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第一章 人口
一、单选题
每一个承载系统对任何的外来干扰都有一定的忍耐极限,当外来干扰超过此极限时,生态系统就会被损害、破坏乃至瓦解。无论是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还是城市区域、流域 等都存在环境承载力的问题。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1.深圳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一个知名的大城市,其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渐趋极限,某些部分甚至已经透支,透支的部分最可能是( )
①土地资源②交通③科技④水资源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2.日本地狭人稠,以下属于对其环境人口容量提高有利的因素是( )
①资源②科技发展水平③对外开放程度④人口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下图示意安徽省2012-2019年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数量及户籍常住比(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比值)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图示期间安徽省( )
A.人口迁移以净迁入为主 B.常住人口数量多于户籍人口数量
C.老年人口比例逐年下降 D.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的差距缩小
4.安徽省户籍常住比呈下降趋势的主要原因是安徽省( )
A.户籍制度调整 B.生态环境改善
C.生育政策改变 D.就业机会增加
人口迁移受许多因素影响。读下图,完成下列小题。
5.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之前,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 )
A.① B.② C.④ D.⑤
6.去年春节期间,我国人口流动出现“反向流”现象,即部分父母前往大城市与子女团聚,影响我国这一人口流动现象的因素是( )
A.① B.② C.③ D.⑥
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回乡投入创业,推动“归雁经济”兴起。四川省2015年累计扶持37.4万农民工实现回乡创业。完成下列两题。
7.四川省“归雁经济”出现的主要原因有( )
①原就业地的生活压力较大 ②农民工具备一定的创业技术 ③家乡当地气候条件的改善 ④东部地区医疗卫生条件下降(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8.“归雁经济”带来的影响可能有( )
A.减缓城市化速度
B.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C.提高环境承载力
D.导致地价大幅下跌
区域人口对资源压力指数是全国某资源人均占有量与区域该资源人均占有量之比,此比值可作为判断区域人口规模适宜程度的指标之一。读表,完成下列题。
9.四省比较,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水平越高,则人口对水资源压力越大
B.城市化水平越低,则人口对耕地压力越小
C.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水平越高,则城市化水平越高
D.城市化水平越低,则人口对水资源压力越小
10.四省比较,关于产业发展条件叙述正确的是( )
A.青海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条件最佳
B.河南发展耗水较多的产业条件最佳
C.浙江发展用耕地多的产业条件最佳
D.黑龙江发展商品农业耕地条件最佳
下图为“我国某城市不同年份各年龄段人口数量占比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1.与2000年相比,2016年该城市( )
A.人口总数减少 B.老龄化加剧
C.平均年龄减小 D.劳动力增多
12.影响该城市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自然增长 B.医疗水平
C.机械增长 D.生育观念
下图是环境正常提供的资源量和人口消耗的资源量关系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3.代表环境正常提供的资源量的折线在B点之后发生了明显的改变,最可能是因为
A.人口减少 B.科技进步
C.劳动力增加 D.政策改变
14.甲处最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人们生活质量提高 B.人口老龄化严重
C.生态环境恶化 D.环境质量提高
与追求经济利益的传统移民不同,“生活方式型移民”是指为获得一种更好、更满意的生活方式而形成的人口移动形式,其迁入地或具有温和气候、充足阳光和新鲜空气,或安静古朴、远离都市。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5.形成“生活方式型移民”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区间经济水平的差异 B.地区间就业机会的差异
C.地区间环境条件的差异 D.地区间投资政策的差异
16.“生活方式型移民”对移入地可能带来的影响是( )
A.缓解人地矛盾 B.改善环境质量 C.降低住房价格 D.带动服务业发展
17.可导致环境人口容量降低的因素有( )
A.科技水平提高 B.环境质量相对稳定
C.资源过度使用,利用率低下 D.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
18.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我国农民工输入地的地区分布正在悄然变化。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1. 分析我国农民工流动的特点,并推断其原因是( )
