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5.1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4-26 20:10: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5.1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一、单选题
欧洲白鹳为大型、长距离迁徙性鸟类,每年初春,它们从非洲南部迁回欧洲西部,荷兰低湿地是其重要的传统回迁地,欧洲白鹳在迁徙过程中主要通过滑翔飞行以节省体力,但也会通过扇动双翼飞行。下图为欧洲白鹳初春迁徙路线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欧洲白鹳在初春迁回的过程中,由①地飞到②地没有走直线,最可能的原因是( )
A.充分利用海陆风 B.避开天敌
C.低湿地分布较广 D.受人类活动干扰小
2.欧洲白鹳在迁回的过程中,由①地飞到②后,少部分欧洲白鹳会出现经③地再抵达④地的情况,其最可能的原因是( )
A.该线路飞行距离更近 B.受大气环流的影响
C.开辟新的迁徙路线 D.该路线飞行更节省体力
3.欧洲白鹳每天迁徙时段多在10:00-15:00,并常常避开广阔的森林和水域,如果一定要经过时,也要寻找最为狭窄的地方通过是因为( )
A.食物较丰富,觅食较容易 B.风力较大便于飞行
C.天气晴朗飞行视野好 D.上升气流显著
读“某地区各自然地理要素关系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4.下列关于图中序号表示的各自然地理要素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降水多集中在夏季——河流有夏汛 ②植被遭破坏严重——易形成红色荒漠
③高温多雨——土壤有机质分解快,积累少④山区坡陡——河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该图反映了( )
①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差异
②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③红壤的改良是促使该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实现良性发展的关键
④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龙血树是索科特拉岛上的独特植物,其树冠茂密,形似雨伞(如下右图所示),叶片为蜡质。该树种主要分布于亚洲和非洲热带地区海拔较高的石灰岩地带,通常生长在干旱的半沙漠区,生长缓慢,几百年才能长成一棵树。龙血树受到损伤时,会流出红色的树脂,可用于提炼名贵中药——血竭。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6.下列关于龙血树的生长习性或生长状况,描述正确的是( )
A.喜湿耐涝 B.耐寒耐旱
C.自然更新能力差 D.喜肥沃土壤
7.龙血树叶片向上生长的巨伞树冠,其功能主要是( )
A.叶片向上生长,积极获得更多阳光 B.巨伞树冠有利于提高光合作用强度
C.有利收集雨水并减少土壤水分蒸发 D.增加叶面蒸腾散热适应干热环境
骆驼刺,属豆科、落叶草本,高25~40厘米,叶子变成细刺,根系十分发达,一般长达20米,下图为骆驼刺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骆驼刺生长地区的自然环境最突出的特征是 ( )
A.炎热 B.寒冷 C.湿润 D.干旱
9.骆驼刺对环境的适应,这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
A.整体性 B.差异性 C.有限性 D.脆弱性
秦岭冷杉属于常绿乔木,是我国特有的二级保护植物。秦岭冷杉树木高大,枝叶粗壮,郁闭度高;主要分布在我国秦岭南坡的沟谷或阴坡,生长土层较厚,耐寒、耐旱性差。调查发现,秦岭冷杉幼树相对较少,成年植株居多,整个种群呈衰退型。下图为秦岭冷杉幼苗、幼树的大小级结构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影响秦岭冷杉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
A.水分 B.光照 C.土壤 D.热量
11.造成秦岭冷杉幼苗很难向幼树转化的原因可能是( )
A.土壤肥力低 B.林内光照条件差 C.海拔高、气温低 D.人类活动影响大
归一化植被指数是目前最为常用的表征植被状况的指标。它与植被覆盖度、生物量、叶面积指数、土地利用等密切相关。下图是世界某区域2000-2016年归一化植被指数各月多年平均值变化统计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依据图中信息可推断该区域最可能位于( )
A.格陵兰岛北部 B.朝鲜半岛北部
C.新西兰的北岛 D.中南半岛南部
13.影响该区域归一化植被指数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
A.气温 B.降水 C.土壤 D.人类活动
14.研究该区域归一化植被指数的时空变化有助于了解该区域的( )
A.物种丰富程度 B.大气污染程度
C.生态环境演化 D.地形起伏状况
位于印度洋的查戈斯群岛拥有大面积的珊瑚礁,岛上生活着成群的海鸟,海鸟的粪便可以作为天然肥料,对海洋生态系统有极强的促进作用。18世纪和19世纪,入侵的老鼠捕食海鸟,导致部分岛屿海鸟数量锐减,鼠患严重,珊湖礁遭受了巨大的破坏。科研人员发现无鼠岛生态系统的含氮量是鼠患岛的多倍。完成下面小题。
15.鼠患岛的珊瑚礁遭受巨大破坏的主要原因是( )
A.老鼠啃噬珊瑚礁 B.老鼠啃食海草、藻类,危害珊瑚礁
