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哩哩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受春天来了的快乐,能用明亮的嗓音和欢快的情绪演唱歌曲。
2、结合音乐想象,通过律动活动,自主体会并把握歌曲力度的变化。
教学重难点:
歌唱的力度的把握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春天来了——复习《春天在哪里》
1、师:春天来了,你眼里的春天是什么样子的?
引导学生说出春天的景象,老师把学生看到的春天的景物板书在黑板上。同时,启发学生不仅从视觉,还要从触觉、听觉、内心感受等个各个角度去体会春天。最后老师把话题落在“听觉”上,引出小鸟的叫声——
2、复习《春天在哪里》
师:春天到处都是小鸟快乐的歌声。有一首歌,你们一定非常熟悉。我们一起来唱一唱。
本环节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进入春天的想象,唤起他们对春天的美好记忆和快乐明媚的心情。所以,一定要让学生的情绪热烈起来,需要师生互动很充分。
二、春天的歌——《哩哩哩》
1、品读歌词,了解歌曲内容,启发音乐想象。(出示《哩哩哩》歌词,衬词红颜色标识。)
师:你们从这段歌词中,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卷?(春天、布谷、百灵、在天空、飞翔、歌唱。)
教师要引导学生看到更加动态的画面,比如:(鸟儿)有数量的变化、(距离我们)有远近高低的变化、(百鸟争鸣)有音量变化,(人们)有情绪的变化……对画面动感的感受和想象,是唱好本歌曲的关键。
2、范唱歌曲,感受歌曲基本情绪。
师:下面,老师把这首歌曲唱给你们听,希望你们喜欢。(范唱一遍)
师生交流歌曲的基本情绪。
3、划音乐,自主感受歌曲的基本情绪和音乐基本特点。
师:请同学们抬起手臂,拿手指在空中“划音乐”。
教师再范唱1、2次,在第3次的时候学生用手开始“划音乐”。学生怎么划,教师不要设任何规定。让学生通过“划音乐”,更专注地聆听和捕捉音乐的特点,同时用自己独特的“划”的方式,去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学生对音乐的不同方面敏感度不一样,有些侧重于“划情绪的起伏波动”,有些侧重于“划节奏的张弛”,有些侧重于“划旋律走向”,有些侧重于“划力度的变化”……有些则是是划很综合的感觉…..这些都是可以的。但要关注学生,引导他们把握歌曲的基本律动感,避免脱离音乐感觉的乱划。
这个环节可以多来几次,使学生从陌生到熟悉,从犹豫到自信。
4、划音乐的旋律走向——为力度处理做铺垫。
师:这一次请划出音乐旋律高低的大致走向。(不是旋律线)
教师先拿一两句做示范:划旋律走向时,要保持音乐基本的律动感(活泼跳跃的),能体现旋律大致的上、下行,保持等即可。
学生能把握旋律的大致走向,对于后面演唱的力度处理有帮助。因为在歌唱的时候,连续上行的旋律常常用渐强唱出,反之则用渐弱唱出,而上行后的延长音需要渐强……这些审美的规律,教师并不要学生从理性的角度去掌握,教师使学生感觉到这种规律的方式,是通过自己范唱时的暗示。因此,教师在示范“怎么划旋律走向”的时候,要把的“划”的动作走向,和“唱”的强弱感觉生动地结合在一起。同时,在学生“划”的时候,教师要一边轻声“唱”(有力度的变化,但不要太明显),一边用微小的动作(眼神、头、偶尔用手)暗示高低走向。教师采用轻声带稍微的力度的“唱”和微小的动作暗示旋律走向,这样不很鲜明的暗示,启发学生的同时,其实也给学生自主的探索留有空间,避免老师直接就 “把弓拉满了”。
这个环节,也可以视学生情况反复两三次。
5、看旋律的走向和歌词的关系——词曲结合,想象动感画面。
师:这首歌曲的旋律非常活泼,一会儿走低,一会儿走高;一会儿突然跳起,一会儿保持在高处。你们看看这些地方的歌词描绘了什么场景?
教师引导学生想象画面:空中传来小鸟“哩哩哩”的清脆嘹亮的歌声,人们心情无比舒畅——一只、两只、三只、四只……飞来越来越多的布谷鸟——两只布谷鸟对唱,齐唱;一只、两只、三只……好多百灵鸟齐声唱——鸟儿们在天空聚集盘旋,欢乐地纵情歌唱——然后,她们慢慢地收拢翅膀,一个个落在我们身旁……
整首歌曲就是一幅有声有色的动感画面,教师要再次引导学生回到品读歌词阶段,同时结合旋律的走向,帮助学生想象:视线的远近高低、数量多少、情绪的伏起,以及由此自然带来的音响变化。在学生的脑海里,建立视觉和音响的关系。
6、学唱歌曲——掌握音乐材料:模唱结合视唱。
师:我们已经听很多遍了,下面我们把这首歌完整地学唱下来。
7、结合想象,律动体验,反复练习——感受并表现歌曲的力度变化。
齐唱版:
师:这次,我想请同学们模仿歌中的小鸟,我希望你们唱到小鸟歌唱飞翔的部分(就是从“唱吧唱吧飞吧飞吧”起,直到最后)时,拿手来比划出“一只鸟、两只鸟……飞来许多鸟,它们在天空高歌……它们飞落在我们身边……”这一场景。
教师启发学生用左、右手分别模仿一只小鸟,用两只手一起表示很多小鸟。用手运动的高低,表示视线的高低,用两只手的间距多少,表示鸟群数量的多少。
这是个律动体验活动,学生要调动他们的想象、视觉、动觉,去感受和表现歌曲的气氛场景,找到力度处理的方式。这个活动是让学生自己寻找和体验,所以教师要让学生自己多遍地唱动,而且宜先采取自由练习,不要齐唱。学生会在一遍遍专注走心的练习中,越来越准确地表现歌曲,同时也会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歌曲的魅力。
最后,可以齐唱一次,充分享受歌曲的韵味。
对唱、齐唱版:
师:刚才,我们是用自己的两只手模仿小鸟和鸟群,下面我想请同桌的同学面对面坐好,你们来扮演小鸟,共同表现鸟群。
同桌两两相对,分别模仿不同的小鸟,你唱一句、我唱一句、最后一齐歌唱的样子,进行带角色表演的律动练习。有了之前的练习铺垫,这一环节主要是练习两人之间的配合默契,而默契的关键就是情感能共鸣互动。音乐课堂要常常为学生设计这类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交流,加强合作意识。当然,也可以分两组,彼此对着进行合作练习。
最后,全班分甲乙组,进行整首歌的有对唱有齐唱的演唱,
8、情境表现——带入引子部分的卡龙侬,完整演唱
师:空中传来了一串小鸟的歌声(甲组),又有一只小鸟唱着歌飞来了(乙组)……春天来了,人们的心情多么欢畅啊……
教师描述情境,引出引子部分的甲乙组卡侬,引导学生进行情境下的演唱。
三、课堂小结: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