A.向中西部地区流动比例上升,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
B.向东部地区流动的比例上升,东部地区的高新产业发展迅速
C.向中部地区流动的比例上升,中部地区生态环境根本性改善
D.向西部地区流动的比例上升,西部地区农业生产的效率提高
北京、上海不同时期外来常住人口年均增速百分比图,完成下面小题。
19.根据图示信息可以反映出 ( )
A.北京外来常住人口减少较多 B.北京迁出人口数量在不断增加
C.两城市人口总量都有减少 D.上海外来常住人口近三年有所减少
20.近三年,上海外来常住人口增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城市工资水平提高 B.城市生活成本增加
C.城乡差别缩小 D.户籍政策放宽
广州提出到2020年末常住人口控制在1500万,应该说,这“1500万”是让广州人“活得舒服”的指标。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2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让广州人"活得舒服"的指标指环境承载力 B.该指标是一个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
C.该指标与资源数量、科技发展水平呈负相关 D.该指标与生活消费水平、对外开放程度呈正相关
22.针对人口合理容量的要求,广州应( )
①超出本地区范围索取资源,发展生产
②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有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权利
③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
④加快人口的增长,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3.目前广西大量农村劳动力前往广东进城务工,主要是因为广东省城市( )
A.自然环境优美 B.自然资源丰富 C.文化教育先进 D.经济发展水平高
24.大量人口迁入对广东可能带来的有利影响( )
①增加劳动力②缓解人地矛盾③促进经济发展④环境污染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下表是我国环境与人口信息表,读表完成下面小题。
我国环境与人口
最多能供养的人口数量 ①约16亿人
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温饱型消费水平 ②10亿内
小康型消费水平 ③8-9亿人
富裕型消费水平 ④7亿内
25.表中代表我国环境人口容量的数据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6.表中相关数据的差异,说明人口合理容量( )
A.只受人口消费水平影响 B.与人口消费水平呈正相关
C.与人口消费水平呈负相关 D.与人口消费水平无关
二、填空题
27.我国老龄人口将快速增长,到2010年,60岁以上老人已达到1.7亿,约占总人口的12.5%。读我国老龄化水平超过全国平均值的11个省市(其中上海居首)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老龄化水平超过全国平均值的11个省市在空间分布上的特征是____。
(2)图上11个省市(除直辖市外)属于东部经济地带的省份是____、____、____、____。(填简称)
(3)A和B分别为老龄化水平全国最高和最低的省级行政区,下图两点分别表示A市和B区的人口年龄结构。请将字母A和B标注在下图中相应的点旁。
(4)自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后,我国现已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可能产生的社会问题是什么?
28.人口机械增长:人口迁移使得某一区域的____发生变化,这种人口数量的变化被称为人口机械增长。
29.国内人口迁移
(1)工业化以前:大规模的____、严重的____、战乱等往往引发国内人口迁移潮。
(2)工业化以后:人口从____向____的迁移是最为广泛的一种国内人口迁移。
(3)1949年以来
①改革开放以前:国家实施____体制和严格的____制度,国内人口迁移主要是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
②改革开放以后:a.在快速____和____的推动下,大量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b.____地区经济发展快,吸引大量内陆人口迁入。
三、综合题
30.下列图表回答,环境温度对人体的影响(摄氏度)。
(1)图1、图2和表中的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分别是____、____和____。
(2)由表可知,世界人口最集中的温度带是____。
(3)解释图2人口集中分布在0—200米的原因是____。
(4)除上述自然因素外,影响人口增长和分布的人文因素主要有____ (多项选择)
A.经济状况 B.交通条件 C.历史文化 D.政策法规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国流动人口达2.21亿人。如图为我国1982~2010年流动人口数量统计图。
材料二 下表为八大经济板块吸收的流动人口占全国流动人口比重(单位/%)。
2005年 2010年
东北地区 6.95 6.20
北部沿海 11.97 13.22
大西北地区 3.13 4.13
黄河中游地区 7.98 11.14
大西南地区 10.98 13.53
长江中下游地区 9.71 11.01
东部沿海地区 20.58 19.85
南部沿海地区 28.70 20.91
(1)据材料一,分析我国流动人口的特点。
(2)据材料二,分析吸收流动人口最多的地区是________,人口大量涌入给该地区带来哪些影响?
(3)从2005年到2010年,我国中西部地区吸收的流动人口不断________,原因主要有哪些?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2.D
1.
深圳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城市,深圳发展到现在,其土地资源已经非常紧张,人口的大量迁入必然导致水资源供应非常紧张,①④正确。②交通便利、③科技较发达,C正确。故选C。
2.
