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将伐颛臾》ppt课件及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季氏将伐颛臾》ppt课件及教案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8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01-29 09:17:00

文档简介

季氏将伐颛臾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及孔子思想在当时的地位、影响。 2.能够归纳出“是、疾、止、见、过”五个词语的义项;了解两个句式:“无乃……与”“何以……为”。 3.熟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文言词语的理解归纳及文言句式特点的掌握。 教学难点 孔子鼓吹礼治,主张以德服人的基本政治主张的理解。 教具准备 投影仪、录音机、投影胶片、教学磁带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简析孔子生平及其政治主张,熟读课文。 [教学步骤]一、导语 同历史散文不同,先秦诸子散文是议论说理的文章。春秋战国时代是我国历史上思想空前活跃的时期,诞生了大批的思想家,形成了多种流派,这些派别及其代表人物纷纷著书立说,各抒己见,争辩不休,形 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因此,先秦诸子包括了各种不同的学术流派和政治观点。其中最重要的有儒家、墨 家、道家和法家。今天,我们学习有关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经典著作——《论语》中的一篇《季氏将伐颛 臾》。 二、孔子生平及《论语》简介 投影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他是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 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孔子学说成为 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并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在我国历史上,他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首开私人办 学讲学之风,相传有学生三千,贤弟子七十二。《论语》就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请大家详看课文注释①。 三、简介背景 《季氏将伐颛臾》记载了孔子和弟子冉有、季路的一场对话,这场对话究竟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进行的?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公室日趋衰败。三大家族共同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 一氏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己不利。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 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四、熟读课文 1.放课文朗读录音或朗读条件好的教师范读。(一遍) ①要求学生注意字的读音,没听清读音的字画出来。 ②进一步明确读音。 2.教师出示投影,以此检查读音掌握情况。 投影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A 颛臾 (zhuān??? xū? 虎兕(sì)出于柙(xi)??? 社稷(jì)之臣?? 则将焉用彼相(xiāng)矣 B 颛臾 (chuǎn??? yū)??? 虎兕(shì)出于柙(xiá)? 社稷(sù)之臣?? 则将焉用彼相(xiāng)矣 C 颛臾 (zhuān??? yú)??? 虎兕(sì)出于柙(xiá)?? 社稷(jì)之臣?? 则将焉用彼相(xiàng)矣 D 颛臾 (zhuān??? yú)??? 虎兕(shì)出于柙(jiá)? 社稷(sù)之??? 则将焉用彼相(xiāng)矣 3.叫2~3名学生分别朗读,师生如发现读音错误问题及时纠正。 4.分组朗读 5.全班齐读。 6.要求学生各自结合课文注释朗读,大致疏通文意。 (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将自己结合注释读课文时遇到的问题向本组同学提问,学生自行解决) 7.学生再次齐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进一步熟读课文,并理解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指导学生理清思路,理解课文,背诵课文;并进行朗读提示 [教学步骤]一、教师检查熟读课文情况 1.全班同学齐读课文。 2.采用分段进行法,检查学生结合注释能大致疏通文意的情况,一学生读一遍,另一学生翻译一遍,其他 同学补充纠正。 二、指导学生理清思路,理解课文,背诵课文(分段进行,教师可稍作朗读提示) “季氏将伐颛臾”,孔子和两位学生的对话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了。 提问:当孔子从两位学生那儿听到这个消息时,他的态度是什么?他列举了哪几条理由来表明自己的态度 ? 学生思考,并要求学生用序号把理由标出来。 明确:当听到这个消息时,孔子勃然大怒,由此,也引出孔子和两位学生的第一次对话。他责怪冉有:“求!无乃尔是过与?”理由是:“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 伐为?” 也就是说,孔子反对讨伐,理由有三: 反对???????? ①颛臾是先王所封之国??????????????? 不可伐???????? 义正词严 讨伐???????? ②颛臾在鲁国境内??????????????????? 