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三黑和土地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1三黑和土地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26 20:58: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1*三黑和土地
一、选择题
1.下列句子没有使用比喻修辞的是( )
A.地翻好,又耙了几遍,/耙得又平又顺溜,/看起来好像妇女们刚梳的头。
B.这么松散的地,/简直是一张软床,/叫人想在上面打滚,/想在上面躺一躺。
C.恨不得自己变成一粒种子,/躺在土里试一试,/看温暖不温暖,/合适不合适。
2.下面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咸味(xián)    耙地(pá)
B.荞麦(jiāo) 蝈蝈(ɡuō)
C.蹚坏(tānɡ) 闺女(ɡuī)
D.雨露(lù) 松散(sǎn)
3.下面关于路名、地名和人名的拼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欧阳诗雨Ou yanɡ Shi yu B.张泽Zhɑnɡ ze
C.长沙 CHANGSHA D.红旗路 HONGQILU
4.“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这句话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
A.表示解释说明 B.表示语意的递进
C.表示语意的转折 D.表示话题的突然转换
5.第二三小节连用了两个“恨不得”,正确的理解是( )
A.写出了“三黑”特别想吃地里的土,变成种子在地里睡觉。
B.写出了“三黑”对自己土地的热爱,想尝一尝土地的味道,想感受土地的温暖舒适。
C.写出了“三黑”觉得有了自己的土地还得干活,心里很气愤。
D.写出了“三黑”等不及土地上长出庄稼,想直接品尝泥土,在地里睡觉。
二、填空题
6.按《三黑和土地》填空。
《三黑和土地》是一首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 诗歌中的主人公是三黑, “ ____________”是三黑赖以生存的支柱。诗歌通过写三黑对待土地的方式及看法,再现了以三黑为代表的农民们重获土地后的_________的心情,表达了农民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
7.形近字组词。
粑____ 桥___ 需____
耙____ 荞____ 霎____
三、语言表达
8.按要求写句子。
1.农民把整个生命都投入了土地。(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么好的床,麦籽儿躺下去挺舒服。(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按要求写句子。
1.农民把整个生命都投入了土地。(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么好的床,麦籽儿躺下去挺舒服。(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么松散的土地,简直就是一张软床。(仿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
课外阅读
小站
这是一个在北方山区常见的小站。月台正面有一张红榜,上面用大字标明了二百四十一天安全无事故的记录,贴着竞赛优胜者的照片。红榜旁边是一块小黑板,上面用白粉笔写着今早广播的新闻和首都报纸摘要。出站口的旁边贴着一张讲卫生的宣传画。月台上,有两三个挑着箩筐的农民,正准备上车进城。几步之外,站上的两位工作人员正在商量着什么。
月台中间有一个小小的喷水池,显然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喷水池中间堆起一座小小的假山,假山上栽着一棵尺把高的小树。喷泉从小树下面的石孔喷出来,水珠四射,把假山上的小宝塔洗得一尘不染。
月台的两头种了几株杏树,花开得正艳,引来一群蜜蜂。蜜蜂嗡嗡地边歌边舞,点缀着这个宁静的小站。
10.解释词语。
一尘不染_____________
11.用“点缀”造句。
点缀__________________
12.第一段的每句话都表达一个意思,你能写出每句话的意思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这三段文字都介绍了小站的月台,叙述顺序是:先介绍月台的___,再介绍月台的___,最后介绍月台的_____。
14.“月台正面有一张红榜,上面用大字标明了二百四十一天安全无事故的记录,贴着竞赛优胜者的照片”。这句话要告诉人们的真正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
15.这几段课文总的讲了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
课外阅读
走进书里去
有人说现代的儿童普遍有个共同倾向,就是把大部分时间花费在看电视和看漫画书上,而不喜欢阅读文字比较多的书籍。
这样的孩子,外表看起来聪明伶俐,见闻广博,但缺乏深入思考的耐心,知识虽多但流于肤浅,反应虽敏捷却未经推敲思索。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很多,影视器材的进步使人们毫不费力地坐在荧光屏前,就可获得无奇不有的各种知识;也可以轻松愉快地在短短的时间内欣赏完一部文学作品。相形之下,阅读书籍就成为辛苦、乏味、寂寞的事了。因此,能够静下心来聚精会神读书的儿童,也就愈来愈少了。