日本国土面积小,自然资源缺乏,由于日本对外开放程度高,大量从国外进口各种自然资源,且对科技水平高,对资源的利用率高,因而其环境承载力较高。②③正确,①④错误。D正确。故选D。
环境承载力与环境人口容量意义相近,但并不相同。环境承载力多用于研究某一种资源与供养人口的关系,如土地人口承载力指的是在保持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不受破坏的前提下,土地提供的食物能供养的最大人口数。在实际中,为了简便,往往用某一种或几种资源的承载力,作为环境人口容量。
3.D
4.D
3.
由图可知,2012—2019年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相比,常住人口一直小于户籍人口,说明人口向外流动,A错误。人口迁移常住人口数量一直少于户籍人口数量,B错误。由于人口向外流动,且流出的人口大多是青壮年,老年人口比例应该是增加的,C错误。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的数量差距在逐渐缩小,D正确。故选D。
4.
由图可知,户籍常住比呈下降趋势,说明常住人口增加,出现劳动力回流现象,而影响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所以是安徽省就业机会增加,吸引劳动力回流,D正确。故选D。
考察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5.C
6.D
本题考查人口迁移的原因。
5.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之前,政府有计划地组织移民支援边疆建设和建设新的工业基地,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人口迁移的数量较少,主要原因是政策的限制。选择C。
6.去年春节期间,我国人口流动出现“反向流”现象,即部分父母前往大城市与子女团聚,影响我国这一人口流动现象的因素是家庭因素,选D。
7.A
8.B
产业转移和影响。
7.农民工回乡创业与就业地生活压力大有关,能创业也得具备一定技术条件,①② 正确。气候条件不是短期能改变的,农民工回迁与医疗条件无关,且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东部地区医疗条件和水平会不断提高,③④错, B、C、D错误,故选A。
8.农民工回乡创业以后,促进经济发展,长远看有助于当地城市化进程,A错;“归雁经济”拓展了当地的经济领域,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B正确;回乡办企业可能出现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对当地环境有一定的冲击,C错;产业增多,经济发展,人们收入增加往往刺激地价提升,D错。故选B。
9.C
10.D
9.通过表中四省数据比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水平与人口对水资源压力之间无正负关系,水资源压力大小和当地水资源总量和人口多少有关;城市化水平高低与人口对耕地压力越小大小无正负关系,耕地资源压力大小和当地水耕地资源总量和人口多少有关;城市化水平与人口对水资源压力之间无正负关系;故ABD项错误。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水平越高,第二、三产业越发达,城市化水平越高,C项正确。
10.通过图中四省比较,青海省经济水平最低,教育、科技落后,发展高科技产业条件最差;河南水资源压力最大,发展耗水较多的产业条件最差;浙江耕地压力最大,发展用耕地多的产业条件最差。故ABC项错误。黑龙江地广人稀,耕地压力最小,所以发展商品农业耕地条件最佳,D项正确。
11.D
12.C
考查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判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一般。
11.该图表示的是不同年龄段人口数量的占比而非人口的数量,因此无法判断人口总数的增加或减少A错误。人口老龄化指的是60岁以上人口大于10%, 65岁以上人口大于7% 2016年相对于2000年虽有所上升,但是明显没有超过5%,因此B错误。与2000年相比,2016年,该城市相对来说低于25岁人口占比下降,而26至50岁人口占比增加,因此整体来说平均年龄成增大趋势,而非减小趋势。C错误。劳动年龄人口,是指16到64岁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从图中可以看出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相对增多,D正确。
12.有第一题可知,2016年相对于2000年人口占比增加最大的主要是26至50岁的劳动年龄人口,也就是青壮年,由此可以推测,该城市就业条件好,吸引青壮年前来务工,引起了人口迁移,该城市低于25岁人口占比下降,有可能是教育因素影响,外出上学引起人口比重下降,因此影响该城市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机械增长。而不是自然增长,正确答案选C。医疗水平改善会延长人的寿命,因此年龄结构变化的主要为中老年人应当增多,与题意不符。生育观念以及人口的自然增长,主要影响人口数量的变化尤其是青少年比重的变化,而图中变化最明显的主要是青壮年劳动力的增加。不符合题意,A B D错误。
