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二轮专题复习资料:联系文本,强化语境意识

文档属性

名称 文言文阅读二轮专题复习资料:联系文本,强化语境意识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26 16:43: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文言文阅读二轮专题复习资料:联系文本,强化语境意识
【学习目标】
一、把握文言文阅读“联系文本,强化语境意识”的要求和题型。
二、典题训练,提高学生完成文言文阅读“联系文本,强化语境意识”的解题水平。
【导入学习】 
文言翻译是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点,可是考生在这方面常常很困惑、很苦恼,训练了这么长时间,也做了很多文言文翻译题,就是一直拿不了高分。这其中固然有积累不够的因素,但更与考生在翻译时不好的习惯或者意识有关:总是把目光集中在翻译的句子上,别的内容一概不看。这样做很不好,因为任何一句话都不是孤立的,都需要与前后内容有一定的联系。这就需要考生有语境意识,而且必须强化语境意识,只有把句子放在原文中,联系前后内容,方保翻译得心应手,取得高分。
【自主学习】
一、文言文阅读的语境指什么
语境就是言语环境。它包括句外语境,也包括句内语境;包括语言因素,也包括非语言因素;包括内容因素,也包括结构因素。
1.句内语境
句内语境,具体要从内容与结构两个角度看。翻译时一定要从内容上真正理解这句话,如是记叙性的,则要关注人物的身份、人际关系,以及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看它是在描述物还是在描述人;如是说理性的,则要关注评述对象、内部逻辑关系。总之,一定要从内容上真正理解这句话究竟要表达什么意思,懂得句子的整体意思后,再翻译就容易多了。从结构上分析主要是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确定句子的主谓宾等语法成分,尤其要确定好动词,因为动词关涉很多内容,既涉及词类活用,也涉及主动被动;还有句式特点,如有无排偶句等。
2.句外语境
句外语境,包括文段内的上下文与外部语境(历史背景、社会文化、情理事理)。分析句外上下文语境,主要是从内容上找到译句与上下文字上的意义关联点,次是看译句与上下文的语句结构上的内在联系,如存在句式的一致性等。
联系语境的意识,不仅仅是停留在内容、语法阶段,还应推及逻辑事理层面、推及文章的写作目的层面。译句大多与主人公的行为或作者的想法相关,翻译时,要想一想译出的句意是否符合生活逻辑,是否符合写作目的。
二、(2019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9分)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公叔既死,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公与语,数日不厌。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鞅曰:“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于是以鞅为大良造。居五年,秦人富强。孝公使卫鞅将而伐魏。卫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卬,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国内空,日以削,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而魏遂去安邑,徙都大梁。惠王曰:“寡人恨不用公叔座之言也。”卫鞅既破魏还,秦封之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B.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C.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D.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解析】 4个选项主要区别在于“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和“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3处如何断句上。