C.老鼠导致鸟类大量减少 D.老鼠的粪便污染珊瑚礁
16.恢复鼠患岛生态系统含氮量的适宜措施是( )
A.植树造林 B.从邻岛引进鸟粪 C.加强对鸟类的监测 D.消灭入侵老鼠
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7.下列有关图示内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示地区多为平原
B.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大
C.城市都分布在石油产地
D.河流众多,水资源充足
18.图中卡维尔盐沼的成因有( )
①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海水倒灌②山脉阻挡海洋水汽深入,气候干旱③地势四周高中间低④多外流河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位于青藏高原的格尔木河发源于昆仑山,注入达布逊盐湖,该湖周围一定范围内没有植被生长。研究发现格尔木河流域近年来降水增加,地下水位上升,各地貌区植被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下图示意格尔木河流域植被分布与地形地貌关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格尔木河流域( )
A.植被属于针叶阔叶混交林 B.植被覆盖率高且分布均匀
C.植被沿河流呈条带状分布 D.湖积平原北部植被较茂密
20.流域内各地貌区植被形态差异较大,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土壤 B.气温 C.大气降水 D.地下水
某干旱地区通过引水灌溉扩大耕地面积。下图示意农田灌溉初期该地区环境要素的关联。完成下面小题。
21.图中甲乙丙丁,表示蒸发增大和云量增多的依次为( )
A.甲丙 B.甲丁 C.乙丙 D.乙丁
22.长期来看,图示地区空气湿度变化表现为( )
A.一直减小 B.一直增大 C.先减小后增大 D.先增大后减小
23.下列举措,有利于促进退耕还草的是( )
A.实现河流梯级开发 B.实现土地生态环境恢复
C.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D.提高耕地资源利用效率
森林巨大的水文生态作用,早已为国外的大量观测与研究所证实。森林郁闭度是指林地内树冠的垂直投影面积与林地面积之比。森林对降雪的截留作用主要受郁闭度和林分因子(树高、胸径、林龄、密度等)的影响,积雪融化速度主要与气温、降水和风速有关,不同林型内有较大差异。下图示意小兴安岭林区条件相近的某区域不同森林类型积雪—融雪过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4.与林内空地相比较,3月15日前林外积雪厚的原因最可能是( )
A.林外风速较小 B.林外降雪较多 C.林内气温较高 D.林外郁闭度小
25.与云冷杉常绿原始林相比,落叶松人工林内的融雪速度及原因是( )
A.快,风速较大 B.先快后慢,气温先高后低
C.慢,太阳辐射较弱 D.先慢后快,降水量增多
26.云冷杉常绿原始林的水文生态效益更高,主要是由于( )
①春季融雪量增加 ②融雪速度降低 ③融雪时长缩短 ④河流汛期滞后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地球系统中的大气、海洋、岩石、生物等不同圈层之间都存在复杂的碳循环过程。不同圈层之间的碳交换和循环速度差异较大。其中,岩石圈所储存的碳元素的量约占地球上碳元素总量的99.9%,碳元素迁移、转化活动缓慢,起着贮存库”的作用。大气、海洋和生物圈层之间的碳交换和循环速度则快得多,起着“交换库”的作用。下图示意碳循环过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7.人类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部分通过碳循环过程被陆地和海洋吸收,其余部分会在大气中长期停留,原因是( )
A.岩石圈“储存库”的碳储存能力有限 B.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在四大圈层中最多
C.陆生动植物的数量与种类减少速度快 D.“交换库”碳循环容量与速率的限制
28.下列措施能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是( )
A.海洋生物固碳 B.使用清洁能源 C.改善产业结构 D.降低工业能耗
索科特拉岛在过去的600或700万年间,一直被非洲大陆孤立在外。岛上生活着700多种极其罕见的动植物,其中右图植物嵌进石头里,完全不需要土壤,株高2米,茎直立,肉质,较粗,表皮光滑褐绿色,茎基部膨大呈近球形,表皮灰色。叶互生,着生于分枝顶端,叶柄短,革质。下左图为索科特拉岛位置示意图,下右图为植物景观图。
据此完成下面各题。
29.据右图推断,该岛的气候特征是(  )
A.温暖湿润 B.旱雨季分明
C.高温多雨 D.高温干燥
30.该岛稀有生物品种多的地理条件是(  )
A.纬度低地形复杂 B.构造运动强烈
C.与大陆隔绝时间长 D.气候复杂多样
在高山雪线之下的山坡上,有一个特殊的地带——高山流石滩。它是由大大小小的石块构成的,放眼望去,好像一派无生命迹象的荒凉“石海”,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有各种美丽而独特的高山花卉在石缝间悄悄绽放,这些星星点点的花卉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景观带(见图)。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31.与滇西北的高山相比,新疆天山北坡的高山流石滩分布高度较低,主要是因为天山北坡(  )