不必伐???????? 不容置辩 理由???????? ③颛臾与季氏同为社稷之臣??????????? 无劝伐 教师对本段作朗读提示:由以上分析,我们读这一段时注意“季氏将伐颛臾”是陈述语气,应读得平稳一些,后面一定要把孔子责怪冉有的语气和反对讨伐的鲜明态度读出来。重读“求!无乃尔是过与?”中的“求”“过”,下文三条理由读时应高昂、急促些,尤其要加重“何以伐为”的反问语气。 教师放本段录音。 学生若干名朗读并背诵。 全班同学背第一段。 孔子不仅反对讨伐颛臾,而且认为冉有和季路对此事有责任。当即对冉有的辩解予以反驳,这是孔子和两 位学生的第二次对话。 提问:孔子在反驳时,引用了哪些话,又用了哪些比喻?要求学生画出来。 明确:引用:“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比喻:“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 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提问:引用和比喻要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讨论。(以前后桌为一组,选一代表发言) 明确:引用说明冉有、季路在季氏门下,却不能对季氏伐颛臾进行有效的阻止,如果一个臣子不能尽自己的职责,宁可辞去职务。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的比喻中“危”“颠”意指季氏,冉有、季路意指“不持”“不扶”之相,既然“危”“颠”而“不持”“不扶”,要“相”有什么用呢?“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 椟中,是谁之过与?”的比喻中,“虎兕”喻季氏对颛臾动武,“龟玉”喻颛臾将要被毁灭,这样的话, 看“虎兕”的人——冉有、季路不是有责任了吗? 因此,引用和形象的比喻,是要指出冉有和季路应认识到自己没有尽职劲责。 教师对本段作朗读提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这是冉有的推托辞,语速不能 过快;孔子的话中“求”“是谁之过与?”应加重语气,口气坚决而又委婉。 放本段录音。学生若干名朗读、背诵。 全班同学齐背第二段。 当冉有再一次危自己找借口开脱责任时,又遭到孔子的驳斥,这是孔子和两位学生的第三次对话,并正面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提问:孔子的主张是什么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 明确:孔子的正面主张也就是他治国安邦的原则:“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提问:这几句话表明孔子的基本政治主张的内容是什么?具体解释一下。 学生讨论。(前后桌互相交流自己的看法) 明确:表明了对内创造平等、安定的政治局面,使人民安居乐业;对外加强文教德化,使外邦异族归附。但冉有和季路却违背了这些原则。 提问:哪些话说明二人违背了这些原则。 明确:“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某动干戈于邦内。” 提问:通过分析,孔子认为季氏当前之“忧”是什么? 明确:“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孔子在此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季氏伐颛臾地实质,最终目的是要篡夺鲁国的政权。此句后来衍变为成语“祸 起萧墙”,喻内部发生争斗并产生严重后果,沿用至今。 教师对本段作朗读提示: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中“求”第三次被孔子直 呼,同样应加重语气,且要把孔子这句话的紧张严肃语气读出来。孔子在表明自己主张时的几句,应读得 情绪激昂。 放本段录音。学生若干名朗读、背诵。 全班同学齐背第三段。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板书总结回顾本节课所讲的内容,归纳出孔子是一个爱国爱民、目光深远的政治家,并 加强背诵。通过朗读提示明确本文的语言特点:在言行的记录中能绘声绘色,刻画人物的神态和气质。 全班同学背诵全文。 三、布置作业 熟背课文,做练习三。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做阅读训练,总结文言知识,对全文进行小结。 [教学步骤]一、检查复习背诵。 抽查2~3名同学背诵。 二、阅读训练 提供下列材料给学生,教师适当解释其中难懂的词句,让学生拿课文和材料比较阅读,从而进一步了解孔 子的政治思想,以突破本文的难点。 投影: 材料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 材料2: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同上) 材料1:注释????? 北辰:北极星。????? 共:同“拱”,环抱,环绕。 [译文]用道德来治理国政,自己便会像北极星一般,在一定的位置上,别的星辰都环绕着它。 材料2:注释????? 道:引导。????????? 格:亲近????? 归附之义。 [译文]用政法来导引他们,使用刑罚来整顿他们,人民只是暂时地免于罪过,却没有廉耻之心;如果用道 德引导他们,用礼教来整顿他们,人民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人心归服。 要求结合课文比较,进一步明确孔子的主要政治思想。 学生讨论、发言。 明确:课文和两则材料结合起来分析,可归纳出孔的主要政治思想是:修文德,以德报人,反对法治,主 张礼治,反对武力征伐。 三、分类归纳总结文言知识 1.词类活用 找出下列句子中活用的词语,并说明活用的情况。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答案:来、安,使动用法 2.特殊句式 翻译下列句子,并注意加点词的用法。 ①无乃尔是过与 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答案:①恐怕该责备你吧! ②这是国家的臣属,为什么要攻打它呢? 3.一词多义,结合完成练习三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1.