先看“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若从“有”后断开,则是“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意思明显不通,排除A项。再看“愿王举国而听之”,若在“而”前断开,则是“愿王举国/而听之”,意思不通,排除D项。再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若从“听”后断开,则是“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意思是“大王若不听自己的建议,任用公孙鞅就一定要杀掉他”,语意明显不通,这样断句显然不对,应断句为“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排除C项。据此确定答案为B。
【答案】 B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缪公即秦穆公,春秋时秦国国君,在位期间任用贤臣,使国力趋强,称霸西戎。
B.汤武即商汤与孙武的并称,他们二人均以善于用人用计、战功赫赫留名于青史。
C.变法是指对国家的法令制度作出重大变革,商鞅变法为秦国富强奠定了基础。
D.黥是古代的一种刑罚,在犯人脸上刺上记号或文字并涂上墨,在刑罚之中较轻。
【解析】 B项错在“汤武即商汤与孙武的并称”,此处的“武”指的是周武王。
【答案】 B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商鞅投奔秦国,受到孝公赏识。他本是卫国公子,恰遇秦孝公招揽贤才,于是通过景监见到孝公,说之以强国之术,孝公与他交谈,数日不觉厌烦。
B.商鞅旁征博引,说服孝公变法。他初步站稳脚跟后,又借历史兴亡来证明改革的必要,劝说孝公变法,最终孝公赐予他官职,又下达了变法的命令。
C.商鞅厉行法治,秦国太平富强。他铁面无私,不徇私情,无论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罚,国人受此震慑,全都遵守法令,治安状况改善,民众家给人足。
D.魏国被迫迁都,惠王深表懊悔。魏国战事失利,无奈割让河西之地献给秦国以求和,并迁都至大梁,惠王感慨说,遗憾的是没有听从公叔座的劝告。
【解析】 C项“无论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罚”表述错误,由原文“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可知,并不是任何人犯法都能施加刑罚,太子违法,以处罚他的老师来代替。
【答案】 C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涉及词类活用、状语后置、一词多义等文言知识点。(1)“苟”,如果。“强”“利”,形容词和名词的使动用法,分别译为“使……强盛”“使……获利”。“法”,名词活用为动词,效法。“循”,遵守。(2)行于民,状语后置,即“于民行”。“期年”,满一年。第一个“之”,到。“言”,诉说。
【答案】 (1)圣人如果可以使国家强盛,不必效法陈规;如果可以使百姓获利,不必遵守旧制。
(2)法令在民间实行一年,秦人到国都诉说新法不便利的数以千计。
【参考译文】
商君,是卫君姬妾所生的儿子,名鞅,姓公孙,他的祖先本来姓姬。公孙鞅年轻时喜欢刑名之学,侍奉魏国相国公叔座。公叔座了解他的才能,还没来得及向魏王推荐。正赶上公叔座病了,魏惠王亲自去探病。公叔座说:“公孙鞅年纪虽轻,但有特殊的才能,希望大王能把国家大事全交给他。大王若不能任用公孙鞅,就一定要杀掉他,不要让他走出国境。”公叔座死后,公孙鞅听说秦孝公下令在国中寻求有才能的人,想要重建秦穆公时代的霸业,向东收复被占领的土地,于是向西进入秦国,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来求见秦孝公。秦孝公和他谈话,谈了几天仍不知疲倦。景监说:“您用什么打动了我们国君?我们国君非常高兴。”公孙鞅说:“我用富国强兵的方法向他进言,他非常高兴。”孝公用卫鞅后,卫鞅想要变法,(秦孝公)担心天下人议论自己。卫鞅说:“行动犹豫不决就不会成功,办事犹豫不决就没有效果。圣人如果可以使国家强盛,不必效法陈规;如果可以使百姓获利,不必遵守旧制。”孝公说:“好。”(卫鞅说:)“治理国家的方法不止一种,有利于国家的事情就不必效仿古法。所以商汤、周武王不沿袭旧的法度而统一天下,夏桀、商纣不更改旧的礼制而导致亡国。