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2.2 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一、单选题
特朗勃墙是一种依靠墙体独特的构造设计,无机械动力、无传统能源消耗、仅依靠被动式收集太阳能为建筑供暖的集热墙体。其冬季白天工作原理如图。据图回答下面小题。
1.图示特朗勃墙向室内供暖的工作原理属于( )
A.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 B.地面的直接热源是太阳辐射
C.特朗勃墙的逆辐射原理 D.空气隔层的温室效应
2.根据图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集热墙可能为黑色 B.乙气流为上升气流
C.甲气流为暖气流,流入空气隔层 D.丙气流为暖气流,流出空气隔层
2018年5月9日,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高分五号”卫星。卫星入轨后,运行在高度为705千米的太阳同步轨道上。下图示意大气的垂直分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高分五号”卫星升空过程中( )
A.气温越来越高 B.依次经过臭氧层、平流层和对流层
C.气温先降—再升—再降—再升 D.气温先升—再降—再升—再降
4.下列对对流层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气流水平运动明显 B.有极光现象发生 C.大气层比较稳定 D.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生活中,我们在切大葱或洋葱的时候,会忍不住“泪流满面”。为此,我们可以在切菜的时候在旁边点燃一支蜡烛,便可极大的缓解眼部的不适感。下图为切大葱或洋葱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从热力环流的角度看,点蜡烛后,切大葱或洋葱处( )
A.空气受热上升 B.空气遇冷下沉 C.空气遇冷上升 D.空气受热下沉
6.下列热力环流示意图能反应上图蜡烛附近空气环流的( )
A. B.
C. D.
“阳伞效应”是指人类的生产生活、战争、森林草原火灾、火山爆发等人文与自然的活动,向大气排入大量的烟尘,这些弥漫于大气中的烟尘犹如地球的一把“遮阳伞”。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阳伞效应”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
A.大气的散射作用增强 B.大气的保温作用增强
C.大气的反射作用增强 D.大气的吸收作用增强
8.“阳伞效应”可能会造成( )
①减少太阳紫外线伤害 ②降低地面温度 ③降低夜间气温 ④减小昼夜温差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下图示意某区域某月近地面等压线,图中N地气压高于P地。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9.N地风向为( )
A.东南风 B.东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
10.M、N、P、Q四地中,风力最强的是( )
A.N地 B.M地 C.Q地 D.P地
据卫星观测,小行星因摩擦生热引发爆炸的高度只有37千米,可能有未燃尽的陨石落到地面。下图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1.大气圈能量的根本来源是( )
A.太阳辐射 B.太阳活动 C.地热能 D.风能
12.小行星爆炸发生在(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高层大气 D.大气层以外
13.小行星爆炸发生所在大气层的气温( )
A.直接导致小行星的爆炸 B.因臭氧吸收红外线而升高
C.随高度逐渐升高而升高 D.达到大气温度的极大值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亚洲局部区域某时刻近地面等压线(单位:hPa)分布图
14.判断此时P地的风向( )
A.西北风 B.东南风
C.西南风 D.东北风
15.甲、乙、丙、丁四地中的气压可能与Q地相等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下左图为热岛强度(UHI)是指中心城区比郊区气温高出的数值大小。下图为我国华北某特大城市热岛效应强度(UHI)的季节和日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一年中,该城市( )
A.秋季热岛效应强度最强 B.春季多大风降低了热岛效应强度
C.中午前后强度最大 D.日较差小于年较差
17.由右图可以判断,该城市的热岛强度的逐时变化表明( )
A.22时~次日7时,城市热岛环流最强 B.5时~8时,市区均温最高
C.12时之后,城市热岛强度持续加强 D.15时~22时,市区升温显著
下图为北半球某地等压面的垂直剖面图,图中①和②的海拔高度均为6千米。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8.图中四地风力大小判断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9.①处风向为( )