A.降水较多 B.气温较低 C.坡度较缓 D.光照较强
32.流石滩上植被稀疏、植株矮小的原因有(  )
①海拔高,气温低 ②多大风 ③食草动物多 ④太阳辐射强烈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伊塞克湖是中亚天山上的高山湖泊,时常发生地震。湖泊面积6200多平方千米,平均水深270多米,水量大。因湖水常年不结冰而有“热湖”之称,湖泊东西两侧多大风。下图示意伊塞克湖位置及周边地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3.下列关于伊塞克湖的成因,说法正确的是( )
A.冰川向下运动,侵蚀形成洼地,积水而成 B.风力强大,吹蚀形成洼地,积水而成
C.火山口被堵塞,降温收缩下凹,积水而成 D.板块挤压,地壳断裂下陷,积水而成
34.下列关于伊塞克湖成为“热湖”的影响因素中,不正确的是( )
A.湖区常吹大风,湖水运动强 B.湖泊水位深,水量大
C.湖泊南部山脉阻挡了冷空气的侵入 D.湖水盐度较高,不易结冰
二、综合题
3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贵州省西部的草海(下图所示)属封闭型的岩溶湖泊,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内仅有几条季节性溪流发育。70万年来,在青藏高原整体抬升的背景下,草海湿地西部地形抬升,湖泊面积及中心位置不断变化。近5000年,草海流域气候经历温湿期和干凉期的交替变化,现在正处于干凉气候末期。
(1)描述草海湿地的地势特征,并说出判断依据。
(2)指出70万年来西部地形抬升对草海湖泊面积及中心位置的影响。
(3)研究显示,与温湿期相比现代草海湖中动物数量及种类较少,请分析原因。
(4)请在以下两观点中选择一个,并解释该观点的理由。
观点①:草海湖泊未来终将消失。
观点②:草海湖泊仍将长期存在,并有扩大的可能。
3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鄱阳湖是长江中下游最重要的洪水调蓄湖泊之一,也是悬移质泥沙的的集散地。2003年三峡水库蓄水运行,影响鄱阳湖泥沙和水量的吞吐平衡。图左为鄱阳湖及周边区域简图,图右为1955年以来鄱阳湖出湖泥沙的时间变化特征。
(1)说出鄱阳湖泥沙的主要来源。
(2)三峡水库修建后,7-9月鄱阳湖出湖泥沙量发生明显变化,请分析原因。
(3)从地理环境整体性角度分析泥沙淤积对鄱阳湖自然环境的影响。
3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青海湖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湖。研究表明,古青海湖通过东南部古倒淌河与黄河相通。下图为青海湖地理概况及观测点位置图,图中观测点(D1,D2和D3)地层剖面从上往下部依次有风成黄土、风成沙土、河相砾石,底部的河相砾石主要成分为花岗岩,与野牛山和青海南山南段的三叠纪碎屑岩岩性不吻合,花岗岩多出露在青海南山的中段(二郎剑—江西沟)和北段(布哈河河谷)以及日月山。在观测点D5处发现早全新世时期湖水冲洗交错层理。
材料二 耳海是青海湖东缘的一个子湖,其东侧有两道湖堤阻隔倒淌河直接入湖,西侧第III道湖堤原先由两部分构成:1号坝体规模大,2号坝体规模小。全新世纪末期2个坝体完全闭合形成第III道湖堤。图左为倒淌河入湖示意图,图右为第III道湖堤形成示意图。
材料三 下图为东南湖湾和耳海沉积相剖面图。
(1)根据材料,指出自古青海湖转化为闭塞湖以来青海湖区自然地理环境发生的变化。
(2)结合材料二,描述第III道湖堤的特点并说明其形成原因。
(3)结合材料三,比较耳海与青海湖东南湾两湖区的盐度高低,并说明理由。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2.B
3.D
本题主要考查自然地理环境对生物活动的影响。
1.C项,材料中明确告诉我们“荷兰低湿地是其重要的传统回迁地”,同时读图可知其路线所在地多沿海低湿地,故C项可选;
A项,海陆风,白天吹海风、夜间吹陆风,风向多变,不利于鸟类的迁徙飞行;不是鸟类选择路线的主要原因,故A项不可选;
B项,图中路线多沿着海岸线飞行,此种线路并不能避开天敌,故B项不可选;
D项,图中路线多沿着海岸线飞行,而沿海地区本身就是人类活动比较密集的区域,因此受人类活动干扰较大;故D项不可选;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2.B项,由于受西风的影响,部分欧洲白鹳会被吹离路线,所以少部分欧洲白鹳会出现经③地再抵达④地的情况,故B项可选;
A项,经③地再抵达④地等于兜了一个大圈子到达目的地,这个路线并不能缩小距离;故A项不可选;
C项,鸟类的迁徙路线经③地再抵达④地增大了迁徙距离,鸟类不会专门去开辟一条路途更远的迁徙路线,故C项不可选;
D项,鸟类的迁徙路线经③地再抵达④地增大了迁徙距离,这段路线会消耗更多的体力,故D项不可选;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3.D项,由于每天迁徙时段多在10:00-15:00,此时是白天升温的时段,所以森林和水域升温慢,近地面气温低,表现为下沉气流,不利于飞行,所以选择避开广阔的森林和水域,或是寻找最为狭窄的地方通过,就是为了避开下沉气流对飞行的干扰,同时去寻找上升气流旺盛的非森林区和非水域区,有利于飞行;
A项,森林和水域恰恰是食物丰富的地区,避开这些区域觅食反而更难,故A项错误;
B项,风是空气的水平运动,由D项的解析可知,鸟类是为了去利用气流的垂直上升运动,而不是为了利用水平运动;故B项不可选;
C项,鸟类是为了去利用气流的垂直上升运动而选择避开广阔森林和水域,视野并不是主要的目的,故C项不可选;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
4.C
5.D
4.