人口的机械增长就是由人口迁移引起的增长,自然增长是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引起的变化,主要指户籍人口。
13.B
14.C
本题主要考查环境人口容量,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有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人的生活文化消费水平等,与资源、科技水平、对外开放程度正相关,与人的生活文化消费水平呈负相关。
13.代表环境正常提供的资源量的折线在B点之后明显增加,说明环境提供的资源量迅速增加。人口减少,生产力降低,环境提供的资源量减少,A错;科技进步,生产力提高,环境提供的资源量迅速增大,B正确; 劳动力增加,环境提供的资源量增大,但是不会很快,C错; 政策改变影响比较小,D错。故选B。
14.甲处人口消费资源量大于环境正常提供资源量,人们生活质量降低,A错;看不出人口老龄化严重,B错;超出环境承载能力,生态环境恶化,C对;环境质量下降,D错。故选C。
15.C
16.D
17.C
15.“生活方式型移民”是指为获得一种更好、更满意的生活方式而形成的人口移动形式,其迁入地或具有温和气候、充足阳光和新鲜空气,或安静古朴、远离都市。形成“生活方式型移民”的主要原因是地区间环境条件的差异,C对。地区间经济水平、就业机会、投资政策的差异,不是移民的主要原因,A、B、D错。
16.“生活方式型移民”追求一种更好、更满意的生活方式,要求服务行业类型齐全,对移入地可能带来的影响是带动服务业发展,D对。人口迁入,会加重人地矛盾,破坏环境质量,A、B错。人口增加,会提高住房价格,C错。所以选D。
17.可导致环境人口容量降低的因素有资源过度使用,利用率低下,C对。科技水平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环境人口容量会增加,A、D错。环境质量相对稳定,环境人口容量也稳定,不会降低,B错。所以选C。
18.A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读图可知,我国中西部地区农民工流动比例上升,原因可能是东部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使其就业岗位增加,故A项正确;我国农民工向东部地区流动的比例下降,故B项错误;我国农民工向西部地区流动的比例上升与西部地区农业生产的效率提高关系较小,故D项错误;生态环境根本性改善的表述过于绝对,故C项错误。故选A。
19.D
20.B
19.读图,该图纵坐标表示的是外来人口的增速,北京外来人口的增速减小,但仍大于0,说明北京外来人口数量仍然增加,增加速度有所变慢,故A错误;图示信息为迁入人口增长率,迁出人口无法判断,故B错误;人口总量=自然增长+机械增长,据图无法判断两城市人口总量,故C错误;读图2014-2016年上海常住外来人口增速为负值,说明上海外来常住人口近两年有所减少,故D正确。故选D。
20.读图2014-2016年上海常住外来人口增速为负值,说明上海外来常住人口近三年有所减少,主要是城市生活成本增加,环境质量有所下降,同时乡镇企业的发展,民工可就近就业,所以B正确;城市工资水平提高,会吸引外来人口迁入,故A错误;目前城乡差距有所缩小,但不是外来人口减少的最主要原因,故C错误;户籍政策放宽会吸引外来人口迁入,故D错误;故选B。
21.B
22.B
23.D
24.D
21.
根据题意可知:让广州人“活得舒服”的指标是指人口合理容量,A错误;人口合理容量就是这个指标,它是一个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B正确;人口合理容量与资源数量、科技发展水平呈正相关C错误;人口合理容量与资源、科技水平和地区开放程度呈正相关,而与消费水平呈负相关,D错误。故选B。
22.
超出本地区范围索取资源,发展生产,这种说法错误:因为发展生产的同时也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过度索取资源会破坏生态,从而使人口合理容量下降,①错误;建立公平的秩序,使多数人有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权利,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②正确;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由利于可持续发展,符合材料中人口合理容量的要求,③正确;加快人口增长,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只会使广州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更加严重,④错误。故选B。
23.
目前我国人口迁移主要是经济原因所致。人口的迁移方向为从经济欠发达地区前往经济发达地区,从内地前往沿海,从山区迁往平原,从农村前往城市。故选D。
24.
平原大量人口迁入对广东会给广东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缓解劳动力短缺的局面,促进经济发展。但也会造成人地矛盾、环境污染加剧等不良影响。故选D。
25.A
26.C
25.