A.西南风 B.正西风
C.东北风 D.正东风
读北半球某地高空气压形式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20.一架飞机从图中a地越过低压槽飞往b地的过程中( )
A.气压高低不变 B.风速由大变小
C.天气现象不变 D.西北风转西南风
21.图中a点对应的近地面的风向可能是( )
A.东风 B.西风 C.西北风 D.东南风
浙江省山地、丘陵广布,适宜茶树生长,但春季逆温天气频繁出现,茶园易受霜冻天气影响。为此,当地茶园引进了防霜冻风扇。当夜晚温度约降到4℃ 时,风扇会自动打开,从而减轻霜冻对茶树的伤害。图甲为风扇防霜冻的工作机理示意图,图乙为茶园某时气温垂直分布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2.防霜冻风扇最适宜的安装高度为( )
A.9—10 米 B.7—8 米 C.6—7米 D.4米以下
23.关于防霜冻风扇的工作机理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防霜冻风扇可以把高处的暖空气往下吹到茶树上
②防霜冻风扇吹出的热风可以使茶树免受霜冻影响
③防霜冻风扇的转动会增加下层暖空气上升速度
④防霜冻风扇转动可带动空气流动,提高下层空气温度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近年来,滑翔伞适动成为国内年轻人追捧的极限运动之一。滑翔伞需要借助自然上升气流达到滑翔与滞空目的,图1示意了滑翔伞运动的部分自然动力原理。图2是我国某大型滑翔伞训练基地(30°N,120°E附近)地形图。
读图文材科完成下面小题。
24.图2中滑翔伞训练基地的自然条件特别适合这项运动,因其
①起飞场位于山谷,地形较低平开阔
②三面环山,风向较稳定
③起飞场高度适中,与山麓落差约370米
④全年气候暖湿适合训练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5.如图2所示,在图2中甲、乙两地驾滑翔伞滑翔和滞空需要借助不同的上升气流,其中
A.在甲地主要借助山脊气流上升 B.乙地上升气流白天比夜晚强烈
C.甲地气流不会受人类活动影响 D.在乙地主要借助热气流上升
26.壶源溪流域多个乡镇荣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乡镇。为了建设“美丽乡村”,下列措施和行为合理的是
A.村民在河流中采砂取石,创收致富
B.在河流周边建立规模化牲畜养殖场
C.大力开办冶金厂、电镀厂和造纸厂
D.适度开发漂流、农家乐等旅游项目
27.图1为“某年11月10日—13日苏州市某地天气状况示意图”,图2为“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示意图”。该地11月13日昼夜温差变小,是因为图2中的( )
A.①变大、③变小 B.①变小、②变大
C.③变大、④变小 D.②变小、④变大
读北半球某地近地面气压分布图(单位:百帕),完成下面小题。
28.图中四点的风向正确的是( )
A.M B.N C.P D.Q
29.图中风力最大的点是( )
A.M B.N C.P D.Q
30.茶树是一种喜温好湿、耐阴性较强、多年生的经济作物。浙江盛夏高温少雨时,有茶农给茶树撑起了黑色的遮阳棚,其目的是( )
A.减少阳光直接照射,根治病虫害 B.遮光,阻止杂草生长
C.避免阳光直接照射,减少茶树蒸腾 D.减少空气对流,防止热量散失
二、综合题
31.图1为伊朗人口密度图,图2为伊朗地形图,图3为沙漠古城亚滋德的气候资料。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1)简述亚滋德昼夜温差大的原因。
亚滋德古老的“风塔”是建筑物中用来通风降温的建筑。(图4a)风塔高过屋顶的部分四面镂空,悬空连接到室内大厅,塔下中央建有一个水池。(图4b)
(2)“风塔”顶部四面镂空的主要目的是( )
A.便于室内空气流出 B.便于室外空气流入
C.便于室内热量散发 D.便于采光
(3)推测白天“风塔”室内大厅的空气运动方向,并绘图说明。
(4)描述伊朗的人口分布特征。
3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某学校高一地理兴趣小组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具体步骤如下:
①将一盆黄沙和一盆茂密的草皮分别放入长方形玻璃缸的两端;②用保鲜膜把玻璃缸上部开口处盖严:③将玻璃缸放置在室外太阳底下;④十几分钟后,将一束香点燃,插入玻璃缸内。
(1)请在下图中用箭头→绘出烟雾的飘动方向。
(2)若下图中的虚线表示放置在室外之前玻璃缸内顶部和底部的等压面,请用实线分别绘制形成上述热力环流后玻璃缸内顶部和底部的等压面。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3)利用该实验地理原理分析盆谷地区为何多夜雨。
3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鄱阳湖的北端,有一片死亡水域,老爷庙水域,人称中国“百慕大”、鄱阳湖“魔鬼三角”。所谓:船过老爷庙,鬼在水下叫,十船经过九船翻,要想不翻难上难。1970年初夏,“魔鬼”突然出现,挟风雨,卷雷电,啸声震耳。20世纪90年代初的一个夏日,湖面上顿时狂风怒号,乌云翻滚,风沙滔天,种种奇怪现象令人不可捉摸,“魔鬼三角”迷雾重重。
