:史料研读、问题导学;自主梳理、合作探究
①通过课前导学和地图定位,知道历代民族政策、边疆管理制度和对外交往的基本史实,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
②通过史料解读和所学知识归纳,概括历代民族关系和治边措施的特点。
③通过时间轴梳理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信息提取,概括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点(包括基本体制)。
④通过对本课内容的整体感知,认识到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长期交流交往交融。能够辩证评价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体制。
教学过程——整体框架
中国古代的 民族关系 与 对外交往
两条线索,按时序表格梳理
地图定位
时间轴呈现
史料解读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统一多民族国家
基本体制
——朝贡体制
导学
基础
提升
汇聚
辐射
与
史料实证
时空观念
历史解释
家国情怀
历代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
历代对外交往的基本史实
教学过程——课前导学
纵向朝代顺序
横向两条线索
梳理基本史实
来华传教士利玛窦所绘《坤舆万国全图》
《燕然山铭》石刻
汉击匈奴,勒石记功
“汉倭奴国王金印”
东汉光武帝赐倭国使臣金印
“茶马互市金牌信符”
明代茶马贸易官方凭证
日本遣唐使
井真成墓志拓片
归类:民族关系 or 对外交往
《礼宾图》
唐章怀太子墓壁画
“大元帝师统领诸国僧尼中兴释教之印”
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鎏金铜像
清驻藏大臣令牌
鸿胪寺官员
东罗马使节
高丽使节
东北少数民族使节
教学过程——导入
设计意图
通过对相关实物图片的解读归类,明确本课的两条线索——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知道“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产生的“国家关系”之间的区别。
根据地图并结合教材第一目内容,从汉代治边措施的角度,说一说你如何理解“开展”?
1.秦汉时期:
南抚夷越设三郡
北击匈奴筑长城
典客
典属国
护乌桓校尉
西南设郡
西域都护府
河西四郡
屯戍
大鸿胪
汉代对待周边邻居的关系,不是划境自守,而是开展。
——许倬云《万古江河》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阶段
教学过程——学习任务一:汇聚: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历程
图1 秦朝形势图
图2 西汉形势图
(提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
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第二目内容,说明唐代的治边政策何以体现“开明”?
材料 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然声教所暨,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
——《新唐书·地理志》
中央政府
大都护府
都督府
羁縻州
礼部
鸿胪寺
隋唐两朝实行较为开明的治边政策,设置的羁縻府州遍布于各边疆民族地区。
——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天可汗
并分析唐代能够实行“开明”治边政策的客观条件。
教学过程——学习任务一:汇聚: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历程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阶段
2.隋唐时期:
图3 唐朝前期疆域和边疆各族分布图
安南都护府
材料 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
——《元史·地理志》
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第三目内容,分析元代如何“强化”边疆治理?
行省制
宣政院
澎湖巡检司
北庭都元帅府
宣慰司
土司制
中书省
元代对边疆的控制在以前的朝代的基础上更为强化。
——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教学过程——学习任务一:汇聚: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历程
3.元明清时期:
图4 元朝形势图
读图并根据材料,分析明清“继承”了历代哪些治边思想?并以清朝治边措施为例,分析其“创新”之处。
修长城筑九边
土司制
都司卫所
马市
都司、册封法王
茶马互市
礼部
鸿胪寺
提督四夷馆
满蒙联姻
册封喇嘛
驻藏大臣
《钦定藏内善后章程》
改土归流
武力平乱
理藩院
收复台湾
明清继承了历代王朝的治边思想,又有创新和发展。
——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
教学过程——学习任务一:汇聚: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历程
3.元明清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阶段
图5 明朝形势图
图6 清朝疆域图
材料 清政府则要求内属蒙古“官不得世袭,事不得自专”。
——杨永俊《我国古代民族羁縻统治政策的变迁及其原因探究》
设计意图
通过地图定位和史料解读,引入“开展”、“开明”、“加强”、“继承”和“创新”五个词,引导学生在课前导学梳理的基础上进一步运用并理解历代治边措施及其异同,理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