①表示的是河流对气候的影响,而题目中表述的是气候对河流的影响,①错误;②表示的是土壤对植被的影响,而题目中表述的是植被对土壤的影响,②错误;③④正确。故选C。
5.
该图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红壤的改良是促使该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向良性发展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关键因素,故①③错误,②④正确,所以该题选D。
组成陆地环境各要素(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土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6.C
7.C
6.
读图龙血树所处纬度较低,常年气温高,受索马里寒流影响,气候干燥,所以其生长习性为耐热和耐寒,故ABD错误;根据材料“通常生长在干旱的半沙漠区,生长缓慢,几百年才能长成一棵树”其生长周期很长,所以自然更新能力差,故该题选C。
7.
龙血树向上生长的枝叶利于收集水分并将其导流至根系,故A错误;巨伞树冠利于收集雨水,同时使地面阴凉,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故B错误,C正确;蜡质叶片有利于反射太阳光、减小蒸腾,保存水分,故D错误,所以该题选C。
为适应当地干热的气候特点,植物的形态应有利于其吸收水分和减少水分的散失。结合图示和材料可看出龙血树树干和树枝厚实而粗壮,龙血树枝叶上翘,树冠茂密,能遮挡阳光减少蒸发,适应当地阳光强烈、气候干旱的自然环境,这种巨伞一样的树阴,还能起到“漏斗”的作用,在天空偶然出现一点降雨时,将宝贵的雨水充分收集起来,并通过直溜溜的树干导入每棵树的根系附近,从而增加对降水的利用效率。龙血树叶片较厚,表面有蜡质,以减少水分蒸腾;根系发达,以吸收较深层的地下水,树冠较大,海拔较高的地区气温日较差大,晨雾较多,为龙血树的生长提供了水分。
8.D
9.A
8.考查骆驼刺的生长环境特点。从图和材料中知,骆驼刺的地下根系很发达,而地面部分叶子变细刺,这样有利于从地下吸收水分,和减少叶面的蒸腾作用,以适应其生长环境干旱的特征。选项D正确,选项ABC错误。故选D。
9.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骆驼刺对环境的适应,这反映的是自然环境中生物对气候的适应,反映组成地理环境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一个整体。体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选项A正确,选项BCD错误。故选A。
10.D
11.B
10.
秦岭冷杉属“常绿乔木”,表明冷杉对热量要求较高,主要分布在秦岭“南坡”,南坡比北坡热量条件好,说明热量是影响秦岭冷杉分布的主导因素,D正确。水分、光照、土壤不是影响秦岭冷杉分布的主导因素,ABC错误,故选D。
11.
秦岭冷杉植被茂密,郁闭度高,林下光照弱,抑制幼苗向幼树转化,B正确。土壤肥力对幼苗向幼树转化的影响较小,A错误。“主要分布在我国秦岭南坡的沟谷或阴坡”,“耐寒、耐旱性差”,表明幼苗生长的地方海拔不高,气温不低,C错误。材料中并未显示人类活动对幼苗有较大影响,D错误。故选B。
气候对生物的生长影响较大,气候因素一般包括光照、热量、水分、温差、风等;除了气候之外,自然因素的地形、土壤、水源对生物也有较大影响。
12.B
13.A
14.C
12.