材料二:老爷庙水域,最宽处为15公里,最窄处仅有3公里。是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五大水系交汇之处,人称五龙入湖。科考队对此水域进行了一次无人机探测航拍,结果发现水下有一条2.5千米长的一个坚固的水下暗堆(沙坝)。该水域两侧分布有26.7平方公里的沙山,沙山与广阔的湖面形成鲜明对比,一到春夏之交,天气变化剧烈,常造成雷阵雨并伴有水龙卷。沙山南边是开阔的湖面,北边是通往长江的狭长水道,每年的九月到来年的五月,北方冷空气南下的时候,风速猛增。
材料三:下图为老爷庙区域图。
(1)判断老爷庙水域“魔鬼”突现前的天气特征并说明该天气特征对“魔鬼”突现的影响。
(2)分析老爷庙水域“十船经过九船翻”的自然原因。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2.A
1.读图可知,特朗勃墙是吸收了太阳辐射而增温,由于玻璃和空气隔层对集热墙散发的热量起到阻断作用,从而保证了室内的热量,体现了空气隔层的温室效应,故D正确,A、B、C错误。
2.白墙反射率高,为尽可能多吸收太阳辐射,可采用黑色的集热墙面,故A正确。图中左侧集热墙和玻璃之间空气被加热,气温高,气流上升,甲为暖气流从空气隔层中流出,乙为下沉气流,丙为冷气流,从室内流进空气隔层,故B、C、D错误。
本题难度一般,认真分析图文材料即可。
3.C
4.D
3.
据图可知,太阳同步轨道高度为705千米,应位于高层大气。“高分五号”卫星升空过程中依次经过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高层大气气温随高度先降低后升高,因此“高分五号”卫星升空过程中气温先降—再升—再降—再升,C正确,ABD错误。故选C。
4.
对流层对流运动显著,水平运动是平流层的特点,A错误。极光现象是太阳带电粒子轰击极地地区的高层大气,使大气电离,产生的发光现象,因此极光发生在高层大气,B错误。对流层空气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C错误,D正确。故选D。
对流层的特点:1、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2、对流运动显著;3、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平流层的特点:1、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2、以水平运动为主;3、有利于飞机的高空飞行。
5.B
6.A
5.从热力环流的角度看,点蜡烛后,蜡烛加热,气温上升,蜡烛处气流上升,切大葱或洋葱处气流下沉,可以减少气流上升带来的洋葱气味,B正确,ACD错误。故选B。
6.题1的蜡烛附近空气环流:点蜡烛后,蜡烛加热,气温上升,蜡烛处气流上升,蜡烛处台面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两侧空气温度低,空气遇冷下沉,形成高压,底层气流由两侧流向蜡烛,高空由蜡烛流向两侧。A正确。故选A。
本题考查热力环流的应用,能理解其形成的基本原理是解题的关键。
7.C
8.D
7.
据“阳伞效应”的概念可知,受大气中大量烟尘的影响,削弱太阳辐射,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结合题目中描述犹如一把“遮阳伞”,说明这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C正确。该描述不符合散射、吸收、保温的特征,A、B、D错误。故选C。
8.
“阳伞效应”可以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从而减少太阳紫外线伤害,降低地面温度,①②正确;空气中存在大量灰尘,会加强大气逆辐射,从而提高夜间气温,③错误;白天气温降低,夜间气温升高,从而减小昼夜温差,④正确。故选D项。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表现为:吸收、反射、散射。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平流层中的臭氧吸收紫外线。大气对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的可见光部分吸收很少,绝大部分的太阳辐射能量能够到达地面!
大气中的云层和颗粒较大的尘埃主要对可见光具有反射作用,会将一部分太阳辐射反射到宇宙中去,这种反射无选择性。
空气分子和微尘把太阳辐射向四面八方散射开来,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从而削弱了太阳辐射。
9.B
10.C
9.
材料信息表明,图中N地气压高于P地,因此N地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由高压指向低压,与等压线垂直)大致是由北指向南,图中显示N地位于北半球,在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影响下,风向在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的基础上向右偏一个锐角,形成东北风,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0.