反对旧的法度不能非难,而沿袭旧礼的人不值得称赞。”孝公说:“好。”任命卫鞅为左庶长,终于下达了变法的命令。法令在民间实行一年,秦人到国都诉说新法不便利的数以千计。正在这时,太子触犯了新法。卫鞅说:“新法行不通,是由于上面的人先触犯法令。”将依法惩罚太子。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加刑罚,就处罚了他的太傅公子虔,太师公孙贾被处以墨刑。第二天,秦人都遵守新法了。新法实行10年,秦人非常高兴,路上没有人捡得他人遗失的东西占为己有,山林里也没有盗贼,家家富裕,人人饱暖。百姓勇于为国家打仗,不敢私下斗殴,乡村城镇都秩序安定。于是任命卫鞅为大良造。过了五年,秦国富裕、强大。孝公派卫鞅带领军队攻打魏国。卫鞅埋伏武士突然袭击俘虏魏公子卬,趁势攻打他的军队,将魏国军队彻底打败后回到秦国。魏惠王的军队多次被齐国、秦国打败,国内空虚,势力一天天衰弱,恐慌起来,于是派遣使者割让河西土地献给秦国,以求得和解。而魏国撤离安邑,迁都大梁。魏惠王说:“我后悔没有采纳公叔座的意见啊。”卫鞅打败魏国军队回来后,秦孝公把於、商等15邑封给他,封号是商君。
【合作学习】
利用语境提高文言文翻译的得分率
1.利用语境补出省略成分
文言文省略句子成分的现象比较常见,量词、主谓宾,甚至句子都可能被省略,成分被省略的句子如果要求翻译,语境能提示我们补出这些省略成分。
[典题印证1] 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淮安沈通明,尝为前明总兵官。任侠轻财,士大夫皆称之。顺治二年,先是有巡抚田仰者,素习通明之为人,加礼遇焉;至是见明(明朝)将亡,遂属其家通明,而身自浮海去。通明匿仰妻子他所。
会清军渡淮,购仰妻子急,踪迹至通明家。是时通明杜门久矣。捕者围其居,通明走入寝门,饮酒数斗,裂束帛缚其爱妾,负之背,牵骑手弓矢以出,大呼曰:“若辈亦知沈将军耶!”遂注矢拟捕者,皆逡巡引却。通明疾驰,与爱妾俱得脱。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画线句子中,前一分句省略了主语“清军”,后一分句省略了“迹”的定语“仰妻子”。
【答案】 (清军)悬赏捉拿田仰的妻子儿女很紧急,追踪(他们的)行迹直到沈通明的家。
【点睛】 根据上下文语境可以推断被省略成分的内容,帮助我们完整清楚地表达句意。
2.利用语境获取“大意分”
高考文言翻译评分标准中,把握句子大意一般有2分的分值。如果所译句子句意晦涩难懂,我们无法破解采分点,语境能帮助我们理解并翻译句子的大意,进而获得大意分。
[典题印证2] 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苏琼,字珍之,武强人也。琼幼时随父在边,尝谒东荆州刺史曹芝。芝戏问曰:“卿欲官不?”对曰:“设官求人,非人求官。”芝异其对,署为府长流参军。文襄以仪同开府,引为刑狱参军,每加勉劳。
旧制以淮禁,不听商贩辄度。淮南岁俭,启听淮北取籴。后淮北人饥,复请通籴淮南,遂得商贾往还,彼此兼济,水陆之利,通于河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画线句子有较多理解障碍,但所译句子的后文语境意思比较容易理解:后来淮北闹饥荒,又请求和淮南通商买粮,于是商人得以往来,彼此都得到好处,水陆运输便利,货物直达黄河以北。由“旧制……”和“后……”可知,画线句子的大意应与后文意思相反。
【答案】 以前制度规定淮河为禁区,商贩不能通商。淮南闹饥荒,他请求到淮北买粮。
【点睛】 我们可以根据前后相关的语境,推断所译句子的大意,能对译的对译,不能对译的根据语境表述大体意思,这样也能得分。
3.利用语境突破难点词
翻译句子的关键,在于难点字词的把握,只要攻克难点字词,其他词义就能迎刃而解。语境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提供文章表述的大意及侧重点。
[典题印证3] 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孙谦字长逊,东莞莒人也。以治干称。齐初,为宁朔将军、钱唐令,治烦以简,狱无系囚。及去官,百姓以谦在职不受饷遗,追载缣帛以送之,谦却不受。每去官,辄无私宅,常借官空车厩居焉。……天监六年,出为辅国将军、零陵太守,已衰老,犹强为力政,吏民安之。先是,郡多虎暴,谦至绝迹。及去官之夜,虎即害居民。谦为郡县,常勤劝课农桑,务尽地利,收入常多于邻境。九年,以年老,征为光禄大夫。既至,高祖嘉其清洁,甚礼异焉。每朝见,犹请剧职自效。高祖笑曰:“朕使卿智,不使卿力。”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画线句有两个难点词“清洁”“剧职”。“清洁”很明显是古今异义词,不能直接按现代汉语翻译,根据前文语境“百姓以谦在职不受饷遗,追载缣帛以送之,谦却不受。每去官,辄无私宅,常借官空车厩居焉”推断,“清洁”为“清正廉洁”之义;而“剧职”通过前文“已衰老,犹强力为政”,后文“朕使卿智,不使卿力”推断,“剧”为“繁重”之义,“职”为“职务、任务、工作”之义,“剧职”译为“繁重的任务”。