是 例句 出处 释义 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 正确,与“非”相对 是社稷之臣,何以伐为 《季氏将伐颛臾》 这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木兰诗》 判断词,是 2.疾 例句 出处 释义 3.止 例句 出处 释义君有疾在腠理,不治恐将深 《扁鹊见蔡桓公》 病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季氏将伐颛臾》 厌恶、痛恨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触龙说赵太后》 快、急速 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 《西门豹治邺》 疾苦、痛苦 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劝学》 强 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 《史记?孙膑传》 妒忌 ? 陈力就列,不能止者 《季氏将伐颛臾》 停止 河曲智叟笑止之曰 《愚公移山》 禁止、阻止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狼》 只是、仅仅 4.见 例句 出处 释义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木兰诗》 看见 曹刿请见 《曹刿论战》 召见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 《季氏将伐颛臾》 拜见、偈见 秦诚恐不可得,徒见欺 《廉颇蔺相如列传》 表被动,相当于“被” 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勒歌》 xiàn,出现 谡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见!” 《失街亭》 见解、见识 5.过 例句 出处 释义 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晏子使楚》 走过、经过 过犹不及 《论语?先进》 超过 以其境为清,不可久居 《小石潭记》 过分、过于 是谁之过与 《季氏将伐颛臾》 错误、过失(名) 无乃尔是过与 《季氏将伐颛臾》 责备 且尔言过矣 《季氏将伐颛臾》 错(形) 故尝与过宋将军 《大铁椎传》 拜访、访问 三、小结 同学们,我们学习《论语》,不仅学习了其中的一些文言知识,还了解了孔子的政治思想。修文德,以德 服人,反对谋动干戈进行武力征伐,在内部创造一个平等、安定的政治局面,使人民安居乐业。这种思想 不照样适用于我们今天吗?我们现在正处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同样需要一个安定、和平的政治局面。因 此,我们应刻苦学习,掌握知识,为创造一个长期安定、和平的政治局而努力。
课件15张PPT。先秦散文历史散文诸子散文季氏将伐颛臾孔子的生平   名丘,字仲 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公元前551--前479)孔子的思想 他的思想以“仁”为核心,崇礼反法,提倡仁义忠恕,以德治国.教育上,开创私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背景简介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王室日趋衰败。三大家族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自己不利。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论语》是记录____时期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所以它是 体,凡__篇,为__家思想的经典著作。北宋时,朱熹将《大学》 、《中庸》、 《论语》、 《孟子》编在一起,称为“____”。课前练习春秋语录20儒四书下列红色字的注音在文中正确无误的一组是( )B朗读把握 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人物的身份和语气.叙述人,孔子,冉有.阅读、思考、讨论 文章一共写了孔子与冉有三次对话。试概括三次对话的主要内容。
第一次对话:
第二次对话:
第三次对话:阐述反对讨伐的理由批评两学生没有尽责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季氏将伐颛臾阅读、思考、讨论1。 文章共写了孔子与冉有的三次对话。阅读第一段,当孔子从两位学生那儿听到季氏将伐颛臾这个消息时:
(1) 他的态度是什么?
(2) 他列举了哪几条理由来表明
自己的态度?(1) 他的态度是什么?他的态度是反对讨伐颛臾。无乃尔是过与?“无乃……与?” 相当于“恐怕……吧”
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过:动词,责备(宾语前置)(2) 他列举了哪几条理由来表明 自己的态度? 理由有三:
(1)颛臾是先王所封之国
(2)颛臾在鲁国境内
(3)颛臾与季氏同为社稷之臣义正辞严
不容置辩不可伐不必伐不当伐延伸巩固1。解释下列一词多义现象。是斯是陋室,唯吾德馨。是社稷之臣,何以伐为?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无乃尔是过与见冉有、子路见于孔子曹刿请见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路转溪头忽见延伸巩固——2。解释下列加横线的字词
(1) 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2) 过犹不及
(3)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4) 是谁之过与
(5) 无乃尔是过与
(6) 故尝与过宋将军 (1)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2)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3。翻译下列短文