水平气压梯度力是风的原动力,因此风力大小主要取决于水平气压梯度力大小。读图可知,M、N、P、Q四地中,Q地等压线最为密集,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最大,水平气压梯度力最大,因此风力最强,C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C。
影响风力、风向的主要因素:风力—水平气压梯度力(等压线疏密)、摩擦力(地形地势)、峡口效应等。风向—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摩擦力大小、地转偏向力大小。
11.A
12.B
13.C
11.
太阳辐射为地球提供能量,是地球上大气运动的根本来源,A正确;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不是提供能量,不是大气圈的主要能量来源,B错误;地热能来自地球内部,风能的能量来源也是太阳辐射,CD错误。故选A。
12.
该小行星因摩擦生热发生爆炸的高度只有37千米,由图可知,12-50千米高度范围内为平流层,故小行星爆炸应在平流层,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3.
平流层的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递增。材料显示导致小行星爆炸可能是未燃尽的陨石摩擦大气,并不是该大气层气温直接导致小行星爆炸,A错误;C正确;臭氧吸收紫外线,B错误;由图可知,平流层的温度不是最高的,D错误。故选C。
据大气的温度、密度、运动状况等在垂直方向的差异,可把地球大气层划分为三层,自下而上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气温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是大气层分层的主要依据: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降低;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而高层大气的温度随高度增加先降低再增加。
14.A
15.D
14.图示P地西侧为高压、东侧为低压,依据风向由高压指向低压,北半球向右偏,可判断为西北风,A正确。
15.图示等压距为2.5 hPa,则Q外围等压线数值可能是1 005 hPa或1 007.5 hPa;再运用“大于大的、小于小的”判读法,可判断Q数值可能是1 002.5 hPa~1 005 hPa或1 007.5 hPa~1 010 hPa;与图中丁处数值可能相等,D正确。
16.B
17.A
16.
一般我们把3~5月视为春季,6~8视为夏季,9~10月视为秋季,12~2月视为冬季。读图可知,秋季中10月和11月的热岛强度较低,而冬季每月的热岛强度都较高,因此一年中,该城市冬季热岛效应强度最强,不是秋季 ,A错误。图中显示,该城市3~5月风速最大,,热岛强度降低,因此春季多大风降低了热岛效应强度,B正确。右图显示,不同季节热岛强度出现最大值的时间不同,但中午前后各季节的热岛强度都较小,不是最大,C错误。从左图可以看出,各月平均热岛强度在一年中最大相差0.4℃左右,从右图可以看出,热岛强度一天之中最小相差(夏季)2℃左右,很明显,日较差大于年较差,D错误。故选B。
17.
由右图可以看出,22时~次日7时,城市热岛强度最大,因此热岛环流最强,A正确。一天之中,气温最高值一般出现在午后,5时~8时,一般位于日出前后,太阳辐射较弱,因此此时市区均温不是最高,B错误。图中显示,秋季和冬季12时之后,城市热岛强度有明显降低的时段,因此不是持续加强,C错误。一般情况下,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两点,即14时,以后气温应呈下降趋势,因此15时~22时,市区不会升温显著,D错误。故选A。
在一年中,夏季的热岛效应强度日变化最小,冬季、秋季和春季0时~7时,热岛强度最大,而夏季这一时段热岛强度明显较低,导致热岛强度日变化较小,这说明夏季郊区夜晚气温不低,导致夏季城市与郊区相差不大,这是因为夏季郊区植被茂盛,调节气温的功能强,夜晚降温慢,导致夏季此时段热岛强度明显低于另外三个季节,从而导致夏季的热岛效应强度日变化最小。
18.D
19.B
18.
在等压线分布图中,等压线分布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但比较时要使比较地点处于同一水平面上,据此判断即可。由“①和②的海拔高度均为6千米”可知,①②处于同一水平面上,在该水平面上,①处附近气压变化较大,表明水平气压梯度力较大,风力较大;②处附近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变化较小,表明水平气压梯度力较小,风力较小,因此①>②。同样的分析可知,③>④。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9.
海拔越高,气压越低,所以图中等压面越靠上,气压值越低,据此可知,①地附近左侧气压高,右侧气压低,水平气压梯度力由左侧指向右侧,即由南指向北;由于该地位于北半球,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右偏;由于①位于高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综合以上分析可知,①处风向为正西风,B正确,ACD错误。故选B。
近地面的风,与等压线成一夹角,而高空的风,与等压线平行。
风是大气的水平运动,其形成的直接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
20.D
21.A
20.