教学过程——学习任务一:汇聚: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历程
南抚夷越设三郡
北击匈奴筑长城
典客
典属国
护乌桓校尉
西南设郡
西域都护府
河西四郡
屯戍
大鸿胪
图1 秦朝形势图
图2 西汉形势图
中央政府
大都护府
都督府
羁縻州
礼部
鸿胪寺
天可汗
图3 唐朝前期疆域和边疆各族分布图
安南都护府
行省制
宣政院
澎湖巡检司
北庭都元帅府
宣慰司
土司制
中书省
图4 元朝形势图
修长城筑九边
土司制
都司卫所
马市
都司
册封法王
茶马互市
礼部
鸿胪寺
提督四夷馆
满蒙联姻
册封喇嘛
驻藏大臣
《钦定藏内善后章程》
改土归流
武力平乱
理藩院
收复台湾
图5 明朝形势图
图6 清朝疆域图
根据图文内容,用两个词分别归纳历代民族关系和治边措施的特点。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政、经、文)
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巩固
讨论:结合教材内容,论证“即使在政权割据、征战状态,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也从没有中断过”。
民族关系多元化、边疆治理多样化
(提示: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辽宋夏金元时期)
设计意图
通过对历史地图的进一步解读,归纳历代民族关系和治边措施的特点;通过讨论探究的形式,理解不论大一统时期或是政权割据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从未中断。
秦 汉
隋 唐
宋 元
明 清
汉:海路通道打通;甘英出使大秦;光武帝赐倭国国王金印
隋:裴矩驻张掖掌管通商事务;常骏出航到赤土国
唐:造纸术外传阿拉伯地区;海路交通活跃、日本派遣唐使来华,推动大化改新
宋:陆路交通阻隔,海路发达;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
元:通往欧洲的海陆道路通畅;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华,《马可波罗行纪》
明:郑和下西洋、海禁;
清: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闭关锁国;签订《尼布楚条约》
两代:均维持朝贡贸易体制
基于以下史实,概括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点。
教学过程——学习任务二:辐射:朝贡体制的形成与发展
和平交往为主
海陆并行
贸易与文化交流并举
从开放走向封闭
朝贡体制为主
根据材料,分析先秦以来的国家观念与朝贡体制形成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学习任务二:辐射:朝贡体制的形成与发展
概念明晰:“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
“朝”:臣下觐见君主;“贡”:臣下向君主献纳礼物
“朝贡”最早是先秦时期形成的天子与诸侯之间隶属关系的表现,但在秦汉以后被推广运用到处理域外关系上,成为历代王朝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模式。“朝贡体制”反映到经济上便是“朝贡贸易”
材料 中国在长时间里是东亚唯一的文明大国,资源丰富,文化进步,而周边的国家相对贫弱。因此,中国的国家观念其实就是天下观念,认为自己处于天下之中,文化优越,视四周为文化相对落后的蛮夷戎狄。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三《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教师用书》
体制源于理念
设计意图
通过时间轴梳理呈现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基本史实,进一步提炼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点。通过概念明晰和材料解读,理解朝贡体制的形成及其内涵。
从中国古代内外关系分别呈现的“汇聚”与“辐射”特点,试分析其对近现代中国民族关系和国家关系的影响。
教学过程——课后任务
设计意图
通过问题预设,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深入预代中国的民族关系和国家关系,体现大单元核心概念下的古今纵向关联,帮助学生形成整体意识。
带着如下问题,预习本单元13和14课:
板书设计
民族关系多元化
历代对外交往
边疆治理多样化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朝贡体制
汇聚 与 辐射
统一多民族国家
对近现代中国民族关系和国家关系有何影响?
学习评价·核心素养的水平划分
水平一
水平二
水平三
水平四
能够知道中国古代不同朝代在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的政策上有所不同;能够根据史料提取历代处理民族关系的相关措施并有条理的进行讲述。
能够利用历史年表、历史地图等方式梳理中国古代处理各民族关系的具体措施和对外交往的基本史实,知道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体制是朝贡体制。
能够归纳中国古代处理民族关系的特点和影响,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过程。能够在探究“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从未间断”历史问题时,自主搜集有关史料进行论证,并给出合理解释。
能够理解民族关系的多元化和边疆治理的多元化,知道中国古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主旋律,能够辩证评价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基本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