由图可知,该区域归一化植被指数季节变化大,12月一次年3月较低,说明植被覆盖度小、生物量小,最可能为该区域的冬季;6-8月较高,说明植被覆盖度大、生物量大,最可能为该区域的夏季。格陵兰岛终年气候严寒,归一化植被指数全年都很低,且季节变化比较小,故A项错误。朝鲜半岛北部为温带季风气候,植被类型为温带落叶阔叶林,植被覆盖度和生物量变化符合图示特征,故B选项正确。新西兰北岛为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和多雨,植被覆盖度和生物量终年都较大,故C项错误。中南半岛南部为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植被覆盖度和生物量终年都大,故D选项错误。
13.
结合上题分析,该区域位于朝鲜半岛北部,为温带季风气候,植被类型为温带落叶阔叶林,植被覆盖度和生物量的季节变化受气温季节变化的影响十分明显,因此影响该区域归一化植被指数的最主要因素是气温,故A项正确。B.该区域位于沿海地区,气候湿润,降水对归一化植被指数变化的影响不明显,故B项错。归一化植被指数低、与土壤关系不大,故C选项错误。当地冬季树木落叶,归一化植被指数偏低,与人类活动关系不大,故D选项错。
14.
由材料可知,归一化植被指数可反映植被状况,与植被覆盖度、生物量等密切相关,因而其时空变化有助于了解生态环境演化状况,但不能体现物种丰富程度、大气污染状况和地形起伏状况,故C项正确,ABD选项错误。
本题主要考查世界气候分布及其对植被分布的影响,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植被变化对环境变化的指示作用。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15.C
16.D
15.
根据材料可知,鼠患岛因老鼠入侵,海鸟大量减少,海鸟粪便相应减少,没有了天然肥料的滋养,海洋生态系统自然就会遭受不良影响,最终导致鼠患岛珊瑚礁遭受巨大破坏,C项正确。老鼠以生活在岛上的海鸟为主食,不吃珊瑚礁,A项错误。老鼠啃食海草、藻类,对珊瑚礁危害不是很大,B项错误。老鼠粪便会污染珊瑚礁,但不会使珊瑚礁遭受巨大破坏,D项错误。故选C。
16.
结合材料分析可知,海鸟数量锐减是导致鼠患岛含氮量减少的根本原因。因此,消灭入侵老鼠才能增加海鸟数量,从而恢复鼠患岛上的含氮量。植树造林、加强对鸟类的监测,并不能有效恢复鼠患岛生态系统含氮量。从邻岛引进鸟粪可能会影响邻岛的生态系统。综上,ABC错误,D正确。故选D。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交换。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三、自然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四、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17.B
18.C
17.
根据图中海拔高度来看,伊朗主要为高原地形类,A错误。该地热带的草原气候为主,降水明显季节变化,所以河流的径流量季节变化大,B正确。石油产业城市主要分布在石油产地,其他城市不一定在石油产地,C错误。因地形地势原因,河川径流入海过快,高原上有盐沼存在,可见水资源不足,D错误。故选B。
18.
由图示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卡维尔盐沼在大陆内部,地势四周高中间低,山脉阻挡海洋水汽深入,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量大,形成盐沼,②③正确,C正确。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海水倒灌主要发生在沿海地区,①错误,A、B错误。河流大多注入卡维尔盐沼,属于内流河,④错误,D错误。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及盐沼的成因。
19.C
20.D
19.
格尔木河流域具有西北内陆盆地的一般特点,因此植被为荒漠,A错误;据图可知,从河流出山,经过戈壁砾石带,穿越细土平原区,同时地下水以泉的形式溢出,最终汇入终端湖泊。流域内水资源在时空上分布很不均匀,因此流域植被覆盖率低且分布不均匀,且植被沿河流呈条带状分布,B错误,C正确;据图可知,湖积平原北部靠近盐湖,植被较稀疏,D错误。故选C。
20.
据材料可知,格尔木河流域近年来降水增加,地下水位上升,各地貌区植被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据图可知,图中信息有地下水水位的差异,因此可推断流域内各地貌区植被形态差异较大,主要影响因素是地下水。土壤、气温、大气降水差异不大,故选D。
影响植被分布和类型的因素主要是气候与地形,本题解题的关键要根据材料的信息,地下水位的变化是影响植被分布的主要原因,不同地貌形态,地下水位高低不同,影响植被的生长状况。淤积平原地势平,地下水位高,植被生长好。
21.A
22.D
23.D
21.
由日照强度减弱可知其与云量增多有关,由此可推断空气中水汽增多,是由于蒸发增大,因此表中表示蒸发的是甲,云量增多的是丙。故选A。
22.
干旱地区通过引水灌溉扩大耕地面积种植作物,在早期能一定程度增加植物蒸腾和地面蒸发,能增加空气湿度,但后期会因引水造成地表水减少,因土地盐碱化和沙漠化,植被减少,下垫面趋于干燥,空气的湿度下降。据此分析,D正确,故选D。
23.