一架飞机从图中a地越过低压槽飞往b地的过程中,气压应选变低后变高,不会气压高低不变,A错误;图中显示,图中a地等压线稀疏,风力小,图中b地等压线密集,风力大,因此从图中a地飞往b地风速由小变大,B错误;天气现象包括气压、风力等要素,前面分析可知,飞行途中天气现象会有明显变化,C错误;材料信息表明,图中等压线表示高空气压形势,风向应与等压线平行,顺着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指向右(北半球),因此在a处附近应为西北风,超过低气压槽转为西南风,D正确。故选D。
21.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高空气压形势与低空大致相反,图中a点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大致由西南指向东北,则低空水气压梯度力由东北指向西南,近地面的风向要考虑摩擦力影响,顺着水平气压梯度力向右偏转一个锐角,大致形成偏东风,A符合题意,B、C、D错误。故选A。
等压线图判读规律:
1、高压中心:等压线闭合,数值中高周低
2、低压中心:等压线闭合,数值中低周高
3、高压脊:高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
4、低压槽:低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
5、等压线密集,该地气压差大,风力大;反之,风力小
22.B
23.D
22.由右图可知通常情况下在4—8米之间随着高度的升高,气温升高,有逆温层存在,高度为8m时大气温度最高,安装在7-8米之间有利于将高处的暖空气往下吹到茶树上,使茶树减轻或免受霜冻影响,故选项B正确。
23.根据图所示,在8米高度附近,气温最高,风扇启动后,可把该处暖空气吹到茶树上,故可以防止茶树冻伤,①正确;风扇本身吹出的热风较少,难以防霜冻,②错;近地面(0~4米)存在空气对流运动,风扇吹下来的暖空气,会削弱近地面的对流运动,③错;防霜冻风扇转动可带动空气流动,提高下层空气温度,④正确。结合选择项可知,D正确。
24.C
25.B
26.D
24.读图可知,图中滑翔伞训练基地的起飞场位于山脊中,①错。三面环山,风向较稳定,②对。起飞场海拔约410米,山麓海拔在0-50米之间,两地落差约370米,③对。而该地位于北纬30°附近,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④错。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25.A、读图可知,在甲地等高线稀疏为平地,A错误。
B、由于白天山脊地区气温较夜晚高,上升气流强烈,B正确。
C、甲地地势平坦,人类活动密集,可能有城市热岛效应,C错误。
D、在乙地(为山脊部位)应借助山脊气流上升而不是借助热气流上升,D错误。
故选B。
26.A、在河流中采砂取石,会产生环境问题,不利于可持续发展,A错误。
B、在河边建设牲畜养殖场会对河流水质产生不利影响,B错误。
C、大力开办冶金厂、电镀厂等会产生严重的环境污染,C错误。
D、可以适度开发漂流及农家乐等项目,既能起到环境保护又能做到可持续发展,D正确。
故选D。
27.A
【详解】
12日为多云转阴,13日为小雨。云层增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增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地温降低,地面辐射减少,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减少,白天气温不高;夜间,大气逆辐射较强,对地面保温作用较强,夜间气温不低,所以昼夜温差小。右图中,①为大气逆辐射,②为大气射向宇宙空间的辐射,③为地面辐射,④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所以①变大、③变小,A正确,BC错;④变小,D错。故选A。
28.D
29.B
28.
材料信息表明,图示区域位于北半球。图中M点风向大致由低气压吹向高气压,与风的原动力相反,因此M点风向错误,排除A;图中N、P两点的风向相对于当地水平气压梯度力向左偏转,不符合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影响特征,排除BC;图中Q点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大致由东指向西,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右偏转,形成东南风,图中箭头表示东南风,因此Q点风向正确,D符合题意。故选D。
29.