【答案】 高祖赞赏他清正廉洁,特别礼待他。每次朝见,他都请求承担繁重的任务来为朝廷效力。
【点睛】 前后语境可以帮助我们灵活推断难解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准确含义和用法。
【应用学习】
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0分)
吕大防,字微仲,元祐元年,拜尚书右丞,封汲郡公。大防立朝挺挺,进退百官,不可干以私,不市恩嫁怨以邀声誉,凡八年,始终如一。大防身长七尺,眉目秀发,声音如钟。自少持重,无嗜好,过市不左右游目,燕居如对宾客。每朝会,威仪翼如,神宗常目送之。
(节选自《宋史吕大防传》)
(1)进退百官,不可干以私,不市恩嫁怨以邀声誉。(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少持重,无嗜好,过市不左右游目,燕居如对宾客。(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任免官员,不允许任何人以私心来求他,不拿恩惠讨好别人,不把怨恨转嫁给别人来取得(希求)声誉。(采分点:“进退”“干”,“干以私”状语后置,“市”“邀”)
(2)(吕大防)自小谨慎稳重,没有什么特别爱好,经过闹市也不左顾右盼,闲居时如同面对宾客一样(庄重)。(采分点:省略句,补出主语;“嗜好”“游目”“燕居”)
【参考译文】
吕大防,字微仲,元祐元年,授予尚书右丞,被封为汲郡公。吕大防在朝正直,任免官员,不允许任何人以私心来求他,不拿恩惠讨好别人,不把怨恨转嫁给别人来取得(希求)声誉,一共8年,始终如一。吕大防身高7尺,眉目清秀,神采飞扬,声音如钟。自小谨慎稳重,没有什么特别爱好,经过闹市也不左顾右盼,闲居时如同面对宾客一样(庄重)。每当朝会时,威武严肃,姿态端好,神宗经常目送他离朝。
2.请有意识地结合语境翻译文段中画线的句子。(10分)
缪燧,字雯曜,江苏江阴人。康熙十七年,授山东沂水县。时山东饥,朝使发赈,将购米济南。燧以路远往返需日,且运费多,不便。请以银给民自买,当事以违旨勿听。燧力争以因地制宜之义,上疏奏请,得允。既而帑金不足,倾囊以济之。
三十四年,授浙江定海县,故舟山也。定海子弟十三四皆樵牧,不知诵读为何事。出私修院延师,以厉子弟入学。
(节选自《清史缪燧传》)
(1)请以银给民自买,当事以违旨勿听。燧力争以因地制宜之义,上疏奏请,得允。(5分)
译文:
你(2)定海子弟十三四皆樵牧,不知诵读为何事。出私修院延师,以厉子弟入学。(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缪燧)请求把银两分给百姓让他们自行购买,负责此事的人以违旨为借口没有采纳。缪燧依据因地制宜的道理尽力争辩,上奏请示,得到允许。(采分点:“请以银……”前省略主语;第二个“以”,拿……为借口;“力争以因地制宜之义”,介宾短语后置句)
(2)定海县十分之三四的子弟都在砍柴放牧,不知道读书是什么事。(缪燧)拿出自己的钱财修建书院,延请名师,来鼓励青年子弟入学读书。(采分点:“子弟十三四”,定语后置句,其中“十三四”不是年龄,而是分数表示法,十分之三四;“樵牧”,名词用作动词;“出私修院延师”译出主语;“厉”译为“激励”或“鼓励”。)
【参考译文】
缪燧,字雯曜,江苏江阴人。康熙十七年,被授予山东沂水县县令。当时山东发生饥荒,朝廷使臣开仓救济百姓,打算到济南购买米粮。缪燧认为济南路途遥远,往返需要耗费时间,况且运费很多,不方便。(缪燧)请求把银两分给百姓让他们自行购买,负责此事的人以违旨为借口没有采纳。缪燧依据因地制宜的道理尽力争辩,上奏请示,得到允许。不久库存银钱不足,缪燧倾尽所有来救济百姓。
三十四年,(缪燧)被授予浙江定海县县令,就是以前的舟山。定海县十分之三四的子弟都在砍柴放牧,不知道读书是什么事。(缪燧)拿出自己的钱财修建书院,延请名师,来鼓励青年子弟入学读书。
3.请结合语境推敲画线句中加点词的词义,并翻译全句。(10分)
臣等伏见从来天下之患,无过官冗,人人能言其弊,而不能去其害。流弊之极,至于今日,一官之阙,率四五人守之,争夺纷纭,廉耻道尽。中材小官,阙远食贫,到官之后,求取渔利,靡所不为,而民病矣。臣等伏见,恩榜得官之人,例皆垂老,别无进望,惟务黩货以为归计,贪冒不职,十人而九。伏乞断自圣意,明敕大臣,特奏名举人,只依近日圣旨指挥,仍诏殿试考官精加考校,量取一二十人,委有学问,词理优长者,即许出官,其余皆补文学、长史之类,不理选限,免使积弊之极,增重不已。