通过提高耕地资源利用效率,可提高粮食单产,进而可减少对耕地面积的依赖,有利于促进退耕还草,D正确,河流梯级开发、土地生态环境恢复以及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都不能促进退耕还草,ABC错误,故选D。
地理环境整体性:组成陆地环境各要素(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土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当某一个要素发生变化后,其他要素随之发生变化。
24.D
25.A
26.D
24.
据材料信息“小兴安岭林区条件相近的某区域不同森林类型积雪—融雪过程”可知,林内与林外空地气温、降雪和风速相差不大,排除ABC三项。与林外空地相比,林区森林郁闭度大,对降雪的截留作用明显,因此积雪薄,D正确。故选D。
25.
读图分析可知,落叶松人工林内的融雪速度比云冷杉常绿原始林快。据材料可知,“积雪融化速度主要与气温、降水和风速有关”,太阳辐射较强,气温较高,融雪速度快;风速大,融雪速度快,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6.
云冷杉常绿原始林郁闭度高,对降雪的截留作用明显,因此积雪薄,春季融雪量减少,①错误;据图中显示,春季融雪云冷杉比落叶松人工林融雪速度降低,因此融雪时间长,②正确,③错误;融雪速度降低,汇水速度慢,所以河流汛期滞后,④正确,这样利于水的下渗,所以生态效益高,②④正确,故选D。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森林郁闭度”的含义,并读懂图中曲线所示含义,积雪与森林郁闭度的关系。
27.D
28.A
本题考查图文信息的获取和分析调用知识的能力。
27.
结合材料“岩石圈所储存的碳元素的量约占地球上碳元素总量的99.9%,”可知AB错;不是由于陆生动植物的数量与种类减少速度快,C错;计划材料岩石圈“碳元素迁移、转化活动缓慢,起着贮存库”的作用。大气、海洋和生物圈层之间的碳交换和循环速度则快得多,起着“交换库”的作用。”因此与“交换库”碳循环容量与速率的限制有关,D对。
28.
结合图示可看出水生生物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固定下来,因此有利于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A对;使用清洁能源、改善产业结构、降低工业能耗使得释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减少,但不能减少现有的碳含量,故不能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可排除B、C、D。
海洋才是地球上最大的“碳汇”,也是地球大气循环的核心环节。海洋动物可以通过一系列的自然过程来吸收碳,这些自然过程包括在它们的身体中储存的碳。小题2易错选,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要降低,水圈和生物圈吸收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其他几个选项,不能降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需要看图来理解。
29.D
30.C
29.读图文材料可知,该岛上植物有瓶状茎、叶柄短、革质等特点,这些特征是植物为了减少水分蒸发,适应干旱气候进化的结果,反映了该岛气候干旱,高温干燥。所以选D。
30.读材料可知:“索科特拉岛在过去的600或700万年间,一直被非洲大陆孤立在外。” 长期的地理隔离使其拥有很多特有动植物,其余选项不是物种独特的原因。所以选C。
31.B
32.A
31.由上题分析可知,流石滩的形成主要为风化作用。与滇西北的高山相比,新疆天山北坡的高山流石滩分布高度较低,天山北坡的降水比滇西北少,故A项错误;天山纬度高,气温低,冻融幅度小,故B项正确;坡度越陡分布海拔越低,故C项错误;天山北坡属于阴坡,光照弱,故D项错误。
32.植被分布与气温、土壤有关。流石滩的形成主要与风化作用有关,多在高山林线与雪线之间,海拔高,气温低,所以植被稀疏,多大风,不利于植株生长,故①②正确;太阳辐射强烈不是影响植株疏密的原因,植被植株矮小与动物分布关系不大,故A项正确。
33.D
34.C
33.
据材料可知,伊塞克湖是中亚天山上的高山湖泊,时常发生地震,说明地壳活跃,受板块挤压,地壳断裂下陷,形成封闭的断陷盆地,积水成湖,故D正确,和冰蚀、风蚀等外力作用关系不大,主要是内力作用的结果,故ABC错。故选D。
34.