图中风力大小主要取决于水平气压梯度力大小,在等压线分布图中,水平气压梯度力大小取决于等压线疏密。读图可知,M、N 、P、Q四点中,N点等压线最为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最大,因此风力最大,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
在不受摩擦力时(如高空大气),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北半球顺着气压梯度力方向指向右,南半球指向左);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共同作用时(如低空大气),风向与等压线斜交(北半球顺着气压梯度力方向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30.C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茶树喜温好湿,耐阴性较强”,浙江盛夏高温少雨时,日照强,不利于茶树生长。黑色的遮阳棚,可以遮挡太阳光,避免阳光直接照射,从而减少茶树水分蒸腾,C正确。不可能根治病虫害,A错误。可以遮光,但不能阻止杂草生长,B错误。黑色的遮阳棚不能减少空气对流,防止热量散失,D错误。故选C。
31.(1)降水稀少,晴天多。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夜晚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弱。沙漠白天升温快,夜晚降温快。
(2)B
(3)
(4)人口分布不均;西北(或西部)稠密,东南(或东部)稀疏;首都附近人口最稠密。
本大题以伊朗为材料,涉及伊朗的气候、古老的“风塔”和人口分布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掌握课本知识的能力和区域认知的素养。
(1)
读气候图可知,亚滋德属于热带沙漠气候,降水稀少,晴天多;白天云层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沙漠白天升温快,气温高;晚上云层薄,吸收地面辐射的热量少,补偿给地面的大气逆辐射弱,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夜晚降温快。导致昼夜温差大。
(2)
由材料可知,伊朗古城的“风塔”位于热带沙漠地区,塔下中央建有一个水池,水的热容量较大,气温较低,空气收缩下沉,高层空气由四周向塔中心流,则“风塔”顶部四面镂空的主要目的是便于室外空气流入,故选:B。
(3)
根据第二小题的分析,塔下中央建有一个水池,水的热容量较大,气温较低,空气收缩下沉,流向大厅的四周,画图如下:
(4)
读图可知,伊朗的人口分布按地理环境来说主要是:人口分布不均;主要分布于西北(或西部)伊朗高原的边缘和河谷、盆地地带,以及沿里海和波斯湾地区,东南(或东部)荒漠地区(如中部和东南部地区)几无固定居民。首都附近人口最稠密。
32.(1)
(2)
(3)夜晚山坡辐射冷却降温快,空气沿山坡冷却下沉;河谷地区暖湿气流,被迫抬升,水汽在垂直方向上遇冷凝结,成云致雨,故多夜雨。
(1)
黄沙与草皮相比,黄沙处的大气温度高,形成低压,因此气流在黄沙处上升,草皮处的大气温度较低,形成高压,气流在草皮处下沉。作图如下:
(2)
根据“高凸低凹”的规律来画,近地面黄沙处气温高,形成低压,因此等压线下凹,草皮处为高压,等压线上凸,高空的气压类型与近地面相反,同样根据“高凸低凹”的规律即可画出等压线。如下图:
(3)
夜间,山坡由于降温速度快,山坡上形成高压,空气沿山坡冷却下沉;而河谷地区降温慢,谷地处气温较高;山风带来较冷的气流下沉到河谷处,会抬升暖湿气流,暖湿气流在被抬升的过程中易遇冷凝结,成云致雨,而多降水。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一种形式。根本原因是地面的冷热不均引起的。
33.(1)晴朗天气。理由:天气晴朗,沙山与湖水温差大,风大;天气晴朗,蒸发旺盛,水汽充足;天气晴朗,沙地升温快,空气对流运动剧烈,易形成云雨雷电现象,进而形成“魔鬼”。
(2)“五龙入湖”,水流杂乱多漩涡;水下暗堆(沙坝)阻挡水流,形成巨大水下漩涡;地处狭窄水域,形成气流、水流双重狭管效应,风大流急浪高;多强对流天气,易形成水龙卷。
本题以鄱阳湖为素材,涉及强对流运动形成的天气状况,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综合思维的核心素养。
【详解】
(1)“魔鬼” 天气出现时伴随着大风大雨,暴风雨的形成需要充足的水汽和强烈的上升运动,因此“魔鬼”天气出现前该地应是晴朗天气,湖面蒸发旺盛,水汽充足;沙地与湖面热力差异显著,易形成大风;晴天沙地受热快,易形成强烈对流天气。
(2)“十船经过九船翻” 主要是因为风浪大,从风力大和浪大的角度分析。该处“五龙入湖”,水流杂乱多漩涡,不平稳。水下暗堆会阻挡水流,掀起浪潮,并形成巨大的水下漩涡。该处地形狭窄,风力大,水域狭窄,水流急促,风浪大。两岸为沙山,温差较大,多强对流天气,易形成水龙卷,所以多大风大浪,“十船经过九船翻”。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