(节选自苏轼《论特奏名》)
(1)中材小官,阙远食贫,到官之后,求取渔利,靡所不为,而民病矣。 (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例皆垂老,别无进望,惟务黩货以为归计,贪冒不职,十人而九。 (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中等才能的小官员,补缺之地偏远贫困,上任以后,用不正当的手段谋取利益,无所不作,因而百姓困苦不堪。(“阙远”为“补缺之地偏远”意,“病”为“困苦不堪”意)
(2)一概都将近老年,另外也没有仕进的希望(或上进之心),只是致力贪财来为告老还乡作打算,贪污财物不称职(或:尽职)的人,占到十分之九。(“黩货”与“贪冒”同义,贪财)
【参考译文】
臣等认为自古以来天下之患,无过于官职冗余,人人都能说出其中的弊端,却不能去除这弊端。流弊达到极点,到了今天,一个官职空出,大概有四五人去追逐,争夺成一团,廉耻尽丧。中等才能的小官员,补缺之地偏远贫困,上任以后,用不正当的手段谋取利益,无所不做,因而百姓困苦不堪。臣等认为,通过恩榜得到官职的人,一概都将近老年,另外也没有仕进的希望(或上进之心),只是致力贪财来为告老还乡作打算,贪污财物不称职(或:尽职)的人,占到十分之九。恳请圣上,明令大臣,凡名列特奏名的举人,只能按照近日圣旨的安排,仍然下诏殿试考官严加考核,录取一二十人,确实有学问,词理出色的人,可以允许授职,其余的人都补文学、长史之类的职务,不必在意选限,以免积累下来的弊端日深,增重不已。
4.请结合语境推敲画线句中加点词的词义,并翻译全句。(10分)
郭载,字咸熙,开封浚仪人。端拱二年,擢引进副使、知天雄军,入同勾当三班,出知秦州兼沿边都巡检使。先是,巡边者多领兵骑以威戎人,所至颇烦苦之。载悉减去,戎人感悦。迁西上阁门使,改知成都府。载在天雄军,屡奏市籴朝臣段献可、冯侃等所市粗恶,军人皆曰“此物安可充食”。太宗颇疑,使覆验之,及报,与载奏同。献可等皆坐削官,仍令填偿。载行至梓州,时李顺已构乱,有日者潜告载曰:“益州必陷,公往当受祸,少留数日可免。”载怒曰:“吾受诏领方面,阽危之际,岂敢迁延邪?”即日入成都。顺兵攻城益急,不能拒守,乃与樊知古率僚属斩关出,以余众由梓州趋剑门,随招安使王继恩统兵讨顺,平之,复入成都。
(节选自《宋史郭载传》)
(1)太宗颇疑,使覆验之,及报,与载奏同。(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受诏领方面,阽危之际,岂敢迁延邪?”即日入成都。(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太宗十分怀疑,派人去复查这件事,等到复查的人回复,(结果)与郭载上奏的相同。(“覆”意为“再、重”,解释为“再次”“重新”“又”等,视为正确答案。如解释为“反复”“多次”“前往”等,不得分)
(2)“我接受诏令统率一个地方的军政事务,面临险境的时候,怎么敢停留不前呢?”(郭载)当天就进入了成都。[“方面”译为“一个地方的军政事务”,古汉语词典解释为“较大的行政区划”,又解释为“独当一面的职务”。所以“地方”(行政区划)和“地方长官”两类答案均可得分。如果译为“军队”“方方面面”“成都”等则不得分。“阽”译为“面临”]
【参考译文】
郭载,字咸熙,开封浚仪人。端拱二年,郭载被提拔为引进副使、天雄军知军事,入朝共同管理三班,(不久)出京担任秦州兼沿边都巡检使。之前,巡察边境的官员常常率领兵马欺凌戎人,他们到一个地方,戎人都深受其苦。郭载全部裁撤了巡察边境的兵马,戎人十分感激他。郭载调任西上阁门使,又改任成都知府。郭载在天雄军的时候,多次上奏说收购粮食的官员段献可、冯侃等人购买的军粮质量粗糙低劣,士兵们都说“这种东西怎么能做食物呢”。太宗十分怀疑,派人去复查这件事,等到复查的人回复,(结果)与郭载上奏的相同。段献可等人全部因此而被免去官职,并且被责令补偿军粮。郭载出发到梓州,当时李顺已经作乱,有个占卜者悄悄地告诉郭载说:“益州一定会陷落,您去那里会遇到灾祸,少留几天可以免去灾祸。”郭载愤怒地说:“我接受诏令统率一个地方的军政事务,面临险境的时候,怎么敢停留不前呢?”(郭载)当天就进入了成都。李顺的军队攻城愈发紧急,郭载无法抵抗坚守,就与樊知古率领部下冲出城门突围,带着剩余的手下从梓州赶往剑门,跟随招安使王继恩率军讨伐李顺,平定了叛乱,再次进入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