资源环境承载力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够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由于它只考虑生存条件,因此表示一个极限值即最大值,即表中的“最多能供养的人口数量”,A正确。表中信息表明,②、③、④都是不同消费水平下的最适宜的人口数量,更接近人口合理容量,排除B、C、D。故选A。
26.
表中②、③、④数据值的差异是在不同的消费水平(温饱、小康、富裕)下得到的环境人口容量,数据表明,人口消费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合理容量越小,因此环境人口合理容量与人口消费水平呈负相关关系,C正确,B、D错误。人口合理容量与资源、科技水平、开放程度有密切关系,表中数据不能说明人口合理容量只受人口消费水平影响,A错误。故选C。
影响人口容量和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素:资源、技术、开放程度、消费水平等,人口容量与资源、技术和开放程度呈正相关关系,与消费水平呈负相关关系。
27.(1)东多西少
(2) 冀 鲁 浙 苏
(3)绘图如下:
(4)劳动力不足,青壮年负担重,社会需求不旺,养老保险的压力增大,加大医疗保健压力。
本题主要通过区域图来考查人口等基础知识,考查信息获取能力和运用能力等地理核心素养。
(1)
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老龄化水平超过平均值的省区主要在东部地区,在空间上主要表现为东多西少的分布特征。
(2)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中的11个省市中,属于东部经济地带的省份自北向南依次为河北(冀)、山东(鲁)、江苏(苏)、浙江(浙)。
(3)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A为老龄化水平最高的,那就说明65岁以上老人所占的比重是最高的,根据三角坐标轴可以读出65岁以上老人的比重约接近20%,其余两点相当,且数值较小,因此自上而下中间点为A、B为我国西北地区,人口增长快,为最下方的点。
(4)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老龄化带来的问题主要有:由于老年人的比重较高,导致劳动力不足、青年抚养负担重、社会需求不旺、养老金支付比重大、社会养老负担重等。
28.人口数量
29.(1) 垦荒 自然灾害
(2) 农村 城镇
(3) 计划经济 户籍管理 工业化 城镇化 沿海
30. 地形 气候 水源 温带 地形平坦,利于农耕;交通便利:房屋建筑成本低 ABCD
本题主要考查影响人口分布和增长的因素等相关知识。
【详解】
(1)本题主要考查人口的分布及影响因素。图甲反映河流对人口和城市分布的影响;图乙反应地形对人口分布的影响;表格资料反映气温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2)表格资料反映:舒适温带为21℃±3℃;为温带和亚热带地区。
(3)海拔在0—200M之间为平原,由于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利于农业生产;且平原地区便于交通;地势平坦利于聚落建设等方面分析。
(4)影响人口人口增长和分布的人文因素主要包括经济状况、交通条件、历史文化、人口政策等方面,因此答案ABCD正确。
31.(1)数量大,规模持续增长,占全国人口比重不断上升。
(2)南部沿海地区。
有利影响:增加劳动力;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任答两点)
不利影响:对交通、城市以及社会秩序造成压力;带来社会治安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3)增多。 国家政策支持;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加快;东南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就业机会增多。
考查我国流动人口的特点,影响人口流动的因素,人口流动的影响。
【详解】
(1)考查人口流动统计折线图判读,注意纵坐标分左右坐标分别代表不同数据。从材料一人口流动数量看,流动人口规模不断增加,流动人口数量大。从流动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看,流动人口比重不断上升。
(2)考查人口流动的主要方向和影响。南部沿海地区吸收的流动人口占比最大,主要是因为改革开放早,经济发展迅速,就业机会多,需要大量劳动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人口流动的影响注意客观地评价,人口大量涌入对南部沿海地区的影响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入手,可从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方面细化。其中有利影响:可从劳动力、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等细化;不利影响:主要是对社会的交通、环境、社会秩序、治安管理等方面的影响。
(3)考查区域人口变化的特点及原因。根据表中数据得知,从2005年到2010年,我国大西南、大西北和黄河中游、东北等吸收的流动人口比重在增加,说明中西部地区吸收的流动人口不断增多。原因可从产业结构调整、国家政策支持、地区经济发展程度差距减小等入手分析。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