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3-03-12 14:01: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8张PPT。久旱逢甘霖,
他乡遇故知,
洞房花烛夜,
金榜题名时。第2课 科举制的创立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先在各郡设置中正,其职权是评议人物,其标准有三:家世、道德、才能。中正根据家世、才德的评论,对人物作出高下的品定,称为“品”。品共分为九等,但因中正者一般都是上品,二品又有干预中正推举之权,而获得二品者几乎全部是门阀世族,故门阀世族完全把持了选官之权。于是在中正品第过程中,才的标准逐渐被忽视,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的标准,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这种选官制度的依据是什么?如何评价? 依据:官员只能从高门权贵中选拔,许多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能为朝廷和国家效力。 评价:选拔官员的权利集中在地方权贵手中,不利于中央集权。1、创立:一、科举制的诞生 (1)、隋文帝:分科考试(2)、隋炀帝: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创立2、意义:(1)、出身不高但有真才实学的人能够做官(2)、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二、科举制的完善 1、唐太宗扩大国学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太宗皇帝真长策,
赚得英雄尽白头。想一想:
唐太宗为什么要扩充国学规模?二、科举制的完善 1、唐太宗扩大国学(1)、原因:笼络人才慈恩塔下题名处,
十七人中最少年
——白居易二、科举制的完善 1、唐太宗扩大国学(1)、原因:笼络人才(2)、作用:为读书人提供了成功为官的途径,更为统治者选拔了重视维护统治的人才。一个读书人的一生二、科举制的完善 2、武则天创殿试、武举二、科举制的完善 2、武则天创殿试、武举(1)、殿试:公平、公正、透明二、科举制的完善 2、武则天创殿试、武举(1)、殿试:公平、公正、透明(2)、武举:增强军事实力李白 杜甫 白居易二、科举制的完善 3、唐玄宗以诗赋为科考主要内容三、科举制的影响 陈子昂王昌龄 岑参 韩 愈 王维欧阳修苏轼苏辙柳公权三、科举制的影响 1、改善了用人制度贞观年间,参加进士科考试的每年达千人以上,录取极严,录取率只有百分之一二。
继唐太宗后,武则天也大力提倡科举,武则天时,科举应试者多至万人。
唐玄宗开元年间,科举出身的宰相,占到三分之二。
材料一:三、科举制的影响 1、改善了用人制度2、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唐诗内容丰富,风格多样,才华横溢的诗人层出不穷,今天我们依然能读到唐朝两千多位诗人的近五万首诗歌,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诗人,有李白、杜甫、白居易。材料二: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
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三、科举制的影响 1、改善了用人制度2、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3、促进了文学艺术,特别是诗赋的发展 “我们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英国大百科全书》
“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 ——孙中山三、科举制的影响 1、改善了用人制度2、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3、促进了文学艺术,特别是诗赋的发展4、科举制对世界其他各国的考试选官制度产生影响1905年9月2日,袁世凯、张之洞奏请立停科举 。延续1300多年的科举制废除了。袁世凯张之洞三、科举制的影响 1、改善了用人制度2、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3、促进了文学艺术,特别是诗赋的发展4、科举制对世界其他各国的考试选官制度产生影响5、科举制有进步作用但也隐含弊端,清朝末年被废除,在我国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
如何评价科举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