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阅读二轮专题复习资料:鉴赏评价类

文档属性

名称 古代诗歌阅读二轮专题复习资料:鉴赏评价类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26 16:42: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古代诗歌阅读二轮专题复习资料:鉴赏评价类
【学习目标】
一、把握古代诗歌阅读“鉴赏评价类”的要求和题型。
二、典题训练,提高学生完成古代诗歌阅读“鉴赏评价类题”的解题水平。
【导入学习】 
一、知识导图
二、典题训练(2019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投长沙裴侍郎
杜荀鹤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注】 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
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
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
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解析】 D.“受恩必报”属于无中生有。“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的意思是“男子接受人家的恩惠应当根据自己的能力情况,我平生就不随便接受人家的恩惠”,这是对别人施加恩惠的态度,并无“受恩必报”之意。
【答案】 D
2.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一问,情感表达方面的作用。颈联描写了渔乡隐居(垂纶,垂丝钓鱼,指隐居)和风中鸿雁鸣叫两个场景,“隐者”和“鸿雁”都是孤高耿介的意象代表,形象化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怀。第二问,结构安排方面的作用。其他3联直抒胸臆,明确表达了自己的情感态度,感情激烈。而间写两个具体场景,使得全诗节奏得到了舒缓。
【答案】 ①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②结构安排: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自主学习】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题,易失分的原因有:审题不全面,混淆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理解术语不准确,判断修辞手法不准确,概括情景关系不准确,分析原因不具体等。因此,在二轮复习时仍然要加强规范。
  突破一 细读题干思角度
在题干中,命题者往往明示了答题的区域,根据答题区域的信息去思考,是答准答全题目的前提。同时,细读题干,往往会抓准思考的方向。这就需要先了解高考古诗鉴赏表达技巧类的设题角度。它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小角度”设题,一类是“大角度”设题。
1.“小角度”设题
此类设问的“切入点”较小,考查的针对性强,题干要求上明确规定了从表达技巧中的某一个具体方面鉴赏。此类题目的考查目标非常明确,题干明确告诉考生须从“修辞手法”角度鉴赏,答题时我们只要根据题干所要求的相关表达技巧知识,并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作出分析说明即可。
2.“大角度”设题
此类设题往往“泛泛而谈”,没有具体的角度要求,出现在题干中的关键词通常是“表现手法”“表达效果”“艺术手法”或“手法”等较为宽泛的概念。此类题目较之上一类鉴赏难度要大,因未规定表达技巧的具体类型,所以答案的不确定性因素很大,答案有可能是表达技巧中的任何一种甚至几种类型。
[典题印证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和中斋韵①
文天祥
功业飘零五丈原,如今局促傍谁辕?
俯眉北去明妃泪,啼血南飞望帝魂。
骨肉凋残唯我在,形容变尽只声存。
江流千古英雄恨,兰作行舟柳作樊②。
【注】 ①此诗为和诗,作于文天祥兵败被俘,押解北去元大都时。中斋:邓刻的号。邓刻与文天祥师出同门,当时同文天祥一起被押解。②柳作樊:语出《诗经》“折柳樊圃,狂夫翟翟”,意为柳木原本柔脆,不能用作园圃的樊篱。
诗歌的三、四句连续用典以表达情思,请对此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此题要求赏析三、四句连续用典以表达情思的写法,答题时注意找到典故“昭君出塞”“望帝啼血”,再分析典故的本意——远离故土、思念故国,结合注释中诗人的境况“兵败被俘,押解北去元大都”分析情感:不舍不甘之情、难以排解的亡国悲辛和企望南归的苦愿。然后分析效果“虚实相映相生,丰富了诗歌内容”。
【答案】 ①第三句化用“昭君出塞”的典故,借昭君出塞的含泪之态,写自己被押北上的现实处境和不舍不甘之情;②第四句化用“望帝啼血”的典故,用望帝对故国的思念之苦,写自己一路难以排解的亡国悲辛和企望南归的苦愿;③将实事实情与用典虚拟相结合,虚实相映相生,丰富了诗歌内容。