据材料可知,湖泊面积6200多平方千米,平均水深270多米,水量大。因湖水常年不结冰而有“热湖”之称,湖泊东西两侧多大风,导致湖水运动强,湖泊水位深,水量大,地形封闭,形成内流湖,湖水盐度较高,不易结冰,故ABD不符合题意,地形封闭、群山环绕,湖泊受冷空气影响小,而不是南部山脉阻挡了冷空气的侵入,故C符合题意,本题选C。
伊塞克湖州位于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东部,东北和东部与哈萨克斯坦交界,东南与中国接壤。湖水终年不结冰,对气候起着调节作用。盆地为高山环抱,冷空气入侵受阻。滨湖地区夏季不热,7月平均气温在18℃上下;冬季不太冷,南、北两岸1月平均气温-2℃,西部-4℃,东部-10℃。盆地东西部降水量相差悬殊,西部的巴雷克奇年降水量115毫米,东部的季提尤普年降水量达569毫米。高原地区完全是大陆性气候,冬季漫长,夏季短暂凉爽。高原年降水量200---300毫米,主要是降雪,甚至夏季也飘雪花,几乎没有无霜冻的日子。
35.(1)特征:由东南、西南向西北倾斜(东部、南部、西部地势较高,西北较低) ;依据:湖泊地处湿地西北,溪流从东南、西南方向汇入湖泊。
(2)西部地形抬升,导致草海面积萎缩;湖泊中心位置向东南(东)方向移动。
(3)现代草海处气候干凉期,湖泊面积较小;水温低,动物生长较慢,适宜生存的动物种类较少;藻类、微生物和植物等生长缓慢,动物食物较少。
(4)观点①理由:(在青藏高原整体抬升的背景下) 草海湿地西部不断抬升,湖体向东萎缩,由于东南(东)面地势高,湖体向东南(东)方向迁移受到限制,(按草海湿地演化趋势)其在未来将持续萎缩,直至消失。
观点②理由:草海湿地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为取水及污染减少,对其生态保护增加;草海(目前处于干凉气候末期)未来将从干凉期转变为温湿期,降水补给增加,湖水面积扩大。
地势特征可以根据河流的流向进行判读。地形抬升,是对湖盆造成影响,应从这个角度进行分析。湖泊面积缩小对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也会造成影响。认为草海湖未来将消失,应该从青藏高原继续隆起,草海西部不断抬升,湖泊向东南(东)萎缩,东南(东)方向地势高,湖泊向东南方向迁移受限,最终将消失。草海湖泊仍将长期存在,并有扩大的可能则从人为的影响、气候变化的角度分析。
【详解】
(1)河流总是由地势高的地方流向地势低的地方,因此河流的流向对地势具有指示作用。由图可知,图中溪流从东南、西南方向汇入草海湖泊,说明草海湿地区域的地势特点是:由东南、西南向西北倾斜(东部、 南部、西部地势较高,西北较低)。
(2)湖泊是地形低洼的地方积水形成的,西部地势的抬升,会导致湖泊面积减小,并且引起湖泊中心位置向东南方向移动。
(3)根据材料中“近5000年,草海流域气候经历温湿期和干凉期的交替变化,现在正处于干凉气候末期”可知,现在草海流域正处于干凉期,气温较低,气候较干旱,湖泊面积较小。藻类、微生物和植物等生长缓慢,动物食物较少;气温低,造成动物生长繁殖较慢,并且适宜低温环境的动物种类较少。故与温湿期相比现代草海湖中动物数量及种类较少。
(4)本题为探究性题目,可以选择观点①,也可以选择观点②,只要说明观点的合理性就可以。
若选择观点①,具体理由应该是随着板块运动的继续进行,青藏高原持续抬升,使得草海湿地西部不断抬升,湖泊面积萎缩,并向东侧移动,但是由于东侧地势较高,向东移动过程收到抑制,湖泊不能向东流动,使得湖盆面积减小,并逐步消失。
若选择观点②,理由:草海湿地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区域内人类活动较少,人为取水及污染减少,对其生态保护增加,有利于草海流域湿地面积的扩大;草海目前处于干凉气候末期,不久的将来,将会转变为温湿期,流域内降水增多,补给草海的水量增加,湖水面积扩大。
36.(1)入湖河流携带泥沙、长江倒灌挟带泥沙、湖岸侵蚀崩塌。
(2)三峡水库运行后,由于泥沙在库区淤积,导致下游河道含沙量减小,每年7—9月由于三峡水库蓄水,导致长江中下游水位下降;长江对鄱阳湖的顶托倒灌消弱,长江进入鄱阳湖水量减少,入湖泥沙量减少,出湖泥沙增多。
(3)鄱阳湖泥沙淤积降低湖区调蓄能力,汛期抬高洪水水位,洪水威胁增大;枯水期形成湖滨沙丘,出现风沙危害,影响局地小气候;湖区水生生物的生长和繁育受影响,生物多样性下降;湖床淤积抬高,湖泊水域面积减小,环境调节能力下降;增加湖区周边土地面积。
本大题以鄱阳湖为背景材料,涉及鄱阳湖泥沙的主要来源、三峡水库修建后7-9月鄱阳湖出湖泥沙量发生明显变化的原因、从地理环境整体性角度分析泥沙淤积对鄱阳湖自然环境的影响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及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