小朋友可能读过《顽童流浪记》,也可能看过它的影片或卡通,两相比较,在读小说时所感受的是细致的、隽永的语言文字之美,而且又有深邃的思想、永恒的感情。至于影片和卡通,虽然也给你感觉艺术之美和另一种震撼,但欣赏的过程却是瞬间的、粗的。
如果把阅读比喻成细嚼慢咽的宴席,电视前的观赏就是便捷的快餐,是可口的零食。一样是吃的享受,韵味却不相同。
现代人的求知和文学欣赏的方式已变得多姿多彩,不过,千万不要忘记阅读书籍仍然是求学问的主要方法,更是文学欣赏的最佳途径。但愿你能确实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走进书里去。
16.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全神贯注( ) 五彩斑斓( )
17.能够静下心来专心读书的儿童愈来愈少是因为什么,在对的括号里打“√”
①影视器材的进步使人们毫不费力地坐在荧光屏前,就可获得无奇不有的各种知识。( )
②影视器材的进步可以使人轻松愉快地在短短的时间内欣赏完一部文学作品。( )
③相比之下,阅读书籍就成为辛苦、乏味、寂寞的事了。( )
18.读小说和看影片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作者把阅读比喻为__________,把电视机前的观赏比喻为__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修辞手法的辨析。
A选项中把翻好的土地比作妇女们刚梳的头,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B选项中把松软的土地比作软床,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C选项没有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2.B
【解析】
【详解】
B.荞(qiáo)麦
3.C
【解析】
4.A
【解析】
5.B
【解析】
【详解】
首先要了解词语的基本意思,恨不得:急切希望(实现某事);巴不得。接着要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第二三小节主要讲了农民三黑有了自己的土地,视若珍宝,把整个生命投入到土地中,“恨不得把每一块土地都送到舌头上”“恨不得自己变成一粒种子”,两个“恨不得”写出了“三黑”对自己土地的热爱。
故答案为:B。
6. 现代诗 苏金伞 土地 喜悦 对土地的热爱 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解析】
7. 粑粑 小桥 需要 耙地 荞麦 霎时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形近字的辨析及组词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要认清字形,找出每组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读准字音,理解词语意思,掌握音形义才能正确作答。
形近字:是指几个字形结构相近的字。
形近字的特点:
①笔画相同,位置不同。
②字形相近,笔形不同。
③字形相近,偏旁不同。
④字形相近,笔画不同。
⑤字形相近,读音相同。
⑥字形相近,读音不同。
⑦部首相同,位置不同。
8. 农民把生命投入土地。 难道这么好的床,麦籽儿躺下去能不舒服吗?
【解析】
【详解】
1.考查学生缩句的能力。缩句就是去掉句子中的修饰限制成分,保留句子的主干使它更简洁即可。
2.陈述句变为反问句,首先注意反问成分的变换,有否定词改时去掉,没有否定词改时加上,然后在句首加上“难道”,句尾加上“吗”,句末的句号改为问号。
故答案为:
1.农民把生命投入土地。
2.这么好的床,麦籽儿躺下去能不舒服吗?
9. 农民投入了土地。 这么好的床,麦籽儿躺下去怎能不舒服呢? 这么美的月夜,简直就是一幅画。
【解析】
【详解】
1.考查学生缩句的能力。缩句就是去掉句子中的修饰限制成分,保留句子的主干使它更简洁即可。
2.陈述句变为反问句,首先注意反问成分的变换,有否定词改时去掉,没有否定词改时加上,然后在句首加上“难道”,句尾加上“吗”,句末的句号改为问号。
3.仿写句子,一般要根据例句,从形式(结构、修辞、句式、字数)和内容两方面入手进行仿写。应遵循:内容统一;结构一致;修辞相仿的要求。首先应注意运用了排比的修辞,再注意句子结构。
故答案为:
1.农民投入了土地。
2.这么好的床,麦籽儿躺下去怎能不舒服呢?
3.这么美的月夜,简直就是一幅画。
10.一点灰尘也没有
11.五彩缤纷的彩灯点缀着会场,分外绚丽!
12.(1)这是一个小站(2)月台正面的红楼(3)红楼旁边的小黑板(4)讲卫生的宣传话(5)等车的农民(6)站上的工作人员
13. 正面 中间 两头
14.小站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很高
15.将小站工作人员对月台进行课精心的布置,表现了小站工作人员为旅客服务的高度责任心。
【解析】
16. 聚精会神 多姿多彩
17.√√√
18.在读小说时所感受的是细致的、隽永的语言文字之美,而且又有深邃的思想、永恒的感情。看影片虽然能让人感觉艺术之美和另一种震撼,但欣赏的过程却是瞬间的、粗的。
19. 细嚼慢咽的宴席 便捷的快餐
【解析】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