【合作学习】
 突破二 层层剖析定术语
准确判断所用的表达技巧,要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要从大处着眼,看整体上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二要从小处入手,如果是抒情,要看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如果是间接抒情,要看是借景抒情,还是托物言志等;另外,不能想起什么术语就回答什么术语,而要根据诗歌内容加以分析,比如“动静”问题,就有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化静为动、化动为静、动静结合等,虽然都涉及“动静”,但有本质的区别。因此在回答这类题目时,要立足诗歌整体,学会语境分析。
[典题印证2] (2019山东日照市校际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自夏口至鹦鹉洲夕望岳阳寄源中丞
刘长卿
汀洲无浪复无烟,楚客相思益渺然。
汉口夕阳斜渡鸟,洞庭秋水远连天。
孤城背岭寒吹角,独树临江夜泊船。
贾谊上书忧汉室,长沙谪去古今怜。
请赏析颔联的艺术特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分析颔联写了什么内容,使用什么技巧,从哪些角度来写,有何效果。
【答案】 ①虚实结合。上句实写诗人汉口所见的景色,下句想象洞庭湖畔的景色。虚实结合,表达了作者对好友的思念牵挂之情。②寓情于景(借景抒情)。那暮色中斜飞的江鸟,似乎牵引着诗人的愁思;悠远浩渺的洞庭湖水寄寓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③动静结合。“江鸟斜飞”是动景,“秋水连天”是静景,动静结合,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④用词生动。“斜”字写出了江鸟斜飞的姿态,生动形象;“连”字写出了洞庭湖水天相接的壮阔,意境邈远。
  突破三 全面具体析效果
分析表达效果是赏析句子的最后环节,也是得高分的重要一环。一般而言,句子的表达效果主要有3个方面:写景、造情、达情。具体到诗歌中的某个句子的表达效果,一定要从句子本身出发,同时联系全文。
1.全面分析
要有全面分析的意识,既要从内容角度,更要从情感角度考虑。具体说来,有以下4个小角度:
(1)内容、主旨角度。看它在塑造形象上是否具体、鲜明、生动,是否有利于主旨表达。
(2)思想感情角度。看它对思想表达是否突出、深刻、升华,对情感表达是否含蓄、强烈、丰富。
(3)技巧自身角度。一般而言,效果与手法密不可分。首先要看句子在表达上有无特点,运用了什么手法,然后根据表达特点再去分析其表达效果。如句子是借景抒情,其效果就是抒情含蓄,意味深长;如句子是虚实结合,其效果就是能拓宽诗境,表达更为深广等。
(4)位置角度。“效果”就是作用,句子的作用有时还与其在诗歌中的位置有关。句子在诗歌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甚至手法都有所不同。例如:首句有点题、开篇、奠定基调之妙;中间句(主要指绝句的第三句、律诗的第三联、词的中间句)有转折文意、承上启下之用;尾句或卒章显志,或另辟新境,或以景结情。当然,不是所有效果分析都要这样,但关注句子在诗歌中的位置进而关注其表达效果,是一个重要的思考角度。
2.具体分析
所谓分析,就是把欣赏的过程和心得有层次地、令人信服地写出来,不能笼统空泛,要结合具体诗句、词语进行分析。能否结合文本作细致、深入的分析,是评判赏析是否上乘的重要标准。
[典题印证3] (2019山东滨州市质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村 行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①,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②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注】 ①晩籁:指秋声。籁,大自然的声响。②棠梨:杜梨,又名白梨、白棠,落叶乔木,木质优良,叶含红色。
颈联“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历来为人们称道,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颈联“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是写景句,可从写景角度、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角度进行分析。这句诗写棠梨的落叶红得好似胭脂一般,香气扑鼻的荞麦花洁白如雪,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胭脂”来写棠梨落叶,用“白雪”来写荞麦花,“胭脂”“白雪”同时列举,红的更艳,白的更纯,色彩绚丽,突出了棠梨叶和荞麦花的艳丽颜色。颈联写近景,是看到的景象和嗅到的气味,所以还多种感官综合运用。