(1)
读图可知,众多河流注入鄱阳湖,河流携带泥沙入湖;长江处于丰水期时,长江水位高于鄱阳湖,长江水携带泥沙倒灌入湖;受流水的侵蚀作用,湖岸崩塌,泥沙入湖。
(2)
读图可知,2001—2010年鄱阳湖出湖泥沙量总体小于1955—1970年,出湖泥沙量年内变化减少。由材料可知,2003年三峡水库蓄水,三峡水库的运行,截留住部分长江水量和泥沙,泥沙在库区淤积,导致下游输沙量减少,河流含沙量减小,每年7—9月由于上游三峡水库蓄水,导致长江中下游水量减少,水位下降;长江与鄱阳湖之间的水位高差减小,长江对鄱阳湖的顶托倒灌作用消弱,长江进入鄱阳湖水量减少,入湖泥沙量减少,出湖泥沙增多。
(3)
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指地理环境的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联系。鄱阳湖泥沙淤积,会增加湖区周边土地面积;鄱阳湖泥沙淤积,湖床抬高,湖泊水域面积减小,对环境的调节能力下降;泥沙淤积会使湖区调蓄能力降低,汛期时洪水水位会被抬高,洪水威胁增大;由于泥沙淤积,枯水期湖水水位降低,形成湖滨沙丘,出现风沙危害,影响局地小气候;气候的变化会影响湖区水生生物的生长和繁育,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37.(1)①地壳运动剧烈:东部抬升形成山地,西部断裂下陷形成湖盆;②东部倒淌河河流流向改变,自西(西北)向东(东南)改变为自东向西;③气候变为干旱,河流水量减小;④风成地貌增强,古倒淌河河谷由流水沉积地貌向风力沉积地貌演化。
(2)特点:湖堤高出青海湖的湖面,西侧平直,东侧曲折;由两个坝体闭合组成,南北方向延伸;湖堤北宽南窄。
形成原因:西侧湖盆不断沉降,湖平面下降,湖泊萎缩,有利于湖堤的形成;地处青海湖盛行风(西北风和北风)的迎风侧(青海湖的东南缘),长期受到强烈的风生浪和沿岸流以及向南、向东湖湾环流作用,搬运大量砂砾堆积形成南北两个坝体,完全闭合形成湖堤;盛行西北风产生的风浪、沿岸流和来自沙岛方向的环流作用下的泥沙沉积量大于南部的来自二郎剑方向东南湖湾环流作用下的泥沙沉积量,使得河堤北宽南窄。
(3)耳海的盐度较东南湾低。理由:由于耳海湖床高,有倒淌河流河水注入,西侧与东南湾相隔的湖堤由砂岩和砾岩等组成,透水性较强,耳海湖水形成地下水补给东南湾,带走盐分;青海湖闭塞,无出口,盐分积累,盐度高。
本题以青海湖的演变过程为背景,考查了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旨在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综合思维能力及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
(1)
由图示信息及材料信息“研究表明,古青海湖通过东南部古倒淌河与黄河相通”可知,由于地壳运动剧烈,东部地壳抬升形成山地,西部地地壳断裂下陷形成湖盆;使得东部倒淌河的河流流向发生改变,自西向东流改变为自东向西流动注入青海湖;通过材料中“图中观测点(D1,D2和D3)地层剖面从上往下部依次有风成黄土、风成沙土、河相砾石”可知,由于气候逐渐变得干旱,河流水量减小,蒸发旺盛,地表物质变得松散;风成地貌发育并不断增强,古倒淌河河谷地带不断地由原来流水沉积地貌向风力沉积地貌演化。
(2)
读材料和图可知,由于西侧湖盆不断沉降,导致湖平面下降,湖泊面积减小,利于湖堤的形成;青海湖的东南缘地处青海湖盛行西北风的迎风侧,长期受到强烈的风吹动形成的波浪和沿岸流以及向南、向东湖湾环流作用,搬运大量砂砾物质堆积形成南北两个坝体,后两个坝体完全闭合形成第III道湖堤;由于盛行西北风产生的风浪和沿岸流以及来自沙岛方向的环流作用下,携带的泥沙大于南部的来自二郎剑方向东南湖湾环流作用下的泥沙量量,使得河堤南侧沉积沙量与北侧沉积沙量不同,使得湖堤北部宽南部窄;所以总结其特点为:湖堤比青海湖的湖面高,西侧湖岸线平直,东侧湖岸线曲折;第III道湖堤由两个坝体闭合后组成,延伸方向为南北走向;湖堤北宽南窄。
(3)
由材料三图可知,耳海湖床3200米以上,比较高,有倒淌河流河水注入,对湖水起到了稀释作用;由图例可知,耳海西侧与东南湾相隔的湖堤由砂岩和砾岩等组成,此类岩石透水性较强,有利于耳海湖水形成地下水补给东南湾,将盐分带走;由于青海湖较为闭塞,无湖水流出口,导致盐分不断积累,盐度升高,所以耳海的盐度较东南湾低。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