【答案】 ①运用比喻的手法,写棠梨叶红似胭脂,荞麦花盛开如雪。②视觉、嗅觉相结合,经霜的棠梨叶随风飘落,分外耀眼;成片的荞麦花阵阵清香扑鼻而来。③色彩对举,“胭脂”“白雪”同时列举,红的更艳,白的更纯,色彩绚丽,给读者带来唯美的视觉感受。④表达了诗人纵情流连于山水胜景之中的愉悦之情。
【应用学习】
一、(2019四川成都市三诊)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送杨山人归嵩阳
高 适
不到嵩阳动①十年,旧时心事已徒然。
一二故人不复见,三十六峰犹眼前。
夷门二月柳条色,流莺数声泪沾臆。
凿井耕田不我招,知君以此忘帝力。②
山人好去嵩阳路,惟余眷眷长相忆。
【注】 ①动:近。②传说尧时有老人击壤于道,歌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老人所唱的歌,后人称《击壤歌》。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人近10年未到嵩阳,人事变迁老友难相见,诗人的心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B.五、六两句点明了送别的时节、地点,景象凄凉残败,使诗人不由得泪下沾衣。
C.诗歌中说的“不我招”,体现出诗人对杨山人自在超然的田园隐居生活的欣羡。
D.本诗写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祝友人前路顺利,并深切地表达了别后相忆之情。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及诗歌手法赏析的综合能力。选项B,“景象凄凉残败”错,从诗歌看,此处描写的是初春春景,并无“凄凉残败”之感。故选B。
【答案】 B
2.直抒胸臆是高适诗歌的主要特点,除此之外,本诗还用了哪些手法?请作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手法的赏析能力。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
【答案】 ①对比:三四句故人“不复见”与三十六峰“犹眼前”对比,诗人慨叹青山依旧,故人难见,传达出物是人非之感。②以乐景抒哀情(反衬):五六句描写二月柳色飞莺报春的迷人景色,却惹动诗人离情,更显悲哀。③用典:七八句化用《击壤歌》,描写朋友杨山人凿井耕田的隐居生活,赞叹其超然世外的恬淡隐居生活。
二、(2019吉林辽源市联考)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9分)
贺新郎九日
刘克庄
湛湛长空黑。更那堪、斜风细雨,乱愁如织。老眼平生空四海,赖有高楼百尺。看浩荡千崖秋色。白发书生神州泪,尽凄凉不向牛山①滴。追往事,去无迹。  少年自负凌云笔。到而今、春华落尽,满怀萧瑟。常恨世人新意少,爱说南朝狂客②,把破帽年年拈出。若对黄花孤负酒,怕黄花也笑人岑寂。鸿北去,日西匿。
【注】 ①牛山:齐景公登上牛山想到终有一死而凄凉落泪。②南朝狂客:孟嘉。晋孟嘉为桓温参军,曾于重阳节登龙山,风吹帽落而不觉。
1.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3句先以“湛湛长空黑”烘托出胸中块垒,通过对风雨交加环境的描写,表达出词人忧虑国事、痛心神州陆沉的悲愤之情。
B.“白发书生”是作者自指,作者落泪既是为神州残破沉沦伤心洒泪,也是联想到齐景公牛山落泪,想到自己生命终将逝去而滴泪。
C.“少年”3句遥接“老眼平生”,折笔追叙少年时代的豪兴与才情,而目前却青春已逝,壮志成空,进一步突出了如今的家国之恨。
D.作者最后目送飞鸿北去,抒发对故土的思恋。“日西匿”暗指南宋国势危殆,振兴无望。以天际广漠之景物作结,与首句呼应,意余言外。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的能力。B项,“想到自己生命终将逝去而滴泪”说法错误,作者落泪的原因并没有“想到自己生命终将逝去”的原因。“尽凄凉不向牛山滴”意为:绝不会像曾经登临牛山的古人一样,为自己的生命短暂而悲哀饮泣。故选B。
【答案】 B
2.词人主要用了哪些手法表现自己的家国情怀?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词表现手法的能力。赏析诗词的表现手法,答题时,首先指出诗词运用的表现手法,然后结合诗词具体内容分析诗词是如何运用该表现手法的,最后点出诗词运用该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抒发了什么情感。
【答案】 ①借景抒情(或借助景物描写),开篇描写交织着斜风细雨的暗沉沉的天空,中间描写登楼所见的点点秋色,结尾描写大雁远飞、斜阳西沉,都表达了诗人对神州陷落金人之手的忧愤之情。②用典,反用齐景公登牛山为个人生命短暂流泪的典故,表现诗人心忧中原的爱国情怀;化用孟嘉登高帽落的典故,谴责当时文士不顾国家多难,只想效法魏晋风流的狂客行径,表现诗人对国破家亡的现状忧心如焚又无能为力的心情。③对比,少年的才华横溢与如今的才气凋尽形成对比,表现青春已逝壮志成空,进一步突出如今的家国之恨;将自己对家国的忧心与当时文人不顾家国现状,仿效魏晋名士的狂放不羁形成对比,表现救国无望的无可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